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唐宣宗李忱的一生(100句)

2023-04-14 19:30:4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唐宣宗李忱

1、李忱是唐宪宗的儿子,母亲郑氏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微的宫女,所以从出生后就不为人所待见,一直在孤独中成长,因此自小就显得呆笨木讷,被人讥笑,只有他的哥哥唐穆宗觉得他聪明,常抚其头说:“吾家之英物也。”

2、李忱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傻子。唐宪宗突然去世,新的皇帝登基,之后,李忱就得了一种病,按照道理来说,这个时候李忱应该安心的养病,但是他却不顾自己病情的严重,做出了一个奇怪的举动,他突然从床上跳下来,然后行了一个礼。这一举一动像极了皇帝对朝廷大臣的回礼。

3、李湛、李恒以及李炎这三任皇帝的辈分都低于李枕,但是他们却对李枕这位叔叔十分不尊敬,偶尔还会故意为难李枕。但是即便如此,李枕依旧寡言,始终保持着“不慧”形象。后来李炎这位皇帝因过度食用长生不老药而驾崩,曾拥立李枕为帝的宦官马元贽为方便掌控朝政便想趁机拥立一个易于拿捏的新帝,这个时候一直被认为不聪明的李枕便进入到了他的视线之中。

4、综观唐宣宗五十年人生,他为祖宗基业所做的不懈努力,虽然延缓了大唐王朝走向衰亡的趋势,但却无法彻底扭转这一大势。他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所以,大中之政,直至唐亡,人们思而咏之,谓大中为“小贞观”,宣宗为“小太宗”。

5、宦官王守澄等率禁军迎穆宗第二子李涵为帝,是为文宗。文宗卒,宦官仇士良立穆宗第五子即位,是为唐武宗。

6、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13个儿子、穆总李恒的弟弟。但他即位的时间却排在他的三个侄子之后。他的母亲郑氏只是一个宫女,没有什么头衔,在宪宗的郭贵妃身边做侍女。所以,李忱从出生到长大一直都没有什么光环,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孤独长大。成年后被封为“光王”。

7、有关唐代河西归义军的研究著作

8、一位是长子郓王李温,一位是四子夔王李滋。按照祖宗家法,作为长子的李温是皇位的不二人选,但是唐宣宗发现长子虽然“器度沉厚,形貌瑰伟”,但并非是能皇帝的最佳人选。在唐宣宗看来,四子李滋很像自己,因此对他非常宠爱,想立四子为太子。但如果这样做就是废长立幼,因此唐宣宗游移不定。

9、但是算来算去人算不如天算,李忱自做了皇帝后,竟像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从痴呆一下子变得神色威严,目光如炬,言谈举止沉着有力,处理政务更是果断从容一点也不含糊。直到此时,仇公武等宦官才明白,原来这小子一点也不傻呀。

10、按照唐朝男人15岁结婚生育的惯例,假设唐文宗在15岁的时候、即长庆四年(824)就生下次女西平公主,而唐武宗也在15岁的时候、即太和三年(829)生下第五子昌王李嵯,虽然唐武宗不可能在15岁那一年就生够五个儿子,但为了剧情服务,就假设李嵯生提前出生了

11、唐宣宗处处想以太宗“二世”为目标,命人把《贞观政要》书写在屏风上,时常站在前面煞有介事地回味。他还命翰林学士令狐绚每天朗读太宗所撰的《金镜》,每每和令狐绚讨论说:“若欲天下太平,当以此言为首要。”之后,还命宰相编了五卷《具员御览》放在案头时时翻阅。

12、张议潮、张议潭兄弟就是敦煌张氏在晚唐时期的重要代表。他们成长在吐蕃势力在河西鼎盛的阶段,作为汉人豪强大姓后人,据说张议潮对唐朝失去西域及河西非常无奈,曾经抄写过《封常清谢死表闻》,表达对英勇边将的崇敬之情。终于会昌年间,吐蕃灾荒连年,“人饥疫,死者相枕藉”(貌似和回鹘遭遇灾害是同病相怜)。

13、史记文白对照司马迁全本全译史记故事中国通史历史故事书知识书

14、然而,当皇太叔李忱着手处理政务时,弱智的李忱忽然变得陌生了。他神色威严,目光从容,言谈举止沉着有力,决断政务有条不紊,看上去和从前判若两人。马元贽、仇公武既震惊又困惑。难道这才是光王的本来面目?难道这三十六年他一直在装疯卖傻,一直在隐藏真实的自己?

15、所以,武宗又派了宦官仇公武去直接杀掉李怡,这个仇公武那其时是有权的宦官,心想着武宗体弱,估量快要死了,假如留下这个傻子,那么自个今后立他为帝,那岂不是大权独揽。所以没有依照武宗说的去做,将李怡从粪坑捞起来后,洗了洁净,送到了一处寺庙落发。此后李忱便远离长安,落发为僧,流浪全国,在此期间曾与另一高僧合写了一首诗:“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可见李忱的心中实是还有一番志向的。

16、大中五年(851)八月,张议潮第二次向长安派出使团,以兄长张议潭和李明达、李明振,押衙吴安正等二十九人,献上瓜、沙等十一州图籍。唐朝留下张议潭居于长安,似乎有作为人质的嫌疑,也有观点认为是张议潮故意支开兄长,避免在河西干扰掣肘。不论如何,除凉州剩下一些吐蕃军以外,河西地区基本复归唐朝。

17、《旧唐书》记载:“帝雅好儒士,留心贡举。有时微行人间,采听舆论,以观选士之得失。”五代时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唐宣宗有一天遇到任陕州廉使、颇有诗名的卢沆,向他索取诗卷,“袖之乘驴而去”。第二天对大臣说起卢沆,“令主司擢第”。

18、唐宣宗出生于公元810年,他的母亲原本是李錡的侍妾,后来李錡叛变,这个侍妾被唐宪宗看中,还生下了李忱。由于母亲出身低微,李忱在宫中的地位也不高,常常受到其他皇子嘲笑。当然,除了出身低微,唐宣宗李忱还有另外一个缺陷,那就是发育迟缓,李忱从生下来开始便病怏怏的,而且表现得非常笨拙,与他一起读书的同龄人都会背诗了,然而他却连话都说不清楚。事实上,李忱并不傻,只是发育得比较晚。可以说,李忱从小就感受到了人情冷暖,这也让他的心思变得非常的缜密,他的性格也越加深沉。

19、一传十传百,李忱在其他人嘴里渐渐变成了一个“智障”。他也不解释,继续我行我素,经常一整天一句话也不说。后来,他就成了李唐宗室亲王们取笑的对象。

20、景灏的侍卫,武功高强,嫉恶如仇,文香的表哥。有点胆小,不敢面对爱儿。经过景灏的劝导,在爱儿出嫁那天追了上去,并开始和爱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二、唐宣宗李忱的一生

1、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几个儿子?

2、李忱为了保全自己,被迫离开长安,流落民间,隐姓埋名,逃到浙江盐官的安国寺落发为僧,法名琼俊。野史中记载了唐武宗迫害皇叔李忱的故事,说唐武宗曾密令人将李忱囚禁起来,并抛入粪池中。幸的宦官怜悯,才用粪土车偷偷将李忱运出宫外,秘密保护起来。还有野史说,李忱经过几次这样的死里逃生,遂出家为僧,云游到江南避祸。这类故事的真实性存疑,但李忱在几个侄子当皇帝期间的危险处境,应该是真实的。

3、九皇子景灏天资聪敏,智慧过人,是众望所归的皇位继承人,也是皇上心中唯一的皇位继承人。一次偶然的机会,偷偷溜出皇宫的景灏在民间遇见了御史中丞柳苍山之女柳文香。

4、(全文完,图源网络,侵联删)

5、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二十三日,唐武宗驾崩。皇太叔李忱即位,是为唐宣宗。甫登基,唐宣宗即刻施展了一系列的雷霆手段。隐忍了大半生的他,似乎迫不及待地要将唐武宗李炎所建立的一切彻底推翻。

6、李忱做了皇帝后,在他统治期间勤俭治国,减轻赋税,另外特别注重人才的选拨,体贴百姓,人们生活日渐富裕,使得摇摇欲坠的唐皇朝又开始慢慢稳定,所以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唐的中兴之治,对唐宣宗李忱本人也誉之为“小太宗”。

7、这时候,文宗就拿光王开涮,说:“谁能让他开口说话,朕重重有赏!”,皇上说话了,那诸王顿时就来了兴趣,毕竟逗傻子玩也是一种娱乐,一哄而上,对他百般戏谑。

8、二十年来的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的权谋智略,流落民间的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的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的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的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的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的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

9、善良、通情达理,就是看李文虎不顺眼,有时候也会冤枉人、错怪人。萧妃娘娘的贴身丫鬟,后来被王爷要去当自己的丫鬟。有一个未婚夫李文虎,六皇子、李浩、李文虎都喜欢她。在和李文虎成亲当天跟着李浩冲出婚礼。喜欢李浩,后来李文虎被她和李浩感动,放手祝福。

10、唐宣宗李忱是穆宗李恒同父异母的弟弟。李忱小的时候经常梦到乘龙上天,于是告诉了他的母亲,他母亲说这种话是不能告诉别人的。从此李忱话很少,一度被人们认为他很愚笨,常常在集会的时候逼迫他说话,用来嘲笑他,而且也都以为他好控制,李忱一度度过了一段装傻充愣的时光。在唐武宗病危的时候,为了能找一个容易控制的人,李忱成了首选,把他立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当上皇帝后成为唐宣宗。

11、到了公元846年,宦官马元贽认为唐宣宗李忱很好控制,所以就在唐武宗病危的时候,扶持了唐宣宗李忱登基为帝,而当时的唐宣宗李忱已经是36岁了。唐宣宗李忱登基以后,慢慢显示了自己治理国家的才能,大家这才知道唐宣宗李忱原来也是一个能力非凡的人,由于马元贽威胁比较大,所以唐宣宗李忱登基前面几年非常劳累,生怕马元贽会动摇大唐的江山,而唐宣宗李忱的身体也因此而越来越差。

12、因为这十多年来,唐宣宗通过自己认为的努力振作,真的就陶醉在一心效法太宗的求治局面中,对册立的太子,他根本不听取大臣的意见。像他最初面子上装出十分鄙视武宗李炎沉迷丹药追求长生,最终他的内心同样很感兴趣,还把当年害死武宗的方士轩辕集请回宫廷。

13、直到此时,马元贽、仇公武才恍然大悟,原来唐武宗当年之所以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这个“傻子光叔”置于死地,是因为在他那愚痴木讷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常人莫及的才干和韬略。

14、(唐武宗李瀍,图源网络)

15、这样的出身,老爹死了皇位当然不会传给他,但就是这样,这个光王一直维持着自己傻子的形象,但有个人似乎从他的目光中看到了什么,尽管只是一闪而过,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武宗李瀍。

16、由于李忱亲政爱民,无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外交上,唐朝起色都很大,出现了一片中兴的景象,这一时期也就被后世称为“大中之治”,而李忱本人也被赞颂为“小太宗”。

17、敦煌有关张议潮的著名壁画

18、在中国古代皇帝中,再没有比唐宣宗更富有传奇色彩的了。他的经历,可以说几乎秒杀一切电视连续剧的胡编乱造。其励志与坚韧,更实在是我们当今青年人努力学习的好榜样。唐宣宗为什么传奇?因为他在当天子前的36年里,一直被人认为是傻子。但当了天子以后,却一下变得睿智气魄,雷厉风行,创造了晚唐历史上著名的“小贞观”,给晚唐打上了一抹绝无仅有的辉煌亮彩!

19、《佛祖统纪》:唐宣宗李忱剃发潜隐香严寺

20、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三、陈豪唐宣宗李忱

1、首先能隐忍,朝末年风雨飘摇,宦官手里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在刀光剑影之中,有一个世人都公认的傻子皇帝,在这个情况下完成了大唐的一次中兴。公元810年唐宪宗迎来了他的第13个儿子李忱,但是这件事却没有让他感到多少快乐。李忱的母亲身份很低微,所以他也受到很多人的歧视,他渐渐变得沉默寡言。

2、本身古代的皇帝对长生不老就有一点痴迷,而唐宣宗李忱本身身体状况就不好,所以便开始信那些江湖术士的话,让他们炼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希望能够借此长寿,但是那些“长生不老药”中含有的毒素是比较多的,唐宣宗李忱长年累月地吃着这些丹药,身体里的毒素越来越多,再加上国政实在是太劳心劳力了,所以就驾崩了。

3、在即位之前,他长期被人看作“傻子”、“智障”,为了躲避皇族追杀,他削发为僧在民间隐匿流浪。即位后,他的“大中之治”又出人意料地创造出中晚唐帝国衰落趋势下唯一一次回光返照。被史家称“小贞观时期”。

4、后来他的二女儿永福公主选定了驸马玉琮,不过几日就要嫁过去了,公主也是很开心。可是有一次永福公主吃饭时,因为一件小事把筷子折断了。李忱觉得二女儿骄矜蛮横,怎么能到士大夫家为妻呢?于是李忱取消了这门婚约把四女儿嫁给了玉琮。

5、而香严寺之望月亭向称宣宗殿,当非空穴来风。上月,我在《唐宣宗李忱与淅川香严寺考》一文中有这样两段话:

6、直到现在仇公武才明白,当年皇帝为什么非要杀死一个毫无危险的人,现在他才明白,这个人才是最危险的,因为他实在是太能忍了。

7、沙州光复后,张议潮就派使者赴京师告捷。当时凉州等地仍在吐蕃手中,张议潮派出了几队使者,只有高僧悟真所率的一支绕过大漠到达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至大中四年(850)正月才通过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奏闻,前往长安。

8、大中元年(847),河东节度使王宰率代北诸军于盐州(今陕西定边县一带)大败吐蕃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即尚恐热)。次年,凤翔节度使崔珙收复原州(宁夏固原)、威州(宁夏中卫县)、扶州(甘肃文县西)及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萧关等七关。期间,论恐热还曾率五千骑兵到瓜州劫掠河西鄯、廓等地。、

9、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亲王却止住了笑,这个亲王就是后来的唐武宗李炎。他忽然想到,一个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不为一切外物所动,他如果不是愚不可及,那就是深不可测。他下意识地觉得,李怡很可能属于后者,一股不寒而栗的感觉直透后脊梁。

10、宣宗在位后期地方常发生水旱灾害。到大中十二年(858),因地方所任将帅管理不当,相继发生动荡不安:宣州都将康全泰驱逐其观察使郑薰、湖南都将石再顺驱逐其观察使韩琮、广州都将王令寰驱逐其节度使杨发、江西都将毛鹤驱逐其观察使郑宪。宣宗分命崔铉兼领宣、池、歙三州观察使、温璋任宣州刺史、蔡袭任湖南观察使、李承勋任广州节度使、韦宙任江西观察使,平定各州。

11、230:安史之乱后遗症严重,唐帝国内外交困,大唐已经再不是那个大唐了

12、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后,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以皇太叔继位。

13、关于晚唐宣宗李忱剃发潜隐淅川香严寺事,《新唐书》《资治通鉴》皆不载。或以为妄。

14、等到大中四年(851),党项羌再次攻邠宁地区,向东还拓展到丹州(当地属于凤翔地区,原本就有不少迁入内地的党项部落,所以党项攻到这里就是想收聚族人壮大实力),这是唐朝无法容忍的,所以就有白敏中以宰相身份挂帅,以蒋伸为招讨副使、孙景商为行军司马,丹州防御使杨乾光一起联合的行动。

15、近日陆续购得《唐帝列传·唐武宗唐宣宗》(王德忠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古刹潜龙》(夏冠洲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和《佛祖统纪校注》((宋)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等,竟在《佛祖统纪校注》中见到新佐证。

16、(唐文宗李昂,图源网络)

17、唐宣宗除了大力从牛派大臣收为己用外,把开科取士看作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方面也是会昌年间对科举整治的一种调整。过去皇帝是天子,能坐到天下第一的宝座自然是人上之人。因为李忱在宗室里出身寒微,饱受冷眼,他却有些与众不同,想方设法希望证明自己能坐到龙椅是既有德更有才,甚至为自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凸显才学水平感到耿耿于怀。

18、因为目前史料记载,据说轩辕集已经很老,可看起来还非常年轻,显然烘托他养生修道很厉害。他还懂得分身术和一些幻术,比如一小壶酒,始终喝不完倒不尽。比如善于治病,只要他用手略加按摩,念叨几句咒语,患者基本就能好转。

19、大中十年,宰相裴休与唐宣宗谈论朝政时,再次提出立储,没想到宣宗却说:“若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从此之后没人敢再提立太子之事了。但唐宣宗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因服用丹药,导致中毒,“疽发于背”。

20、这个时期,唐玄宗“惠民爱物,用法无私,恭谨节俭”,在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称为“大中之治”。明朝末年的大臣李廷机评论唐玄宗说:宣宗威命重,中外两安康。一句话道出了唐玄宗称帝时期的国泰民安的繁华景象。

四、小太宗唐宣宗李忱

1、所以这时候的李忱也被很多人盯上想要他灭亡,毕竟他的存在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皇子的继承之位,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穷无尽的财富权利的位置,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拒绝,可谓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之地;所以这时候的李忱知道自己的地位很危险,想要自保才有可能以后有机会进行反抗,所以想到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装疯卖傻,这样就不会引起他人的关注,认为和一个傻子还计较完全就是丢人的行为,也就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

2、得益于李枕的勤俭治国,唐朝整体的发展态势有所好转,百姓生活也跟着日渐稳定与富裕。基于李枕在位期间的功绩,史学家给予了他非常高的评价。这个时期的百姓纷纷称呼李枕为“小太宗”,而这一时期的唐朝则被称作“大中之治”。

3、事到如今也真的应验了。可现在明白已经太晚了,生米已经做成熟饭了。

4、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三月,他被封为光王。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唐武宗弥留之际,在宦官马元贽等人的策划下,三十七岁的光王李怡被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

5、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为唐宪宗的第十三子,其母开始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最后李锜谋反失败,郑氏入宫成为郭贵妃的侍女,后备唐宪宗临幸,生下李怡。李怡为人持重少言,经历了太和、会昌两朝,更加沉默寡言,不被人看中。

6、唐宣宗是以皇太叔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因此他十分重视皇位继承的问题。大中五年十月,有大臣提议“现在全国无事,这是臣下最为忧心的大事。”储君是国本,可是唐宣宗对此却不置可否,并未明确表态。原来唐宣宗有12个儿子,其中能成为储君的确有两位。

7、(唐宣宗李忱,图源网络)

8、李忱的母亲郑氏原为镇海节度使李锜的侍妾,李锜谋反失败后,郑氏入宫为郭贵妃的侍女,后被唐宪宗临幸,生下李忱。由于母亲地位卑微,李忱自然也得不到荣宠,只能孤独成长。所以他从小就显得落落寡欢、呆滞木纳。此后,无论哪种场合,李忱成了专门被人取笑和捉弄的对象。

9、安史过后,河朔一带长期动荡。沙陀部本来弱小,却在各种机遇中又慢慢发展壮大,一直拥戴唐朝,也跟从唐军到处征战。像宪宗元和五年对付成德镇王承宗,元和九年讨伐淮西吴元济,穆宗长庆四年收服王廷凑,全都有河东沙陀部的与,功绩得到唐朝认可。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柳公绰镇守河东,正式建议把沙陀部编入边塞官军,成为唐军后期最重要的一支蕃兵。

10、唐宪宗死后,中间还有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其中穆宗是李怡的哥哥,敬宗、文宗、武宗都是李怡的侄子。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李怡一直是人们取笑找乐子的好材料。有一次,文宗宴请诸王。席间,所有的人都欢声笑语,只有李怡坐在那里,默默不语。文宗便拿李怡开玩笑,说:“你们谁要能把光王叔逗笑,朕便重重地赏他!”于是诸王各展才能,百般戏谑。但是不管他们用什么办法,都不能让木头一样的李怡掀一掀嘴唇。众人见他那模样,越发开心。

11、最终派遣执行命令的太监仇公武,没有真的杀掉李忱,而是把他救了,通过粪车运出了宫,从此李忱成了一个流浪汉。

12、正如唐宣宗是大诗人白居易的著名粉丝,对科举人才一般都很欣赏,所以,他自然而然就倾向任用文学人才,这也与李德裕用人看重吏治才干完全相反。从唐代到宋代,伴随科举繁荣的一大隐患就是,历来都推崇文章辞赋杰出的进士科。但是制度选拔的初衷却需要将人才放在各个实际的工作岗位,朝廷那么多部门机构运作,更需要有吏治才干的人。尽管能够将两者兼精的并不是没有,但通观下来,毕竟不能说普遍都有。尤其重要如宰相、尚书这种,越需要懂得吏治,纯粹文学杰出的人往往做不好这些职务,这一矛盾本身也是牛李两派矛盾的主要症结。

13、李忱从小就不善言谈,外表看起来呆呆的,给人一种不聪明的感觉。在他十多岁的时候,李忱生了一场大病,突然之间有一道光照到他身上,他马上跳起来做出十分恭敬的样子,外人觉得他像“傻子”一样。

14、晚唐时期有一位颇得赞誉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孜孜不倦勤于政务,在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可圈可点的政绩,他酷爱读书,并且他一生都以唐太宗为榜样,事事向老祖宗唐太宗学习借鉴。他就是唐宣宗李忱,虽然生于公元810年晚唐时期。但因为唐玄宗在位时期年号为“大中”,所以他为政期间也被称为“大中之治”。后来世人因李忱政绩卓著而称他为“小太宗”。

15、(李忱登基剧照,图源网络)

16、232:太监反了天,对皇帝随意废立,还说杀就杀,大唐江河日下

17、几年之后,这个动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武宗驾崩,宦官仇公武又把流落到民间的光王李忱找了回来,拥立即位称帝。他本人也成了拥立皇帝的功臣。

18、过了一天,内侍宦官仇公武对武宗说,这个傻子命很硬,恐怕丢在茅厕里也整不死他,干脆给他一刀杀死算了。武宗点点头,让仇公武去办理。可是仇公武去后,却把李怡捞起来,偷偷地用粪车运出宫外,让他出家当了和尚。

19、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

20、(唐宪宗李纯,图源网络)

五、唐宣宗李忱是明君吗

1、唐朝是同时期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618年到907年,历时289年。也是中国最强大的朝代之和汉朝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朝代。汉朝把民族确立为汉族,直至现在仍被称之为“汉人”。唐朝的名声传广为流传,与南亚、西亚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有文化和贸易交流。唐朝以后的华侨、华侨被称为唐人,他们的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当时唐朝的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等都极其繁荣,当朝包容极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民族前来祝贺的盛世。

2、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做皇帝后才改名的。

3、沙陀的首领最初是朱邪执宜和朱邪赤心两代,基本打下了声望。到武宗会昌三年,再次成为唐军扫荡回鹘的主力。从唐宪宗到唐武宗这几十年间,沙陀军活动范围毕竟还是在河朔一带的藩镇地区。可从唐宣宗新立的大中元年(847)起,沙陀部参与守护盐州,追随唐军大破吐蕃论恐热和回鹘党项联军,他们就开始从河东到河西,渐渐超出本来的驻守辖区,成为护卫整个唐朝北方疆界的主要力量。虽然后来党项归服后也算西北蕃兵,并慢慢占据了一些地盘,但毕竟党项更偏远,而且态度要比沙陀显得诡谲。

4、唐武宗后继无人,最后选择沉默寡言的李怡作为皇位继承人,李炎于会昌六年唐武宗驾崩后继位,时年37岁,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勤俭治国、体恤百姓,注重人才选拔,使得已成衰败式的王朝呈现“中兴”之势,他打击外族蛮夷,收复安史之乱被吐蕃国占领的大片失地,他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百姓日渐富裕。其因长期服用丹药死于铅中毒,享年50岁。史学家对其在位期间的贡献大加赞赏,也受到人们的称颂,被称为“小太宗”,与唐太宗李世民相谈并论,可见其政绩斐然。

5、张议潮、张议潭兄弟出身敦煌沙州的豪族。张氏在西北地区的渊源很深,早在魏晋时期,凉州就有张氏家族建立了前凉。稍后中原南北朝阶段,敦煌张氏张孟明在西域建立张氏高昌,时间非常短,但一般认为是当地人拥戴其为王,表明敦煌张氏在高昌、鄯善、哈密一带很有声望。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尽管张氏高昌很快过渡,之后隋唐之际著名的麴氏高昌,麴氏实际也来自河西榆中(今属于甘肃兰州市)。麴氏高昌仍有著名的敦煌张氏作为辅佐公卿,这就是张雄一家,张雄出任高昌左卫大将军,后来成为劝说麴文泰投降唐军的重要人物。

6、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读《贞观政要》。他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皇亲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对外关系上,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其是收复河湟,这是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

7、他是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上唯一以皇太叔身份即位的皇帝,也是晚唐时期自唐顺宗以后寿命最长的皇帝,他在位十三年,崩于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享年五十岁。

8、唐宣宗继位以后,首先做的就是对皇亲和宦官进行了限制,他勤于朝政,把在“甘露之变”中的近百位朝廷官员全部给予平反昭雪。唐宪宗在位期间,为了加强皇权,他雷厉风行迅速将唐武宗的要臣驱除了庙堂,他也非常重视人才,而且绝不任人唯亲,反而对皇亲国戚不循私情。

9、其次有功绩唐宣宗登基后,开创了唐朝最后一次盛世,他结束了牛李党争,遏制宦官势力,打击不法外戚,并为甘露之变的官员昭雪。同时他还减少赋税,注重选拔人才,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土地,使唐朝国力有所恢复,百姓生活逐渐富裕,出现了大中之治的局面。贞观之治就不用说了,大家都很清楚。综上所述,唐宣宗被称为小太宗,也是合理的。

10、尽管如此,李忱还是不能让他的侄儿皇帝,也就是唐武宗(唐穆宗儿子,唐穆宗即位三年后突然暴亡)放心,总想置他于死地,幸好有一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救了他,将他暗暗送出宫逃往外地。

11、张议潮为响应唐军,于大中二年(848)率众在沙州起兵驱逐吐蕃守军。吐蕃军败退后,想从周边调集兵力包围沙州。张议潮率兵马出战,再次击溃吐蕃,终于在沙州一带站稳脚跟。

12、李忱在位期间,内政大体比较稳定,国势也有所恢复。地方上敢于出来捣乱的藩镇也挨个被他平定,对于敢于扎刺的吐蕃、党项、回鹘等少数民族政权,李忱也是屡屡重拳出击,收复了大片自安史之乱后丢失的国土,被吐蕃占领近百年的河西、陇右也是在这时被唐朝收复。

13、轩辕集已经死里逃生一回,当然比较惧怕宣宗旧事重提,追根究底,多数时候只和他说一些保健养生的道理,如静心养性,减少女色等。宣宗对这些肤浅玩意当然不满意,为了试探轩辕集的本领,让他猜东西,居然全都猜中。最后询问他能在位多久,轩辕集非常聪明回答“四十年”,在唐朝来说只比玄宗少,比太宗还久,宣宗这次非常满意,谦虚地说:“怎么能奢望四十年呢。”实际宣宗只在位十四年,轩辕集可能是隐瞒了实情。

14、第李忱在位其间,其军事成就也可与唐太宗李世民类比,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在唐朝后期恢复天可汗的尊严,四方夷服。尤共是陷于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区,此时重新归大唐所有,重震唐威。

15、李忱登基后,像变了一个人。他勤于政事,致力于解决中唐以来留下来的社会问题。他对内贬谪李德裕,结束了牛李党争;抑制宦官势力;打击不法权贵、外戚。减少赋税,重用人才。对外击败吐蕃、回鹘、党项,收复失地。

16、唐武宗李炎最后横下一条心,他不想再煞费苦心地制造什么“意外”了,他决定一劳永逸地翦除这个潜在的祸患。

17、一个人装傻装了三个朝代,背后的心机多可怕。宦官本来要去杀他,但觉得他真的傻了,就悄悄地把他藏了起来。不久皇帝便病逝,李忱终于走向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而唐太宗也是开始时,受到兄弟的排挤,他一直隐忍,最后不得已发动了玄武门事变,登上了太子之位。

18、外斗就两种,一种是朝廷跟藩镇斗,一种是真正的外部势力,吐蕃回鹘南诏等,藩镇就是来来回回,一会投降一会反叛,反叛之后归降,归降之后再反叛,反反复复,永不停歇,唯一的好处就是中央的底线就是你不称帝就行,其他的随你折腾。

19、唐宣宗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宪宗第十三子,唐朝第十八位皇帝(不算武周政权)。元和五年(公元810年)他生于大明宫,论辈分,他是唐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论年龄,却比敬宗、文宗还小一岁。

20、旧史渲染唐太宗积极纳谏已经颇为夸张,到唐宣宗处处标榜视太宗为偶像榜样,营造“小太宗”名号也自然突出他善于纳谏,其实很值得怀疑,李忱和唐太宗晚年一样有积极作秀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