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100句)
一、涉江采芙蓉
1、师:桑,在氓妻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所以氓妻能从中悟到人生,而读者藉此悟到氓妻先前的生活,桑不仅是用来起兴,还含有氓妻对往昔生活的眷顾之情,从而感受诗歌中的生活之美。再想想《采薇》。
2、“同心”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终老”即度过晚年直至去世。意思是说,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只有这愁苦忧伤可以伴随至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
3、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4、tóngxīnérlíjū,yōushāngyǐzhōnglǎo。
5、首先是观察。诗句倒装甚至出现的“无序”变动,是诗歌语言常有的现象。而怎样发现这种语言现象的存在,该课例提供了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观察。观察“涉江采芙蓉”和“采之欲遗谁”承接并不紧密,而“兰泽多芳草”出现在“涉江采芙蓉”之后,不能被视为采芙蓉者寄寓在景语中的情感,而只能视为采芙蓉的地点、环境和时节。课例还引导学生观察“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特点,一问一答,从而明判其设问的特点。更值得褒奖的是课例关于寓情于景手法的教学。从观察“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开始,让学生观察两句的不同,前句是叙述,后句是写景;前句交代人事,后句含蓄表达人的心情。
6、其次,悬想手法,增强情感
7、作者:前朝长老编辑红梅凌风
8、师:“还顾”全诗,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9、您好,《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是东汉时期作,被南朝萧统编在《昭明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五言古体诗。此诗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了妇思游子相思离别之情。全文如下,希望能够帮到您。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0、那就讲《涉江采芙蓉》吧,五言诗短小精悍,文本处理起来用时不多。于是设想《涉江采芙蓉》的导语,从当下同学们临近周末的状态导出“思”,从热播的《装台》导出秦腔,导出李龟年,导出王维的《相思》,赏析《相思》本身就可以推导出“美”了:同是“相思",王维用“红豆”的典故,用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的深厚思想情谊就美多了。但上课时因为小紧张就忘掉了,直到讲五言诗的格式才引用蒋勋的讲解提到“美",引用冯骥才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在任何地方让美成为胜利者”来证明,只要是流传下来的,都是大浪淘沙淘下来美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享受,去学习,去“读”。
11、提个问题,《甄嬛传》小说里,甄嬛的异母妹妹浣碧的妈妈,也就是甄远道的小三叫什么?
12、我来扬子江边买一把莲蓬;
1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4、第一个推想,古人曾认为《古诗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等几首的作者是枚乘,较典型的说法如元末明初学者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客居远方,思亲友而不得见,虽欲采芳以为赠,而路长莫致,徒为忧伤终老而已。详此,岂亦枚乘久游于梁而不归,故有是言?及孝王薨而乘归,则已老矣。”枚乘是西汉作家,曾为梁孝王刘武的门客。汉代诸侯王喜欢延揽文士,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尤为积极。《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倒不一定真是枚乘,但有可能是后期其他宦游的文士。
15、《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语言也较浅显,粗看就知道是游子对旧乡望而难归之思,细看则不那么简单。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说它微妙,是因为它采用了对写的手法,男女主人公轮番上场。“涉江采芙蓉”应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游子求宦于京师,应是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去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往往暗关着“夫容”,明明是女子思夫的口吻,前四句的主人公当是女子无疑。在“涉江采芙蓉”的欢乐女子中,有一位女子与众多女子的嬉笑打闹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赠送给心上人,因为她的丈夫却远在天涯。
16、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17、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8、cǎizhīyùyíshuí,suǒsīzàiyuǎndào。
19、所思在远道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解析)酒”不要丢了笔画,“缦”“萧瑟”要注意偏旁部首,不要写了别字。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二、涉江采芙蓉
1、这首诗歌从游子的角度和思妇的角度来写,二者交错进行,表现出了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
2、生:(一时茫然,之后说)设问句式。
3、生:是的。此处乐景,反衬后边的哀情,是乐景衬哀情。
4、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5、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6、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7、——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8、"永远是你的,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9、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遗(wèi):赠。远道:犹言“远方”。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10、(小题1)所思在远道(小题2)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小题3)料峭春风吹酒醒回首向来萧瑟处(解析)试题分析:本题3小题,默写5个句子。第一小题问题不大,二三两小题要稍微注意一下个别词语的写法,如“啄”“酒”不要丢了笔画,“缦”“萧瑟”要注意偏旁部首,不要写了别字。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11、(学生茫然,老师启示)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涉江采芙蓉
13、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14、前两句,理解为采摘花草的是女子,欲送给漂泊在远方的丈夫。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子悬想丈夫在外也想念她,只是路远难回。末句是女子表达爱的决心,即使“同心而离居”,即使“忧伤”,也愿意坚守到老。这样理解,也通顺,蛮好。但是有人为了认可这种理解,把“芙蓉”解释为谐音“夫容”(丈夫的面容),这就是以今律古,不足凭信。“芙蓉”的写法,在汉代并不完全固定,也写为“夫容”,司马相如《子虚赋》的“外发夫容䔖华,内隐巨石白沙”,扬雄《反离骚》的“衿芰茄之绿衣兮,被夫容之朱裳”,夫容即芙蓉。表示“丈夫的面容”,那是后起的语义,汉代诗歌中不宜那样附会。这首诗之所以特意要写采芙蓉、兰草,是因为遵循屈原式的爱好,而与所谓“丈夫的面容”没有任何关系。
15、《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致都是男子,但写的时候采用不同的口吻、角色,以男子语气写的便是“游子诗”,从女子角度写的就是“思妇诗”。但这首诗所写的主人公,是男?是女?还是既有男又有女?似乎怎么理解都行,都无妨领会诗的主旨“思”“忧”,这是很有趣的。
16、《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之一。诗歌借助他乡游子(丈夫)和家乡妻子(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感情。全诗如下:
17、诗歌表面上是採莲女子思念宦游客居他乡的丈夫,实际是通过这写游子思乡。角度变化是在五六两句,是把原来写主人公,变成写在远道的亲人,想象他也在思念自己。表现自己思念之深。
18、生:她家制丝,养蚕,自然要种桑。
19、师:诗歌的直白,不是白开水,其实它是味淡而意浓,其间诗人的沉郁已经无以复加了。当然对于这样的苍凉沉郁之情,我想,你们这些年轻的孩子,真的能感知吗?
20、《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三、涉江采芙蓉是汉乐府诗吗
1、“我”渡江去采集芙蓉花,那是个水泽地,长满兰草兰花。采集起来想送给谁呢?所思念的那个人在远方。回过头远望故乡,只看到漫漫长路。我们夫妻感情融洽,却要分居两地,这种忧伤要持续到“我”终老的时候。
2、生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4、《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5、总之,这个课例在自觉运用智力要素促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确实值得肯定。而且通过这个课例,我们也感到智力五要素之间的相依相存的关系。没有观察,记忆常常有着很大的失误率,譬如会背诵诗歌却不能准确写出来,这在历年高考阅卷中都会有很深的感受。而且设问句和反问句,本来外在特征差异很大,但是有些学生依旧存在识别障碍。再有面对触景生情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又有多少学生能真正区分呢?……我想,面对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确实很重要。再如,联想能力要依赖于记忆力。在费老师的示范课课堂上我们也发现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均衡,那些记忆效果好的同学更活跃,给人越学越轻松的感受。
6、这首早期的无名诗歌,却真的很有名气,它营造意境有画意之美,更有情感之韵,其间多种技法运用老道娴熟,以至不深味而误以为其过于直白。这样的好诗,我们自然要深品细读。
7、生:诗人用“桑”起兴。
8、个人感觉涉字用的比较好,因为江和芙蓉都是名词,是坐着想要描写的景色,不可能替换,只有涉和采是动词,而采是最普通的动作描写,也没有什么可以斟酌的。
9、《古诗十九首》中,若论篇幅短、弹性大,当首推第六首《涉江采芙蓉》:
10、另外一个,就不那么大众化的《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用朱自清的话说:“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用现在的话说,两个字“船震”。
1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2、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涉江采芙蓉》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13、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4、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tóng xīn ér lí jū ,yōu shāng yǐ zhōng lǎo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作者无名氏。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译文如下: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15、从不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和智力。
16、想起做“石榴花”平台的初衷也一直是这样的理念:推送的文章一定要让大家有所收获,单害怕浪费读者时间。一般都选发“文字优美,情怀深厚,主旨清晰,共鸣性高”的文字。比如推送秦景霞老师的《跟妈在一起》,文可能白了些,但也可以理解为简约,更何况和妈在一起的日常斗嘴,充满了温情,让我们有所回味。再加上冬天她在客厅走路锻炼身体,启发母亲锻炼,对我们应该也是有启发的。
17、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18、“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终老:终生。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同心而离居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19、所以蹚水采芙蓉也是一个复杂的动作意象。
20、师:我们学习起兴手法,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要能借助这种手法,感受古人的情感与生产生活的密切相关,体验诗歌的生活之美。这里我们复习一下前几节课的有关内容。先想想《诗经·卫风·氓》中的起兴。
四、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
1、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本诗即是组诗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2、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3、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4、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5、háigùwàngjiùxiāng,zhǎnglùmànhàohào。
6、首先,人物交错,情感深厚。
7、涉江采芙蓉》之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8、接着写道:“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9、写了游子思乡怀人的内容。他采摘了兰草,想送给心上人,可是心上人却在遥远的故乡,这束芳草送给谁呢?想到同相爱的人分隔异地,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10、提到智力,一般会想到其中的五要素,即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联想力和想象力。这五力在其课例中都得到突出的表现。
11、师:诗歌中的景语,往往是我们鉴赏诗歌的重点,也是高考鉴赏的高频考点。我们刚才已经详细鉴赏了“长路漫浩浩”。还有一处景语,我们需要再“还顾”。这处景语是?
12、结语《涉江采芙蓉》虽然只有短短的八句诗,却刻画了一位高雅清丽的思妇和感情深沉的游子形象。他们相爱相思,爱得深沉,感情凝重,读来令人潸然泪下!诗人将这种感情写得一波三折,由乐而悲,由一时到一世,缠绵悱恻,有余音绕梁之效果。
13、生:(部分同学)中间四句没有对仗。
14、最后是想象力。诗歌鉴赏的魅力感受,在很大程度上要凭借想象力。这篇课例以名家鉴赏个案导入,显得立意高远。而这一个案不是简单孤悬在首,而是在全诗的理解中都有所体现。要不然,何以有学生对“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那诗意的扩展?何以有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孤冷境遇的悲悯?更何以有“长路漫浩浩”的复杂难言的况味?一句话,老师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欣赏了诗中的画意,见证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感受到那种人情人性的美好。
15、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16、由他们三位身上顺势推导出当“积极的入世”受挫后,中国多元化的思想教育他们能退而转向自身,实现“内圣为王”,举孔子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来说明孔子正是因为没有当上鲁国的宰相才成就了“万世师表”的美名。所谓“入世无望,被迫治学”,范仲淹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都是面对仕隐两条人生路的选择,只不过前者显被动,后者积极主动了些,本质都是一样的。
17、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18、师:具体说,是失落是怅然,是尴尬也是茫然,是孤冷更是无助……总之内涵深厚,愈品愈浓。
19、诗歌开篇写道:“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20、好了,别扯远了,赶紧返回正题。游子“还顾望旧乡”,深感“长路漫浩浩”,请留意“漫”加“浩浩”(朱自清先生认为是“漫漫浩浩”的省略),极力强调辽远漫长、无边无际,暗示归家无望。由此,游子推论出自己与家人的人生结局:“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虽然同心同德、相亲相爱,但异地分居、天各一方,只能在忧伤中老去。
五、涉江采芙蓉写两个相思的人不能相聚
1、游子思念家乡和亲人,按照采鲜花、赠香草以结恩情的风俗习惯,到水畔湿地采摘荷花、兰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这举动本是普普通通的,但由于特殊的遣词用字,使它具有浓郁的屈原《楚辞》的意味。屈原《九章》有《涉江》申诉流离失意,《招魂》写“涉江采菱,发扬荷些”(唐人虽注“扬荷”即“阳阿”,与“涉江”“采菱”都是楚歌曲名,但其字面仍有涉江采莲的意思)、“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离骚》如“步余马于兰皋兮”、“集芙蓉以为裳”更是有很多以芳卉香草修身的语句。这位诗人,熟读《楚辞》,温文尔雅。
2、师:准确说,是貌似乐景,因为其间藏有伤情,春天来了,春天又去了,其间难免有思念故园的情感产生,但是诗人没有写。到了暮春或初夏,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感不断郁积,疯长的“芳草”便是明证。套用白居易的诗句,可谓“萋萋故园情”啊!
3、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4、师:理解这两句要务求深刻,不能止于境况孤冷。下面看“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请观察一下这两句的特点。(等待学生观察,之后启发道)前句叙事,后句写景,其中景物既是事件主体所见,也是其所感,即景语也是情语。这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古诗中类似这样写法的诗句,能举出一例吗?
5、《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6、shèjiāngcǎifúróng,涉江采芙蓉,lánzéduōfāngcǎo。兰泽多芳草。cǎizhīyùyíshuí?采之欲遗谁?suǒsīzàiyuǎndào。所思在远道。huángùwàngjiùxiāng,还顾望旧乡,chánglùmànhàohào。长路漫浩浩。tóngxīnérlíjū,同心而离居,yōushāngyǐzhōnglǎo。忧伤以终老。
7、这是年轻作家蒋方舟在谈到自己高中学习感受时的一句精辟而新颖之语。其新颖之处,在于其中的一维,即不浪费自己的学习智力。用日常语言解释,就是她学习用心。反过来说,平时人们说学习用心不用心,那应该是指一个学习者善于不善于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
8、这样以游子的口吻叙来,一以贯之,文从字顺。
9、“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继续化用屈原“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九歌·湘夫人》)、“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九歌·山鬼》),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明所爱的人在远方老家。所思,所思慕、思念的人,即所爱的人,汉乐府情歌即有篇名题为《有所思》。
10、诗歌中,为表现思妇对丈夫的思念,诗歌不仅写了妻子一方,也写了丈夫的一方,两相结合,在虚实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11、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12、一个是著名的《西洲曲》里的采莲,因为莲花的“莲”谐音爱怜的“怜”,怜在古代,就是爱的意思。
1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14、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15、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16、生:都有对故园的思念,但是《采薇》还有更加深广的内涵,即对战争的控诉和爱国的表达。
17、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
18、师:这样的说法合乎常情常理吗?(继续启发到)第三句是紧承这两句中的哪几个字来写?中间为何要间入“兰泽多芳草”?“多芳草”意味着怎样的物候特征?
19、生2:紧承“采芙蓉”。
20、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