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了什么(100句)

2023-01-06 13:40:4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徐光启

1、与您一起学习探讨历史与文化

2、《三山论学记》的本质是,以叶向高的终身荣誉为耶稣会士的传教事业背书,死了也得为耶稣会服务。

3、徐光启是如何得到“入籍成均”机会?这只能是存疑了。有一点是肯定的:徐光启的能量极大。

4、徐光启的官场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父亲去世而回乡丁忧、政见不合而告病请辞、遭受弹劾而被迫隐退,进进退退之间,虽有波折沉浮,但始终以富国足民为志,坚守自我,从未懈怠对西方数学、农业、天文、水利等方面优秀书籍的译制。

5、修历是由徐光启主持的一项庞大工程,它包括将耶稣会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许多科学文献翻译成中文。这些著作由五部丛书组成,其中前三部由徐光启在其生前于1631年和1632年出色地完成,另外两部在此不久之后问世。虽然罗雅各也很快就去世了,但汤若望却继续为修历贡献了他漫长的余生,成为第一位掌管钦天监的耶稣会传教士作为徐光启的知己,汤若望在1633年陪伴好友度过了病逝前最后的一段时光,为他主持了临终圣事。徐光启以基督徒的虔诚安息主怀,他的灵柩在皇帝特派专使的陪同下从京城出发,归葬上海。

6、被录取的三百名进士在争夺翰林院庶吉士的机会时,徐光启竟然脱颖而出,变成了其中的前二十六名(加上状元、榜样、探花),成为二十三名翰林院庶吉士中一员。

7、徐光启是一位十分神秘的人物。徐光启去世后,他的儿子徐骥撰写了《文定公行实》一文,详述了徐光启一辈子的经历。我想,谈论徐光启,没有什么信息比他儿子的更权威更真实可靠。

8、第气象局和天文台。传教士在上海开始了中国第一份气象预报和现代天文观测工作。天文学家是徐光启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

9、明朝后期僵化的儒学引起了士大夫结社的浪潮,受到上海本地社团影响的徐光启,秉持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尝试用天主教“补儒易佛”,匡正时弊。另一方面,徐光启作为一个对器物制造有着浓厚的兴趣的“理工男”,从精巧的西方仪器中对身怀绝技的传教士们产生了敬仰之情,彻底摆脱了传统的偏见,首次提出以谦虚的态度全面学习西方科技。成为上海兼容并包文化的代表人物。

10、又如,万历四十一年,他给家人写信道:

11、系列3:明末火器的水平远远领先于欧洲

12、在军事方面,他特别注重火炮的制造,对火器在实践中的运用,对火器与城市防御,火器与攻城,火器与步、骑兵种的配合等各个方面部有所探求。来自于实践的农学成就徐光启最大的成就在农学方面,不但写了大量的农业著作,还融入了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下面,简单罗列一下他的农学研究历程。

13、首先,他是明朝官僚集团中的异类。

14、第改革陈旧历法,科学修历。

15、1604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徐氏在赴京应试时考中进士,并随后考选翰林院庶吉士。他在京城重逢利玛窦,二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礼相待,交往甚密。”保禄博士”成为一位卓越的天主教士大夫,与利玛窦展开积极的文化对话和合作,与耶稣会的几名传教士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以虔诚的基督徒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生活。

16、大约是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光启受聘去韶州任教,二年后又转移至浔州。徐光启在韶州见到了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这是徐光启与传教士的第一次接触。徐光启与利玛窦

17、徐光启在奏折中概括了自二十多年前与利玛窦对话以来的经历,并强调引进西方科学知识可能带来的重要贡献:”臣等昔年曾遇西洋利玛窦,与之讲论天地原始,七政运行,并及其形体之大小远近,与夫度数之顺逆迟疾,一一从其所以然处,指示其确然不易之理,较我中国往籍,多所未闻。臣等自后每闻交食,即以其法验之,与该监推算不无异同,而大率与天相合”。在此,徐氏肯定了耶稣会传教士先进的天文学知识,明确指出了他们估算日蚀的准确无误。他主张在保持中国传统框架的前提下西学东渐,在天文学方面广采西洋传教士之长,以满足钦天监历法改革的需求(参见第200页)。

18、2021年最受关注的十大博雅课程

19、崇祯四年(1631),徐光启又当上了这一年科举考试的廷试读卷官、考选庶吉士读卷官,换句话说,崇祯帝把人才选拔权全部交给了徐光启。这些事,本属于宰相的权利。

20、宁远大捷硝烟弥漫的1626年,是徐光启“炮兵救国”理想最接近梦想成真的时刻。根据科学技术史专家的研究,当时孙元化统帅着远东地区最先进、最优秀的炮兵部队,当然也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炮兵部队。徐光启等人千辛万苦,甚至动用自己的俸禄,引进欧洲新式炮兵技术,包括铸造、操作,乃至引进外籍炮兵军官,在此基础上建成了孙元化麾下的新式炮兵部队。和中国旧有的炮兵相比,新式炮兵不仅大炮铸造更为精良,而且具备了弹道学原理指导下的瞄准技术。

二、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了什么

1、利玛窦、汤若望等人,仅是一般的“传教士”吗?

2、人们往往以为,耶稣会是一个单纯的“宗教组织”。事实并非如此。

3、无疑,4个世纪前徐光启接触西洋文化时的自信和温和态度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徐氏在封闭的中华帝国师事洋人,且昄依天主教,足见其见识卓然不同于常人,允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陈乐民亦评价说。

4、徐光启墓毁于“文革”,修复以前,陈乐民几次到上海,“打听墓地所在,均未得要领,甚至连徐氏其人也少有人知”,陈于是猜想:这难道是与他昄依天主教有关?

5、另:已购书读者可以加入QQ讨论和资料分享群,群号:5986478

6、▲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

7、点击上方“天主教”订阅,接收最新资讯!

8、然而,面对莫大的荣耀,徐光启并没有就此安心做个京官。他找到当时正在北京的传教士利玛窦探讨天文、历法、数学、兵器、经济、水利等对国计民生有利的经世致用之学,此时的徐光启已深深的沉迷于西方的科学文化之中。其中,徐光启对数学的兴趣最大。

9、其徐光启亲近利玛窦等传教士,最打动徐光启的是西欧科学知识。徐光启在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科学思维”,学习包括天文气象、测绘、水利等诸方面的科学知识,这是徐氏师事利玛窦等人的最根本原因。其徐氏昄依天主教,是以“儒家”的“道德观”诠释天主教义,以“儒”释“耶”,希望借以补充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所谓“易佛补儒”。

10、尽管配方来自中医,西医有点“改进”:靠吃鲜花、嫩草来养生、治病。

11、在《文定公行实》中,徐骥大谈了徐光启修历的功劳,自始至终都没有提西洋人的事,而且肯定地说,《历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他爸的心血:

12、位于澳门的耶稣会“总院”,为利玛窦等人的活动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在内地的耶稣会士,不断地往返于澳门,向利玛窦等人运送钱财:

13、“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

14、一是已经出版“行于世”的,有《历书》一百三十二卷、《清台奏草》、《兵事疏》、《几何原本》、《测量》、《勾股》、《水法》、《简平仪》、《农遗杂疏》、《毛诗六帖》、《百字诀》;

15、明末欧洲传教士说:1610年欧洲天文学水平如此这般

16、从此出发,徐光启带着自己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走入了17世纪开始的全球性的中西文化交汇洪流中。与此同时,来到中国的耶稣会士,对刚刚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知识新大陆”也表现出十分的好奇,利玛窦真诚地尊崇和赞美着儒家,认为是一种值得西方人学习的“东方人文主义”。

17、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年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恰好这年五月,叶向高当上了宰相。

18、晚明时期有这样一个中国人,他开通、好学、机敏、随和,能够灵活地穿梭于中西方文化和群体之间,是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他是谁呢?

19、值得一提的是,徐光启虽然重农,但不轻商,提出“工与贾则农之自出”(意思是,手工业者是由农业派生出来并为农业服务的,不应否认),其开明的思想和眼界在当时是先进和超前的。

20、徐光启自号“玄扈先生”,“玄扈”原指一种与农时季节有关的候鸟,这足以表明了徐光启对农业和历法的重视。当时明朝使用的《大统历》仍是元代郭守敬制定的《授时历》,随着时间的推移误差越来越大,影响农耕。而此时,西方已开始使用较为先进的格里高利历,也就是现行的公历,精密度远超《大统历》。

三、徐光启对农业的贡献

1、对于徐光启在西学方面的诸多研究,有清人曾言“自利氏东来,得其天文数学之传者光启最深。”

2、做官做得不顺心,与同事闹了矛盾,就辞职去种田,先后又撰写了《宜垦令》、《农书草稿》等农业实践的书籍,这为后来的《农政全书》的诞生做了准备。

3、1616年,中国对基督宗教掀起一场空前的迫害,这就是所谓的”南京教案”。此时,皈依天主教不久的徐氏上疏皇帝,为耶稣会传教士的真诚和善意作出辩护。在奏书《辩学章疏》中,他阐述了通过与外来传教士的不断接触和了解而产生的信任:”然廷臣之中,臣尝与诸陪臣讲究道理,书多刊刻,则心向之者臣也”(参见第167页)。

4、万历二十五年(1597),徐光启中了举人,而且是以顺天府的第一名中举。从中秀才到中举人,徐光启花了十六年时间。

5、迷信西方伪史的人,该不该算作知识分子?

6、徐光启辞官回乡时,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由于他本来就喜欢研究农业科学,回乡后,就在自家田里干农活,同时做些试验,经过长期的研究记录,写成了一部很有名的著作,叫《农政全书》。

7、再如,在一千年前还是茫茫大海的地方“出土”了二千年前的古埃及“罗塞塔石碑”,在西亚“出土”了四五千年前的巴比伦土坯砖“泥版文书”,诸如此类的西方“考古学”成果,为什么有些人深信不疑,并且坚定地维护?

8、科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中国的达芬奇……徐光启死后,人们不断给他戴上各种帽子,后世之人或各取所需,或避重就轻,历史叙述总是躲躲闪闪,及至今日生活在徐家汇的青年“不知有徐”,而徐氏身份符号的演变恰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9、第以开放的态度对待西学。

10、孙元化于崇祯三年(1630年)升任登莱巡抚——这是当时明朝专为从海上支持辽东战场而设立的特殊职务,级别高达巡抚,实际辖境仅包括原山东巡抚下辖的登州、莱州二府。孙元化正准备大展宏图,却不料次年一场莫名其妙的“吴桥兵变”残酷改写了历史。

11、徐光启同时也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12、1562年4月24日,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城南太卿坊。徐光启祖上原本殷实,后来经历倭乱等变故,到他父亲时家道已然中落。全家靠徐母每天日夜纺织维持生计。虽然家境贫寒,但徐家父母却没有怠慢孩子的教育。

13、获奖啦!博雅云课堂SPOC平台荣获第五届教博会最高奖SERVE奖!

14、从这个地铁口出来就是南丹路(漕溪路),是上海市气象局所在地(北边是徐家汇天主教堂)。路口向西走,下一个路口是文定路,这个路口上是上海天文台和光启公园。

15、但开挂的人生,从来不嫌开始得太晚,譬如摩西,八十岁才开始缔造传奇。

16、“承认徐光启是一位天主教徒对社会有何益处?”记者向具体操办学术研讨会的李天纲教授发问,他是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说,现实意义是“让社会看到真实,知道现在的政府是讲事实的,人们可以相信这个政府。”

17、(3)应该提醒注意的是,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罗马进行了”格里高利”历法改革,著名的耶稣会科学家克拉维乌斯(CristoforoClavio)是修历的提议者,也是利玛窦和罗马神学院许多其他耶稣会传教士的老师。↑

18、1970年代末,“文革”结束不久,几位意大利客人访华,陈乐民负责接待,令他紧张的是,对方提出了拜谒“利玛窦墓”的要求,“还特意提到利玛窦是徐保禄的老师”。历史上,现位于北京市委党校大院内的“利玛窦墓”两次遭难,远是在清末被义和团拦腰砸断,利玛窦的尸骨更被挖出来焚烧,最近一次则是“文革”中被红卫兵破坏。

19、那么,徐光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20、可见,在英语里,耶稣会信徒、阴险的人、间谍是一回事。

四、徐光启简介

1、有人出于对徐光启的尊敬和推崇,将徐光启说成“一个精明的上海人”,说他十分懂得灵活变通。这种说法既不符合已知的历史文献,从客观效果来说也只会消解徐光启的崇高形象。徐光启一生悲情,年轻时苦学考试,中年做官后仍然忧患频仍。他想做的事情大都遭到各种阻挠,晚年为之呕心沥血的《崇祯历书》直至辞世也未能见其完成,引进新式炮兵虽然成功了结果却又偏偏事与愿违……这样的悲情人生,恐怕不会有哪个被视为“精明”的上海人愿意过吧?

2、最终孙元化因部下叛变降敌,于1632年被朝廷处死。《明史》卷二四八载:“贼纵元化还,诏逮之。首辅周延儒谋脱其死,不得也;则援其师光启入阁图之,卒不得,同张焘弃市。”徐光启没能救下孙元化,他练兵造炮救国的梦想彻底破灭。

3、甘薯,水稻,火炮,历书……以及耶稣会传教士

4、徐光启在庶吉士毕业分配工作时,被成功地留在明朝权力中枢翰林院,担任了翰林院检讨,具体工作是内务府司礼监书堂的老师,专门负责教育宦官。徐光启因此与哪些宦官成为密友,我们不得而知。

5、徐光启对农业的贡献是,编纂了农学巨著《农政全书》。徐光启从小喜爱农业,学识渊博。《农政全书》是继汉代《佉胜之书》,宋代陈扡《农书》,元代王祯《农书》之后一部农业科学的百科全书,这部徐光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鸿篇巨制,集中反映了他对农业和农事的巨大贡献,代表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徐光启的相关介绍徐光启(1562年至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上海人,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6、有关徐光启的许多事的真相,就和叶向高一样。叶向高死后,出来了一部《三山论学记》的书,其本质是,以叶向高的终身荣誉为耶稣会士的传教事业背书,死了也得为耶稣会服务。

7、2007年11月,中外学者们在上海公开谈论“徐光启是一名天主教徒”,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承认历史,承认事实,这是政府建立政治信任的基础。

8、徐光启8岁入私塾,20岁考中秀才,这在当时算是青年才俊了。第二年,徐光启参加了应天乡试,不料落榜。之后,他又参加了五次乡试,最终在顺天府乡试中取得第一名。七年后,徐光启考上了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入仕起点。

9、原来,唐文献是华亭人,徐光启的小老乡!华亭这个地方,恰恰是耶稣会传教的主要窝点。

10、经多方联系,略微清整的“利玛窦墓”接待了来自家乡的客人。不料这个引子却让陈乐民对徐光启产生了浓厚兴趣,“特别是300多年前的一个朝廷大臣为什么昄依基督教”。后来到巴黎访问,陈乐民特意向法兰西学院的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教授打听原因。对这段历史,谢和耐非常熟悉,陈谢对话得出两点结论:

11、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所有这些,对他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之事。从此,他又开始接触西方近代的自然科学。

12、学习的过程中,徐光启接触到《欧几里得原本》,这是欧式几何的奠基之作,也是整个欧洲数学的基础。徐光启深知数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认为《欧几里得原本》对推动中国数学发展有着重大价值,于是想要引进西方数学弥补中国数学的缺陷。从1606年起,他便与利玛窦一起翻译出了《几何原本》(前六卷)。在《几何原本》中,徐光启创造性地使用汉语中原有的“几何”一词指代一切度数之学,确定了几何学中如点、线、直线、平行线、面、平面、曲面、圆心、直径、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的几何术语。这些术语后来传到了日本等国,并沿用至今。之后,徐光启根据利玛窦口述翻译了《测量法义》,又自撰了《测量异同》《勾股义》两书。

13、1600年,三十八岁的徐光启赴京参加会试,依然落榜。许多年后,他自嘲道:“爬了一辈子科举的烂路”。

14、原因有:明代国家统一;中国传统农学的积累;新航路开辟后,外来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成就;家乡经济环境影响;个人重视实践,善于学习;具有浓厚的农本情怀,关心国计民生。徐光启(1562年一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人,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天文、历法、数学、农业等领域都有着杰出贡献。他在天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修订历法和编译《崇祯历书》。他是把“几何”一词作为数学的有名词来使用的第一人,曾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徐光启在农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是编撰了《农政全书》,堪称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明代农学家徐光启和农民蜡像

15、徐光启出生两年之后,“自然科学之父”伽利略在意大利出生。他们都为自己的国家带来了天文历法、数学理论和武器制造方面的革新,是不折不扣的近代科学先驱者。奇妙的是两位科学家的命运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伽利略在欧洲被认为是宗教异端,徐光启同样也被视为明朝官僚集团中的异类。为什么这么说呢?

16、焦竑之所为何如此关照徐光启?有一点是值得我们参考:众所周知,焦竑与利玛窦是好朋友。

17、就这样,科场上百战百败的徐光启,一下子光环满头。

18、同一时期,徐氏积极备荒救灾,在农业领域进行了重要的研究和实验,其中包括甘薯(1582年从美洲经菲律宾和越南传入中国)的种植和特性,以及如何解决蝗虫灾害等问题。

19、我想这个地铁口设置为1号线1号口。正是因为它通向了光启公园。而徐光启的后人在此聚居,就是徐家汇得名的原因。

20、徐光启在家乡和天津这两段比较集中的农事试验与写作,为他日后编撰大型农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徐光启的著作

1、万历四十二年八月,叶向高因为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以退为进,辞职回乡。徐光启则先行一步,回家养病。

2、中年大叔徐光启自小“家境贫寒”,自从二十岁考取了秀才后,一直久困场屋,接连五次乡试未第,直到三十六岁,第六次乡试时,天可怜见,终于派来了个认真负责的主考官焦竑,从本已落选的试卷中重新发现了他,于是他才中举。但随后多次去北京会试,榜上都无名。

3、徐光启获得第一的这场考试,以作弊成风而震惊朝廷,被载入了史册。考试结果一宣布,考生们就炸了,朝廷里就被闹翻了,《国榷》:

4、徐光启是明朝历史上清廉有为的宰相,我们记住的一直是他的官职。上海徐家汇就是徐光启的故乡,徐家汇本名法华汇,后来为了纪念徐启光才改为徐家汇的。那历史上这个徐光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他又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呢?

5、他就是徐光启。徐光启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又有哪些成就?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了解一下徐光启。

6、#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代史126

7、明嘉靖41年,徐光启出生在上海黄浦区南市乔家路的九间楼内,万历32年中进士,开始了宦海浮沉的一生。

8、在2005年组织徐光启学术研讨会的基础上,今年(2007年),上海徐汇区文化局又借《几何原本》翻译出版400周年纪念活动,举办了更大规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的操办者是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宋浩杰,他借学者的嘴巴,向社会释放一枚文化和解的信号,公开承认徐光启是一位天主教徒。

9、众所周知,16世纪以来,西班牙、葡萄牙人通过在美洲、亚洲殖民掠夺,富甲全球。因此,利玛窦等耶稣会士有的是钱。

10、他认为一百年之后每个人都必须学《几何原本》,但也太晚了。可是历史比他预料的更悲哀。

11、对于中西文化的优劣短长,徐光启有一个著名的主张:“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翻译、会通、超胜”,这是徐光启为学习西方文化划定的循序渐进三阶段。三阶段里,先要了解对方文化的底细,然后看看怎样加以消化吸收,最后才能融合中西文化,形成一种超越东西方的新文化。

12、在这段漫长的时光里,他虽然本着当时晚明儒学的精神苦读四书五经,但也时或赴他乡充任私塾教师,并同时钻研兵书和农学,具有兴趣广泛的突出特点。出于严格的道德伦理思想,他的知识取向是强国利民的经世实学。在33岁出行韶州时,他遇到了耶稣会郭居静神父(LazzaroCattaneo);1600年,他在38岁时于南京第一次与利玛窦神父会晤,为其《坤舆万国全图》所打动,这幅地图拓展了中国文化的全球视野;1603年,他重返南京,从罗儒望(JoãodaRocha)神父那里接受了更深入的基督信仰培育,经过深思熟虑和祈祷,他在不久后领洗,取圣名保禄。

13、就在此时,徐荐龙化民、毕方济携诏命到澳门向葡萄牙商人购买十门火炮并另雇操纵火炮之兵丁数人。购买来的火炮由澳门居民公沙等人携运北上。火炮运抵河北涿州之时正逢后金兵来犯,乃协助防守,后来又从澳门招募四百多兵丁。随这批兵北上京师的有五名想来中国内地传教的教士,他们是:谢贵禄、聂伯多、林本笃、金弥格以及方德望。

14、✟传扬福音,荣主益人,促进和谐,见证信仰。为广大教友提供交流平台,快来关注吧!

15、耶稣会士是如何搞垮明朝的(上)

16、几个月后,他给家人写信道:

17、崇祯二年(1629),徐光启从礼部右侍郎升职为左侍郎,即第一副部长,明代的时候,左比右大。

18、左春坊左赞善的职位不高,但是,这可是太子府的官员,具体工作内容是做太子的幕僚,为太子出谋划策。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这岗位的含金量有多高,是个人都懂。

19、徐光启叹服耶稣会传教士的所作所为,对自己的师友利玛窦,他更是不吝赞美之词。利氏的《二十五言》是一篇涉及爱比克泰德的斯多葛哲学思想的伦理道德作品,徐氏在1604年为其作跋,对利氏渊博的学识与宗教热忱加以称赞:”盖其学无所不窥,而其大者以归诚天主,乾乾昭事为宗,朝夕瞬息,亡一念不在此”(参见第75页)。徐氏的这篇跋短小精悍,在收尾时,他将远途而来的利玛窦比作象征美好和幸福的神鸟凤凰,望其为大明王朝带来福瑞:”呜呼!在昔帝世,有凤有皇,巢阁仪庭,世世珍之。今兹盛际,乃有博大真人,览我德辉,至止于庭,为我羽仪,其为世珍,不亦弘乎?”(参见第77页)

20、欧洲人沿着新航路将传教热潮带到了中国,但中国人并不接受,群众排外情绪高涨,朝中也有不少官员反感,认为传教士有颠覆国家的嫌疑,时任礼部尚书的沈榷曾连续三次上书攻击传教行为,并下令拆除教堂,遣返传教士,史称“南京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