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10句(100句)
一、孔子的名言
1、(孔子?;小不忍则乱大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语意)和朋友相处(交往),说话就要算数。
3、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4、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6、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
8、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9、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0、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1、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1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4、译:贫穷时就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帮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1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6、曰:“恭、宽、信、敏、惠。
17、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8、是“生”还是“亡”,关键在于人“为”还是“不为”。
19、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0、释义: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二、孔子的名言10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3、4)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6、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8、”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9、”(译文)孔子说:“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10、那么处在忧患之中,自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同样,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即使处在安逸的环境中,也决不会走向死亡的坟墓。
11、解释: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13、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4、”(译文)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6、(经典语录)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8、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匆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9、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孔子的名言和意思
1、为人谋而不忠乎
2、譬如:越王勾践若不是在吴国受尽屈辱,他回国怎能卧薪尝胆呢
3、有教无类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4、·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孔子语录
5、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6、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
7、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三十而立,汉语成语,原意是指人在三十岁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稳定的价值观,做事做人的原则,如孔子三十立于礼。现代则多指有所成就。出自《论语·为政》。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
10、(语意)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11、”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12、孔名言默而识之,不厌,诲人不倦,何我哉。
13、小不忍,则乱大谋。
14、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
15、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6、解释: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17、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8、2)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9、”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0、7)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四、孔子的名言
1、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2、刚、毅、木、讷近仁。
3、”评论(37)|260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孔子《大学》
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由:孔子的学生,姓仲,名由,字子路。
9、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1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1、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动不动就称孔子说过什么什么,但古往今来很多人都是假借孔子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孔子的言论还是《论语》的记载比较可信。
12、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13、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14、孔子语录: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孔子《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15、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16、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7、”译文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1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0、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五、孔子的名言三十而立四十五十六十
1、翻译: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2、”常见常用《论语》名言警句及译文60例(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
4、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5、《论语》主要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语录,由孔子学生和学生的学生编写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
6、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7、“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
8、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9、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
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3、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1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5、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学》
1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7、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8、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9、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20、你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