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的知识(100句)
一、关于诗歌的知识
1、★“刘柳”:刘禹锡、柳宗元
2、五言排律的字数=大于八句的偶数句×每句五个字>四十个字;
3、(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贴于书店的:“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贴于理发店的:“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贴于旅店的:“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4、概括型举例: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性格)的高人逸士形象(身份)。
5、(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6、★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书是南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
7、嫁得翟塘贾,朝朝误妾期(qi)。
8、古体诗(古风)1)五言古体诗,(2)七言古体诗,(3)乐府诗
9、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10、精炼,简单的说,精炼就是用最少最简短的语句表达出完整的意思。
11、后来习用一人出上句,续者须对成一联,再出上句,轮流相继。旧时多用于上层饮宴及朋友间酬应,绝少佳作。
12、(2)门联:也叫门帖、门对。门联与春联不同,不是节日临时性的,丽是长久刊缀在门旁,主要反映门第特征、行业特征,如山东曲阜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13、★《太平广记》是北宋李谦等编辑的小说总集。
14、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15、近体诗(格律诗): (1)律诗:a.五言律诗,b.七言律诗;(2)排律:a.五言排律,b.七言排律;(3)绝句:a.五言绝句,b.七言绝句
16、答:(1)幸有大自然的“五湖烟浪”,可以载着一船风月,归入其中终老过着渔樵的闲适生活。(2)诗人用“五湖烟浪”“一船风月”来借代闲适自在的隐居生活,并借范蠡和西施归隐的典故,表达自己归隐之志。(3)“幸有”写出诗人仕途不顺后对仕途的厌倦,而“会须”二字强调词人此刻的归隐的决心。
17、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18、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19、答:示例一:同意。这两句是写朋友与诗人别后的想象场景,借葛使君之口传达自己的心声。想象葛使君夜里乘船到沧江北,回头眺望春城,空留下告别之后的惆怅、伤感,从而表现朋友与诗人之间真挚的情怀。
20、2015年四川卷: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时间:夏日事件:游山家题材:山水田园诗感情基调:闲适愉悦
二、关于诗歌的知识
1、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2、★科举考试同一年考取进士的人互称:同年
3、如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4、一般的对仗,上句和下句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一种对仗的上句和下句之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开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仗被称为流水对。如王维的《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5、本诗的尾联(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6、★晏殊,字同叔,开创北宋的婉约词风。词集《珠玉集》,词作《蝶恋花》中有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7、意象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与表现,众多意象组成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意象的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营造意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
9、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10、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直到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2、(2)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13、亦称"转韵"。诗韵术语。除律诗、绝句不得换韵外,古体诗尤其是长篇古体诗,换韵较自由,既不限平声韵、仄声韵,也不限于邻韵。转韵时往往在换韵那一联的出句先转,接着联末韵脚跟着转。
14、旧时作诗方式之一。截取前人一代、一家或数家的诗句,拼集而成一诗。现存最早的集句,为西晋傅咸的《七经诗》。
15、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16、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17、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8、句式是指一句诗的节奏。参考(节奏)
19、对不讲平仄的古体绝句的通称相对今体的绝句"律绝"而言。古绝多用拗句,可押平韵也可押仄韵。有些绝句用的是仄韵,但全诗用律句,或用律诗容许的变格和拗救。
20、(对句相对,邻句相粘,首尾相应)
三、关于诗歌的知识有哪些
1、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2、如:托物言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物喻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借物抒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3、封建时代臣僚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唐以后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少数也陈述一些对皇帝的期望。
4、“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5、句式:省略句(简练含蓄)、倒装句(满足强调、平仄、对仗、押韵等之需)、意象组合、长短结合、整散结合
6、★春秋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公、秦穆公、宋襄公
7、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8、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9、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10、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11、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12、★三班父子:班彪、班固、班昭
1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14、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15、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6、还记得之前提到的“唐诗别苑”
17、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是作诗的大忌。
18、邻句相粘:指上一联的下句起句平仄,与下一联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联的下句天气晚来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则第三联的上句明月松间照,应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为句脚必须以仄声收,便变成了头粘脚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19、★王羲之,字逸少,人称王右军。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称为古今第一行书。
20、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四、关于诗歌的知识和诗人的故事
1、★元曲应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套曲和小令。
2、★《淮南子》,又叫《淮南鸿烈》,西汉刘安及门客仿照《吕氏春秋》所编。包含“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
3、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4、柳色春山映(柳色映春山)香稻啄余鹦鹉粒(鹦鹉啄余香稻粒)一夜飞度镜湖月(一月夜飞度镜湖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
5、是想与诗词结缘的中小学生
6、对使用近体诗平仄格式的古体诗的通称。特点为:1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2换韵,且多为平仄韵交替;3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似多首"七绝"的组合。
7、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情感基调。
8、律就是声律和韵律,格律诗要遵守发音规则,讲究声律和韵律美的。
9、楹联形式上成双成对,语意上要做到既对又联。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对联上下联内容不宜重复雷同,来回纠缠,应各有所侧重,分工合作上下联分工,根据所写列象不同而有下面几种情况:
10、(1)明确形象:思想性格特征(两字词或四字词)+人物身份(隐士、官员、文人、思妇、游子、征夫、农夫、渔夫等)(注:人物形象包括性格、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大于性格特征);
11、句式是指一句诗的节奏。
12、情景距离: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14、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15、邻对就是邻近的事类相对,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词等。如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16、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17、★韩愈按照“郡望”所作的称谓是“昌黎”。
18、宽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更宽一点就是半对半不对。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19、上下联可以这样分工,如一写空间状态,一写时间状态;一写远,一写近;一写声,一写色;一写泉,一写石;一写楼,一写亭;一写眼前实景,一写想象或从前的虚景,共同表现景物的特征。例如,九龙青山禅院联:
20、(2021•新高考Ⅰ卷)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五、关于诗歌的知识小报
1、A.家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2、(平起平收与仄起仄收)
3、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南朝梁元帝即已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
4、★司马迁用“太史公曰”表达对传主的臧否,蒲松龄的《聊斋》往往在文末用“异史氏曰”发表议论。
5、(9)言志联:道出志向,励志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6、★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是明代解缙等人奉明成祖之命辑录的《永乐大典》。
7、另外,还可以将网站和小程序联合使用,小程序上不慎失分的题目,可以去网站上检索,找到正确答案,扩充知识体系~
8、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9、诗歌鉴赏答题“五读”法: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10、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11、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12、还有闯关、竞技两种模式
13、那我也是您的教学好搭档
14、★清朝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15、(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16、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7、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18、一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险韵。
19、★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20、★南唐二主:李璟、李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