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诗意(100句)
一、望终南山古诗
1、而在祖咏的终南山的描写中,却是显得格外明亮,说明他写这一首诗的时候是在一个晴天。
2、走心的biangbiang(长篇小说《丝路情缘》第十八章)
3、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4、答:那里的山色秀美,景色清幽,美得难以名状,那苍翠葱茏的景色日日都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多么的美妙惬意啊。
5、(宋)贺铸《题毗陵僧舍二首之二》原文选段:古寺不挂寰瀛图,终南山翁何处bai至。释义:古老的寺庙没有悬挂着全国的地图,终南山的那个老翁哪儿来的呢?du(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原文选段: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释义: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唐)吴筠zhi《翰林院望终南山》原文选段:幸见终南山,岧峣凌太虚。释义:有幸能dao够见到终南山,山高的快要逼近天空了。(宋)王中立《杂诗四首》原文选段:贪看终南山色好,不知红日下前峰版。释义:我贪恋这终南山的风光,不知不觉太阳就要落山了。(唐)齐己《题终南山隐者室》原文选段:终南山北面,直下是长安。释义:终南山的向北方向,直接权下去就是长安城。
6、唐太宗写过一首《望终南山》的诗,它里边有一句说是“碧嶂插遥天”(“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就是碧颜色的那个山峰,直插到云天里边去了。那么,“太乙近天都”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这是写终南山的高,它高与天相接。
7、我真服了你(长篇小说《丝路情缘》第二十三章)
8、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9、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0、(宋) 王中立《杂诗四首》原文选段:贪看终南山色好,不知红日下前峰。释义:我贪恋这终南山的风光,不知不觉太阳就要落山了。
11、那么实际情况就是诗人走出了茫茫的云海,前面又是濛濛的青霭,要是继续前进,就像可以摸见青霭了;然而继续前进的话呢,却又摸不着,看不见了;回头看,青霭又合拢起来了。
12、②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13、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星标)每日解读诗词,就不会再走丢啦!每一节课程都是精心挑选,每一天的努力都是,想让你过得更好。
14、1964年出生,陕西长安人,现供职于西安晚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发表散文、小说、诗歌200余万字,作品散见于《散文》《美文》《延河》《散文选刊》《读者》《当代小说》《红豆》《诗选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数十家报刊,并入选40余种选集,曾获首届中国报人散文奖、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已出版散文集《爱的四季》、《静对落花》、《岁月深处》、《谁识无弦琴》、《时光背影》、《草木之间》、《长安物语》和长篇纪实《鹰眼》等8部。
15、我留恋巍峨的终南山,还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16、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17、霁色:雨后的阳光。(韵译):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评析):??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
18、重阳宫是真有的,王重阳、丘处机、尹志平等也是真有其人的,据说丘处机不是武林高手,而是琢玉名将啊!
19、第“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那么“我”从入山以来,穿“白云”,出“青霭”,登“中峰”,观“众壑”,始终没有遇见人处,就是没有遇见有人家的地方,这一层意思已经意在言外,不言可知。始终未遇人处,游终南山连一个人都没有见着,有人家的地方都没有了,而这个诗人不嫌寂寞,他游玩了整整的一天,而且想在山中找一个有人家的地方投宿,第二天他还想游。那么终南山对于这个诗人来说,终南山的赏心悦目也是意在言外了的,而诗人不嫌寂寞,那么他城市里边住厌了,他要避开喧闹,寻一个寂静的地方,就是回归自然,这一些情景也是意在言外了的。
20、王维的《终南山》这一首诗将这两种意境融合无间,他游山竟日,未逢“人处”,忽于深林中遥见“樵夫”;游山竟日,绝无声响,忽闻伐木“叮叮”之声,而隔水与樵夫问答,此情此景,是很值得人们玩味咀嚼,是余味无穷啊。
二、终南山诗意
1、这一首诗说的意思就是说,终南山北面的山色十分秀美,山顶上的积雪好像是漂浮在云端。雪后初晴,树林被阳光照耀得一片明亮,夜幕降临,身在城中更觉得寒冷。
2、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
3、贪看终南山色好,不知红日下前峰。
4、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5、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6、宋代诗人梅尧臣说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这就是秀,把难以描写的景象写得就像在人眼前那么样地生动,这就叫“秀”,“状溢目前”就叫做“秀”。梅尧臣说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这里边还含的有东西,含的是什么东西呢?“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外还有“意”,那么“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就是“隐”。“秀”与“隐”各有特点和优点,这是两种表现的境界,但是在高明的作者手下,卓越的艺术大师的笔下,还是可以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7、没有义乌到西安的直达车,可以去杭州换车,义乌去杭州的车很多,这个就不说了从杭州到西安1)1154/1151杭州13:12西安09:52用时:20小时40分2)K466/K467杭州17:07西安14:37用时:21小时39分3)T112/T113杭州10:30西安05:15用时:18小时45分前2趟车我都坐过,因为我之前在西安上的学,特快那趟可能是新加的个人建议:如果不是很赶时间,又比较经济的方法就是买第一趟普快的卧铺,因为普快价格相对实惠,卧铺也就200不到。。
8、终南山就是秦岭,又名中南山或南山,西起甘肃省天水,东至河南省陕县,绵亘千余里。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只是在秦岭一定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物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由国家林业局作出准予设立的行政许可决定。简单的说,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是终南山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1992年建园,总面积为4800公顷。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
9、金城四名片(长篇小说《丝路情缘》第十三章)
10、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11、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2、终南望残雪唐代: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13、适合年龄:3—15岁上课时间:周六半天或全天
14、禁林寒对望,太华净相邻。
15、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16、作者:李世民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17、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18、“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19、“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20、原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译文: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赏析: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三、写终南山诗词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扩展资料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体裁之属于绝句的一种,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属于近体诗范畴。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成熟定型于唐代。全篇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
2、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3、作者:吴筠窃慕隐沦道,所欢岩穴居。谁言忝休命,遂入承明庐。物情不可易,幽中未尝摅。幸见终南山,岧峣凌太虚。青霭长不灭,白云闲卷舒。悠然相探讨,延望空踌蹰。迹系心无极,神超兴有馀。何当解维絷,永托逍遥墟。
4、戊戌年︻狗年︼壬戌月癸未日
5、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6、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7、“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中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8、“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9、《滁州西涧》韦应物《别董大》高适
10、我二十多年前,在我们西北大学的中文系去做报告的时候,讲过这一首诗,讲过这两句诗,有许多同学听,还有一些老师听了以后,说我的这个理解是对这两句诗一种最正确、最深刻的理解。许多注释的人没有根据旅行的经验,游山的经验,在白云里边穿来穿去的经验,所以解释都不得要领,我们下边继续讲讲这两句诗。
1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2、寸步有闲处,百年无到人。
13、我们总起来看,王维的这首诗的主要优点在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我们要拿韩愈的一千多字的那个《南山》诗来比较,王维这一首诗的优点和特点就愈加显得突出!
14、醉卧月牙泉(长篇小说《丝路情缘》第十一章)
1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6、作者:李白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斋
17、(唐) 吴筠《翰林院望终南山》原文选段:幸见终南山,岧峣凌太虚。 释义:有幸能够见到终南山,山高的快要逼近天空了。
18、我贪恋这终南山的风光,不知不觉太阳就要落山了。
19、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20、壑(hè):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四、赞美终南山的古诗
1、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2、作者:祖咏。创作年代:唐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3、báiyúnhuíwànɡhé,qīnɡǎirùkànwú。
4、贾岛曾经也有一首《望终南山》其中是这样写的。
5、这首诗作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一说是天宝五年)。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李白离开长安,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结伴出游。第二年秋天,二人又相会于东鲁。不久二人又再次分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则东游吴越。这首诗就是李白送走杜甫后,客居于沙丘寓所时所作。
6、第这首诗的题叫做《终南山》,不少人便以为它只是客观地描写终南山,所以对字句,乃至对章法的解释都不得要领,其实他是写的“游终南山”。“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掉了一个主语,这个主语就是“我”,谁要到有人家住的地方去投宿呢?当然是“我”,就是诗人自己,这个主语省掉了。由这个明显地省掉主语的“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就使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这一首诗,句句有“我”,处处有“我”,是写“我”在游山,“我”在观景,“我”在因景抒情。诗中有人,有“我”,这是第一点。
7、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8、副主编:悠梦沈茉三脚猫
9、什么时候我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到那时我也要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自由自在地栖身在那紫阁峰上。
10、说这是不是很扫兴呢?当然不是的。正因为他看不见,看不真切,才更令人神往,更引人入胜,急于“入看”。“入看”的时候,白云、青霭都没有了。“入看无”嘛,进去没有了,远处看有,准备进入,走近它的时候,继续向前走的时候,不见了,没有了。
11、《江雪》柳宗元《元日》王安石
12、(注释)太乙:印终南山。
13、终南望余雪(唐)祖咏zhōngnányīnlǐngxiù终南阴岭秀,jīxuěfúyúnduān积雪浮云端。línbiǎomíngjìsè林表明霁色,chéngzhōngzēngmùhán城中增暮寒。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注释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14、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归终南山唐代:孟浩然
15、“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16、译文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17、有一种爱叫点赞有一种弘扬叫转发
1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9、接着诗人说山中自云随风飘浮卷舒自在,无碍无束,看到这种情景,不由得让人与精神的轻松自由联系起来,于是不但李白“与之然”,读者也在心中与这大好景象合而为一了。诗写到这里,都与陶诗“结庐在人境”意境相仿佛,在于告诉人们山中景色的恬静优美和身在此境之中的心态,但接下来的结尾,则直叙心声,说一定要去拜访居于山中的这位隐者,相伴隐于林下,远离尘世。原来,全诗所写的那种幽静自然的景象是为了赞美那位居于山中的隐者朋友,是说他的精神恰恰与这山林融为一体,是此境中人。那么,“心中与之然”就不仅是与山色同一了,而且也有李白与他的朋友心心相印的意思在其中!全诗景中有情,以景语代替情语,不露痕迹而心境却表现得十分明白。
20、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五、写终南山诗句
1、难为名:难以称呼,难以说清楚,指山中景色气象一派壮丽,无法用语言表达。
2、为问红尘里,谁同驻马看。
3、作者:祖咏。创作年代:唐代。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译文: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4、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
5、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6、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7、不知什么年间,百灵鸟从“蓬莱”仙境衔来神树之根,飞到空灵岸赤岩,见风光旖旎,竟高兴得唱起歌来。刚一张口,神树根即刻掉落岩隙石缝之间,落土生根。日后,雨露滋润,长成参天大树。由于游人无法接近攀登,那里便成为百灵鸟跳跃欢乐之天堂。不想,引起江中水鬼的羡慕,它也想攀上古树去一览绝顶风光。水鬼刚刚触及树干,即刻电闪雷鸣,狂风鼓浪,将水鬼惊落深潭,因这一段典故,后人便称大树为“鬼见愁”。
8、这首诗的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
9、《望庐山瀑布》李白《静夜思》李白
10、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11、....................................
12、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简析):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使诗达到全新的境界。
13、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14、那么“青霭入看无”这一个句子,跟它的上一句“白云回望合”是所谓的“互文”,它们综错为用,互相补充的。就是说,“青霭入看无”,白云也“入看无”,远处看是一片“青霭”,你走近去没有了,因为近处,眼睛近看,它不明显,远处才能看见。“青霭入看无”也就说明白云也是“入看无”,你走到里边就看不见了,这是所谓的“互文”。那么“白云回望合”,白云明明分开了,往前走分开了,回望又合拢了,“白云回望合”。那么“青霭”也是“回望合”,也是这一种景象,它是用上句写着白云“回望”的时候“合”,没有写“入看”的时候“无”,那么写“青霭入看无”,就补充了说白云也是“入看无”。
15、水穿诸苑过,雪照一城寒。
16、王悦洁(玉门)张静宇(宝鸡)
17、点赞关注是一种美德哦~
18、执行主编:左春会张蕾华
19、“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20、《悯农其一》李绅《悯农其一》李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