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咏竹(100句)
一、郑板桥吟竹的诗句
1、清代画家郑板桥和竹可谓是难舍难分。画了很多的竹并写了许多的咏竹诗。
2、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3、它出自清代诗人郑板桥之手,是郑板桥为自己所画的竹石图,而创作的一题画诗。在这首诗中,郑板桥便是着力表现了竹坚韧顽强的品质,并在其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竹的坚韧顽强,逐渐转变为作者的人格追求及处世态度。
4、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6、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7、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8、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9、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0、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11、qq号:515156943
12、我有心胸中滋长着无数竿竹,一时的灵思飞涌就化作这淋漓的墨画,龙飞凤舞地在九天之上一般,将云霞渲染为新清之绿!
13、教学地点:翟艳娜艺术工作室
14、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15、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16、郑板桥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求人不如求己”这本是一句家常俗语,但一经和画面上竹园四周的竹篱笆联系在一起,便使这浅近的生活哲理意味更浓。还有一首诗云:“新栽瘦竹小园中,石上凄凄三两丛。竹又不高峰又矮,大家谦退是家风。”在人欲横行的官场中,诗人深感人世间卑污甚多,便转而在大自然中寻找做人的真谛。面对互相“谦让”、决不争强出头的短竹矮峰,诗人的心绪是很不平静的。
17、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18、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19、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20、诗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二、郑板桥咏竹
1、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4、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5、观赏郑板桥绘制的《竹石图轴》,如坐春风《郑板桥集·题画》中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6、竹以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历来被文人墨客争相吟咏。先秦时期,竹象征着君子高尚的节操。魏晋时期,竹代表着高雅脱俗的逸士。唐宋以来,竹成为了一种坚韧顽强的人格追求及处世态度。总之,文人墨客多爱竹。他们的众多咏竹作品,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长河中的璀璨风景。
7、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8、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
9、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10、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
11、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12、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书画史。汉族,江苏兴化人别名:郑燮出生地:江苏兴化出生日期:1622逝世日期:17022主要成就:“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
13、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14、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15、出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16、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17、郑板桥一生写竹、画竹,热情赞美竹子宁折不弯的精神。而竹子的坚强、挺拔、苍劲,又恰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18、诗句: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出自:清代·郑燮《题画竹》释义:只有竹枝全然不惧怕它,勇敢挺立地和恶风斗争一千场,一万场!
19、郑板桥的《竹石》一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追求清廉正直,不为浊世之风污染的高尚情操.
20、释义:竹子深深的屹立在青山之中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之中。
三、最有名的咏竹诗句郑板桥
1、诗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出自:清代·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释义: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2、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首先,诗的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长环境恶劣,却坚韧顽强、挺立峭拔的翠竹形象。它的意思是说,竹紧紧咬定了青山就势不放松,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石缝中。众所周知,“咬”这个动作,它是需要付出力量的。
5、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6、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7、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8、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
9、所以这两句诗不仅仅只是为我们展现翠竹扎根青山破岩中的情景,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竹不畏艰辛,而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从这点来看,我们人类是极其需要学习竹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的。另外,这两句诗还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即所谓的“根基深力量才强”。
10、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1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说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缜《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咏菊》)众芳摇落独轩妍,占尽风光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林逋《山园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12、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13、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出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释义: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14、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15、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16、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2竹
17、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18、译文:秋风昨晚吹过此地, 狂风大作的吹动石头穿过树林。只有竹子完全不怕风吹,哪怕一千次的风 都能坚强的挺立。
19、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20、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四、郑板桥 竹诗句
1、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2、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郑板桥有二首咏竹的诗,其一为“题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另一首为“题画竹”:“画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载;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来。”《竹石》。
3、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4、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
5、出自:清代·郑燮《题画竹》
6、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清代·郑燮《新竹》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7、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
8、做官期间,鞭挞奸吏,力争赈济,后被诬告罢官。在他离职时,只有三头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阮琴,另是他仆人乘的。可谓“两袖清风”“一官归去来”。这首诗正是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写照。
9、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10、“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11、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12、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所依赖的就是竹的坚韧无畏。而作为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来说,竹也是郑板桥人格的化身。即在生活中,郑板桥自己就像竹一样,面对恶势力的种种打击,依然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高尚情操。实际上古代的文人墨客,绝大多数也都如此。
13、他,一生爱竹画竹,画出了竹的精神,画出了一个竹的世界,传之后人,可谓流芳百世,启迪来者。郑燮画竹因喜欢竹之气节,有题画竹句“屈大夫之清风,卫武公之懿德”。
14、全文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15、共有四首,前三首为“咏竹”,后一首“借竹抒意”,表达对百姓疾苦的关心。1《竹石》清代: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新竹》清代:郑燮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3《题画竹》清代:郑板桥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4《墨竹图题诗》清代:郑燮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6、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17、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18、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一作:韧)
20、(题秋竹诗三首)一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努力作秋声,瑶窗弄风雨。二竹是秋风应更多,打窗敲户影婆娑。老夫不肯删除去,留与三更警睡魔。三我亦有亭深林里,酒杯茶具与诗囊。秋来少睡吟情动,好听萧萧夜雨长。
五、郑板桥写竹诗句
1、纵观郑板桥的这首诗,通篇无一“竹”字,却又在每一句中,都展现出了竹坚韧顽强的形象。虽然它的篇幅短小,只有短短的4句,语言也非常的质朴,但是其寓意很深刻,具有警语作用,读后发人深省。最后,郑板桥除了诗外,尤其擅长画竹、兰、石,更有书法“六分半书”名世,所以人称“三绝”。
2、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3、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不惧严寒酷暑,万古长青。竹是君子的化身,是“四君子”中的君子。“竹之七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竹子空心代表虚怀若谷的品格;其枝弯而不折,是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生而有节、竹节必露则是高风亮节的象征。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4、从写法来看,《竹石》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值得注意的是,郑板桥这首诗,虽然是在咏竹,但通篇却无一“竹”字,然而让人读后的感受,却又句句有竹。因此除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竹坚韧顽强的品质,及作者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人格追求和处世态度外,其艺术水平也很高。
5、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6、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8、这句话出自郑板桥的《咏竹》,全诗如下:
9、他的特异之处还在于他作画全然体现了“书画同源”理念,可谓“一笔书,一笔画”。
10、出自:清代·郑燮《竹石》
11、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12、至于画面题跋的独特书体,则于隶书间极为随意地融入了篆、隶、行、楷笔姿笔意,由此他自己将他的书体称为“六分半书”,可谓一代高人,也是一代狂人。
13、译文:一节又一节,上千的枝条积攒着无数的绿叶。我不会去开花,免得找来野蜂与蝴蝶。
14、正如他在《竹石》一诗中所写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6、出自:清代·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17、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18、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19、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20、郑板桥独创写意,著意趣味.有画竹兰之特色.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秃的作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