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咏竹诗词(100句)
一、郑板桥的咏竹诗原文
1、“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罢官后,郑板桥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自食其力。尽管生活清苦,但他依然以清白自豪,傲骨铮铮,不屈服于流俗。在《居扬州卖画,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一诗中,他这样写道:
2、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3、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4、这是唐代名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诗句虽短,诗意甚高。诗面写竹,竹之直节挺立,犹君子之风,千村万陌,无处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样的君子,无论到那里都可以清高自立。
5、第11首丨第12首丨第13首丨第14首丨第15首
6、何伯群先生曾先后在陕西、山东、辽宁、新疆、云南、北京等地举办个人书法展览,深受书法爱好者喜爱,作品被许多单位及个人收藏。
7、请依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医治老李的过程,完成下列填空。(2分)
8、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
9、从文章看,作者认为读书应该注重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10、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
11、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12、第06首丨第07首丨第08首丨第09首丨第10首
13、(3)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14、郑板桥的咏竹之诗,多与他的从政经历有关。他早年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官清廉,关心人民疾苦。在潍县知县任上,他曾写下这样的一首咏竹诗:
15、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3分)
16、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17、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8、光看诗名,《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显然是一首题画诗,郑板桥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用谦逊委婉的语句,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而他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也由此可见。
19、(1)①xiàtiáo②shuāpínɡ(2)①滞留②诠释(3)B
20、作者偶然将山僧院旁的竹子移到家附近,自从有了这些竹子,好风整日吹,幽鸟时不时的来这里。每当有月亮的时候,映衬着竹子就引起我的诗兴,作者还时常喝酒吟唱。即使在睡梦中,也能听到雨打竹的声音,竹子真的成为了作者的好伴侣。
二、郑板桥咏竹诗词
1、不用裁为呜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2、综合性学习。(5分)
3、 释义: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4、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品质。
5、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6、第二部分(5~21题50分)
7、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8、邮箱:candorle@1com
9、释文:文与可吴仲圭以墨竹擅名天下,未尝以墨兰称也。吾家所南翁先生画兰信当时传。后世陈古白继之,云南白丁、江左石涛又继之,墨兰之盛,于斯为极。愚何敢妄拟古人,然窃好墨兰墨竹,画后辄题数句自娱,人或以为尽过于今人题,不愧古人,真背芒面热也。
10、这是一首题画诗,其中描写竹子坚劲不折的精神。它深深地立在脚下的土地,不管风吹雨打,依然坚挺,这样的精神,是很多人的向往吧。
11、(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12、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 清代: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3、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清代:郑板桥《题画竹》
14、(资料一)竹,常绿多年生植物。茎圆柱形,中空,有节,挺拔向上,质地坚硬。叶青翠,美观,凌霜不凋。
15、何伯群先生在梅月堂院内植竹
16、⑥老李因为做了气管切开,需要辅助排痰,但老李的情况不适合借助仪器,只能靠人工。所以我开始每天按照肺部解剖结构,顺着老李气道走形、肺段开口方向进行拍背,边拍边吸。拍完两次后,老李的气道峰压有了明显下降,这让我很受鼓舞。
17、“江姐!”一个声音在耳边喊,她转回头,一眼看见甫志高从人丛中挤过来,掮着一口大箱子,走到她身边……江姐把行李放下,像要耐心等船似的,坐在行李上休息。甫志高也把箱子放下,掏出手巾,拍打着藏青色西服上沾染的灰尘……江姐接过钥匙,又看见甫志高摸出手巾擦拭着额角。江姐这才似平无心地问:“你为什么不找个力夫?”“哦,箱子不算太重。”甫志高微笑着,解释道:“艰苦点是应该的,一口箱子,何必找人搬呢?况且,自己搬更安全些!”
18、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19、第三部分(22题50分)
20、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三、郑板桥咏竹诗十首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2、郑板桥的“咏竹”诗是借物抒情,表达决心的诗作。郑板桥通过赞美竹子在破岩中艰苦存在,隐喻君子身处逆境,原则立场不变。郑板桥的“咏竹”有两首,一首诗叫《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这段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画竹。写作过程也是如此。写作时我们对于感觉到的东西,往往是有所激动而缺乏深刻的理解,这需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把握其神貌和实质。
4、C.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读书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5、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
6、款识: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7、D.文章结尾用排比的句式,再次强调“读而思、思而用”的重要性。
8、A.文章首段结尾使用问句,引起读者思考,并自然引出本文的话题。
9、我和队员们忍不住抱在一起,又哭又笑。
10、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11、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竹石
13、郑板桥画了40年竹子,终于悟出绘画须去掉繁杂提炼精髓的道理。
14、此诗虽然写竹,但是它却赋予其以人的精神气韵——那萧萧的风竹,展示于人的是一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15、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16、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17、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18、北宋赵昌竹虫图立轴绢本设色纵4厘米横2厘米
1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20、全文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四、郑板桥咏竹诗十五首
1、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清代:郑板桥《竹石 》
3、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4、译文:一节又一节,上千的枝条积攒着无数的绿叶。我不会去开花,免得找来野蜂与蝴蝶。
5、(美)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6、 释义:只有竹枝浑然不怕,挺身而出与狂风搏斗。
7、杭州黄龙饭店水晶宫(杭州市曙光路120号)
8、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9、浙江长乐2018春拍作品
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11、原:本来,原本,原来。
12、第01首丨第02首丨第03首丨第04首丨第05首
13、郑板桥一生写竹、画竹,热情赞美竹子宁折不弯的精神。而竹子的坚强、挺拔、苍劲,又恰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14、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爱竹。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郑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15、作者于画面右侧大片空白处题有题画诗一首。全图左画右书,构图清馨疏朗,气势俊迈,风神肃散。在诗与书、书与画,画与诗的交相辉映中,沁透着作者的人格品质,凝结成的精神的韵律流淌于兰、竹、石之间,将“诗书画”完美结合为一体。
16、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17、任:任凭,无论,不管。
18、《效李艾山前辈体》: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一片竹梧阴,何处秋声起?
19、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清代:郑板桥《竹石 》
20、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五、郑板桥的写竹诗
1、明杜堇东坡题竹图轴绢本设色纵15厘米横104厘米
2、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赞颂竹的刚毅、顽强。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刚毅性格。后二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一步写在恶劣环境下对劲竹的磨炼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秋霜寒冬,青竹仍然傲然挺立。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竹子,隐晦地表达了自己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3、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4、元张渥竹西草堂图卷纸本墨笔纵4厘米横2厘米
5、清郑燮荆棘丛兰图长卷纸本墨笔纵5厘米横508厘米
6、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7、 释义: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8、试题答案:小题1:第一首:拟人。将“竹”人格化,赋予它“咬”的动作及人的情态(坚劲、任尔)。通过拟人,突出竹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对比。全诗有三个词非常关键,“不用”,“不须”,“留向”,前两个词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与后一个词所表达的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竹的特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小题2:第一首:顽强坚劲、坚定执着。(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卓然不群,傲视风雪。(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9、无凭费叟烟波碧,莫信湘妃泪点红。
10、通常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也可以通过开花结籽繁衍,种子被称为竹米。有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倍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
11、C.①舟②像③渡D.①州②像③度
12、欢迎将您的专题讲座、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反思等与大家分享,来稿请发至邮箱czyw@txlexue.com。
13、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14、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
15、“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16、郑板桥一生写竹、画竹,更酷爱咏竹。他笔下的竹诗意境隽永,蕴含很强的哲理性。我们常常提笔做文时,会想到他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临窗习字时,会想到他说过“不做前人墨奴”;心情郁郁时,会想到“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翻阅他的诗词文章,隔了200多年的时光,体会他的所思、所惑、所感和所悟,竟然还是如此亲切。
17、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18、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原本。破岩:破裂的岩石。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19、郑板桥的咏竹诗意境隽永,既有深刻的哲理性,又饱含诗人炽烈的情感。尽管隔着两百多年的光阴,品读他的这些诗作,我们依然能够体会诗人落笔那一刻的感悟,理解蕴藏其间的那一份爱憎与坚持。
20、郑板桥的画具备四大特看点,那就是诗、书、画、印于一体,可谓是书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印、诗书画印相映争辉,书为画点睛、诗为画争涵、印为画添彩,成为中国文人画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