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勾践为什么在吴国(100句)

2023-01-06 13:36:45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勾践事吴

1、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

2、越王勾践之所以最后能打败吴王夫差,是因为越王处在不利的时候,善于韬晦,不露锋芒,暗中积蓄力量,然后抓住机会,转败为胜。

3、其,代词,代指四方之士,可译作“他们”.之,前面一个是助词,“的”;后面一个是代词,代指四方之士,“他们”载,动词,“装载”的意思

4、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以为没有了后顾之忧,从此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顾人民的困苦,经常出兵与其它国家打伏。他还听信伯喜否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

5、文种敏锐意识到:吴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代霸主实际上已损害到楚、齐、晋等老牌霸主的利益,尤其是楚国险些被吴国所灭,而晋国作为与楚国争霸的老对手本来极有可能成为吴国的外援,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吴国的日益强大对齐、晋的霸业也构成严重的威胁,越国所要做的就是利用大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纵横捭阖从而成功构建起庞大的反吴联盟。

6、越国人把八个美女打扮好,送给吴国的太宰,对他说:"您如果能够让吴王赦免了我们越国的罪行,还有更漂亮的美人会送给您。"太宰就向吴王夫差进谏说:"我听说,古代讨伐一个国家,对方认输也就行了;现在越国已经认输了,您还想要求什么呢?"吴王夫差就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而后让文种离开。

7、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

8、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经过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准备之后,率领军队进攻吴国,吴国因此而亡。扩展资料文章一落笔直写勾践。勾践失败后,正率五千残兵退守于会稽山上。这时的他,是一位失败后痛定思痛、盼望雪耻复国的君主。全文分三部分,紧紧围绕勾践誓雪国耻这一主要的性格特征展开描写。首先写勾践同吴国求和,突出了他痛下决心、希望东山再起的一面。

9、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经过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准备之后,率领军队进攻吴国,吴国因此而亡。扩展资料文章一落笔直写勾践。勾践失败后,正率五千残兵退守于会稽山上。这时的他,是一位失败后痛定思痛、盼望雪耻复国的君主。全文分三部分,紧紧围绕勾践誓雪国耻这一主要的性格特征展开描写。首先写勾践同吴国求和,突出了他痛下决心、希望东山再起的一面。

10、其四献上美女惑乱吴王心志,消磨其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西施、郑旦两大美女由此被送入吴宫,关于西施、郑旦在灭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史学家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西施、郑旦只不过是越国献给吴国的礼物,用以消磨吴王的心志;也有人认为除此之外西施、郑旦还肩负着刺探吴国情报的使命。

11、其七示弱于吴国那些敢于犯颜直谏的大臣,使他们更加倔强,从而使他们和君王的关系更为紧张,最后迫使他们在君臣失和的局面下自杀。

12、我听说,住在陆地上的人习惯于住在陆地上,依水而居的人习惯于住在水旁。中原各国,即使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也不能长期住在那里,也不习惯乘坐他们的车子;而越国,我们主动进攻,把他们打败了,我们就能长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们的船。这是消灭越国的有利时机,千万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灭越国!如果您失去这个有利的时机,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13、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③,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14、公元前473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杀,吴亡。

15、它说明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人处于不利地位时更应采用柔顺的手段,才能转弱为强。

16、实行利、成、生、与、乐、喜六字方针为中心的爱民治国纲领

17、”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勾践就答应了,于是召集将士宣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不担心自己的人力不够用,担心的是自己缺少羞耻之心。

18、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没有获胜,国家被灭亡,自身被围困在稽山。内心怨恨愤怒,不平之气像泉水汹涌;暗中挑选并严格训练士兵,士兵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他表面上请求做吴王的小臣,妻子做吴王的女仆,他亲自拿着戈矛做吴王的马前卒,结果在干遂将吴王擒获。所以老子说:“柔能战胜刚,弱能战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越王能亲身实行,因此能称霸于天下。

19、越国历来有重视水军的传统,迁都后勾践建立了一支拥有八千名士卒、三百艘战舰的强大水军,使越国足以和齐国、楚国这两个拥有庞大水军的国家相抗衡。越国疆域从山东绵延到浙江,陆路运输多有不便,有了强大的水军就可以保障水上运输的安全。

20、越国是南方大国,但从未把势力扩大到中原腹地,战国初期,七雄格局已成,韩赵魏三家灭智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被周天子封为侯,成为最早的战国列强,而西方大国秦国,东方大国齐国,北方大国燕国,唯一的南方大国楚国,在战国时期都有过总领诸国的高光时期,反观越国,自侥幸灭亡吴国之后,便不再向北拓展,而是醉心于霸制南方,与楚国争夺南方霸主之位,在内乱与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国力迅速衰弱,逐渐沦为战国时期的二流国家,最终失去了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机会。

二、勾践为什么在吴国

1、前482年,吴王夫差率领精兵北上黄池会盟,仅留老弱与太子留守,越王于是派遗善于水性的水军二千人,训练有素的战士四万人,受过良好教育的核心近卫军六千人,技术型军官一千人,攻打吴国。勾践乘机伐吴,击败吴军,杀吴太子。吴王夫差紧急回国,越国自觉无力灭吴,迫使吴国求和。

2、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3、现在夫差那边穿着水犀皮制成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人,不担心自己缺乏羞耻之心,却担心他的士兵数量不够多。现在我将帮上天消灭他。我不赞成个人逞能的匹夫之勇,希望大家同进同退。前进就想到将得到赏赐,后退则想到要受到惩罚;像这样,就有合于国家规定的赏赐。前进时不服从命令,后退时没有羞耻之心;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4、上述这些还只是能说明越国的强大国力,真正能体现勾践霸主地位的是他先后介入邾、卫、鲁三个诸侯国的内部政治斗争。

5、勾践灭吴之后,名声大振,踌躇满志,也想称霸诸侯,于是北上会晋、齐、鲁等诸侯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周元王派人赐给勾践胙肉,承认了越国的霸主地位。

6、勾践事吴(原文)越王勾践与吴战而不胜,国破身亡,困于会稽(jī)。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赴火若灭。然而请身为臣,妻为妾,亲执戈为吴兵先马,果擒之于干遂。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亲之,故霸天下。(选自《淮南子·道应训》)(解释)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没有获胜,国家被灭亡,自身被围困在稽山。内心怨恨愤怒,不平之气像泉水汹涌;暗中挑选项并严格训练士兵,士兵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他表面上请求做吴王的小臣,妻子做吴王的女仆,他亲自拿着戈矛做吴王的马前卒,结果在干遂将吴王擒获。所以老子说:“柔能胜刚,弱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越王能亲身实行,因此能称霸于天下。

7、对外实行韬光养晦战略:利用吴楚齐晋的矛盾

8、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勾践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他身着粗布,顿顿粝食,跟百姓一起耕田播种。勾践夫人带领妇女养蚕织布,发展生产。勾践夫妻与百姓同甘共苦,激励了全国上下齐心努力,奋发图强,早日灭吴雪耻。勾践又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麻痹对方;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兴建宫殿;散布谣言,离间吴国君臣,施用美人计,消磨夫差精力,使其不问政事,杀害伍子胥。

9、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0、前476年,越王勾践觉得灭吴时机成熟,再次起兵伐吴,大败吴军,进而包围吴都三年。前473年,越军攻入吴都,吴王夫差求和不成,自杀身亡。据说吴王自杀的时候,想起了伍子胥,正是因为不听子胥之言(还将他赐死),才有今天的下场,死后再无脸见他,临终前把自己的脸遮住。

11、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12、在勾践灭吴称霸的过程中,范蠡和文种两人居功至伟,但是两人结局大不一样,正所谓范蠡所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3、夫差求和说:“我的军队,不值得屈辱您讨伐了。请允许我把财宝、美女进献给您来慰劳您的辱临。”勾践回答说: “过去上天把越国赐予吴国,可是吴国不要;现在上天又把吴国赐予了越国,越国难道可以不听从天命,却听从您的指令吗?请允许我送你到甬江句章的东边,彼此以后仍像两个国君一样。

14、其次,写勾践为打败吴国所进行的多方面的准备。最后,写勾践出征灭吴,一举获胜。作者虽从请战开始,但重点依然落到勾践雪耻复仇这一点上。

15、卧薪尝胆是十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16、故老子曰:“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不知,而莫之能行。”越王亲之,故霸天下。

17、勾践在被包围之后追悔莫及,当初不听范蠡的建议,落到如此地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范蠡又建议他向吴王夫差求和,委曲求全,暂时向吴王称臣,以图再起!勾践想了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喟然叹息道:“难道我将这样了结一生吗?”大夫文种安慰他说:“当初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羑(yǒu,有)里,晋文公重耳逃亡翟国,齐桓公小白逃亡莒国,最后都能成就王业霸业。由此观之,我们今日的处境何尝不可能成为福分呢?”

18、可以肯定的是,越王勾践灭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已经距离列国争霸的战国时期不远。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病逝,勾践死后,越国发生了“越人三弑其君”的惨剧,朱勾杀死父亲越王不寿后即位为王,成为越国在战国前期非常重要的一位君王,朱勾作为勾践之后越国国势最强,武功最显赫的霸主,灭滕国、郯国,讨齐国灭缯国,越国在战国初期显示出了难得的霸主气象,延续了春秋时期的大国之风,然而,越国在越王朱勾、越王翳之后很快便迎来了无休止的内乱,整个战国中后期,越国都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在南方大国楚国的不断侵入缠食之下,越国已经不复大国之象,最终在秦灭六国之战后灰飞烟灭。

19、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没有获胜,国家被灭亡,自身被围困在稽山.内心怨恨愤怒,不平之气像泉水汹涌;暗中挑选并严格训练士兵,士兵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他表面上请求做吴王的小臣,妻子做吴王的女仆,他亲自拿着戈矛做吴王的马前卒,结果在干遂将吴王擒获.所以老子说:“柔能战胜刚,弱能战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越王能亲身实行,因此能称霸于天下.

20、勾践后来派文种去吴国求和,表示只要吴国撤兵,他愿意入吴为臣,终身服侍吴王。吴王夫差此时刚刚取得大胜,志得意满,欣然同意勾践之请,但是相国伍子胥反对此事,认为上天要吴国灭越,不能同意勾践的请求。

三、越王勾践和吴国的故事

1、前478年,越国再度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在笠泽大败吴军,吴国自此一蹶不振。

2、前476年,越王勾践再次伐吴。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前473年,越兵攻入吴都,吴国灭亡。

3、第当时另一个大国——楚国一直是越国的盟友,对勾践称霸中原持默许态度。当年吴王阖庐攻陷过楚国都城,楚国一直耿耿于怀。勾践灭吴,楚国也帮了越国不少忙,当然,越国也给了楚国大量好处,包括大片吴国的土地。

4、越王勾践五年(前492年)五月,勾践与大夫文种、范蠡向吴国臣服,越国群臣都送到浙江之上。临水路上人们堵塞了通道,送行的军车一直到固陵。越王勾践仰天长叹,举杯向众人,痛哭流涕,默无所言。到了吴国之后,勾践被困会稽,叹气说:“ 我难道此生就如此了吗?”文种说:“当初商汤被桀囚禁在夏台,周文王被纣王关押在羑里,晋文公重耳逃亡北翟,齐桓公小白逃亡莒,最后都称霸天下。由此观之,这点委屈能算什么?”

5、这样一来上面所讲的几件事就解释得通了:对于霸主来说,各诸侯国听从命令是基本要求,所以像邾隐公那样的必须得收拾。至于卫国和鲁国,到底谁执政勾践并不关心,只要执政者服从越国号令即可。在卫国,少打一场仗,或者少呆一天,都能省不少军费;鲁国的事,三桓上百年的根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除掉的。花了很多钱,发动一场战争,还未必能解决问题,这种买卖不划算,所以勾践当然不会为鲁哀公出兵。这就是春秋时代残酷的政治现实,一种弱肉强食的生存逻辑,也难怪孟老夫子会感叹“春秋无义战”了。

6、越王勾践还出台了促进越国人口增加的法令。通过一系列发展生产与提升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来使越国富国强兵,具备了伐吴复仇的能力。

7、虽然表面是关系良好,但在《战国策·楚策楚王问于范环章》当中有这么一段的记载:“且王尝用召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察濑湖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今王以用之于越矣,而忘之于秦,臣以为王钜速忘矣。”从时间推,应该楚王是楚怀王,威王之后,那时越已经被蚕食得名存实亡,所以越对楚是恨得无可奈何,而楚对越单单只是表面上是宗主,实质上是视得自己的领地……。

8、在取得了霸主之名后,勾践把越国的国都从会稽(今浙江绍兴境内)迁到了琅琊(今山东青岛境内),并大规模修缮和扩建琅琊城,同时还在海岸修建了一座周长达七里的琅琊台。登上琅琊台便可眺望东海的无限风光,后世秦始皇进一步扩大了琅琊台的规模,使之成为东海之滨一处恢宏的人文胜景。越国政治中心的转移凸显了勾践称霸中原的雄心。

9、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10、武力支持卫出公回国夺权

11、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后,当了十年霸主,去世前嘱咐太子说:“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纵览春秋历史,霸主更迭频繁,勾践也知道他辛辛苦苦建立的霸业,可能几代后就会衰落下去,所以嘱咐太子要慎重行事。勾践去世后,子孙也算争气,将越国的大国地位延续了近百年之久。

12、三月,吴王召越王入见,越王伏于前,范蠡立于后。吴王谓范蠡曰:"寡人闻贞妇不嫁破亡之家,仁贤不官绝灭之国。今越王无道,国已将亡,社稷坏崩,身死世绝,为天下笑。而子及主俱为奴仆,来归于吴,岂不鄙乎?吾欲赦子之罪,子能改心自新,弃越归吴乎?"

13、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建立了节度,恢复了常规,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

14、越王勾践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的后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的直系子孙。无余受封于会稽,以掌管看守供奉夏禹的祭祀。越国建立后,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此时,已是春秋末年了。此后经历二十多代,传到勾践的父亲允常。允常在位时,与吴国君主阖闾多次作战。允常死后,勾践继任越王之位。

15、第当时晋国、齐国两个大国国内卿大夫之间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不愿在邦交上花费更多精力,既然之前已经向吴国妥协,那么继续向越国妥协也无妨。同时勾践对鲁国、宋国等小国则施加恩惠,将之前吴国所侵占这些国家的部分土地还给了各国,令他们对勾践感恩戴德。

16、春秋后期,列国争霸,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兵圣孙武等人的协助下于栢举之战中大败楚国,楚都寿春被攻破,当时和吴国互为表邻的越国,乘吴国大军伐楚后方空虚奇袭吴国,吴国被迫退兵,致使伐楚功败垂成。越王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兴兵讨伐,勾践元年(496年),越国在檇李之战中大败吴国,吴王阖闾被越大夫灵姑浮射伤,不久即伤重而逝,死后夫差即位。

17、《勾践灭吴》是《国语》里最精彩的篇章之记述的是勾践退保会稽,向吴国请和以后,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富国强兵,终于灭吴的故事。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件事。例外,本文裁剪适当,文章脉络清晰,对比手法的运用的成功,都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18、公元前496年,勾践即位后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也就是前494年,吴王姬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

19、勾践的地盘,南到句无,北到御儿,东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达百里。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和他的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五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

20、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心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禁袭,色禁二。时出行路,从车载食,以视孤寡老弱之溃病困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之衷(求上天的裁正)。

四、勾践事吴文言文翻译

1、公元前490年,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

2、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3、”夫差回答说:“从礼节上说,我已先有小惠于越国(另一版本为:我比您年长一点),你如果不忘周室,做我们吴国的保护人,这也是我所希望的。你如果说:‘我将会灭了你的国家,毁了你的宗庙’,我只有请求一死,我还有什么脸面来面对天下人呢?越君你只管进入吴国居住吧。”越国就此灭了吴国。

4、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为什么这样恩惠的君王,而可以不为他战死呢?"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于是越国就灭掉了吴国。

5、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

6、话说吴王阖闾在“槜李之战”中被越人重伤而亡后,他的儿子吴王夫差日夜操练军队,发誓一定要为父报仇。两年后,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越国。大夫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只能坚守城池,不要跟他们作战!”勾践不听,率大军正面迎战,两军在夫椒大战一场,越军惨败,勾践率仅剩的五千残兵败将退守都城会稽,吴军乘胜追击包围了会稽,越国危在旦夕!

7、前496年,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8、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黎民百姓,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

9、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10、卧薪尝胆wòxīnchángdǎn(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正音)尝;不能读作“cánɡ”。(辨形)薪;不能写作“新”。(近义)发愤图强宵衣旰食(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结构)联合式。(辨析)~和“发愤图强”都有决心奋斗;谋求富强的意思。但~含有刻苦自励的意思;它形象而典雅;而“发愤图强”只是浅显的陈说。(例句)六十年代初;我国人民~战胜了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上反动势力的经济封锁。(英译)stooptoconquer

11、越王勾践与吴国交战失败,国家破残,人民伤亡,自己又被围困在会稽。这时勾践是内心愤恨、胆气豪壮,激情豪气像涌泉,训练选拔士兵,决心赴汤蹈火与吴国决一雌雄。但经过大臣文种的劝说,以屈辱条件和吴国达成协议,勾践亲自为吴王作臣仆,妻子为吴王作奴仆;又亲自执戈为吴王牵马开道,经过这样多年的卧薪尝胆,终于在干遂将吴国打败,并擒获吴王夫差。所以《老子》说:“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没有谁能够亲自实施。”而越王勾践亲自去实行了,所以他最终称霸了中原。

12、夫差想听取文种的建议,与越国和好。吴国大夫伍子胥进谏说:"不行!吴国与越国,是世代的仇敌,经常打仗;外有三条江水环绕,老百姓没有地方迁移。有吴国就没有越国,有越国就没有吴国。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

13、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时间

14、越王勾践元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于是出兵攻打越国。在檇李(今浙江嘉兴南),勾践派敢死的勇士向吴军挑战,排成三行,步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自刎身亡。吴军看得出神,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战败,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吴王阖闾,斩落吴王阖闾脚拇指。吴王阖闾被迫撤军,军队退至七里,吴王阖闾因伤重去世,吴王阖闾临终前,告诉儿子夫差说:“一定不要忘记向越国报仇。”

1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撰写的读书联,说的是西楚霸王灭秦和勾践卧薪尝胆灭吴。为表达他读书创作《聊斋志异》不达目的不甘休的意志与决心,用项羽大破秦兵和勾践天吴雪耻的史事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

16、《勾践灭吴》中一句"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暴"应读bao还是pu?答案:暴pù露《勾践灭吴》中"安与知耻"的"与"是什么意思?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气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收起

17、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18、伍子胥一再阻拦意欲北进做霸主的吴王,最终却被夫差赐死。吴国实力顿时削弱。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复国。姑苏破城之日,勾践率大军在伍子胥自刎之地向其致敬。败于勾践之手的夫差也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卧薪尝胆、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实现了复国的宏愿。

19、其六送礼给吴国善于阿谀奉承的奸佞之臣,使他们在吴王面前搬弄是非陷害忠良,扰乱吴国朝政。

20、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

五、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1、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2、前两天买的书已经全部收到了,似乎都不是怎么太好看,感觉他们都是在给我洗脑。本来我现在的脑子就有病,再被那些圣人贤人们你一刷子他一刷子的换着洗,真的有点吃不住了。圣贤们是干什么的?是教育老百姓的,当然也要顺便教育一下那些不是老百姓的。

3、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4、春秋末年,吴国和越国因战争结下仇怨。吴王夫差为父报仇,在伍子胥的辅佐下日夜勤兵。得意之时的勾践铸成“王者之剑”,欲灭吴国而后快。不想,夫差已攻进“剑庐”,伍子胥领兵已渡过大江。勾践大败。大兵压境,越国危在旦夕,范蠡提出降吴的主张。为保留一线复国的机会,勾践接受了范蠡的意见,降吴为奴。勾践从此为吴王养马、拉车,为了复国的大志受尽屈辱。苟且偷生中,默默等待着。

5、其八劝农桑、通商旅,鼓励生育,积攒财富。

6、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三年,期间勾践还采用了文种的计策:离间吴国君臣,让吴王将伍子胥赐死;把越国的奇珍异宝送给夫差,以消除他的戒心;把美女西施献给夫差,以消磨他的志向。特别是美人计这招非常管用,西施乃中国“四大美女”之首,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夫差也不能例外,他对勾践这几年的表现很满意,认为勾践是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了。

7、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灭掉吴国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大家也知道他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不过,灭掉吴国并不意味着勾践就是霸主了,他为了成为霸主还做了哪些事情?当上霸主之后他又有哪些举动呢?

8、其五献上能工巧匠和上等木材,利用吴王好起宫室的心理鼓励其大兴土木,耗尽吴国的财力。

9、利用外交战对吴国进行和平演变,削弱其国力,具体而言文种向勾践提出九大计策:

10、越王勾践,姒姓,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期越国国君。越王勾践刚即位时,在槜李(今浙江嘉兴南)大败吴国,使得吴王阖闾重伤而死。两年后,又被吴王夫差击败于夫椒(无锡太湖马山),带领5千残兵退守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被迫向吴求和,一度为夫差服役三年。被释放回国后重用范蠡、文种等能臣,养精蓄锐,厉兵秣马,使越国国力迅速增强。终于在勾践24年(前473年),一举吞并吴国,进而迁都琅琊,窥视中原,会晋、齐、鲁等诸侯于徐州,并致贡周室,成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

11、越王勾践与吴国打仗没有获胜,国家被灭亡,自身被围困在稽山。内心怨恨愤怒,不平之气像泉水汹涌;暗中挑选并严格训练士兵,士兵敢于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但是他表面上请求做吴王的小臣,妻子做吴王的女仆,他亲自拿着戈矛做吴王的马前卒,结果在干遂将吴王擒获。所以老子说:"柔能战胜刚,弱能战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能实行。"越王能亲身实行,因此能称霸于天下。越王勾践之所以最后能打败吴王夫差,是因为越王处在不利的时候,善于韬晦,不露锋芒,暗中积蓄力量,然后抓住机会,转败为胜。它说明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人处于不利地位时更应采用柔顺的手段,才能转弱为强。

12、那些明智理之士,把他的住宅打扫清洁,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而切磋磨砺义理。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肉。越国未仕而游学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足够三年吃的粮食。

13、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敝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而目以视於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灭吴。

14、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终于使文种去吴国议和。

15、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16、其九打造兵器、训练士兵以待可乘之机。

17、越王勾践在败于吴王夫差之手后带着夫人和大夫范蠡入吴为奴,不惜以越王之尊替吴王驾车牵马,尝其粪便以诊其病,在吴服役三年终得归国。回国后勾践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经十年生聚终于得以对吴复仇。在这一过程中勾践与范蠡、文种一道制定了详细的灭吴计划:

18、我虽然知道这样腰身会和脖颈不相连、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于是,他日果然和吴王在五湖决战,吴军大败。继而大举围攻吴王王宫,城门失守,擒获夫差,杀死吴相。消灭吴国二年以后就称霸了。这是首先顺应民心啊!

19、夫差将欲听,与之成。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20、会盟之前,勾践按照历代霸主的惯例,向周天子进贡,周天子得到了贡品,也乐于做个顺水人情,派特使在会盟仪式上正式授予勾践“伯”(即霸主)的称号,并将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用的祭肉赏赐给勾践,这在当时叫做“天子赐胙”,是极高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