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游牧民族的诗句(100句)
一、描写游牧生活的诗
1、经她介绍后再仔细看绣品,还真是看出了船、葫芦、鸟、蝴蝶。图案很抽象,也很集中。
2、《出塞作》——唐代王维
3、《远去的牧歌》的导演阿迪夏如是说:“如果把牧民夏季的生活当成了他们一年四季都如此的美妙,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就如同在玻璃上绘画,即便涂抹得再五彩缤纷那也只是块玻璃画,一碰就碎。事实上夏牧场那短暂美好的幸福时光,是上苍给予牧民的馈赠和补偿。我们要很诚实地说,在草原上风里雨里地过日子,还真没有那么惬意和浪漫。”
4、如今的哈萨克牧人正在慢慢由转场式的游牧业经济转向定居式的农业经济、商业经济,告别老猎枪,告别老马,告别老鹰……对于习惯了在草原上驰骋的牧人们来讲,传统的生活正在慢慢远去,这种离别是悲壮的,也是惆怅的。有学者预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只能在书本里或是影像资料里才能看到“转场游牧”这种古老而又淳朴的生活方式,这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人文历史,将面临着从我们眼前消失的那一天。
5、“玉屏箫之前是六孔,有五音,其中一孔为装饰孔,之后为了与钢琴古琴合奏改造为八个孔,与钢琴上的黑白键对应。萧的声音悠远一些,笛子清亮一些。”玉屏箫笛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继红介绍。
6、相较于只有三种颜色的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土族盘绣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由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线绣制,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7、来自乌鲁木齐的汉族面塑市级传承人怀元辰带来的面塑作品,有日常摆饰玫瑰花,也有劳动场景、人物摆件。
8、《敕勒歌》——南北朝佚名
9、在欧亚草原直至中国北方,曾有无数游牧民族金戈铁马,逐水草而居。如今,就像李娟在《羊道》系列中的感叹,只有中国新疆牧区还留存着四季轮回转场游牧的生产方式,被称作研究游牧文化的活化石。据考证,在新疆西天山和哈萨克斯坦七河流域史前时期就存在转场畜牧的模式,专家认为,丝绸之路的初创阶段,也就是史前时期的欧亚通道的最初连接,特别是跨越天山、使新疆成为东西方交汇的通道的初始时期,转场畜牧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0、哲学家的宇宙观(请点击阅读)
11、龙令香解说侗族刺绣图案的历史渊源。
12、带着寒风的大雾标示着秋天已到来
13、内蒙古自治区风光主要由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民俗游览主要包括蒙古族歌舞,蒙古族“男儿三艺”——赛马、摔跤、射箭,那达慕等。
14、在盛唐诗人的作品中,“胡”字随处可见、不胜枚举,诸如“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更悲秦楼月,夜夜出胡天”(陶翰《出萧关怀古》)、“磨用阴山一片玉,洗将胡地独流泉”(李颀《崔五六图屏风各赋一物得乌孙佩刀》)、“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王维《老将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李颀《古从军行》)、“胡笳在何处,半夜起边声”(储光羲《关山月》)、“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从中足见出“胡文化”对盛唐的广泛影响。
15、她说:“土族盘绣是单面绣,包括剪、贴、绣几道工序,是丝线绣,先绣里面,从里往外绣,花纹没有样子,全在脑子里。”
16、来自新疆的怀元辰展示他的面塑作品。
17、剪纸以前农村都用作窗花,现在很多都是摆件。
18、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民俗、技艺,诞生于各民族不同的生产环境,诞生于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有的只属于某个民族,有的存在于某些区域,因其独特,更显珍贵多彩。
19、愿歌声飞过山岭和峡谷。
20、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出自乐府·(敕勒川)
二、描写游牧民族的诗句
1、她指着展台上的几件作品说:“这里有三件作品是妈妈绣的,妈妈现在60岁了,这是她40年前的作品了。”
2、从事刺绣技艺40多年,授徒20多名,先后获得国家级金奖8项、银奖10项的高级工艺美术师,苏绣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蒋明秋说:“这些天我和各民族的绣娘沟通了,也看了她们的作品,感觉各有特点,可以互相借鉴,收获很大。”
3、其实,早在30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了游牧生活。很多人认为,所谓游牧,就是过着居无定所,到处游荡的生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游牧的本质是转场放牧,是在相对固定区域内,在不同地点的牧场之间移动放牧,目的是为牲畜找到合适的牧场,提供足够的草料资源,夏避酷暑,冬避严寒。”这种季节性的转场游牧其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畜牧业经济形式。
4、在秦汉时期,敕勒的祖先丁零居住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它的南边是匈奴,西南是乌孙。匈奴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先后征服了很多部族,当时丁零也和其它周边的部落一样,遭受匈奴的奴役。不少丁零人被匈奴掳去作了匈奴的奴隶。在公元前三世纪末至公元后一世纪间,丁零不断和匈奴进行武装斗争。据《汉书.匈奴传》中记载,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领兵攻打游牧与伊犁河上游流域的乌孙族,在返回途中遭遇大雪,平时被匈奴奴役的乌桓、乌孙和丁零乘机对匈奴进行袭击,结果杀死了数万匈奴骑兵。从此匈奴国势大衰,被匈奴奴役的各族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
5、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北山》宋·王安石
6、勒勒车,行走的襁褓,载满
7、剥去浪漫想象,游牧生活充满艰辛
8、草原盛会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举行,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主要传统运动项目有赛马、摔跤、射箭。
9、挑花图案取材广泛,多达千余种,内容大致分为动物、植物、历史、生活习俗等四大类,以动物图案最为常见,构思奇巧,造型大胆夸张,布局均衡对称,色彩黑白分明,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0、远方吹来的风啊,带着北方草原的消息,落在城市的角落里,没有终点的街道,来来往往人们的身影,有谁得到那个消息,草原上的马兰花儿开了,诺黑的病好了,黑骏马挣脱了缰绳在奔跑,草原上的马兰花儿开了,诺黑的病好了,黑骏马挣脱了缰绳在奔跑,我想爱一个人,为她掉眼泪,为她忘了自己,我还想有一首歌,让我掉眼泪,让我忘了自己,你宽看广的草原,朝霞升起,我想走进去,你看宽广的草原,云朵在翻滚,我想走进去,你看宽广的草原,朝霞升起,我想走进去,你看宽广的草原,云朵在翻滚,我想走进去,你看宽广的草原,朝霞升起,我想走进去,你看宽广的草原,云朵在翻滚,我想走进去。
11、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前是匈奴族,唐后是蒙古族。《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其约束轻,易行也。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北方宽阔的草原上,不建城市,不从事农业生产,社会结构松散;与畜牧一同转移,牧养着多种牲畜,“逐水草迁徙”;善于骑射,崇尚英雄;以肉、乳为食,衣动物皮毛。与中原汉族相比,北方游牧民族规矩少、约束少、思想负担少、行政限制少,所以行动起来及时自如,效率高。
1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3、仔细看这些漆器,的确只有三个颜色,但是却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色彩冲击,真是令人叹服。
14、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15、内蒙古自治区风光主要由草原、古迹、沙漠、湖泊、森林、民俗“六大奇观”构成。森林景观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民俗游览主要包括蒙古族歌舞,蒙古族“男儿三艺”——赛马、摔跤、射箭,那达慕等。
16、李娟笔下的妈妈是一个多么勤快又多么可爱的人啊。为了能让屋子里的光线亮一点,她把家里的窗户拆装个遍,下面垒高,上面凿宽,这是多么巨大的工程啊,要知道北疆的房子最薄也得五六十公分呢;她养花、养鱼、养鸡、养狗、养兔子,总喜欢折腾;她把快要死的金鱼放双乳间暖着,直到金鱼活过来,还用这种方法孵过小鸡……好一个强大的妈妈啊!
17、刚刚出世的羊羔们相依为命
18、陪你一起走遍最真实的中东
19、花瑶挑花的材料为藏青色或白色的土布和各色丝纱线。挑花女不用描图和模具,只是遵循土布的经纬徒手挑制,多采用图案套图案的填充式技艺。
20、教义学中的人神关系(请点击阅读)
三、古代游牧诗
1、清朝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中有“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的说法,可见茶汤在当时就已普及。
2、《边方春兴》——唐代高骈
3、蒙古族驮具制作技艺作品展示。
4、塔吉克族服饰制作技艺传承人带着他们的双面绣华服来了;
5、关于肉的诗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宋·岳飞《满江红·写怀》家财既尽骨肉离,今日垂年一身苦——唐·韦庄《秦妇吟》尚让厨中食木皮,黄巢机上刲人肉——唐·韦庄《秦妇吟》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魏晋·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唐·杜甫《前出塞九首》雕题黑齿,得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先秦·屈原《招魂》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清·曹雪芹《螃蟹咏》古骨无浊肉,古衣如藓苔——唐·孟郊《秋怀十五首》快剪刀除辫,干牛肉作餱——清·章炳麟《狱中赠邹容》希望能帮助到你
6、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哈达上,唱起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不可推让,谢绝主人的敬酒。
7、副标题:游牧政治的映像
8、(PS:我曾到那位为我简译民歌的学生家中做客,写了一组短诗。一年后重返布尔津,我又一次到偏僻乡村的这位学生家中拜访。在低矮而昏暗的土房子里,他浏览着我刚刚送给他的诗集,翻到描写他的村子的那组诗时,他向身旁不懂汉语的母亲进行翻译,他的母亲坐在一旁认真听着,听着诗中她家的向日葵田、她家的羊羔、黄昏时提桶去村头卖牛奶的她自己。从土窗透进来的光撒在他们脸上,这对母子的神情令我深深感动。)
9、像花朵消失在青青的草丛;
10、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巴比拉·阿和勒别克5岁开始随母亲学艺,15岁时就会用植物和矿物质颜料给畜皮和畜毛染色,经常给周围的牧民邻居编织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比如麻袋、马达子、绳索等,18岁时就能用畜皮制作哈萨克族传统衣物,熟练掌握包括芨芨草编织在内的哈萨克族毡房制作的所有工序。
11、多彩非遗,美好生活;善于继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更好创新;不忘本来,开辟未来。
12、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13、回复「夜夜清风」,可听zoe对第一段的少女愁思般的演绎;回复「碧波大雁」,可听格雷斯及她爱的声音(杰里米郝舟醉染枫林棉花周叶锋)超级炫酷的混音演绎。回复「春天清泉」,可听芒果的简净沁人的演绎。
14、水族水书习俗传承人带着和甲骨文同时期的文字“水书”来了;
15、译文:在浓浓的夜色下草色绿油油的,将酒壶中的就斟满酒杯,嘹亮的歌声随风而去,不知飘到了山的哪一面。
16、影片在壮阔的景观中展示着哈萨克牧人朴素的生命观、生态观,令人不禁肃然起敬。伴随着新生命的诞生,也往往会有生命的消逝。在他们看来,任何生命的生生死死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对生命的诞生是喜悦欢愉的,对生命的逝去是尊重和隐忍的。博兰古丽出生不久,哈迪夏的丈夫就在寻人的途中跌下山崖而死。到了春牧场,小牛犊出生了,老骆驼却死了。一生一死,正是生命的轮回。影片中将生命中的“生死别离”和自然界“春夏秋冬”的轮回并行交替,演绎着“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离”的生命哲学。
17、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出自张九龄《西江夜行》
18、她汉语说得不太流利,但她带来的编织技艺吸引了不少人。
19、胡兰索卡的衣服,前后全部是色彩艳丽的土族盘绣。
20、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四、形容游牧生活的词语
1、(作者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2、在很多现代人的心目中,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代表了一种遥远而浪漫的文化想象。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人,对83版香港无线电视台的古装武侠剧《射雕英雄传》一定记忆犹新,主题曲《铁血丹心》更是朗朗上口,“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唱的就是一种典型的游牧生活。
3、在读书的过程中,文中常常有字句让我感觉到李娟的率真可爱。在她写有翅膀的鱼的时候,描写“还有一个原因是:呃,我的鞋子太臭了……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她写全家人都在干什么活的时候,描述“总之,就我懒,什么都不想做,我刚从外面回来嘛,正在休息嘛”;她在写妹妹谈恋爱的时候,写到“听得我有些眼馋,简直想顶掉我妹妹自己嫁过去”,“想想看这么容易就能给人哄去,我妹也实在太可怜了,要是我的话,起码也得设九九八十一关……再想一想,也难怪我至今……”这样的语句怎么看都觉得作者真的很可爱。
4、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5、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6、我写下诗句一段,挤出一滴滴虚伪的水份
7、传统的鱼皮技艺包括一整套复杂的加工过程,分为剥皮、干燥、熟软、拼剪缝合、艺术修饰等步骤,过去赫哲族妇女都熟练掌握这一技艺。如今,更受人们欢迎的是鱼皮画、鱼皮挂件、鱼皮项链。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9、瑶族花瑶挑花技艺传承人带着艳丽的挑花筒裙来了;
10、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11、内蒙古自治区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朝鲜族、锡伯族、土家族、东乡族、苗族等55个民族。
12、(点击书封可进入购买页面)
13、苏非神秘主义的人主关系(请点击阅读)
14、这次展览,有传承人带来了纺车和她们的织布技艺,经纬交织,巧妙换色,织一件华丽一点的裙子,需要一年时间并不稀奇。
15、“你看我们的绣品图案,这里边有两个小人,有船、葫芦、鸟、蝴蝶,这和我们的历史相关。传说我们侗族历史上有难时,只有这两个小孩子躲进葫芦避过了灾难,鸟儿把葫芦救了起来放在了船上。我们侗族的后人就是由这两个小孩子繁衍而来的。”
16、鹰从腾格里怀中低速飞过,草原,一双狼眼睛埋得很深,空气的嗅觉吹来,马的骨头绿了一遍,牧歌,一袭古旧的着装,青草的体质铺满手掌,那些大地平放,的牧群,渴望来自天空倾斜,的阴影与光,盛满六月的酒杯,星辰的雨水盛满,六月的酒杯,我们的草原,蒙古包中尚存新鲜的白天以及几尾陶罐,刻画的蓝色游鱼。
17、俄罗斯族列巴制作技艺传承人带着需要12小时等待才能上桌的美味来了;
18、他还抽空去看了青城面塑。
19、译文: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20、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五、描写游牧时光的诗
1、在古老辽阔的北方草原上,各个民族往来频繁,交融渗透,活跃异常。西羌人、吐蕃人、吐谷浑人、蒙古人的身影交相出现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他们与中原汉民族一样参与历史的创造,影响着历史的进程。这也从一个方面印证了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格局”的论述:“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格局。这也许是世界各地民族形成的共同过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2、苏绣传承人蒋明秋向参观者介绍苏绣技艺。
3、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4、我曾看过一部关于旅游的电视节目,上面就介绍了蒙古的一些牧民的生活。内蒙古应该也有游牧的吧?电视上说蒙古的那个民族用鹰打猎,并且每年还举办关于用鹰打猎的比赛。另外还有许多外国人就在蒙古的人家租住旅游,还兼打猎。
5、敕勒歌,这首民歌描绘了阴山脚下什么(内蒙古/北国)平原的辽阔,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敕勒族)人民殷实富足的游牧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6、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相思》,也许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描写植物的诗啦,从古到今,一直被人吟诵。红豆在古时又被人称为相思子,诗中的红豆,是生长在南方的乔木,在汉代,这树就被人称为相思树。相思树结子红黑相间,艳丽光洁,就仿佛是用红珊瑚雕出的艺术品一般。
7、伊斯兰思想文化漫谈专栏目录
8、郑蝴蝶带来的包头剪纸,强调锯齿状的细碎毛齿为其主要特点之“别的剪纸都是线条勾勒,你看我的这个,这细毛毛有多细碎,很好看吧!其他地区的剪纸大多是照着画剪的,我的剪纸,人物都是想象的。”
9、第二章,是最為基礎的圖像文本研究,通過傳世文獻梳理藝術圖像的遞傳源流,並且進一步辨析畫家史料,考鏡文獻源流。具體以一幅畫像和一個畫家的案例,證明史料文獻與傳世圖像互證有多麼重要。
10、我棒一头白发再捧一撮银须
11、“蝴蝶也是我们的吉祥物,代表无忧无虑的生活。我们的绣品里小孩子都站在龙尾,多子多孙的意思。”
12、沙特阿拉迫人居住帐篷,身着宽大的袍子,过着游牧生活是因为气候为亚热带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旱,他们只能逐水草而居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4、“苍苍”“茫茫”不只是写天和野的颜色,而重在描写作者仰视万里青天和远眺无际草原时,那种置身于无限的宇宙中,心中涌现出的豪情万丈、顶天立地的感觉。他真可以说是以天地为家了。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不再是寥远的风光,而变成近景的一幅幅特写。随着风从草上拂过,棕黄的牛和雪白的羊,时时现出,为碧绿的大草原平添了几点别样的色彩。而作者的情绪,也一改前边的豪莽,变成一片柔肠。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生于斯长于斯,如同母亲一样的家乡的挚爱。
15、Hoşgeldiniz
16、头两句点题和提示地点,并无什么突出的特色。但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些知识的人都会知道,中华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多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混合体。甚至有学者认为,中原地区进入农耕文明的汉民族,与中国北方这片更加辽阔的大草原上游牧民族的地缘关系,隐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秘密。即游牧民族的威胁和入侵,不仅迫使汉民族文化必须不断地保持和提高自己的优势,才能生存,这类似于自然界中的竞争淘汰法则,而且游牧文化的成分,如胡服胡乐马文化等,也逐步融入到汉族文化中,从而构成了统一的大中华文化。
17、悼念诗的题材与赞颂诗一样,包括蒙昧时期人们所敬重的一切品德和行为。悼念的对象是本部落被害的英雄,牺牲的亲人和朋友。如著名悼念诗人韩沙对自己兄弟的悲悼:我永远不能忘记你,直到生命消陨、坟茔灭迹,啊,不能忘记你。离开尊贵的萨赫尔那一天,我便失去生的欢愉和乐趣;啊!慈母的泪,我不尽的哀思,时时将你悼念和追忆;难道你真的一去不复返了,日日夜夜安息在孤坟里!这悲泣、哀婉的情调是诗人从心底里吟唱出挚爱、痛苦的感情之歌。
18、影片中还有大量场景细腻刻画了哈萨克牧人对于自然生命的热爱。要搬走了,毡房里的雏鸟嗷嗷待哺,哈迪夏舍不得惊动它们,迟迟不愿意拆毡房。胡玛尔轻轻地将小鸟们包裹着取下,放到旁边的树杈上,小朋友们跟小鸟依依不舍地告别;孙子顽皮,奶奶哈迪夏告诉他,牧人们要善待树木,因为树没了,鸟就不来了,鸟不来了,蝗虫就来了,蝗虫来了,草就长不好了……
19、汉族苏绣技艺传承人带着晕染着水墨山水文化底蕴的苏绣来了;
20、第三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揭晓:罗金倩荣获摄影师大奖,苏德夫摘得青年摄影师资助奖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