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望天门山的意思翻译(100句)

2023-01-06 14:36:3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望天门山的意思

1、高高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出现,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2、望天门山和这个天门市好像没什么联系吧李白的望天门山说的是位于安徽芜湖长江边上的两个小山丘,这两个小山丘分别在长江两岸,远远望去就想是被长江水冲开的。所以有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的诗句。

3、原文:碧水东流至此回。

4、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5、据安旗编著的《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郁贤皓编著的《李白选集》,《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6、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7、读这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长江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冲破一切阻挡勇往直前。

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9、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10、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11、(诗词原文)《望天门山》——唐·李白

12、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13、“两岸青山相对出”,李白行舟的方向是由南向北,夹江两岸都是山,他在船上迎着山走,犹如山在迎接他一样。李白离开四川的时候说“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那是蜀地亲友在欢送他;现在是长江下游的吴楚大地在欢迎他,两岸青山都在张开双臂欢迎他。当时的李白就是一介书生、一介布衣,身上什么都没有,也许只有背上的行囊、腰间的宝剑,面对未知的前途,他就敢讲这样的话,这就是自信!

14、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15、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16、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17、碧水向东奔流到这里回旋徘徊。

18、意思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9、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20、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豁然断开,分为两座山,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二、望天门山的意思翻译

1、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2、《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

3、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4、译文:碧绿的江水向东滚滚流到这里,突然澎湃回旋,转弯向北奔流去了。

5、天门,古称竟陵,意为“陵之竟也”,1726年(清雍正四年)更名为天门。从秦始置县算起,天门已有2000多年历史。

6、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7、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8、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

9、咱们再来看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李白在船上只见天门山离得越来越近,仿佛正迎面向自己走来欢迎李白的到来。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大家想想看,每次坐在车上的时候看到两边的大树好像扑面而来,像是能活动的一样,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平常的物理现象。诗人的用词非常的精妙,一个“出”字就把山给写活了,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说明诗人的心情怎么样呢?

10、望天门山的意思就是向远处看天门山。

11、这首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12、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13、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注释)

14、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

15、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翻译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16、两岸的青山隔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像从日边悠悠驶来

17、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李谪仙”。其诗作在全唐诗收录于卷161至卷1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18、《望天门山》的意思是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没有回旋。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1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0、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三、唐诗望天门山的意思

1、好了同学们听了讲解,下面跟着我一起把这首诗再来复习一下。

2、“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3、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仙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博览群书还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歌。

4、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5、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6、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

7、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8、(同“徊”吧)含有徘徊不前的意思,指江水东流在天门山上游是直泻奔流,到天门山受两边崖壁的阻挡出现回流环流现象.

9、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

10、李白说过:“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怀着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写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优秀山水诗。我们的国家幅员辽阔,名山大川都有着各种不同的美,同学们再吟诵大美诗歌的同时,也要记得让爸爸妈妈多带你们到各地走一走,多多接近大自然,把美装进眼里,放在心里。

11、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12、“天门中断楚江开”,“楚江”即长江,因为当涂、和州古代属于楚国的地盘,因此这一段江水被诗人称为楚江。这一句的意思是,楚江冲开了天门山,将天门山冲成东西两半,分立东西两岸,形似天门。“碧水东流至此回”,另有一种版本是“碧水东流直北回”,意为:长江的大势是由西向东流,但是沿途也有很多的小曲折,进入安徽,特别是进入天门山区域的时候,江水由自西向东流转折为自南向北流。

13、译文:长江之水犹如一把巨斧,将天门山的巍峨的雄峰从中劈分为两座山。

14、“碧水东流至此回”声音啊藏在这里呢,这个“回”就是回旋的意思。因为奔腾的长江流到这儿向东拐了个弯儿,撞到山脚水就打了一个旋儿,这样啊就会发出碰撞的声音了,虽然没有写出声音,但是哗啦哗啦的水流声和咕咚咕咚的撞击声,好像马上就在我们的耳边响起。好了分析完这首诗,我们再来看看李白和天门山的渊源吧。

15、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1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7、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18、《望天门山》这首诗是由唐代诗人李白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

19、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20、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四、望天门山的意思诗意

1、先来看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大家一定很好奇天门山在什么地方?天门山就在今天的安徽省当涂县。我们知道长江被誉为我们中国的第一长河,它流经了我们中国的十几个省份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当涂在战国属于楚国,所以流经这里的长江也叫楚江,同样楚江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也就被称为吴江。

2、望天门山的诗意是:

3、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5、李白特别喜欢天门山,22年之后,他再次路过当涂,又写了一首天门山名,来歌颂天门山的美丽风光。在李白的其他诗句里也能找到天门山的踪迹。比如:“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月衔天门晓,霜落牛渚清。”你看李白的这么多首诗里都提到了天门山,可以看出天门山在李白心目中的位置,尤其是这首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都称赞这首诗是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6、是啊,面对如画的江山,在一叶小舟之上,李白丝毫没有感到个人的渺小,反而激起了他万丈的豪情。自己似乎成了天地的主宰,随着船的航行在视觉上天门山是越来越近,可是在感觉上李白却不认为自己的小船在缩小与山峰的距离,反而是屹立在江边的两座天门山在迎接自己的到来。他把自己当成了大江之子,是要告诉世界别看我远道而来,别看我只是孤帆一片,可是我是从日边来的。所以李白不愧是李白,这是何等的气魄。这首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展示了有声有色的大自然风光。

7、前面我们讲了天门山在安徽当涂县,是长江两岸两座山的合称,东岸叫东梁山,西岸叫西梁山,两座山隔着长江面对面就像天然的大门一样。这里用了一个比喻的手法。那长江从两座山中间快速地流过,把天门山冲成了东西两半,就像被冲断了一样。

8、《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9、“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写诗人远眺天门山夹江对峙,江水穿过天门山,水势湍急、激荡回旋的壮丽景象。第一句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10、《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11、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诗人豪迈、奔放、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自我形象。

12、(赏析)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随着诗人行舟,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日边驶来,景色由远及近再及远地展开。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但它所构成的意境优美、壮阔,人们读了诗恍若置身其中。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眼界扩大。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

13、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给人一种新鲜的意趣。

14、《望天门山》是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行至天门山,初次见到天门山时有感而作的。

15、《望天门山》的作者是李白,唐代诗人,诗中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16、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回:回旋。出:突出。日边:天边。

17、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

18、《望天门山》是一首写景诗,诗人使用动态的画面写出了天门山雄伟壮观的景色。随着诗人行舟的方向,我们依次看到:山断江开,东流水回,青山相对迎出,孤帆从日边驶来。全诗意境开阔,气魄豪迈,音节和谐流畅,语言形象、生动,画面色彩鲜明

19、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20、(出处)《望天门山》——唐代:李白

五、望天门山的意思全解,最准确

1、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一作“直北”。

2、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3、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两句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紧扣题目,总写天门山,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一条通道。

4、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因为被楚江冲开,江水向东流到这里折回

5、出自:《望天门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6、望天门山后两句的意思是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写长江江面的远景,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原文如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7、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8、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9、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10、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二句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四句写足也写活了浑阔茫远的水势。

11、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12、《望天门山》赞美天门山的奇美景观,将天门山的景色以动、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完美的写出了天门山水雄奇险峻,浩荡奔流,不可阻遏的气势,给人惊心动魄之感,后又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13、李白创作的《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壮丽的景象,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

14、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

15、望天门山的意思就是向远处看天门山此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初出巴蜀时乐观豪迈的感情,展示了作者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精神风貌。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动静虚实,相映成趣,并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表现出一种新鲜的意趣。此诗翻译:天门山从中间断裂是楚江把它冲开,碧水向东浩然奔流到这里折回。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江面上一叶孤舟像从日边驶来。

16、《望天门山》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17、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这一年,李白也就二十四五岁的样子。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四川江油,乘船一路沿长江向东,途经天门山时,看到景象壮观,不由得大发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18、这首诗的声音在哪儿啊我怎么没找着?

19、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

20、《望天门山》写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李白晚年时,曾打算加入李光弼的军队,参与平定安史叛军,但走到当涂一病不起,最后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去世。论资排辈,李阳冰算是李白的族叔,既是文学家,也是篆书大家。李白对他非常信任,将自己平生创作的诗文交付于他,请他代为整理编辑。李阳冰编辑的李白诗文集叫《草堂集》,已经失传。但是李阳冰所写的序保存了下来,这就是《草堂集序》,详细地描述和评价了李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