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竹子画怎样画(100句)
一、郑板桥的竹子画
1、元人画竹,墨竹空前兴盛,几乎所有的画家都擅长画竹。有名的如赵孟頫、管道昇、李衎、高克恭、顾安、柯九思、张逊、倪瓒、吴镇、释觉隐、王冕等。大多师法文同、苏轼,也有学萧悦或赵孟頫的。
2、郑板桥一生嗜竹,一首《竹石》更是情感真挚,无人不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可见其对竹的情深。
3、郑板桥刻意把竹子画出清瘦之感,纤瘦的竹子却长的又长又直,体现了竹子的品质,这也是郑板桥的品质。以竹子自我比喻,他曾经在自己的画上提过一首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可以说竹子的品质和他是一体的。
4、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当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时,觉得零乱却飘摇的竹影宛如一幅幅天然图画。
5、第三家,不用开口问,摊前摆着一幅字写得明明白白: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礼物食物都不如银子好,最好现银付款,我心里高兴,画也画得好。我人老体弱,就不跟你们唠没用的嗑了。
6、据说苏轼还曾画过红色的竹子
7、呵呵,真是想多了。画好不好跟金子没关系,古代文人更做不出这样小丑一样的炫富手段。郑板桥可不是山西煤老板
8、郑變墨竹18cm×5cm浙江省博物馆藏
9、*以上场景纯属虚构,但郑板桥的报价可是真的。
10、郑板桥的墨竹在中国艺术史上实属珍品。所谓“画如其人”。他的竹子极富有变化,他抓住了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去粗取精,简练概括,创造出竹的动感,气节和生命力。
11、主竿出枝形似人体四肢的曲张伸展,姿态万千,出枝方向、位置的不同,决定了竹叶的气势、疏密等。所以出枝要根据构图的需要安排,因势布局。竹子小枝的生长规律是互生,即左右交替生长,切不可画成对生和轮生。出枝开同鹿角、鹊爪,中锋用笔,起笔回锋,行笔要流畅挺健,不可迟缓,收笔果断。
12、款识: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13、毕竟,除了郑板桥,你还能说出几个扬州八怪?
14、画竿多用硬毫笔和兼毫笔。用笔:细竿中锋用笔,粗竿侧锋用笔。起笔藏锋下按,行笔挺拔有力,收笔略顿,然后挑节。用墨:笔尖蘸墨,细竿墨色稍重,粗竿墨色稍淡,一气呵成。结构,竹竿出土节短,中间部分稍长,收梢处又短,节与节相结,两节间要略留空隙,勾节后才显得生动。
15、不过,他的竹子到底好在哪里,为何卖得那么贵还有人求画,却未必有多少人说得清楚。
16、从什么时候的开始,中国画的主流都开始追捧墨竹了呢?转折点就在元朝。当时的汉族文人士大夫缅怀南宋故国,不愿归顺元朝廷,终生不愿意出仕,隐遁乡里。这种抑郁的情绪反映到艺术创作上,导致文人画兴起。
17、先来看一眼自然界的竹子:
18、郑板桥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概念,对应了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观察、构思、实现。而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也正好体现出审美意象生成的三个阶段。
1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0、李鳝再看看郑板桥,心里说:你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童掌墨噢!"什么叫"掌墨"呢?从前,书法考究,要把字写得龙飞凤舞,总要书童出手托住砚台,跟着写字人的笔锋走,字写到哪块,砚台就跟着送到哪块。
二、郑板桥的竹子画怎样画
1、他画得的竹子体貌疏朗、笔力瘦劲,自有一番超凡脱俗的风格,时称“郑竹”,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
2、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
3、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中题诗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他一生写竹的诗有很多,我特别欣赏他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
5、万艺斋艺术,专注名人字画10年
6、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7、当时流行的是整齐匀称的楷体,他认为“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
8、先要声明下,不是所有人画竹子都是黑白一片,其实原本画家们画竹子是有!颜!色!的!比如宋徽宗的竹子,清丽典雅,装饰性很强
9、郑板桥的书法——“板桥体”也是一大特色,他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融合楷、行、草而独创了一种“板桥体”,自称是“六分半书”。
10、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11、清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期,郑板桥虽然前半生过得非常顺,中过进士,做过知县。做了个清廉爱民的父母官,开仓赈贷、捐廉代输,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在官场得罪了人而被去官,之后在扬州、兴化一带靠卖画维持生活。
12、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3、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14、这时,郑板桥笑嘻嘻地望着李鳝直眨眼睛,意思是说怎么样,你看大和尚请我了吧!李鳝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郑板桥是有意把砚台弄翻泼墨画竹,他心里对郑板桥真是一百二十个敬佩!
15、除了独特的画竹技巧,郑板桥的画还有两处值得称道。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他的每幅画都会题诗,凡题诗都不是为了画面好看而凑数,而是反映现实,思想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16、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当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时,觉得零乱却飘摇的竹影宛如一幅幅天然图画。
17、这位谈起钱来毫不遮掩,态度酷炫狂拽的大爷,就是郑燮(xi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郑板桥。
18、郑變仿文同竹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19、据传郑板桥的画作的非常传神,他的一个朋友请他到家里来画画,于是这个朋友叫来他的儿子帮郑板桥磨墨,郑板桥看到朋友儿子端来的墨汁,连忙摆手:“不行,这墨汁太少了!”。朋友暗奇,难道要半桶墨?
20、白石老人的虾表现出笔墨技巧,一种墨色多种变化,把虾画出了形神兼备的效果。他把虾的活泼灵动和极敏感表现的恰到好处。
三、郑板桥的竹子画法
1、据说苏轼还曾画过红色的竹子。
2、郑板桥在苏州住了三年后,要搬到扬州去。临行前,吕子敬前来送行。文人送别总是以自己作品相赠。而郑板桥赠给吕子敬的,却是一幅梅花。
3、下面三首都是题在画上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这是他的诗作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出自郑板桥笔下的这幅《墨竹图》。竹声萧萧,风韵超然,仿佛身临其境,真是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叫做“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5、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6、来看一眼自然界的竹子。
7、看画不但要看到实处,且还要看空白处,要有让人悬念的余地,不能“密不透风”。“胸中成竹,下笔有神,笔墨肯定”这是郑板桥画竹的特点。
8、"扬州八怪"里有两位最有名的书画家,一个叫郑板桥,一个叫李鳝,两个人都是兴化人,常在一起写呀画的。
9、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画的主流开始追捧墨竹?
10、他画得的竹子体貌疏朗、笔力瘦劲,自有一番超凡脱俗的风格,时称“郑竹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11、他画竹叶,创浓墨叶面、淡墨为叶背的画法,画出了竹子无畏无惧的精神,积极乐观的风貌,画出了竹子的高风亮节,这也是郑板桥画竹的特色。
12、但是,郑板桥就是要这么画竹子,就是要画得这么瘦。
13、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14、郑板桥虽为雍正年间的进士,但种种原因使其仕途不顺。也许这一次算是遇着了送上门的好机会,能巴结上刚卸职的尚书大人,无疑会是通向仕途的好机会。然而,郑板桥却推辞说:“尚书大人啊,说起画梅,还是吕子敬先生画的好。这么说吧,他画的梅花值五十两银子,我画的充其量也就值五两。”老尚书听到这话,就拿着银子找吕子敬去了。
15、▲清郑板桥风竹石图(局部)
16、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他在潍县任上赠给署理山东巡抚包括的。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甚,民不聊生,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诗以竹寓意,托物取喻,表现了他为官一任,以民为怀的赤子之心。每读它,我都会被一种深深地感动,百姓能有这样的父母官,该是多大的福气!
17、▲清郑燮行书七律中堂潍坊市博物馆
18、真正长土里的竹子,竹竿子怎么可能像郑板桥画得那么细,跟狗尾巴草似的呢?
19、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20、然后让儿子重新弄了一桶墨来,郑板桥用手蘸了墨汁,在墙上作画,画完以后墙上全是黑渍,朋友心里觉得让郑板桥来家里作画,可是他却把墙弄成这样,自己暗暗生气,之后一个老人来到这个朋友的家里,看到墙上的画就说,这一定是出自大家之手吧,朋友不解,老人问道,这幅画作了以后有没有什么奇怪的事发生,主人答:"奇事倒是有一件,有天下大雨,又打雷又闪电,之后就在墙前面发现死了上百只的麻雀。"。
四、郑板桥的竹子画与画内文字
1、清郑板桥风竹石图(局部)
2、李鳝一望,哎呀,这下不得了,好端端的一张桌面大的宣纸,打下端向上角染了一条墨黑墨黑的杠。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根黑杠,断断续续,顶天立地。李鳝气得脸像个紫茄子,这怎么写啊?把笔一摔,对住郑板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
3、由于看尽世态炎凉,他的每幅画都会题诗,凡题诗都不是为了画面好看而凑数,而是反映现实,思想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4、李鳝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老说你名气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吃素菜!”
5、从画面构图来分析,布局有疏有密,繁简得体。
6、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7、观赏郑板桥绘制的《竹石图轴》,如坐春风《郑板桥集·题画》中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8、《兰竹芳馨图》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此画写两山相对,悬崖沟谷之上,兰竹丛生,相对而发,遥相呼应。山石以枯笔写出,几点横皴,便描尽山势之险。
9、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10、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1、而墨竹相传始于唐吴道子,也有说始于五代郭崇韬之妻李氏。从历史来看,墨竹与彩色竹子最初是并列存在的,没有高下之分。
12、有用。因为收藏郑板桥的画与其他人的画不同,可以提升自己的品味。虽然说北方人没竹子,但是收藏了郑板桥的画他们就懂得什么是竹了。对于中等学历的人,我只能说看他们的修养,可能有些人是中等学历,可是TA看的书会提升TA的修养,他们就会欣赏郑板桥的画。确确实实,珍藏郑板桥的画很有价值。
13、但是你有没有发现,他笔下的竹子有一个鲜明的特征……
14、年年画竹买清风,买得清风价便松。
15、问第二家,人家规矩地作揖道:“看大人气貌不凡,想是对字画颇有研究,鄙人粗糙之作没法入眼,大人随意赏些小钱,或以米肉易之,亦可。”
16、宋代画院的画家们笔下,竹子大多也是有颜色的
17、竹之所以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文人们咏竹写竹,是用竹子来比喻人正直不屈、不畏险阻的美好品质。
18、他以自然为师,在《题雨后新笙图屏风》中写道:“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笙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可。”
19、清代书法家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字板桥,墨竹图是其中较为出名的一幅画。文同(公元1018一1079年),字与可,自号石室先生,又号笑笑先生.四川梓潼人.
20、这位谈起钱来毫不遮掩大爷,就是郑燮(xiè),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郑板桥。
五、郑板桥的竹子画
1、艺伙零基础课程推荐《写意竹子》
2、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童去,不就一起有得吃了吗!”
3、毕竟,除了郑板桥,你说说看扬州八怪还有谁?
4、《兰竹图》的布局十分严谨,画面石、兰、竹三者组织安排得和谐。以石为龙脉,把一丛丛分散的兰竹有机地统贯一气,显得既严整而又富于变化。三者不分主次,浑然天成。
5、他的竹子为什么画得好?! 原来有这个秘密:
6、我们许多人都是从语文课本上认识的郑板桥:
7、李鳝说:"嗓!人家请的是我呀,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
8、清代宫廷画家及建筑师郎世宁,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修士。马画的很有体积感。画竹子的,郑板桥。
9、清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期,郑板桥虽然前半生过得非常顺,中过进士,做过知县,但“不幸”做了个清廉爱民的父母官,开仓赈贷、捐廉代输,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在官场得罪了人而被去官,之后在扬州、兴化一带靠卖画维持生活。
10、前100名特价:15元
11、当下,大和尚又请李鳝题了字。传说,李鳝和郑板桥就合作这么一次,这幅画解放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山寺里呢。
12、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读阅者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13、宋徐禹功雪中梅竹图辽宁省博物馆
14、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中国人画竹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至元代涌现了一批画竹名家。
15、正在衙门里休息,忽然下雨了,雨点噼噼啪啪落在窗外的竹叶上萧萧作响,这声音就好像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16、高清:3800幅古代绘画图库,27G历代经典书法套装,4100幅西方大师经典油画,高清极品,一次看个够!
17、先要声明下,不是所有人画竹子都是黑白一片,其实原本画家们画竹子是有颜色的。
18、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19、高雅要多钱要少,大都付与酒家翁。
20、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题诗,强烈如同天空惊雷一般的字迹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再有几幅是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道: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