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草白居易(100句)

2023-01-06 15:00:20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草白居易

1、作法:《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2、《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3、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4、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6、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 yī suì yī kū róng 。

7、出处:唐代·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扩展资料思想感情: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8、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9、《游子吟》孟郊《春望》杜甫

10、白话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11、④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12、相传白居易写草的时候是十六岁,这首诗的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应考的习作,赞扬了草坚强顽强的精神。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13、《赋得古原草送别》描写的是春季草原的景象。《赋得古原草送别》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诗也是白居易的成名之作。通过对原野上野草的描写,表达出自然生命的顽强之美,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广为后世传唱。

14、顾况当时在京城任职,又是有名的诗人,如果能得到他的指点和推荐,日后定能有所作为。白居易把自己的诗作恭恭敬敬地递上去,顾况接过来扫了一眼,看到署名是“白居易”,就开玩笑说:“你的名字叫居易,现在长安城米价很贵,在这里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

15、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

16、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17、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枯荣:枯指凋萎,荣指茂盛。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荒城:荒废的城市。萋萋:茂盛的样子。

18、《旧唐书》本传记载,“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躁,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

19、(卷一:五言古诗33首+乐府7首)

20、“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二、草白居易

1、《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2、《鹿柴》王维《竹里馆》王维

3、译文: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4、(古典诗词,新鲜解读)

5、+卷四:七言乐府14首)

6、白居易的《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

7、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8、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9、qíng cuì jiē huāng chéng 。

10、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11、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12、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

13、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14、lílíyuánshàngcǎo,yīsuìyīkūróng。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yěhuǒshāobùjìn,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yuǎnfāngqīngǔdào,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yòusòngwángsūnqù,qīqīmǎnbiéqíng。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5、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16、lílíyuánshàngcǎo,离离原上草yīsuìyīkūróng。,一岁一枯荣。yěhuǒshāobùjìn,野火烧不尽,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春风吹又生。yuǎnfāngqīngǔdào,远芳侵古道,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晴翠接荒城。yòusòngwángsūnqù,又送王孙去,qīqīmǎnbiéqíng。萋萋满别情。

17、这类臧否,见仁见智,无可厚非。但是,有一个事实谁也无法否定: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为家喻户晓。从措辞文雅蕴藉的角度讲,释惠崇的“春入烧痕青”的确有过人之处,但是,白居易因为是少年之作,更加率真自然,别有风致。有如前人所说的,“一句之意,分为两句,风致亦自不减”(清田雯语),“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清屈复语)。

18、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19、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

20、(注释)本诗又题《草》。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这种作法起源于“应制诗”,后来广泛用于科举“试帖诗”。此诗为作者准备科举考试而拟题的习作,所以也加了“赋得”二字。“又送”两句诗意,本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三、草白居易的诗解释

1、(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草》中的一对反义词是:枯、荣。

3、山行白居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yě huǒ shāo bù jìn ,

5、咏草俞紫芝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这么看来,应该不是一首吧。白居易没有写过咏草,只是古代诗人多以草写别情,诉离忧,白居易的“萋萋满别情”,就是一个典型,只是借草抒情。

6、作者:白居易 (唐代)

7、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8、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

9、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又作"草"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萋萋:茂盛的样子。解释:原野上的草长得很茂盛,每一年都要由枯到荣。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过来又滋生起来。远处的芳草蔓生到古道上,阳光照射下草色青翠连接着荒凉的城堡。又要送你远去,繁盛的草似乎也充满了别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寓意常常是指一件事物或一种现象虽然经过很严厉的打击和制止,但就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不能断根,只待条件一成熟,又爆发出来。

10、《唐诗鉴赏辞典》:“……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周啸天撰文)显然,这是把《草》视为生命的赞歌。

11、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1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1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14、但是,有学者根据白居易和顾况可考的行踪,认为十六岁作此诗的说法,仅为传闻,不可信。白居易十一岁(建中三年)至十八岁(贞元五年)在江南,十五六岁时(贞元三年),随父在徐州、衢州任上;而顾况,贞元五年以后即遭贬官饶州,不久又转至苏州。二人不可能在长安相见。再者,《幽闲鼓吹》、《唐语林》等笔记的记载,时间、地点多有明显错误,相互抵牾。有人认为,只有贞元五年(789),白居易曾去长安,两人才可能相遇。

15、萋萋:茂盛的样子。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16、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17、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18、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上,我为你送别,看到萋萋芳草,年年岁岁,枯了还复青,野火再列,春风细寸里,生命也会轮回。亲爱的朋友,此去几时回?遥远的古道弥漫着温馨的草香,明媚的阳光下,一片翠绿连接荒域,在这样的时刻目送你远去,心中充满离别之情。以草写离情,巧妙妥贴,令人想起“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的咏叹,也使人产生“离恨如春草,更深更远还生”的共鸣。

19、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六年。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20、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四、草白居易的诗朗读

1、2009年6月18日。。。四行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写草的诗:

2、《草》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解):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萋萋:茂盛的样子.(韵译):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评析):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3、lí lí yuán shàng cǎo ,

4、这首诗原题《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有叫《咏原上草送客》的。白居易生前对自己所作诗歌进行过多次整理、编集,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大类。这首诗被分在杂律类。从诗题“赋得”二字看,应该是应考的习作,题目是由他人指定、限定的,并非自选题目,有感而发。写作时,有诸多的讲究,诗句要切题,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须工整,等等。

5、⑦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6、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8、③萋萋:茂盛的样子。

9、视频出处:古诗词鉴赏学法指导

10、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11、我认为,两种说法都不对,都违背了诗歌本意。

12、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诗歌前半部分并未点明送别事,只在最后一句点出“又送王孙去,萎萎满别情”,可见言草实则为言情做铺塾,借景抒情,以草示人,用枯荣交替的野草暗示自己和友人之间的聚散。

13、此诗是作者应考的习作。按科场考试规矩,凡指定、限定的诗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束缚如此之严,故此体向少佳作。据载,作者这年始自江南入京,谒名士顾况时投献的诗文中即有此作。起初,顾况看着这年轻士子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虽是拿居易的名字打趣,却也有言外之意,说京城不好混饭吃。及读至“野火烧不尽”二句,不禁大为嗟赏,道:“道得个语,居亦易矣。”并广为延誉。(见唐张固《幽闲鼓吹》)可见此诗在当时就为人称道。

14、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15、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16、证明白居易十五六岁没有游历过京城,不是容易事。有句话:说有易,说无难。仅凭白居易十八岁前生活在徐州、衢州等地,便断言他不可能见过顾况,难免武断。年代久远,文献记载有限,白居易早年的行踪,今天所能知道的,也只是一鳞半爪,远非全貌。

17、《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18、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

19、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20、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五、刚刚钻出地面的小草白居易

1、yòu sòng wáng sūn qù ,

2、《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

3、一二句讲了“春草”生命力旺盛,三四句赞扬了草的生命力顽强,永不放弃的精神,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

4、白居易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5、qī qī mǎn bié qíng 。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8、白居易一听,心里禁不住突突乱跳,心想:“他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我的诗写得不好吗?”于是便小心翼翼地说:“请老前辈指教!”

9、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赋得古草原送别》又名《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草》全文意思: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10、《草》诗白居易写于十五六岁上,是有可能的。白居易出生于父亲以上数代“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的家庭,早年的文化教育条件优越,早早学会诗歌写作,完全可能。《草》诗不是孤立现象,想要否定这诗写于十五六岁上,至少还事关相传作于十五岁的《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和作于十八岁的《病中作》等。

11、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12、白居易(772~846)

13、南昌市红谷滩区第三小学

14、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15、唐诗三百首|第145篇

16、《草》诗所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17、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一岁岁,一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这两句平平淡淡地如实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而作者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我们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离离”是用来描写一种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状态。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而不在“枯”。这就为下面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了铺垫。据说此二句尤为顾况所赏识,原因在于它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象征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18、节选自《全唐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19、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20、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