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寒食古诗注释(100句)

2023-04-13 19:03:08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寒食古诗

1、每一个飘泊在外的人,逢节气,必会心念故乡。千百年,莫不如此。

2、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3、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

4、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5、寒食节,是少男少女游春的时节。

6、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7、该诗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8、(6)斜:古读“xiá”,今读“xié”。

9、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

10、但挂酒壶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11、(8)汉宫:汉代的皇宫,这里借指唐代的皇宫。

12、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13、(解释)由于江南气候温暖,二月已花满枝头。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起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作者乃关西人,远游江南,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在诗人看来,介子推其实是寒食节一个可有可无的因素。对于天下寒士来说,“寒食节”几乎每天都在过,因为生活逼仄,每每断炊,哪里来的烟火?

14、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15、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

16、暗柳啼鸦,单衣伫立,小帘朱户。桐花半亩,静锁一庭愁雨。洒空阶、夜阑未休,故人剪烛西窗语。似楚江暝宿,风灯零乱,少年羁旅。

17、白衫眠古巷,红索搭高枝。

18、生活有悲就有喜,有人的寒食节是快乐的,有的人却是悲伤的。一如孟云卿。

19、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20、纵来恐被青娥笑,未纳春风一宴钱。

二、寒食古诗注释

1、寒食节,别名禁烟节、冷节、百五节、禁火节,也是最早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古时这天禁烟火,只吃冷食。后世发展成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绵延两千余年,是民间第一大祭日。

2、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3、创作背景: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4、(2)无……不:双重否定词,表示非常肯定,“都”的意思。“无处不”是“到处都”的意思。

5、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6、贫悴停游舫,龙锺废荷鉏。

7、《清明》(唐·杜牧)

8、(10)轻烟:袅袅炊烟。

9、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10、白话译文: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11、注释: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禁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树。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宫。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的燃烛。《唐辇下岁时记》“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12、(3)飞花:漫天飞舞的花絮(花瓣)。

13、莫辞吊枯骨,千载长如此。

14、万骑出都门,拥在香尘里。

15、孤客飘飘岁载华,况逢寒食倍思家。

16、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

17、春日照九衢。春风媚罗绮。

18、寒食节时,诗人们在诗词中,抒发节日的感慨。哪一首最能打动你呢?

19、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里,还特意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20、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三、寒食古诗朗读带拼音

1、闻道清明近,春闱向夕阑。

2、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3、hán shí寒食hán hóng韩翃chūn chéng wú chù bù fēi huā春城无处不飞花 ,hán shí dōng fēng yù liǔ xié寒食东风御柳斜 。rì m hàn gōng chuán là zhú日暮汉宫传蜡烛 ,qīng yān sàn rù wǔ hu jiā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4、《春日》(宋·朱熹)

5、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6、《风》(唐·李峤)

7、白话翻译: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8、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

9、节日名。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按《后汉书•周举传》云:“太原一郡,旧俗以介之推焚骸,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汉蔡邕《琴操》卷下云:“子绥(介之推)遂抱木而烧死。(晋)文公哀之,流涕归,令民五月五日不得举发火。”说虽略有不同,惟咸以为介之推事。

10、纱带生难结,铜钗重欲垂。

11、傍晚时分,皇宫里忙着传送蜡烛。袅袅的炊烟飘散到了王公贵族的家里。

12、沈佺期说:寒食这天,家家都禁火藏烟。自己飘泊在外,不知道哪里的火,可以温暖自己这颗游子的心。

13、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

14、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15、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

16、故园兄弟别来久,应到清明犹望归。

17、rì m hàn gōng chuán là zhú

18、每每节日之时,诗人们都会填诗作赋,或书写节日习俗,或抒怀此时境况。

19、古人认为,寒食、清明时的风,适合放风筝。郊游时将风筝放飞,祈求带走晦气。这个时节的确多风,而风为百病之长,会携带各种病邪侵入人体。仲春之末,风夹带着热,风热袭人,引起咽喉和鼻腔不适,风热感冒,或是使人感觉口干、心中烦热。此时喝这道粥正相宜,能去风燥、除烦热。这道粥很清润,既能滋补,又能消食,还能排毒,符合春季食养不宜滋腻过补的原则。老人、小孩、体弱者都可以喝。

20、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

四、寒食古诗原文及翻译

1、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2、寒食古诗的白话文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3、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

4、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5、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译文: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6、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杜陵家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7、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8、酒香留客住,莺语和人诗。

9、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10、浊水秦渠通渭急,黄埃京洛上原斜。

11、作者介绍:韩翃(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大历(766—779)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建中(780—783)初,德宗赏识其“春城无处不飞花”一诗,任驾部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送行赠别之作,善写离人旅途景色,发调警拔,节奏琅然,但乏情思,亦无深致。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明人有《韩君平集》。《全唐诗》仅存诗三卷。

12、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13、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中的柳树。

14、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15、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16、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17、寒食古诗前两句用反衬手法。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18、小市禁烟余,东郊展墓初。

19、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20、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五、寒食古诗主题思想

1、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韩翃阳市)人。天宝十三载(754年)进士及第。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大历(766—779)后期,先后入汴宋、宣武节度使幕府为从事。

2、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外戚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还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3、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4、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5、每天都是好心情16

6、不管是新坟还是旧坟,都是一片哭泣的景象,活着的人能禁得住多少这种悲伤呢。乌鸦的声音还在耳畔,风吹起梨花飘扬,它们似乎也在忧愁。

7、清明明日是,甘负故园期。

8、寒食/寒食日即事朝代:唐代作者:韩翃原文: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9、寒食,古诗赞美长安这个城市。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译文:暮春的长安城里漫天舞着杨花,寒食节东风吹斜了宫中的柳树,黄昏开始宫里颂赐新蜡烛,率先升起在皇帝贵戚家。

10、红杏梢头寒食雨。燕子泥新,不住飞来去。行傍柳阴闻好语。莺儿穿过黄金缕。

11、桐阴覆碧井,泉脉入清渠。

12、今天是寒食,远离家乡的杜甫走在乡村小路上,轻烟冉冉,日色晖晖。地处偏僻,这里没有一个好友,真叫人悲伤。

13、长歌送落日,缓吹逐残杯。

14、寒食——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的1—2天,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15、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16、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17、《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寒食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寒食帖》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倜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全文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18、寒食古诗的意思是: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吹斜。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19、(9)传蜡烛:寒食节禁火,但朝廷传赐蜡烛给公侯之家,受赐的可以点火。

20、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