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阅读答案(100句)
一、包拯字希仁
1、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贵。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
2、“是。”随从答应着去办了。
3、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三日,包拯卒。赠礼部尚书,因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清正廉洁、不徇私情,死后谥号“孝肃”。
4、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因父母年迈,包拯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扩展资料包拯以廉洁著称,他执法严峻,不畏权贵。任监察御史及知谏院时,为肃正纲纪,惩处贪官赃吏。
5、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三月初包拯任龙图阁学士(馆阁荣誉职称)、河北路都转运使(河北路总行政长官)。是年秋任高阳关路安抚使(管理兵马的长官),知瀛州,下辖:瀛、莫、雄、贝、冀、沧各州,及永静、保定、乾宁、信安各军。这里说的瀛州就是河间府。
6、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7、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8、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9、又如:仁人(有仁德的人);仁术(施行仁道、仁政的方法);仁宇(在仁德的覆蔽之下);仁瑞(仁德的瑞兆);仁朴(仁爱朴实);仁笃(仁爱笃厚);仁诲(仁爱的教诲);仁鄙(仁爱与鄙薄)
10、知府(微怒):大胆狂徒,凶手定是你王五无疑。
11、他在庐州府做官的时分,有个亲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官府。包拯依法处置,照样打他一顿板子。有些亲友原本想应用包拯做靠山,胡作非为。这一来,他们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
12、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13、来源:国家能源财务(ID:chnenergycw)
14、民间百姓都信以为真,一时之间都传闻冷青是宋仁宗的皇子。当时的开封府府尹是钱明逸,听到这个消息后,赶紧派人把冷青给抓到公堂上审讯。冷青在公堂上盛气凌人。
15、弹指一挥间,1000多年过去了。但在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包拯一直受到历朝历代不论为官还是为民者的普遍敬仰。包拯及其包拯精神并没有过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这种精神的光辉的闪耀。公明廉威、勤政为民,既是全社会的政治诉求,也是执政者需要再一次拾起的历史文化遗产。
16、试题答案:小题1:(1)主持管理(2)足够小题2:C小题3:来告私杀牛者(答“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得一半分;用自己的话回答,不得分。)小题4:孝顺、英明、诸廉
17、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18、凡在这里做“一把手”的官员,都在“贡砚”规定的数量外加征几十倍的数额以贿赂朝廷权贵,所谓“打点”中央的关系,此举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19、包拯在河间任职期间,地方史及民间传说都遗存下了他的一些故事,尤其各种版本的河间方志,都详细地记载了包拯于河间上疏的三道重大奏章,即:《论瀛州公用》、《请放高阳一路负欠》、《请迭雄州并高阳关官吏》。
20、试题答案:小题1:寻:不久遗:馈赠以:把布衣:平民;百姓小题2:(1)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皇亲国戚及宦官因此大为收敛,听说(他)的人都害怕他。(大意正确计1分,落实“惮”的意思计1分)(2)(他)为人不随便附和别人,不伪装言语和神色来取悦他人。(大意正确计1分,落实“辞色”的意思计1分)小题3: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1分),为官清廉、为民作主(1分);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赞美)之情(2分)。(语意相近即可)
二、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阅读答案
1、包拯是北宋中期有名的政治家之一。和他同时代的欧阳修说他“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他在生前就博得了很好的名声,连乡村里的妇女儿童,都知道他的名字,人们尊称他为“包老”、“包公”。他死后,谥号“孝肃”,因为他担任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老百姓有叫他“包待制”、“包龙图”。
2、★河间府署《公生明》戒石坊(取自“公生明、廉生威”)
3、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缅怀。作为包公的后人,他们不能忘、也从不敢忘记一千年前祖宗留下的家训。
4、(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命令制造的砚台仅仅满足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5、★河间府署中轴线二堂包拯与左右护卫
6、秋菊听了一愣,可是老太师的吩咐又不敢拒绝,只得照吃了。
7、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8、包拯说:“漳河地区肥沃的土壤,百姓不能耕种,邢、沼、赵三州农田一万五千顷,一概用来牧马,请求把这些全都分给百姓。”听从他的意见。解州盐法规定使百姓困竭,包拯前去加以经营管理,请求一概与商贩流通交换。
9、祭祀的重要环节,是所有的包氏后人一起大声颂读老祖宗包公留下的家训。
10、自古商人多重利,一些富豪老板们“围猎”官员,无非是想用手中的钱,换你手中的权。殊不知,老板们看中的不是你的人品,更不是你的魅力,而是你手中的权力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利。包拯正是提前看出了这点,所以终其一生不交往富豪,不趋炎附势,不攀附权贵,这也是他终其一生能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的底气所在。《宋史•包拯传》说:“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包拯任端州知州时曾在诗作《书端州郡斋壁》中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正是他一生为官品格的真实写照。
11、《宋史》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
12、王太师正在想时,随从把一碗水和一只盘子拿来了。包拯个随从把盘子放在屋中间。然后说:“每人喝口水,在嘴里激漱吐到盘子里,不准把水咽下肚。”
13、一席话说得太师点头称是。心想,这包拯还真有招数哩。
14、阿尔拉·阿鲁图主持《宋史》的修撰,在时间上是相当仓促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尽管如此,《宋史》仍为极其重要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仍然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这一方面,阿尔拉·阿鲁图功不可没。
15、★河间府署同知署东一科展厅内包拯蜡像
16、纵观包公一生,始终保持“清心”、“直道”的本色,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嫉恶如仇。
17、★河间市光明剧社在光明戏院演出《秦香莲》之《铡美案》选段
18、中官(宦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19、(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一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20、对别人:时时刻刻为百姓着想,不惧权贵,对外敌机智对家人:不偏私;严格要求,要清廉守礼,包拯清廉守法,不以权谋私,为人刚毅,为民请命.所以人们称他包青天.启发:做官要清正守法,刚正不阿,才能得到人们的爱戴.
三、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
1、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2、阿尔拉·阿鲁图,(生卒年待考),蒙古族,蒙古阿儿剌部人。元朝末期重臣。
3、个性官员包拯一上任就高调破除这则运行多年的潜规则,下令只能按规定数量生产端砚,州县官员一律不准私自加码,违者重罚。并且表态,自己作为“一把手”,决不要一块端砚。此举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三年后,包拯任期满,被调至中央任职,果然“岁满不持一砚归”。《包公掷砚》的故事就是以这个蓝本创作的。
4、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赃枉法,不得放归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孙。”包拯人物经历简介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北宋名臣。
5、建昌在江西,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距离庐州(合肥)十分遥远。因父母年高,包拯要求在庐州(合肥)附近做官,以便能伺候双亲、忠孝两全。
6、所以包拯好在能一碗水端平,这不简单。这个皇帝头脑还算清楚,否则早被免官或被小人迫害了,历史上的包拯立志要做清官,是有口碑的。值得歌颂,是官员的楷模
7、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8、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时期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他曾任龙图阁学士,人称包龙图;又曾任天章阁待制,人称“包待制”,卒谥孝肃,赠吏部尚书。包拯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传说他是文曲星转世,死后成为地狱第五殿阎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黑子”、“包黑炭”。
9、身份显贵之时,仍然以朴素节俭要求自己,和平民百姓时一样。
10、★河间府署同知署二堂包拯的三口大铡刀
11、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12、不久,45岁的包拯因“端砚事件”被皇帝赏识,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虽然这个官职没有多少实权,但从此他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对于刚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来说,无疑找到了自己的发声平台。
13、这其中,他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变”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义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14、人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人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
15、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于听取采纳,分辨朋党,爱惜人才,不坚持先入为主的说辞,一共七件事;请求废除苛刻不宽厚的做法,抑制侥幸投机得官,正刑法明禁令,戒除兴建劳作,禁丘妖言妄说。朝廷大多加以施行。
16、知府:(冷笑)大胆狂徒王你就是凶手。
17、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有很好的条件著述。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
18、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19、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宋朝合肥人,曾任开封府尹,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铁面无私,执法公正不阿,替民伸冤除害,深得人心。
20、包拯斩过的最大官是陈世美。陈世美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之后就抛妻弃子,甚至要派人暗杀妻子,后来在陈世美的授意下,妻子被发配边疆,幸好被展昭所救。最后包拯找到人证物证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四、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1、没有答复。调任知瀛州,各州用官府的钱做买卖,年累计亏负十多万,都上奏加以除去。因丧子请求任政务清简的郡职,知扬州,调任庐州,迁升刑部郎中。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2、★河间府署二堂展厅内包拯蜡像(写《论瀛州公用疏》场景)
3、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4、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5、CD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状呢(或“告他私杀耕牛呢”)?②于是暗地里派人用墨汁涂钟,涂了好久。聪明,机智,善于利用罪犯的心理。(言之有理即可)
6、众衙役:(鱼贯而入低喝):威武~~~(知府(前)与师爷(后)从后进入正衣冠落座)
7、常言说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这些家人虽然站立一旁,并不把新府尹放在眼里。
8、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9、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
10、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当天长县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很服气。
11、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12、包拯下棋,棋子有两种颜色:黑色和白色。那这不正是黑白分明吗?所以是黑白分明。也可是皂白分明。“皂”,也是黑的意思。
13、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14、三娘子:他一进门就问,三娘子,三娘子,老三呢?
15、★河间府署同知署二堂包拯任职履历表
16、《宋史》的最大缺点是比较粗糙。由于成书时间短,只用了短短两年零七个月,而且时值元朝濒临崩溃的前夕,因此编纂得比较草率。
17、包拯弹劾陈州京西路转运司,揭露其盘剥灾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再创作为家喻户晓的包公戏《陈州放粮》,民间渲染加工成开封府尹、钦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赈,剧中涉及国舅们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护包公、包公怒铡皇亲国戚、成功放粮赈灾等等,演绎了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18、包公不但以“清心”“直道”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形成了名垂千古的孝肃家风。
19、三娘子:(仪门,三娘子击鼓,提裙小跑高喊):大人冤枉啊~~~
20、知府:那他是怎么问的?
五、包拯字希仁文言文阅读答案
1、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免去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的三条奏疏,希望放在座位右侧,作为借鉴。
2、知府:开口就叫三娘子,定知屋内无丈夫。你该唤张老为何唤三娘子?你怎知张老三不在屋中?还等动刑吗?!(拍惊堂木)
3、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
4、其实包拯心里跟明镜似的,他让报案者回去宰杀耕牛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就是给报案者减少损失。第二个目的就是如果谁来举报私宰耕牛,那么这个人肯定就是凶手。
5、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报。徙知瀛州,诸州以公钱贸易,积岁所负十余万,悉奏除之。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6、头一个人喝口水,漱漱吐到盘子里。包拯瞅瞅盘子里的水,未吱声,又让第二个人把水吐到盘里。包拯又瞧瞧,又未吱声。轮到第三人,正是秋菊,她拒绝喝水漱嘴,包拯离了坐位,指着她说:“嘿嘿,鸡蛋是你偷吃的。”
7、穿越千年,包公清廉爱民的故事,直到今天仍然感动着一座城。
8、三娘子:回大人,是去问了。
9、(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
10、第二个案件就比较复杂了,而且涉及到了当朝皇帝。事情发生在皇佑二年,当时的包拯已经由地方调任到京城为官了,被皇帝任命为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长官的职务。
11、“不长。头尾半顿饭的时间。”
12、据包氏宗谱记载,包拯的父亲名叫包令仪,母亲张氏。包拯兄弟3人,长兄包莹、二兄包颖都早年夭折,他是家中的独子。
13、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14、不但如此包拯本人处处安分守己,而且家里的生活仍旧十分简朴,跟平常百姓一样。他平生最痛恨赃官污吏,包拯的清廉刚直,长期以来不断遭到人们的赞扬和敬重。
15、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16、秋菊说:“老太师尽管吩咐。”
17、三娘子:谢大人。(点头,勉强抑制住悲伤泣道)小女子乃是河间府城东青陵乡人氏,于三年前嫁与同村张老三为妻,平日里靠卖杂货为生,日子过得倒还自在,不料四天前我家老三与王五相约进城趸货后就再也没回来,直到今日却见到了他的尸首(失声痛哭)
18、阿尔拉·阿鲁图继脱脱之后,主持了纂修辽、金、宋三史,颁《至正条格》等工作,特别是三史中的《宋史》部分,是由阿尔拉·阿鲁图主持的。
19、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
20、任御史中丞时,包拯又先后弹劾利用职权贱买富民邸舍的张方平及“在蜀燕饮过度”的宋祁,使朝廷罢免二人的三司使之职。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幸,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包弹”的谚语,世人凡见官吏“有玷缺者,必曰:‘有包弹矣。’‘包弹’之语遂布天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