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100句)

2023-04-14 19:13:08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1、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2、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3、《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

4、当国家处于和平昌盛的时期时,人们往往会更加专注于自身的幸福。于是,这句词,也成为了现在众多文青寻爱之路的签名。

5、sòng dài:xīn qì jí

6、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7、稼轩只能用手中之笔,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用诗词来谴责南宋的软弱无能。于是便有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样豪情万丈的词句。

8、答:《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作品原文: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0、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片相同,只上片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片则无此断叠,一连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总随词人之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北宋另有贺铸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此义正可参看。

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作为三大境界之他很好的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处,让人叹为观止。编辑/赖晓莹

12、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扩展资料:《青玉案·元夕》的上半阕写正月十五的晚上,满城灯火,尽情狂欢的景象。

13、你侬我侬的儿女之情在他的词中是很少见的。就连这句情意浓浓的“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抒发的也是与民族与国家息息相关的情感。

14、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15、从词调来讲,《青玉案》十分别致,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跌宕生姿。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可排比,可变幻,随词人的心意,但排句之势是一气呵成的,单单等到排比完了,才逼出煞拍的警策句。

16、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7、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

18、本篇为元宵节记景之作。上片以生花妙笔描绘渲染元宵佳节火树银花、灯月交辉、车水马龙、欢歌笑语的欢腾热闹的风光。“东风夜放花千树”写元宵夜的灯光,以花喻灯,表明灯的灿烂多姿;而“千树”又说明彩灯数量多。

19、辛弃疾的词素以豪放著称于世,其实他的婉约词亦是曼妙无比,这首词即是最好的证明。

20、⑷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二、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教案

1、“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的是彻夜欢腾的热闹场面: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光渐渐西斜,一夜鱼龙飞舞笑语喧哗。上片极言渲染元夜繁华热闹的场面,为下片人物的出现布置好背景。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游人中千百回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自甘寂寞的孤高女子,表现了词人追求的境界之高,寓有深意。

2、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

3、此词创作时间不可确考,学界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作于南宋乾道七年(1172),有人认为作于淳熙元年(1174)或二年(1175),也有人认为创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还有人认为创作于淳熙九年(1182)至绍熙二年(1191)之间。

4、所有的美人头上都戴着鲜艳的饰物。他们带着微笑和芬芳与人群同行。我在人群中无数次地寻找她,突然回头一看,却在灯光散落的地方找到了她。

5、“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承接上片,继续描写元夜的盛况,但已转移到盛装出游的游女们身上,只见她们头戴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地走过去,只剩下衣香飘散在空中。可在这些丽人中间却没有词人的意中人,“众里寻他千百度”极言寻觅之苦,失望之情跃然纸上。在这几近绝望的一刻,“蓦然回首”,忽然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也许是因为"豪放词宗"的标签,说起稼轩词,世人可能想到便是豪迈、奔放、拳拳爱国之心。

7、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8、这里是文字的原野,声音的星空,这里汇聚了一群优秀的作家和朗诵艺术家,他们共同打造精品,给文字插上声音的翅膀。我们的宗旨是,将感情融会于文字,演绎朗诵的艺术,以最直接的方式带给人们文学以及文字以外的享受和思考,帮助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乐趣,让更多的人发现文字的美妙。中国朗诵艺术家有声平台《诗文雅诵》欢迎您的加盟。

9、⑻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10、这首词的“青玉案”是:词牌名“元夕”是正月也是这首词的题目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为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11、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

12、像东风吹走了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又吹起了烟花,乱落如雨。豪华的车厢里充满了香味。悠扬的凤笛声回荡在四周,明月如玉壶渐渐西倾,鱼龙灯整夜欢笑呐喊

13、xiào yǔ yíng yíng àn xiāng qù 。 zhòng lǐ xún tā qiān bǎi dù 。

1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5、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16、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或二年(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

17、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

18、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下面是著名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19、上阕的“东风”二字点破时令——新春正月,元宵之夜,东风初起,城中灯火通明,火树银花,道出了元宵节才有的热闹景象。在这样的夜晚,灯笼是必不可少的,月亮逐渐升起,艺人们载歌载舞,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鱼灯和龙灯。

20、"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句,是《青玉案·元夕》中最经典的句子,也是千百年来,最经典的词句之一。那不经意间的回眸,在偶然之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像极爱情中的偶遇然后一见钟情。于是,这首词被誉为爱情词的经典之作。

三、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歌曲

1、⑹“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2、“东风”句:形容元宵夜花灯繁多。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玉壶:比喻明月。亦可解释为指灯。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3、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4、于千万年之中,于千万人之间,费劲心力,寻寻觅觅,依旧凄凄惨惨,冷冷清清,千帆过尽,仍只身一人。

5、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7、要说一眼便爱上的诗词,要数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8、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9、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shu),更吹落星如雨(yu).宝马雕车香满路(lu),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wu).蛾儿雪柳黄金缕(lu),笑语盈盈暗香去(qu).众里寻他千百度(du),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chu).很明显,韵脚是(u)

10、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1、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

12、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3、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14、下阕写人,满街的女子衣着不各有千秋,于是词人抓住“蛾儿”“雪柳”“黄金缕”等饰物,将仕女子的模样表现了出来。但是词人似乎左顾右盼在寻找某个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停地寻找,不知找了多久,人群渐散,才发现,在灯火稀疏的地方,要找的那人正在那里等待着。

15、少年总会渐渐长大,轰然老去,如同繁花总是缓缓绽开,一夜凋谢。但高山流水琴音长,煮酒论诗青梅香。谁能说,这不是我们最美好的岁月?所以就让时间停留在此吧!就让我将铭刻在楼牌之上的千古传记抹去,不让你发现,永远不变的年份,一直凝固的年华。

16、青玉案·元夕:作者: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她却在,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7、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站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18、运用了暗喻的表现手法。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在金国长大的辛弃疾看到了百姓的疾苦,于是辛弃疾从小就开始勤奋地习文习武,尤其是酷爱研习古人的兵法,他自幼就养成了侠义之气,立志为民族复仇雪恨。23岁的辛弃疾拉起了2000人的队伍,投靠了声势浩大的耿京。1178年辛弃疾决定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定居。1181年冬,41岁的辛弃疾因受弹劾被免职,归隐上饶。淳熙十五年(1188)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yánshān)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辛陈之晤(见后文“名士相会”);鹅湖之会后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开禧三年秋天,农历九月初爱国词人辛弃疾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之心离开人世,享年68岁。

19、辛弃疾,是自古以来,少有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之人。文,他能与苏轼齐名成为宋代"豪放词之宗";武,他能带着几十个人,勇闯几万人驻守的敌营,智俘叛徒。

20、《青玉案·元夕》上阕描绘了元宵之夜盛况的画面,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四、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朗诵董卿

1、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自己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联系作者自己正是政治上失意的文人,许多作品都寄托了他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中的“那人”形象,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人格的写照?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他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已经好几年了。词里所谓“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是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2、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3、可就在心力憔悴,垂头丧气,想要放弃之时,猛然一回头,那人却站在灯光昏黄的角落,面带微笑,神情款款地注视着你。

4、当你走到那人身边时,时间静止了,整个世界只剩下你们两个。天开始旋转,地也开始旋转,周围的景物变得模糊。二人互相注视着,而你竟说不出一句话。不管什么样的话语在此刻都显得苍白,唯有相视一笑。

5、但不论是哪一种说法,辛弃疾强烈的报国心和对外疲软、主和派占上风的政治背景都是相同的。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6、译文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7、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8、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9、人人文学网:http://www.renrenwenxue.com人人论坛:http://bbs.renrenwenxue.com

10、美人头戴亮丽的饰物,身着华丽的衣裳。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群中穿过。我在人群中千百次的寻觅,都没有寻到她。谁知不经意间的回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1、雪柳:原意为一种植物,此处指古代妇女于元宵节插戴的饰物。黄金缕:头饰上的金丝绦。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12、《青玉案·元夕》为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所以词中的“玉壶”是比喻元宵节晚上的明月。

13、追问:这不是翻译么追答:不是追答:翻译里面不会提到其他的人物追答:因为它让以那首诗为背景嘛追问:哦哦

14、通观全词,上阕对元宵佳节盛况的描写似乎并无太多独到之处,只是竭力渲染烘托景象之盛大热闹,恰好为下文的精彩之笔做足了铺垫。通过这个置身于喧闹之外的女子形象,词人在政治失意、壮志未酬时甘守寂寞的情操得到了展现。

15、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16、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此词描绘出元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此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

17、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是有所寄托的。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

18、此词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先写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的热闹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鱼龙舞.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即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

19、“东风夜”化用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宝马雕车香满路”:达官显贵也携带家眷出门观灯。跟下句的“鱼龙舞”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

20、南宋辛弃疾词原文为: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原文

1、这首词的上阙,辛弃疾主要是通过"花千树"、"宝马雕车"、"凤箫"、"鱼龙舞"这几个意象的描写,反映出元宵夜繁华的盛况。

2、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诉说的是一个英雄的悲伤之情,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3、庆历四年上元夜。雪将草色融化,梦被花灯点燃。星河璀璨,穿越而过;宝马香车,逐月而来。如果,这真是梦,如果千年之前的梦境不灭,那么会是谁,于千人万人中,蓦然回首?又是谁,于千树万树之下,一裘白衣独立,似梨花之雨,不染纤尘。初见时,你的笑容纯真,一如少年。

4、"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5、⑾他:泛指第三人称,古时就包括“她”。千百度:千百遍。

6、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人生有三大境界,而辛弃疾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是最高的第三境。为何这样说呢?先来看看王国维的原话:

7、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8、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的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却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9、“凤箫”句:指笙、箫等乐器演奏。凤箫:箫的美称。

10、gèng chuī luò 、 xīng rú yǔ 。 bǎo mǎ diāo chē xiāng mǎn lù 。

11、不管用在何处,这句词都太美太美。

12、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根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13、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上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下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你要的八声甘州是哪一首?这是个词牌名,好像也是曲牌名,我先给你随便推荐一首吧。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14、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运用了对比反衬表现手法。它原是双调,上下阕相同,只是上阕第二句变成三字一断的叠句。下阕则无此断叠,一片三个七字排句。本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上篇极写花灯、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但找来找去却找不到自己的意中人,偶一回头,却只见他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的上半阕写元宵之夜的盛况,构成万民同欢的景象。在月华下,灯火辉煌,沉浸在节日里的人通宵达旦载歌载舞。下阕仍然在写“元夕”的欢乐,通过他一波三折的感情起伏,把个人的欢乐自然地融进了节日的欢乐之中。表达了作者在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诗人不肯随俗的抱负,也流露了悲戚的孤独感。他塑造的这位佳人形象是他自己的自画像,表现了诗人虽然政治失意,但宁固其穷,不改其节的品质。

15、美人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16、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17、其实,辛弃疾是将南宋比作这元宵之夜,而自己便是那立于灯火零落、昏黑幽暗之处的那个人。

18、dōng fēng yè fàng huā qiān shù 。

19、青玉案:词牌名。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

20、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