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礼记礼运翻译(100句)

2023-04-13 19:04:4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礼记礼运

1、所以道家老子也说“大道自然”,你要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把它作为你认识世界和自然融为一体,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千秋万代发展的根本与根基,这才是你正确的认识。

2、《礼运》为今本《礼记》的第九篇。全文借夫子对旁边的子游“喟然而叹”,而论道了礼的起源、运行与作用。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其特征为“天下为公”,即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众人之天下,反对君主专制。表现在民众道德水平高,和睦相处,没有罪恶,社会安定。

3、③言偃: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4、第构建和谐融洽的社会秩序。在《礼运》所畅想的乌托邦中,“无用刑律、道德教化”就可以实现“谋闭不兴,盗窃不作,外户不闭”的美好社会秩序。社会成员“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礼恰恰可以在人心层面上实现“教训正俗”、“分争辩讼”(《礼记·曲礼》)。礼可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不需要刑肃法严也能营造出安然和睦的氛围。对比与“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韩非子·显学》)等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礼更加注重本质、发自内心的和谐,而非仅仅是表面的有序。

5、“讲信修睦”,“讲”就是讲求,“信”就是信诚,信以诚。“修”就是修好,“睦”就是和谐,修好和谐。人与人之间相互修好和谐。

6、《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7、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

8、(5)熊十力《熊十力全集》(第六卷)《原儒》,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449页。

9、④大道之行:指能够遵行非常广大的道的五帝时代。“五帝”历来有不同说法,《史记·五帝本纪》为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10、(福利)99划算节即将来袭,活力全开划算到底!

11、贤:形容词作意动,‘认为……贤’,含有奖许的意思。勇知:用作名词,勇者、智者。‘知’这一意义后来写作‘智’。

12、“以前我们多相信,《家语》乃王肃伪作,杂抄自《礼记》等书;《礼记》乃汉儒纂辑,非先秦旧籍,去圣久远,不足凭信。……现在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的再世,轰然打破了我们这个成见。对照竹简,冷静地重读《孔子家语·礼论》和《礼记·孔子闲居》,不能不承认,它们确系孟子以前遗物,绝非后人伪造所成。”

13、“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①。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②。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14、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分享

15、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礼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阴阳转旋之道。”

16、聘:访问、探问、考问,聘请、聘任。

17、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

18、大同思想出自《礼运》篇,但是《礼运》篇自宋代以来,便备受质疑。要么质疑《礼运》篇不是儒家思想,要么质疑其系后人伪作,并非出自孔子之口。质疑的主要理由是《礼运》篇中的某些内容和道墨两家的思想较为相似或者是认为该篇内容自身存在矛盾之处。本文认为,诸学者质疑《礼运》篇理由并不充分,本文在指出各方理由不充分的基础之上,阐述“大同”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礼运》篇为子游所记,“小康”为秦汉之际的人所加。

19、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礼记》(更新中)

20、蜡(zhà):年终举行的祭祀,又称蜡祭。

二、礼记礼运翻译

1、因此奸诈之心由此产生(谋:谋虑,指坏心),战乱也由此兴起。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因此成为三代诸王中的杰出人物,(是按照礼义)从中选拔出来的。这六位杰出人物,在礼义上没有不认真对待的(谨:谨慎,认真)。

2、懂得十二食,十二个月随着月份的推进,吃不同的食品,农本国家跟自然是结为一体的。也认知了五色,都是天然之色,赤、青、黄、白、黑。

3、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4、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5、大同社会自古以来就是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这种理想出自孔子,最早记载于《礼记·礼运》。“大同”和“小康”,是相对的两种社会形态。

6、故玄酒在室,醴醆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

7、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8、这个跟孔子有关,也跟《礼记·礼运·大同篇》有关,因为孔子所说“礼记·礼运·大同”的话就是在这样一次蜡祭的时候,孔子作为辅助的祭祀人员叫蜡宾,他以这样一个身份参与了这样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观看各种活动的时候跟别人聊天,聊天的过程之中孔子发出的感慨。

9、〔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10、孔子讲完了大同以后回到现实,提出了小康的观念,在讲完了小康的这个概念以后,子游追问“恩师,我们的社会对于礼的急需性会有这样的程度吗?”他提出这样的疑问,今天我们依然有这样的疑问,礼是急需的吗?如果说对于一般普通人来说,我会告诉他可有可无,它不是刚需;如果说对于有境界、有志向,有理想的人,特别是我们这些想弘扬中华文化,让我们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的人,我会告诉他那是急切需要,而且就在眼前!

11、跟着孔老夫子又引用了《诗经·国风·墉风·相鼠》的一句,“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这个实际上就是当时的老百姓去讽刺那些不懂礼,不知仪的人,孔子引用的很有深意,在那个时代不知礼不懂仪的人,人觉得这种人活着就多余,孔子引用的很有深意,在那个时代不知礼不懂仪的人,人觉得这种人活着就多余。

12、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中庸》

13、学习中华文化铸就美满人生

14、国学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15、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16、祭祀完了以后,那么多的祭品,大家共同享用,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大碗干饭,大家一起欢乐,吃着喝着、互相祝贺着,把诸神和列祖列宗带来的这个福分,大家相互的祝愿着,祝贺着,分享着!吃饱了,喝足了,载歌载舞。这个在咱们《礼记》里面都是有明确记载的,是全民性的大狂欢,所以说应当讲是中国历史上的狂欢节。

17、这就是孔子所讲的用人之道,所以圣人为什么可以为帝王师,他就是能够提醒执政者,掌权者不要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要克制自己,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才能善于观察人都是观察出来的,你能很好的观察才能很好的用人,所谓用人之道察起心意,你能洞穿其心,知其所求,知其所欲,然后因势利导善于去诱导,让他走向你所需要的那个正轨和大业所需要的正轨,这才叫真正的用人之道。

18、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19、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20、子:以。。。。。。。为子

三、礼记礼运大同篇

1、(福利)天猫超市包邮购告别凑单,一件包邮!

2、功:名词用作意动,认为有功,‘为己’是它的宾语

3、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4、《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4:26):

5、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醆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

6、《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宣帝(前73~前49年在位)时,戴德、戴圣从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中辑录了两个选本,分别被后人称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后者一般简称为《礼记》。旧说《小戴礼记》是删节《大戴礼记》而成的,不足凭信。《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关于礼乐制度。从《礼记》收录的资料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宗法制度的演变情况。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还论述了大同理想。(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7、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孝经》

8、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9、小康:小安。和‘大同’相对而言。康:安康,安定。

10、笔者以为,这些误解源于没有正确理解孔子“道”的含义和根本精神。在老子哲学里,“道”是最重要的概念,是生成宇宙万物的本体,以至于谈到中国文化中的“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老子的“道”,从而把《礼运》和老子的联系起来展开论述。但是却忽视了孔子,从而认为《礼运》篇不是儒家作品,“大同”之说非出于孔子,这是由于没有充分理解孔子“道”的概念引起的误解。

11、是故夫礼,必本于大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12、〔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

13、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14、中国人相信五行,木金水火土相生相克是五行运行的精华而生,也就是说秉天地之气,有日月之精华,包括星辰的光辉,再加上各种各样的机缘条件,所以产生了我们人类。

15、射:乡射礼。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行乡射礼。射饮(乡射礼和乡饮酒礼。)昏:婚礼。

16、《礼运篇》精神与内涵所蕴藏的生命力

17、从《礼记·礼运》看经书的生命

18、礼义作为准则:用(礼义)摆正君臣的关系,使父子关系纯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用(礼义)来建立制度,来建立土地户籍制度,按照(礼义)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者,按照礼义把为自己看作有功。

19、(福利)快来捡漏,限时秒杀第二件0元!

20、国学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渭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

四、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

1、①蜡(zhà)宾:蜡祭的助祭之宾。蜡,祭名。据《仪礼·郊特牲》,蜡祭在每年十二月举行,合祭百神。宾,助祭者。当时孔子在鲁国居官,在助祭者之列。

2、⑦与(jǔ):通“举”。《大戴礼记·主言》作“选贤举能”。

3、“男有分”,男子有自己的职分,职指的是社会职责,他能够正常的实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而且有相应的社会地位,这叫“男有分”。“女有归”在过去来讲,女子出嫁叫做归,有所归宿。

4、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5、天下为公tiānxiàwéigōng(释义)天下是大家公有的。原指不把君位当成一家的私有。后指国家的一切都属于人民。(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正音)为;不能读作...

6、简单就是知礼懂礼德贤记得给好评哟,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互粉呗亲,@火星酒窖,谢谢支持。更多精彩关注微信marscellar。

7、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8、这可以称为小小的安定(小康:小安。和‘大同’相对而言。康:安康,安定)。”言偃又问道:“象这样急需礼吗?”孔子说:“这礼,先王以之继承天道,以之治理人的感情。所以,失于礼的会死,得到礼的可以生。

9、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10、地址:忻州市云中南路33号

11、答:《礼记·礼运》不以乱世和大同比较,而以大同与小作做比较的原因是:大同思想,源远流长。源自于《诗经》中的《硕鼠》篇(产生于公元前611年以前),把贵族剥削者比做一只害人的大老鼠,并且发出了决心逃离这只大老鼠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的呼声。

12、“运”是运行的意思,本篇论礼的源流与运行、运用,因此称为“礼运”。本篇由孔子答言偃问的形式,论述五帝三王的“大同”“小康”之治,提出礼的起源、发展、演变至完善的过程,探讨圣王制礼的原则,批评周末礼衰、天子诸侯违礼失政,进一步论述礼在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人与天地、阴阳、鬼神、五行的密切关系。

13、这就是至圣先师孔子所提出的世界大同观。“大道之行也”,可以说我们中国的儒、道、法、兵、墨等等诸子百家,全说一个“道”。老子说的非常好,“道可道非常道”。

14、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15、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育自己的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

16、〔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唯恐,恐怕。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

17、《礼记·礼运》中的“大同”“小康”之论的提出者

18、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诗经》

19、摘要:本文讨论了礼的内涵及其在古代的,但是礼或承载其的经书在当代生活中作为礼仪不符合现代的平等观念,作为礼制设计不符合现代的社会基础。因此本文通过考察《礼记·礼运》一篇所描绘的理想在历代的传承发展以体现经书生命力。基于对《礼运》文本以及其他经典的分析比较,作为理想而存在的礼主要包括实现友善亲密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社会秩序、财富权力的正义分配。最后以历史视角论述了这些优秀的价值理念在历代中的作用,或作为社会治理的理想蓝图,或为反抗与革命提供了思想动力,这也体现了构造出我国精神故乡的经书的亘古不衰之生命力。

20、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五、礼记礼运一篇讲述孔子在哪个诸侯国参加祭祀

1、力气,人们恨它不从自己身上使出来(即都想出力气)(身:自身),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奸诈之心都闭塞而不产生(谋:谋虑,这里指起坏心),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出现,因此不必从外面把门关上。是高度太平、团结的局面。”

2、上至天子,中至诸侯王、士大夫、贵族,下至黎明百姓全都参与,可以说是全民性的一场大狂欢。首先是正规的祭祀,因为是大规模的祭祀,当然祭品较丰富,由天子主祭,诸侯各国也祭,大夫、士、各阶层的贵族也祭,黎民百姓简单地摆摆些贡品也祭。

3、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4、本文认为《礼运》为子游所记,“大同”之论出自孔子,“小康”之论出自秦汉之际的儒家所加,那么又如何解释《礼运》篇的内在矛盾呢?因为学者们认为《礼运》篇是秦汉伪作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礼运》篇中对“礼”的贬低态度不符合儒家经典论述中对“礼”的一贯态度,最为重要的理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强烈对比,这种鲜明的对比,存在着贬低“礼”,而推崇“大同”的嫌疑,因为这意味着“礼”只不过是在“大道既隐”之后的社会现象。

5、Thereiskindnessandcompassionforthewidowsandwidowers,fortheorphans,forthechildlessandforallwhofindthemselvesaloneintheworld,aswellasforthedisabledandsick.

6、来稿请寄:tongshilianbo@1com

7、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

8、“文明以止,人文也”,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包括社会制度、风俗教化、礼仪、礼节、礼俗是人类生活的基础,这便是社会的人文现象。

9、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0、用礼义指示人们要遵循固定的规范(示民有常:‘以示民有常’的省略。示:指示。常:不变的,这里指规定)。如果有不遵循礼义的人(由:依照,遵循),在位的就会被罢免(执:势力,权利,后来写作‘势’),老百姓把这(不按“礼”行事)当作祸害。

11、《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时期中国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12、大人:指天子诸侯。世及:父子相传叫‘世’,兄弟相传叫‘及’。‘世及’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下两句‘城郭沟池’、‘礼义’同。礼:指礼制,古代的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规定

13、墨家也“尚同”,如“凡国之万民上同乎天子,而不敢下比。天子之所是,必亦是之,天子之所非,必亦非之。”(《墨子·尚同》)墨子认为:百姓都应该上同于天子,而不该和下面的相互勾结,天子认为是对的,大家也必须认为是对的,天子认为是错的,大家也必须认为是错的。因此墨家的“同”不是在讲“天下为公”,而是在讲服从,尤其是服从天子。《礼运》中的“同”是指“天下为公”的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便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14、以五行为实质,五行的变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认为一切事物生成和发展的根本。以“礼义以为器”,“器”指形而下的,就是你让百姓,让所有的人,让你的人民能够顺理成章的达到社会和谐,那你就要以礼义作为指导思想和指导方法。

15、⑧矜(guān);同“鳏”。

16、(7)伍非百《墨子大义述》,上海书店1933年版,第200—201页。

17、刑:法式。后来写作‘型’。责里用作意动,即‘以为法式’

18、朝(cháo):朝廷,朝堂,朝苑,朝省,朝家;朝政;朝班,古代群臣朝见帝王时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

19、谨于礼:谨慎地遵守礼法。

20、《礼记·礼运》主张的理想社会是:社会大同。主要包括:(1)“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2)在政治制度上,要求实行选贤举能,即实现所谓尧舜禅让制度,不以天下私于一家。(3)社会财富全体民众所有,人人都可以享有这些财富。(4)在大同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尽自己的力量去劳动,即劳动(力)不必为己。(5)在大同社会里的每一个劳动成员,都可以享受共同的生活保障,货不必藏于己。它所包含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