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描述儿童放牧的诗句(100句)

2023-02-04 15:48:3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描写儿童放牧的诗句有哪些

1、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吃过梅子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梅子: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软齿牙:一作溅齿牙,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芭蕉分绿: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与窗纱:《四部备要》本《诚斋集》作“上窗纱”,此据《杨万里选集》。与,给予的意思。

2、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3、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4、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5、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6、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7、与小女唐代:韦庄

8、今日资源vip会员网盘自取,

9、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10、诗词理解+艺术启蒙一步到位,也是我和朵朵常用的方法。

11、田园牧歌,俨然已是现代人回不去的精神家园,而构成这一美好幻象的典型场景就是:牧童、牛儿和短笛。牧童们形态各异:牛背坐卧的、专心吹笛的、间隙小憩的、牧归饱饭和衣而卧的......感谢诗人们,将古时儿童本是承担家计的劳动活动,抒写得那么唯美和悠闲。

12、——(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五)》

13、《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14、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乐府诗集

15、牧童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既不免经风雨、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这是一首牧童唱的歌。早上,牧童赶着牛沿着弯曲的江水去放牧;晚上,牧童归来时就要摸黑走过山村的沟谷。早出晚归的牧牛生活是辛苦的,诗中写到的“朝”“夜”两次“牧牛”,第一次是指“牧牛去”,第二次是指“牧牛归”。四个“牧牛”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歌谣节奏和韵味,同时表现了早晚放牧、日日放牧的辛勤劳动生活。“下江曲”和“度村谷”也表现了放牧生活的丰富多彩。

16、此文通过描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反映出中国古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17、(非广告)会4门语言的朵妈手把手教你语言交换get免费外教

18、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另一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初:刚刚。

19、《观游鱼》唐代诗人白居易

20、未入麒麟阁,时时望帝乡。寄书元有雁,食雪不离羊。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李陵何以别,涕泪满河梁。——《题苏武牧羊图》杨维桢

二、描述儿童放牧的诗句

1、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2、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3、二句“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金盆,古时把金属的东西统称作金,这里指铜盆。脱,脱离,取出。晓,清晨。钲(读zhēng),锣。说清晨起来,儿童从铜盆里取出夜间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当作银锣。天寒才能结冰,冰块又是很凉的,儿童却早早起来去玩它,写出儿童不怕冷;一块凉凉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丝线当锣敲。这是只有儿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线,“银”锣,又很美。说明这个儿童既顽皮,又聪明精灵。

4、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辩斗一作:辩日)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东:东方。游:游历、游学。见:看见。辩斗:辩论,争论.辩:争。其:代词,他们。故:缘故,原因。

5、——(唐)崔道融《溪居即事》

6、译文:白天去田里辛勤耕种,晚上回来还要织麻布,村里的年轻人各自都得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天真还未懂事的小孩还没学会如何去帮助耕种和织布,但也会在桑树下面学起了种瓜。

7、译文:当年的雄心壮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泯灭;回头看到牧童,禁不住产生羡慕之情。在秋日落山的池塘边,那牧童正横躺牛背看着青天。

8、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9、它们语言精炼,形象生动

10、译文:大儿子在溪东田间锄草,二儿子在院里编织鸡笼;最有趣的是小儿子顽皮、淘气,趴卧在溪边正剥莲蓬。

11、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12、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湿而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律“动”;第三句写出了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

13、古诗词中描写儿童的并不多见,以上25首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们仿佛时光机器,让我们穿越到千百年前,让我们看到那时儿童的各种形态:悠闲地放牧,快乐地玩耍,辛勤地劳作,热情地待客,好奇地模仿,调皮地创想......一个个生动活泼,自得其乐,宛在眼前。并让我们心生向往。

14、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5、关于儿童诗词启蒙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评论区告诉朵妈,帮你分析分析。如果大家喜欢这样的分享,就给朵妈点赞、点个在看吧❤️❤️❤️。

16、茂林处处见松鼠(宋·陆游·《初春幽居》)静坐时看松鼠饮(宋·刘子寰·《满江红》)昼岩松鼠静(宋·林逋·《湖山小隐》)荒村客到松鼠奔(明·陶望龄·《四月晦日泛若耶至云门寺以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松鼠下阶走(宋·蔡槃·《游古寺》)屋上鹤巢走松鼠(明·李延兴·《题画》)树深松鼠竞(明·孤松秀上·《仙岩山居(三首)》)

17、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18、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19、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20、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关于儿童放牧的诗句

1、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2、儿童树底烧残叶,估客河中问酒家。

3、稻田滴水价千金,溪涧求分不肯分。

4、‍偷偷地驾一页小舟,去湖里采摘莲子,本以为大人没有发现呢,但哪知道被小船划开的浮萍泄露了踪迹;冻水成冰,拿冰当铮,还要敲出声响来,又怎么能不碎一地呢?两个“安仁小童”,拿把布伞张开在船头,不是为了遮太阳,也不是为避雨,是要当做风帆,推动小船行驶。一个个顽皮又聪明,可爱之极。

5、这首诗写出了牧童放牧生活和情趣。前四句侧重描写牧童放牧的辛勤,诗人运用时空的转换扩大诗歌的内蕴。后四句着重描写放牧时的情趣:春雨绵绵,牧童穿行于林中草地,稍有闲暇,便吹响悠扬的芦笛,一会又胡乱地在腰间插满野蒿,恰似利剑,显得英武洒脱,这样就再也不怕猛虎欺负牛犊了。这种奇思漫想,生动地表现了牧童幼稚、天真的精神面貌,令人忍俊不禁。

6、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梯子

7、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8、“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9、“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10、状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11、“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4、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15、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16、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17、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8、古代的孩子是怎么生活玩耍的~

19、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20、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zhēng)。(银钲一作:银铮)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铮。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四、描写小儿放牧的诗句

1、一儿吹笛笠簪花,一牛载儿行引子。

2、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4、译文: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这则小故事用对话贯串始终。全文以孔子的见不能决为贯串线索,颇有条理地叙述了两小儿辩日的过程。

6、“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吉昭硕说。

7、——(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8、释义: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9、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10、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11、译文: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12、荷蓑(suō)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荷:披着,背上。蓑: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13、稚子弄冰宋代:杨万里

14、而且我们已经把手指谣拓展到了整个身体的律动,朵朵在学习一年级课文《四季》时,自编自演了课本配套的身体律动,把在玩中学落地的十分到位。

15、译文: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16、路人借问遥(yáo)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摆了摆手,不敢回应路人生怕惊动了鱼儿。借问:向人打听。鱼惊:鱼儿受到惊吓。应:回应,答应,理睬。

17、译文: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18、篱落疏疏一径深,村头花落未成荫。

19、归去山公应倒载,阑街拍手笑儿童。

20、再被我们用稚嫩的童声轻轻重复,伴着我们逐渐长大,每个幸福的孩提记忆中都少不了童谣。我也不例外,到现在依然记得小时候的儿歌和童谣。

五、写一首关于儿童放牧的古诗

1、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2、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

3、如何给孩子做诗词启蒙?

4、如何给孩子选择适合的古诗词?

5、识字粗堪供赋(fù)役,不须辛苦慕公卿。识字勉强能够应付租税劳役就好,不需要辛苦读书羡慕王公贵族。粗堪:勉强能够。供:应付。赋役:租税劳役。不须:不必要。

6、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崔道融《牧竖》

7、小沟水縠漾晴晖,上学儿童短褐衣。

8、小孩们趁着节日愉快的玩耍,父老乡亲们因为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9、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青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10、“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11、尾联联提及当时宋朝实景:农夫冬闲跟着村里的穷书生学习,但这只是学习极基础的东西,为的是在立契,作保时不被蒙骗。。

12、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共拈短笛与长鞭,南亩东冈去相逐。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13、——(宋)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其七)》

14、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

15、“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赵子芃说。

16、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lǚ)金华。娇娇滴滴的啼哭了一晚上是因为什么事呢?是嫌衣服上少绣了金线花。底事:何事;什么事。缕金华:用金线绣的花儿。华:同“花”。

17、前儿牵牛渡溪水,后儿骑牛回问事。

18、下床着新衣,初学小姑拜。

19、“《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吉昭硕脱口而出。

20、孩子其实大都喜欢画画。市面上的绘本非常多,画画的书籍也很多,但是画中国古代人物、建筑的十分少见。这本游戏书里常常有许多小动物和小植物,比如兔子、蝴蝶、鱼、小鸟等等,拿来当作临摹或者直接照着画都是十分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