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翻译带拼音(100句)
一、观刈麦翻译
1、《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2、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3、南冈(gāng):地名。
4、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5、刈(yì):割。题下注“时任盩厔县尉”。
6、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7、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8、输税(shuì):缴纳租税。输,送达,引申为缴纳,献纳。
9、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10、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11、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12、《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13、相顾言:互相看着诉说。顾:视,看。
14、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古时候念dàn)。
15、《观刈麦》全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6、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17、tīngqíxiānggùyán,wénzhěwèibēishāng。
18、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19、“观刈麦”的拼音是“guānyìmaì”1:释义:观看别人割稻子2:出处:唐代白居易诗《观刈麦》3:原文:《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晌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4:理解: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做官时看到老百姓在割稻谷的场景,通过与老百姓的对话得知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当官的自己
20、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二、观刈麦翻译带拼音
1、为了缴税只得家田卖尽,靠捡麦来穗果腹。
2、fùyǒupínfùrén,bàozizàiqípáng,
3、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4、曾(céng)不事农桑: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曾:一直、从来。事:从事。农桑:农耕和蚕桑。
5、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6、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7、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8、观刈麦的名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该名句意思是: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9、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10、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11、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语言描写: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诗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表达了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这首诗通过描写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12、“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一诗中对刈麦者的心理刻画的诗句: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难道他们真的“不知热”吗?不是,为了抢收,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有忍着,挺着。这种矛盾的状态是在典型环境中所产生的一种奇特心理,也从侧面暴露了刈麦者的艰难处境。这与诗人另一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可怜他身上的衣服太单薄,可心里希望天气更寒冷一些,炭才能卖个好价钱)有异曲同工之妙。
13、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14、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15、jīnwǒhégōngdé?céngbùshìnóngsāng。
16、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农家望晴》雍裕之 年代:唐
17、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7%82%E5%88%88%E9%BA%A6/6096373?fr=aladdin
18、古风泊客┃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19、《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20、悬:挎着。敝(bì)筐:破篮子。
三、观刈麦翻译
1、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2、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相互跟随着到田间送饭,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他们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上烤晒着炎热的阳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3、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里人们加倍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汉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怜惜夏日天长。又有一个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取散落的麦穗,放入左臂上挎着的一只破筐。听他们相互诉说:“因为缴纳租税.家业田地都巳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填填饥肠。”听到这话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我有什么功业德行,却不从事农耕蚕桑?—年领取三百石米的薪俸,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4、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5、《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丶早期的一首讽喻诗。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6、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7、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8、敝(bì)筐:破篮子。
9、本平台所推送的诗词及赏析均来自网络,旨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部分文字作者无从考证,如未注明请及时联系并予以谅解!
10、翻译:在高高的田土上播种小麦,最终(会因为缺水)而难以长出麦穗。
11、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12、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更加繁忙。
13、赏析: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
14、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5、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16、她回头述说家境,听闻的人都为她悲伤。
17、翻译: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18、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19、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20、《观刈麦》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及这种手法的作用。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用官吏的舒适安逸对比农民的困苦,对政治有讽刺之意。白居易在诗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四、观刈麦翻译及作者
1、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2、(中唐·白居易·五言古诗)
3、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水。
4、唐代。《观刈麦》是白居易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至元和二年(806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5、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望采纳,蟹蟹~(๑•̀ㅂ•́)و✧。
6、翻译: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7、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8、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9、为(wèi)悲伤:为之悲伤(省略“之”)。
10、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11、《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2、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13、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4、“观刈麦”的拼音是“guānyìmaì”1:释义:观看别人割稻子2:出处:唐代白居易诗《观刈麦》3:原文:《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晌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4:理解: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做官时看到老百姓在割稻谷的场景,通过与老百姓的对话得知老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当官的自己却从来不需要担心吃不到饭,白居易对此感到愧疚,表现了一种体恤百姓的官吏的形象。
15、童稚(zhì)携壶浆(jiāng):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
16、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麦秀歌》佚名 年代: 先秦
17、农家少空闲月份五月更加繁忙夜刮起南风覆盖田垄麦已熟发黄妇担着竹篮盛饭食童手提壶装酒浆相互跟随给田劳送收割麦男都南冈双脚受面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知道气炎热珍惜夏见位贫苦妇抱着孩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麦穗左臂悬挂着破筐听望着别说听都悲伤缴租纳税家田都已卖光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我功劳德行却用事农耕蚕桑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底余粮想些内惭愧整能淡忘
18、niàncǐsīzìkuì,jǐnrìbùnéngwàng。
19、(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作品):观刈麦(内容):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0、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送陈章甫》 李颀 年代:唐
五、观刈麦翻译简短
1、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2、观刈麦全文:作者: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
4、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5、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6、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7、一年有三百石的俸禄,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8、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成熟金黄。
9、创作背景《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10、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11、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12、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13、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14、秉(bǐng)遗穗: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秉,拿着。遗,遗失
15、翻译:荆州麦子时节,茧已出蛾,蚕事已成,家家都在煮茧缫丝。 我一边缫丝,一边思念你,我对你的思念比一团乱丝的头绪还要多。
16、吏(lì)禄(lù)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吏禄:官吏的俸禄。
17、fùgūhédānshí,tóngzhìxiéhújiāng,
18、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19、lìlùsānbǎishí,suìyànyǒuyúliáng,
20、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初夏即事》王安石 年代: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