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独坐敬亭山古诗 李白(100句)

2023-04-16 09:46:2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独坐敬亭山古诗

1、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2、《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3、相看两不厌: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

4、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5、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6、一群鸟在天空中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悠闲自得。

7、群鸟高高的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的一朵白云,也慢慢飘向了远方,只留下我站在这敬亭山上,望着寂静不语的敬亭山,似乎敬亭山在静静地注视着我。我俩谁也不讨厌谁。此刻,有谁能理解我内心孤寂的心情呢?看来能够理解我的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8、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9、请家长朋友们注意,音频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朗读,第二部分为跟读。在跟读部分,郑老师在每句之后都留出了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跟读模仿。如果您愿意,请您先让孩子完整听一遍这首朗读,然后直接在后面一句一句跟读。另外,“语言表达少儿群”已开通,欢迎大家扫码加入。

10、《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11、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12、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13、这首诗的意思是: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14、米小圈的好朋友点“在看”

15、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尽:没有了。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16、“闲”,是为了表达悠闲舒适的情感,用孤云的闲适衬托李白自己心境的闲适。它们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充分表现出李白虽然独坐,但在内心却不存在孤独的感觉,反而情意悠然。李白运用以“动”衬“静”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给人无限的遐想,并且把他“独坐”出神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17、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18、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19、虎妈狼爸牛娃娃孩子心中的故事大王

20、诗作于天宝十二年(753年)秋天,李白对政治失望,离开长安,来到了宣城,在这里游览。诗中写与山的默对相望,表达出他想要超脱于现实,达到内心平静的愿望,含蓄地表达了心中的不满。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二、独坐敬亭山古诗 李白

1、xiāngkànliǎngbúyàn

2、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独坐敬亭山》

3、gū yún dù qù xián

4、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5、这就是今天要背诵的古诗

6、zhǐyǒujìngtíngshān

7、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8、你看着我,而我看着你,彼此之间互不生厌,只剩下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9、合沓牵数峰,奔地镇平楚。中间最高顶,髣髴接天语。

10、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由于“诗仙”李白的多次登临和反复赋诗,尤其是千古绝唱《独坐敬亭山》被广为传颁之后,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来,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吟咏敬亭山的诗文竟数以千计,于是敬亭山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11、每周四让我们一起和米小圈背古诗吧

12、许多鸟高高地飞得没有踪影,天上孤单的白云也独自悠闲自在地飘去。诗人和敬亭山互相不满足地看着,只有高大的敬亭山能理解他此时的寂寞。

13、通过对敬亭山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14、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首诗抓住了鸟儿,云朵,敬亭山等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15、这首《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诗中的“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市区北郊。原名叫昭亭山,晋初时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记得在电视剧《甄环传》中也曾引用过“相看两不厌”的诗句。

16、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孤寂。曾经的李白畅游山水,来到庐山,看到瀑布便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壮语;游览天门山,看见长江冲破山口,就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波澜壮阔。但年迈的李白,看见美丽的敬亭山,却没有了往日的豪情,只能颓废地坐敬亭山边,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17、作品名称:独坐敬亭山创作年代:唐代作者:李白作品体裁:五言绝句作品原文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释译文作品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2)尽:没有了。(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18、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19、诗中“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

20、①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三、独坐敬亭山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1、《唐诗归》:钟云:胸中无事,眼中无人。钟云:说出矣,说不出。谭云:“只有”二字,人皆用作萧条零落,沿袭可厌,惟“相看两不厌”之下,接以“只有敬亭山”,则此二字,竟是意象所结,岂许俗人浪识!

2、⑶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3、(请点击下面的音频播放本期内容)

4、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5、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6、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看到了鸟儿,孤云,敬亭山,想到了鸟儿飞走了,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敬亭山了。

7、意思: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惟/唯)

9、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10、诗人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时,已经辞官离开京城长安将近十年,此时的他正被权贵迫害,长期流落他乡,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自己相当深刻的认识,个性孤傲清高的李白难以与昏暗的现实相容,因此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也与日俱增。无奈之中,他只好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之时,向大自然寻找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李白那样的一种心境。

11、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12、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13、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翻译: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14、古诗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清晰地投射到情绪的河流里,是诗人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宣泄。这首诗的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从表面看来好像在写眼前之景,其实,是诗人把对社会现实不满的伤感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天上几乎所有的鸟儿都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了,寥廓的长空虽然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下来,而是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这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孤傲之人。“尽”、“闲”两个字,巧妙地把人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中:仿佛是在群鸟喧嚣消除之后感到的格外静寂;在翻滚的云朵消失之后感到的清幽平静;而“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15、独坐敬亭山的诗意:鸟儿成群的往天边飞走了,那片孤单的白云,也悠闲的飘得不知去向;只有敬亭山始终立在那儿,与我对望,谁也不觉得厌烦。望洞庭诗意: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忆江南诗意: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晨光照映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烈火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怎能叫人不怀恋江南。

1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7、zhòngniǎogāofēijìn

18、班主任提醒:期中考试孩子成绩下降,家长要从这7件事做起!

19、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20、《独坐敬亭山》古诗中描写秋色是: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意思是:许多鸟高高地飞得没有踪影,天上孤单的白云也独自悠闲自在地飘去。

四、独坐敬亭山古诗带拼音

1、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2、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的时间已有整整十年了。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3、诗中的“闲”是指安闲的意思,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其中的“厌”是指厌弃、厌烦的意思。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惟 / 唯)

5、小朋友们,在敬亭山,至今仍存有广教寺双塔和古昭亭石坊等诸多古迹,谢公亭、太白楼、李白独坐处等古迹荡涤着历史的回忆。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看一看,游山时在“太白独坐楼”片刻小憩,抿一盅“敬亭绿雪”名茶,一定会感觉灵感顿生、文思泉涌的。

6、gūyúndúqùxián

7、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中的:众:形容词,众多,与后面的“孤”相对。众鸟:群鸟。孤:形容词,孤单,与前句的“众”相对。这里不能理解为“一团云彩”,而是相对于鸟群飞走了,云彩显得孤单、单调。相看:互相面对面看着。诗人看着山,山也看着诗人。拟人手法,只剩下我和山两个“人”面面相对了。

8、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表达了自己是敬亭山为知己与敬亭山惺惺相惜的感情。

9、⑴ 敬亭山:在如今的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10、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1、-安徽宣城敬亭山-敬亭山位于安徽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

12、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13、⑶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14、“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15、zhòngniǎo gāo fēi jìn

16、诗意:许多鸟高高地飞得没有踪影,天上孤单的白云也独自悠闲自在地飘去。诗人和敬亭山互相不满足地看着,只有高大的敬亭山能理解他此时的寂寞。

17、每天两分钟,积累丰富知识

18、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尽管"鸟"和"云"都不理会我,我仍然站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觉得敬亭山似乎在望着我,虽然它不说话,我和敬亭山谁都看不够谁。

19、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20、③孤云:陶渊明《咏贫士》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五、独坐敬亭山古诗图片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李白在此诗文讲述的是在秋季的心有触、心有所悟

2、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3、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4、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5、《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6、众鸟高飞尽zhòngniǎogāofēijìn,孤云独去闲gūyúndúqùxián。相看两不厌xiāngkànliǎngbùyàn,只有敬亭山zhǐyǒujìngtíngshān。《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7、貌似没有《独坐敬山亭》古诗,应该是唐代李白所作的《独坐敬亭山》。全诗如下:《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句用浪漫主义手法,给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却没有离开,而是久久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感觉到那壮美的大山似乎正含情脉脉地与自己对望之中,彼此之间在沉默之间也已达到了心与心的交流。达到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效果,表达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这等小事不足挂齿。这种反衬的表达手法,让人心生敬佩之情。诗人越是写山“有情”,越是表现人“无情”,他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越透露得丝丝入味。

9、该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10、众 鸟 高 飞 尽 ,

11、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独坐敬亭山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12、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13、zhǐ yǒu jìng tíng shān

14、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15、④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16、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当时,诗人已岁过花甲,经历了人生得意的英姿勃发,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漂泊流离,又经历了蒙冤牢狱之灾及带罪流放,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敬亭山。没有朋友如云的热闹和纵酒论诗的潇洒,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17、《诗薮》:绝句最贵含蓄,青莲“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亦太分晓。

18、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19、作者:每日成语故事。每日一读,贵在坚持,你若喜欢,欢迎支持。

20、微博、喜马拉雅、优听radio:郑老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