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句诗来形容李鸿章(100句)
一、对李鸿章传的评价诗句
1、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眼中,被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他一生有功有过,但从历史角度来分析,他一生功大于过,应对他是较好的评价.
2、晚清重臣李鸿章故去之后,留下了一桩众说纷纭的历史公案。或以平发平捻为李鸿章功,或以数次和议为李鸿章罪。有感于此,两个月后,梁启超著就《李鸿章传》一书。
3、他再也不想面对这片屈辱之地,这是他的坚持。
4、雕题部落三关控,尝胆君臣百虑生。
5、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李鸿章热衷官场,亦深得朝廷倚重,历数十年而不衰,显然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
6、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
7、万绿丛中两条路,飙轮电掣不稍留。
8、毛泽东评李鸿章:“水浅而舟大也。”
9、解决香港问题时,大人物说,“不收回香港,我就是李鸿章”。由之前到其后,一顶“卖国贼”的帽子便在李鸿章头上结结实实,挥之不去。其实,李虽有卖国之名,却足有爱国之实。
10、近代史学家唐德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同乡)认为其“内悦昏君,外御列强”,是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的其中一个(另外周恩来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
11、曾国藩与李鸿章的差异:克己与任性
12、陆侯持宝剑,终子系长缨。
13、毛主席他来是改天换地…!他走是留下太平盛世…!毛主席注定就是一代伟人~无人能比!!!
14、《李鸿章传》是由梁启超所著的书籍,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最深刻的惋惜,最中肯的评价。
15、6月,大清帝国的洋务总管——恭亲王奕䜣去世,使得李鸿章有痛失知己之感,使他一下子悟通了俞伯牙在闻知钟子期离世就碎琴绝音的道理。
16、(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17、简介:诗词|国学|传统文化
18、但是由于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而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现代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
19、“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日本人对李鸿章的评价
20、俾:一个当大臣的,假如用真心操劳国事,估计没有不被君主体谅的,唯独在妇人女子手底下办事,就不好说了。我们欧洲人把抵御外侮当作功劳。而为了一家的利益而残杀同胞,我们不认为这值得荣耀。
二、用一句诗来形容李鸿章
1、现今的舆论,翻案风四起,李鸿章无疑是翻案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毫无疑问,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对中国的近代进程产生巨大影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为“再造玄黄之人”。对李鸿章的负面评价主要集中于其镇压农民起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两个方面。
2、说实在的,对于维新运动,对于变法图强,他并不反对,相反充满了同情和期望。他从戊戌变法的运动中,依稀找到了自己当年在洋务运动中的矫健身影。所不同的是,他凭借自己70年的阅历与经验,对于康梁这一帮“新进青年”,试图用“快变、大变、全变”的一揽子解决国事的方案,持着极大怀疑与保留的态度。因为他知道,对于一个已经气息奄奄的病人,用一剂猛药促其振醒,无疑只能是加快其死亡及其回光返照前更加痛苦的做法。
3、1896年4月3日船抵越南西贡,本来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曾打败侵略越南的法军,却匪夷所思地签定了《中法会定越南条约》,战胜国却签失败之约。此时的越南已沦为法国殖民地。李鸿章顺道西贡受到越南总理、国王的款待,难免尴尬而感慨,于是作诗《寄越南王诗》:
4、飘然海外一浮鸥,南北东西遍地球。
5、俾:最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有他们支持就能独揽大权,那还有什么事办不了?
6、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
7、他在到荷兰、英国看到近代的科学繁荣的景象时写了两首诗:
8、在德国访问期间,李鸿章下榻于柏林豪华的凯撒大旅馆,德国政府对他款待甚隆,连李鸿章爱抽的雪茄烟,喜欢的画眉鸟,也“陈于几而悬于笼”,居室墙壁上挂着两张照片,左边是李鸿章,右边是德国前总理俾斯麦。李鸿章对德国政府表示感谢,特别提到他们在归还辽东、帮助中国训练军队、购买器械、战船等方面给予的支持。德国政府官员建议李鸿章到医院检查身体,拍X光片,诊断那颗被日本刺客击中左额的子弹残片的位置。他接受了手术,亲眼看见了那颗子弹镶嵌在左眼下的骨头上,大为惊奇,称之为“照骨术”。这是X光被发明仅七个月后的世界医学的最新技术。而李鸿章则成为拍X光片的第一个中国人。
9、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的要人如: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了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
10、垂老伏波犹矍铄,五溪南去不胜情。
11、变法志士们的一揽子工程没有实现,换来的却是菜市口六君子的喋血、光绪皇帝的被囚。慈禧与光绪二人母子失和的结果是清政府国际威信的急剧下降、朝政的更加保守以及随之而来的使人感到更加不妙的前途。
12、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重视和铭记。
13、李鸿章对于中国的意义,就如同格拉斯顿之于英国、俾斯麦之于德国、迪亚斯之于墨西哥、麦金利之于美国。
14、李鸿章此时对西方社会的民主共和制度和进化论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他甚至希望中国会很快走向“公天下之局”,也就是类似西方的民主社会。而李鸿章这个思想的变化,距离马关签约才仅仅两个多月。
15、《李鸿章传》是由梁启超所著的书籍,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16、4年来,他被剥夺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的职务,奉旨入阁办事。所谓入阁办事,就是仅仅保留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以全勋臣脸面而已。
17、可是甲午一战让李鸿章奋斗半生的事业都化为飞灰,生生打断了中国国运再次好转的契机。马关的墨迹未干,李鸿章已经挂上了“李二先生是汉奸”的骂名
18、团结出版社/换个角度看文化
19、可见,甲午战败的刺激,也使李鸿章认识到了改图易辙的必要。他并没有反对维新,反而早就劝皇帝“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
20、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三、评价李鸿章的话
1、晚霞浮极溥,落影照长亭。
2、李鸿章在京城没有房产,只得借住在贤良寺。
3、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时,曾这样说李鸿章:“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民生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难,又有行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
4、李鸿章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5、高阳所著的《李鸿章传》偏重于一种纯小说的模式,这就是他的风格,和他的红楼断梦系列一样。如果你喜欢读那种刻画细腻,擅长描写人物心理动态的小说,这本书在合适不过了。高翠莲所著的《落日孤臣李鸿章》侧重于一种点评论说的模式,夹叙夹议的写法,类似于评书的模式。如果你不喜欢独立思考,很想借鉴别人的看法和聆听别人的理解的话,这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入门引导书。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按道理来讲应该是最权威的书,这部书带有当时的人对李鸿章的所有看法,包括了梁启超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对待洋务运动的看法,但是作为一个治学态度严谨的学者,他还是以很公正的态度来看李鸿章,认为他是时代创造的英雄或是他的存在造就了一个时代,所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型好书。
6、6—9月,青年皇帝不听恭亲王的临终劝告,纠集了几个没有任何行政历练与治国经验的热血青年,发起了史无前例的维新变法运动。仿佛凭借一副热肠、几道诏谕就可以带领晚清帝国的这艘破船绕过重重暗礁,渡过万水千山,追求到同光以来朝野上下孜孜救亡的光明。但是,这个脱离了帝国实际的“大跃进”运动,给帝国带来的结果却是官场混乱、民心不稳、朝野震动的后遗病症。
7、袁世凯评李鸿章:“一生低首拜汾阳,万古大名配诸葛。”
8、作者把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指出李鸿章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够忍辱负重,但是他没有长远的眼光,不知道为后世立百年大计,仅满足于修修补补。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9、我知道你说的是什么:语出梁启超《李鸿章传》“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
10、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很重的责任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
11、政敌攻击、国民的唾骂,从“坐镇北洋,遥执朝政”,一变而被赋闲京师,做了一个伴食宰相,犹如从云端跌落地表,他的心情怎么能够平静呢?
12、想到这里,李鸿章的脸上浮上了更加忧心忡忡的神色。
13、然而,最令李鸿章庆幸的是,他在初次会试落榜后的“乙丙之际”(即18451846年),即以“年家子”身份投帖拜在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学习经世之学,奠定了一生事业和思想的基础
14、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15、在晚清四十年中,没有人比李鸿章对中外关系的影响更为巨大;这些年中,虽然新人辈出、新鲜事物辈出,但一切浮云散尽后,你会发现李鸿章还在原位屹然不动,他与慈禧太后两人,是仅有的凭借个人影响力就能左右各国对华政策的人。
16、8月29日(周日),东南汇特邀中国哲学博士万川为大家解读李鸿章的故事。
17、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18、《李鸿章传》是梁启超先生所撰人物传记中最著名的一种。梁先生没有采取中国传统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写作模式,而是“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全书在叙述李鸿章生平事功的同时,对于李鸿章之才识、功过、地位等进行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这部书让人耳目一新,开一代传记写作之新风,成为人物传记的典范之作。
19、世界500强的前身——李鸿章与轮船招商局
20、普天之下,只有庸常之人既没有过错,也没有称赞。如果有人能让全天下人都厌恶他,那他一定是举世闻名的奸雄。如果有人能让全天下人敬爱他,那他一定是非比寻常的豪杰。但是,全天下的芸芸众是,其中的庸常之辈占了绝大多数,不寻常之人不到百分之用庸常之辈的标准,来评价不寻常之人,能够看到其中的可行之处吗?所以被全天下的人都称赞的,未必就是好人;被全天下的人都诽谤的,也未必不是真伟人。
四、评价李鸿章的一首最著名的诗
1、李鸿章尽力维护中国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中国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2、拂雾扬龙节,乘风破鸟旌。
3、助您各类考试都拿满分!
4、权去势移,门生故吏也纷纷叛离。
5、蒋廷黻评李鸿章:“中国十九世纪最大政治家。”
6、在本书中,梁启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大计。
7、完颜海瑞∣诗文联赋李鸿章
8、日本媒体评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9、夏云楼阁起,秋涛帷盖生。
10、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
11、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早期近代化企业的一个典型,也是李鸿章自诩的“开办洋务四十年来最得手文字”。从对它经营管理和人事制度上的剖析,可以概见集团政治运作在经济领域中的诸般特点:一是从创办到衰落,淮系集团要员始终保持着对它的绝对控制,并为此倾注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二是当其面临外部势力(如湘系集团)争夺控制权的挑战时,其内部的离心力马上又能转化为向心力而一致对外;三是作为“官督商办”的经营样板,淮系集团中凡是有近代管理经验的菁英,均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参与过招商局的管理,并由此引发,拓伸向近代化领域的其他部门,如煤铁、电信、纺织等,从而使淮系集团在近代化事业的开拓方面,相对其他集团来得更为宽广和深远。
12、貌似质直,而举动任性,办事糊涂,文武将吏皆不愿与之共事,迹其语言狂妄,似有心疾者,其人实不堪任用。
13、最深刻的惋惜,最中肯的评价。真实再现晚清版“国进民退”,重温背负百年历史黑锅的晚清改革总设计师!
14、一百年后,李鸿章在冥冥之中忽然惊喜地看到,他的玄孙李道豫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全权大使,当年美国外交部的官员曾为李鸿章画像,一百年后那位美国画家的后裔向李道豫大使献上了先人为李鸿章所作的画像。
15、环顾四周,早年胸怀壮志,一起致力“求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的老伙伴们都一个个先后故去了。李鸿章,真正感到了孤独。
16、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鸿章
17、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人们常说,政治如战场。政治舞台上的秋风苦雨已经使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练就了一副金刚不坏之身。只不过,刚刚发生过的政坛地震又使他心悸不已,愁肠百结。
19、每想起伟人毛主席的这首诗篇,就看到了当年毛主席对:家国情怀…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理想…!毛主席的这首诗,展示了一个伟人的家国情怀…气势磅礴、宏伟蓝图
20、原句为“项羽之乌骓不逝,文山之漆室无灵,天耶,人耶?”其中文山是指文天祥,文山是一个地名,文天祥曾居于此,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文山”。“漆室”是一个典故,比喻关心国事,忧国忧民。(鲁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国事甚危。漆室有少女倚柱而啸,忧国忧民。见汉刘向《列女传.漆室女》)。“不灵”意思是不得志或者说无力改变。明白了没?
五、后人评价李鸿章诗句
1、在正统教材中身背“软弱”“卖国贼”“刽子手”恶名的李鸿章,在西方却有“东方俾斯麦”的美誉——这种差异可能不仅仅是“屁股”的影响,更有东西方文化观念和政治需要的因素。而同样身为清末名士的梁启超,在其所著《李鸿章传》中,却也将李鸿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诸葛亮、秦桧、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伊藤博文等做了对比,并对李鸿章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秋风宝剑孤臣泪——晚年的李鸿章
3、文字:费琪璐美编:苗雪未
4、……俾斯麦是否真的对李鸿章说过如此话语,或者说其语是否此意应思量,但……私以为梁启超在著作中说这话其实是假借他人之口对李鸿章在慈禧手下做事,既想成就一番工业(当好裱糊匠)而又小心翼翼,时刻担心自己会言行不慎而称众矢之的……梁启超还是很高看李中堂的,而清王朝在当时日薄西山的情况下,慈禧太后的所作所为不过是打算维护满洲贵族的特权地位,对国家发展……并不存在多少真心实意,而李鸿章所要的是实现发展……从这种角度来说,李鸿章和慈禧在政见上其实存在根本矛盾,而其又不能违背慈禧的意志,所以梁启超说他能理解李中堂的忧愁、牢骚和烦闷……后人看问题只能尽可能靠近历史,完全还原历史真的不太可能(此时又开始担心回答被屏蔽)……点到即止吧?同意请点赞?
5、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比如和西方列国签订了各种不平等的条约。
6、幽人重离别,握手送征行。
7、朝汉尉佗犹有志,帝秦新衍竟何名。
8、他的晚景过得很忧郁,忧谗畏讥,苦闷无聊。
9、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10、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1、可能是天意的凑巧。他下榻的地方,正好就是他的老师曾国藩当年因天津教案,受到各方攻击,心情抑郁时的僦居之地。
12、1872年1月,内阁学士宋晋以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局“糜费太重”为由,奏请停止造船,由此引发洋务派和守旧派关于造船工业兴废的一场大论争。在这场论争中,李鸿章坚定地站在曾国藩、左宗棠、沈葆桢等洋务派官员一边,指出:“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船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不得强矣。”针对如何解决造船养船耗费巨款的问题,他又提出“配运漕粮,商人租贷”的变通办法,并主张“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准其兼运漕粮,方有专门生意,不致为洋商排挤”。这就开了筹建轮船招商局之端绪。
13、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被一名日本刺客打中面颊,险些丢了性命,象征着他身份的黄马褂被横流的鲜血染红。最终,因为这颗子弹,李鸿章替大清王朝减免了一亿两白银。
14、“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梁启超
15、中国近现代史风云人物超星尔雅学习通网课答案
16、简介:山川|草木|古建|庭园|民居
17、梁启超《李鸿章传》对他的评价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18、但后人也多诟病李鸿章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愿意牺牲整个新疆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19、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0、1896年李鸿章访俄时,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评论对李的印象说:“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