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禅修(100句)
一、终南山禅诗
1、终南山孕育了中国山水画,它是山水画的精神家园。
2、——终南山里不老坟,不老坟中不老梦。终南有坟,名不老。客奇之,问何故,言乃淮南翁主媗冢。元光二年上巳,媗于渭水之滨遇振翊将军韩衿,悦之。明年,河水决濮阳,上发卒十万救决河,使衿督。媗送别,诉心意。衿以其年尚幼,婉拒之。后三年,衿戍定襄,媗托尺素,书:妾已及笄。复三年,媗随姊陵探长安,约结上左右。每逢衿,且喜且怯。又三年,媗疾,久不愈。衿随大将军青击匈奴,媗恐不复见,追大军十余里,终力竭。呛血白衣,形销骨立。元狩元年,淮南衡山事发,陵媗皆下狱。衿欲面之,叩未央宫,额血流地,上弗允。媗殒,衿亲葬于终南。后长安有歌曰:茔茔蔓草,岁岁不老;风雨如晦,死生为谁。终南有坟,名不老。
3、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4、晋代以下,画家常以园林艺术作为题材。如东晋史道硕《金谷园图》,唐代尹继昭《姑苏台图》、李升《滕王阁图》《避暑宫图》,北宋周文矩《阿房宫图》、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山阴避暑宫图》《行宫图》等。园林中的人造假山多利用现成的太湖石,或用别的石料堆砌为峻峭险绝、奇形怪状的模样。欣赏太湖石的记录最早是隋代丞相牛弘,此公为官清廉,可是对别人进贡奇石却不谦让。他的奇石北面都刻着他的名字,并且标明石头的等级。等级分甲乙丙丁四品,每品分上中下三级。
5、第二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人到中年,才精进努力学佛修行。到了晚年的时候,隐居在南山边上。已然悟道了,今后懂得怎样起修了。但因不是大悟,还悟境还没有圆满,所以才加上边陲,这显示王维的为人谦虚。
6、《游春图》的画法,同文献记载相合。它描绘的地方,视野开阔,湖光山色俱佳,特别适合表现“咫尺千里”的画风。《历代名画记》录隋朝五大名家,展子虔篇幅最少。明代毛晋品评五家,孙尚子和郑法士为上品中,杨契丹为中品上,董伯仁为中品中,展子虔为中品下。展子虔在明朝人眼中地位最低,在于他的画风注重形似,与宋、元、明画坛论画以神似相左。展子虔画山水,采用咫尺千里的方法写实,注重形似。他勾线细致,然后以颜色晕染开来。这种画法既不是没骨法,也不是张僧繇的凹凸法,更不是顾骏之“赋彩制形”的方法,与宋元山水画的趣味也不协。后人评价他的画,称其为唐代绘画之祖。唐代山水画也倾向写真,比如王维《辋川图》所绘景点,都能一一找到其对应的山体。
7、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8、最后,我用一组隐士高僧所写的禅诗来表达我在终南寻佛过程中的感触!
9、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10、báiyúnhuíwànɡhé,qīnɡǎirùkànwú。
11、殊华岳之削成,异罗浮之移所。含仁自下,带崄非崇,分上林之卉木,点重峦之翠红。纤尘集兮朝岭峻,宵露晞兮夕涧空。影促圆峰三寸日,声低叠嶂一寻风。蝶留粉于岩端,蜂寻香于岭际。虽蓬瀛之蕴奇,故未留于神睇。(徐贤妃《奉和御制小山赋》)
12、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②。
13、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
14、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15、说起法演禅师的开悟,得先从南泉摩尼珠公案说起。
16、丹青王右辖,诗句妙九州。袖手南山雨,辋川桑柘秋。(北宋黄庭坚《摩诘画》)
17、右丞今已没,遗画世间稀。(唐张祜《题王右丞山水障》)
18、世间的事情,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它产生的道理,一件事情的成功背后必然也有着它成功的原因,凡事皆是因缘和合,相互相生。
19、林崖直写终南秀,峰峦雄割太华脉。(清高士奇《范宽山水图诗跋》)
20、唐诗人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取自佛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王维与禅宗的南北二宗都有很深的关系。他代为北宗舜阇黎写过《谢御题大通大照和尚塔额表》,大通就是北宗的六祖神秀,大照就是北宗七祖普寂。他后来又受神会之托为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一篇《能禅师碑》。禅宗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哲学在他的诗中打下深深的烙印。清代王士禛称赞王维的《辋川绝句》“字字入禅”,而《鹿柴》这首诗禅意尤浓。
二、终南山禅修
1、(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道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2、律宗净业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位于终南山内。
3、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4、古代诗坛有禅诗,画坛有禅画。禅诗讲究言外之意,禅画讲究画外之意。所谓“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其中五行是儒家和道家道教通用的思维框架,三界指佛经所说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两者都是禅宗力图超越的境界。历代文人画中的山水画,正是以此作为最高追求。唐代王维与张璪、五代荆关董巨、宋代范宽与米氏父子、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清代四僧,都有类似的意向。
5、自从半夜安心后,失却当年觉痛人。
6、第四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就像是美好的事在前面,独自到那里去享受。胜利顺心值得庆贺的事,空为自已个人知道。因为之前已经开悟懂得称性起修了,因此高兴而好要之心去起修,但心是独自而不黏上修行之事。如能随着修之缘,但心是无有变化,而能独自往来,随缘而不变。虽然在修行过程中有胜善美好的境界,但内心深知一切法都是缘起幻有的,不变而随缘。能在兴来时,及胜事时都能保持清醒和净心,也就是说,能在顺境中而保持不生起一切妄念,忍辱圆满了。在菩萨地上是第三地菩萨果位,发光地菩萨。所以这一句,主要是描述他的修行成就。
7、“山前一片闲田地”比喻我们的心田,我们的自性真心被我们闲置了。“叉手叮咛问祖翁”比喻有疑惑了,开始向前辈修行人寻求答案。“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前辈告诉说:“如果在事相上一直一直打圈圈,则心田就会荒废。如果不荒废心田,就要肯在心地用功夫。”这里的“为怜松竹引清风”这是比喻中的又一层比喻,
8、假山水同帝王的联系密切。西汉富豪袁广汉在长安之北的北邙营造私家园林,用石头累山,高达十余丈,绵延数里。后袁广汉因罪被杀,园林被皇家没收,并入上林苑。上林苑的范围,东起鼎湖,西至周至,北起北邙,南接终南山。西魏建都长安时,大司农张伦曾在景阳山营造假山和亭子,名士姜质《亭山赋》予以描述。
9、一般大家说的终南山基本上指的就是秦岭陕西段,这里有72个裕口,我们本地人都认为各有特色,都很好玩。外地人来秦岭,从东向西,好玩的有东汤浴温泉游。翠华山秀美,且看到第四季冰川产生的山崩奇观。环山路长安段农家乐。西段周至道家圣地楼观台,财神庙。西段太白山及西汤浴温泉。太白县黄柏源。五丈原诸葛亮庙等,我只说了大概,总之整个秦岭就到处是风景。
10、欢迎广大善士随缘布施。
11、白云深处有神仙,与常明书院一起深入中国最神秘、最美丽的终南山。寻佛问道,与隐士们一起品茗问道,与云鹤为伴,感悟终南山的厚重、博大、包容和神秘!终南山那一页页岩石就是一纸纸经书,等待有缘分的人阅读……
12、第八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偶然遇到林间的老人,笑谈到忘记回来的时间。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叟,是指尊贵的长者(指本来面目),因为六地菩萨是名叫现前地,本来面目在六地菩萨才能完全显现出来,而如不能把本来面目永住着,只能在偶然时才能显现尊贵的本来面目。见了志同道合的老人(本心)的兴奋心情,有如见了知己,谈笑间忘记了还期。
13、终南望雨雪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4、任腾腾兀兀,天涯海角,
15、《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四:净土宗祖庭香积寺!
16、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
17、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过香积寺》)
18、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19、zuòzhě:wánɡwéi
20、②中岁:中年。山陲:山边。
三、终南山的意思
1、山漠漠兮谷逶迤,中有二士形容饥。耻食其粟隐于斯,终然饥死兹山下。(元范梈《首阳山图》)
2、宽泛地讲,禅宗无论南宗还是北宗,都是出世的。南宗始祖王维画世外山,画的是出世的心境;北宗始祖李思训画海外山,画的是避世的心境。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的地貌、植被与建筑,更像终南山。它甚至可视为展子虔《游春图》左段的变体。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七大宗派都同禅宗的北宗一样,讲究渐修渐悟。除了禅宗和天台宗,六宗祖庭都在终南山至唐代长安一带,罗列如下:
3、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4、《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一: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5、贪看终南山色好,不知红日下前峰。
6、流观终南山,周览天府国。(元虞集《题商德符华山图》)
7、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佛子,他的诗与画极富禅机佛意,所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佛”。此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历来吟诵的人很多。一般认为主要描述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他本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历来解析往往谈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而实际不达至理。刘辰翁评:"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可以说深契王维之意。
8、“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9、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10、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11、节奏形式是严格的两个双音步加一个单音步,并且单音步只能出现在句子的中间或者末尾,不能出现在开头,两个相邻的双音步的平仄必须相反。
12、(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每有闲情逸致,就独自到山中游玩。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13、(宋)王中立《杂诗四首》
14、法相宗大慈恩寺,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位于长安城东南郊,南望终南山。
15、①终南:终南山。别业:即别墅。
16、天下几人画山水,王维之画世无比。(明商辂《山水图》)
17、此诗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18、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同帝国政治有关。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依赖水与土。山是土地的标志,也是水的源头。帝王祭祀山水,同祭祀上帝和祖宗一样隆重。统一中国或有雄才大略的帝王,功成名就之际,往往会在泰山举行封禅活动。封是谢天,禅是谢地。武则天造字,“地”字改写为“埊”,显示出山水是大地的象征。中国山水画不同于欧美风景画,正是在于它独特的农业文明背景形成的意蕴。这类意蕴隐含的文化内涵,本文归纳为六项,都同终南山有关。
19、应知深处有神仙,花落花开度岁年。扁舟自是寻仙侣,为觅桃源一洞天。(元邓文原《李思训妙笔》)
20、王维《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四、终南山禅寺
1、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2、《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五:律宗祖庭净业寺!
3、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4、终南山隐士从古到今没有断过,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5、想蓬瀛兮靡觌,望昆阆兮难期。抗微山于绮砌,横促岭于丹墀。启一围而建址,崇数尺以成岯。寸中孤嶂连还断,尺里重峦欹复正。岫带柳兮合双眉,石澄流兮分两镜。半叶舒而岩暗,一花散而峰明。俯蚁垤而有余,仰终南而多愧。(唐太宗《小山赋》)
6、为问红尘里,谁同驻马看。
7、《画刊》∣彭德:玉宝奇闻记
8、仙翁归卧翠微岑,一夜西风月峡深。
9、《寻佛问道终南山》——寻佛篇之二:法门寺!
10、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11、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12、赏析:人生一世,忙忙碌碌,为功名,为财富。却没有一刻是为自己的身体,为自己的生命。苏轼说,因病得闲,不是什么坏事。起码让人们可以在日常的忙碌中抽出身来,有空来照看下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生命活得太忙碌、太焦虑了,只有“安心”才是最好的药方。
13、摩诘诗无画,斯图若比肩。(元吴镇、赵松雪《重江叠嶂》)
14、古老的寺庙没有悬挂着全国的地图,终南山的那个老翁哪儿来的呢?
15、这首诗的意思是:一个小孩看见山的前面有一片闲着的田地,就叉着手(古代一种礼节)问他的祖父说:“这块田是谁的?为什么没有人耕种呢?”祖父回答说:“这块地不断地被人买来卖去,所以就荒废啦。要等到真正怜惜这片好田地的人来,这块田地才会有人耕种啊。”
16、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也是应试诗。根据《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没有被录取。
17、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18、赏析:世间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因缘和合,相互相生的道理。琴自己不能发声音,指头之间也不能发出声音,只有二者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19、赏析:在禅者眼中,红尘中轰轰烈烈的事情,都不过是区区心事,是不入法眼,不住禅心的。这也是禅者与普通人的区别。对于生活与世界的看法,禅者如立山头,尘世人却身处哄闹的人间,禅者自若,而世人惶恐。再大的雷声,在禅者犹如婴儿之声;人间却把雷声当做神明。刘备还因此吓掉了筷子。
20、诗人选用“响”和“景(影)”二字大有深意,《大品般若经》中著名的“大乘十喻”就有诸法“如响”“如影”二喻,这恐怕不是偶合。清人徐增《而庵诗话》称“摩诘精大雄氏(即佛陀)之学,篇章词句,皆合圣教”,指出王维诗暗含佛学思想的特征。因此可以这样说,这首诗的用意不只是为了显示晚山的空灵景致,而且着力于暗示这些声响光影,不过都是不可扪摸、转瞬即逝的幻觉,这与禅宗尊奉的《金刚般若经》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空”合若符契。当人语的回响沉寂于空山之后,当返影的光彩消融于青苔之上,一切又归于静止和寂灭,这才是永恒。
五、诗 终南山
1、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
2、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3、赏析:山川,河流,清风,明月,都有佛性。只要你静下心去体悟,任何事物可以成为你心灵的镜子,引导你回到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心中潜藏的珍宝。
4、水穿诸苑过,雪照一城寒。
5、终南山与山水画南北宗
6、下方田地虽平坦,难及山家无点埃。
7、在浮华的世界里,什么都不是我们的。房屋田产买来卖去、终将变坏。身体百般呵护,终将腐朽。然而在万般的变灭中,终究有不变的真心本性在,它无生无死、不生不灭。若能悟到这个境界,方知眼前境界,不过是一个幻梦罢了。
8、移步换景法是指在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此诗首选是从远处看,写远景: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广大.颔联写进入山中所见到的云雾缭绕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象.这是进入到终南山往前看到的景物."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是写爬中峰所见到,是由上往下俯看.这三句分别是远观,近望,俯视,从作者所处的三个观察点,以不同的角度写终南山的奇伟景象.
9、值:遇到。叟(su):老翁。
10、寂寂的释义:形容寂静。《空山寂寂》是一部将禅画诗曲集于一体的佛曲专辑,禅意十足。由巫娜、侯长青、曹杨等一些年轻有为的作曲家和演奏家改编或创作的作品,以古琴和箫为主。请出两位山野高人的脱俗之作为这些禅曲增色。两位高人其一是以禅诗著称、隐于厦门五老峰下南普陀寺的戒贤法师;其二是以禅画闻名、隐于终南山下佛家庄的法清法师。此二人同出当代高僧妙湛上人门下。
11、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12、王维这首《终南别业》历来吟诵甚多,王维人称诗佛,这首是公认的禅诗,而诗中又处处表现禅理,历来解析这首诗歌的往往谈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而实际不达至理。刘辰翁评,“无言之境,不可说之味,不知者以为淡易”,可谓深契王维之意。
13、素壁淡描三世佛,瓦瓶香浸一枝梅。
14、《终南山》:描写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表达作者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15、蜚声当代禅林的《寒山僧踪》全文如下:夜客访禅登峦峰,山间只一片雾朦胧。
16、《终南山》: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年(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
17、taiyǐjìntiāndōu,liánshāndàohǎiyú。
18、署名展子虔的《游春图》,被视为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比照山水画史,这幅画写实逼真,程式味不浓,不可能虚构,笔者认定画的是真山水。展子虔曾在北齐都城当官,不过《游春图》不可能画于北齐,因为贵族春游在京郊,而北齐都城邺城周边是平原。展子虔的主要经历在隋朝都城长安,曾任帐内都督,京城元帅的下属,管辖范围包括京城周边的皇家园林。按我的考察,《游春图》来自实地观察。其地望在长安城东南,蓝田山和白鹿原以及两者之间的湖泊。这里靠近秦汉和隋朝皇家园林上林苑东端的鼎湖。鼎湖是黄帝升天之处,本来位于河南灵宝。古代地名随朝代变迁而迁徙,鼎湖在西汉移至蓝田县焦岱镇。西汉鼎湖现已干涸,出土有汉代鼎湖延寿宫的瓦当。
19、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
20、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