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分别是杨炯王勃骆宾王和哪位诗人(100句)
一、初唐四杰
1、岐路三秋别,江津万里长。
2、若说盛唐风骨,恐怕无人会否认他们四人的功绩。正是初唐的这场改革,为盛唐气象,增添了一笔慷慨与壮志情怀。
3、遥遥分凤野,去去转龙媒。
4、唯有双凫舄,飞去复飞来。
5、原创作品和朗诵作品长期征稿
6、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7、他路过江西时,正赶上都督府大宴宾客于滕王阁,本来已暗中定好由都督的女婿作序,以向宾客夸耀,因此“纸笔遍请,客莫敢当”。到了王勃,竟然不辞。都督生气,就借口上厕所避开了,让下吏将写文章的情况不时汇报,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惊叹道:“天才啊!”就请王勃写成,尽欢而散。这就是有名的《滕王阁序》。
8、枯木横槎卧古田。昔日含红复含紫,
9、初唐四杰的抒情诗(包括咏怀、咏史、送别的诗)内容是大大地丰富了,写景、咏物的诗也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10、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1、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12、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13、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4、杜甫有句诗道:“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正是代表唐代,肯定了他们短暂数年的努力与情怀。
15、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16、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17、卢照邻:沧海一粟,荣华烟云
18、与其说这是杨炯对王勃碑文真诚的赞美,还不如说是杨炯对彭州这一“天门太极”、“灵墟福地”、“禅都妙域”、“道教元都”以及“天帝会昌之国”,“英灵秀出之乡”——太阳神起飞之圣地的无限向往。
19、贱妾留南楚,征夫向北燕。
20、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想上岸必须快人一步!国考复习时不我待,小伙伴们赶紧结合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程复习起来吧~
二、初唐四杰分别是杨炯王勃骆宾王和哪位诗人
1、杨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生于公元650年,约死于693年以后。10岁时应神童举,授校书郎,终官盈川(今浙江衢县附近)令。杨炯的诗与文成就并不相等。他的五言律诗体制精美,气势宏放,王、卢、骆所不及。而杨炯的文,则情真不如卢照邻,词采不如王勃,七言歌行,亦不如卢、骆。五言律诗是他所擅长的,其边塞诗气势更佳。
2、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
3、王勃,代表作:《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5、不同点: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此外个人经历也不同,所留诗歌数目也不同。
6、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十五夜观灯》《元日述怀》等
7、C.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其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
8、B王之涣、李贺、孟浩然、王维
9、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不掩嚬红缕,无论数绿钱。
10、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倡家宝袜蛟龙帔,
11、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初唐四杰简称为“王杨卢骆”。
12、常时留雾亦留烟。春景春风花似雪,
13、李白。“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14、十步庭芳敛,三秋陇月团。槐疏非尽意,松晚夜凌寒。
15、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胳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路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16、他出狱后便似换了一个人,没了当初的意气风发,与之而来的只有病痛缠身与颓废失落。当年的“得成比目何辞死,只羡鸳鸯不羡仙。”已经死在那几年牢狱之中了,与之而来的不再是卢照邻,而只是幽忧子。
17、不知是何原故,彭州这方热土、这方山水,令人神思梦绕。彭州充满仙风道骨之仪,是中国历代帝王、名士、文人墨客云集之圣地,而初唐四杰正是看重这里的人文厚重,方知这些仙人、帝王、名士和文人墨客有许多安邦秘笈,尤其是他们修心养性乞寿之道,更是天下世人仰慕的地方!而人文厚重的教化功能正好切合了初唐四杰的内心需求,于是他们才对彭州趋之若骛,神迷情狂!
18、他的诗以五言为多,且多为成熟的律体。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含对豪门世族的不满,风格较为清新,只是有些诗篇失于华艳。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一首五律名作。写友谊,注重人格平等,话离别,既一往情深,又心胸开阔,是初唐送别诗的一朵奇葩。
19、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20、这时他们来了,作为难得的下级文人阶层,拥有神童美誉的初唐四杰对唐代文学提出了他们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正是他们开创的先河此次先河,才让后人能够沿袭脚步,一同为盛唐的到来出谋划策。
三、初唐四杰若按照年龄来排序的顺序为
1、草色迷三径,风光动四邻。
2、倏忽须臾难久恃。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
3、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4、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也简称为“王杨卢骆”。在唐代初年他们四位文学家笔下的诗词,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巅峰,他们四人也为唐代的诗歌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初唐四杰在唐代初期和中期的人气比较高,他们四人都非常的有才华,在青少年时期就获得了初唐四杰的称号,确实很不容易。起初他们四人在朝中做官,他们凭借自己的实力从官小而名大,可以说是年少才高。四杰在初唐诗坛的地位是很重要,他们不光喜欢作诗,而且还习惯用创作实践来改变齐梁时遗下的不正诗风,从而取得了很不错的成就。除此之外,初唐四杰也为“五言律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也让七言古诗的发展有了进步。
5、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
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7、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8、这十句诗是骆宾王同唐朝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一起到彭州实地游览后,融风景、历史、人文典故于一炉,粹炼出深邃奇绝的宏篇佳作。他将彭州这一古蜀文明之圣地放在宇宙自然之宏观和整个四川广袤疆域来描写的,其意境浩渺飘远,意蕴逍遥无边。
9、剑门千仞起,石路五丁开。
10、我与彭州早已灵犀相通,这种爱是你们无法比拟的,只能用一个词概括……酷爱!
11、杨炯:字令明,华州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唐朝大臣、文学家,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歌。现存诗30余首,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12、半室生清兴,一窗馀午阴。
13、初唐四杰最出名当然是王勃,王勃的《滕王阁序》想必很多人都读过,还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虽然里面的,海内存知心,天涯若比邻,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里的诗句,丈夫至四方,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句意,但读来感觉他的语言更精炼,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14、“初唐四杰”是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力图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把诗歌从狭隘的宫廷转到了广大的市井,从狭窄存诗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15、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16、初唐四杰眷恋彭州入骨入髓,入梦之魂,入情人心……
17、彭门折坂外,井络少城隈。
18、他家世显赫,自幼饱读诗书,深受族人的期待与关爱。而他也不负众望,年少成名,便让诗篇惊艳了天下文人的目光。一首《长安古意》成就经典,也刺痛了当权者的眼眸。
19、解析:D项说法错误,此题答案选D。有“神童”之称的是骆宾王,且咏鹅也是其代表诗。
20、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
四、初唐四杰集是谁
1、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王勃的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2、(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与富嘉谟并称“富骆”。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唐高宗永徽(650~655)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
3、千尺长条百尺枝,丹桂青榆相蔽亏。珊瑚叶上鸳鸯鸟,
4、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约生于公元650年(一说为647),死于676年。他是一个天才。传说他6岁就“善文辞”,9岁时见到《汉书》颜师古注,即作《指瑕》,批评颜的缺失。公元664年,刘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曾任虢州参军。后来往海南探亲,坐船时受惊而死。
5、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
6、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自昔公卿二千石,
7、忘机殊会俗,守拙异怀安。阮籍空长啸,刘琨独未欢。
8、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9、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10、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11、文坛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较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年少就己才名远扬,他们的内容、风格等方面对宫体诗做出了巨大的突破,为唐诗带来了新的风貌,且他们的作品在唐代文学风气的转变上有过度的作用。
12、摘要:“初唐四杰”反对初唐时期诗坛上人们普遍效仿的南朝浮靡诗风,认为这种诗风缺乏深刻的思想内容,给人一种萎靡不振的感觉。他们认为真正健康的诗歌应该骨气充沛,所以追求雄壮、刚健的审美风格。本文结合“初唐四杰”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分析了他们雄壮刚健的诗歌风格。关键词:“初唐四杰”雄壮刚健诗歌风格“初唐四杰”生活于唐太宗贞观末年至武周证圣元年的近七十年的时间里,而他们的文学创作高潮则是在唐高宗和武则天共同执政的二圣时期。在此之前的太宗朝,诗人队伍主要是唐太宗和围绕在其身边的宫廷文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内容比较狭窄。以“四杰”为代表的下层知识分子走上诗坛以后,彻底改变了诗人队伍由宫廷文
13、(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疏凿颍水,环绕住宅,预筑坟墓,偃卧其中。
14、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15、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安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6、骆宾王,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生卒年不详。7岁能诗。一生职位不高,且屡经坎坷。曾任侍御史,因事贬临海丞。他一生中的大事是于公元684年参与徐敬业在扬州发动讨伐武则天的战争,并为徐写下了《讨武曌檄》。连被骂的武刚天见了,都发出了“宰相安得失此人”的感叹。兵败后,他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为僧。他的诗和卢照邻一样,主要成就在于七言歌行。《畴昔篇》长达1200字,是罕见的宏篇巨制。五言律诗《在狱咏蝉》向为选家瞩目。
17、杨炯。杨炯是初唐时期著名诗人,四杰之一。杨炯出身寒门,幼时聪明敏锐,被推举为神童,进入朝廷弘文馆。后来杨炯入太子东宫为官。他特别擅长诗歌和散文,留有各种诗文八十余篇。杨炯对边塞诗也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如《从军行》、《战城南》。杨炯一生几乎都在做官,最后病逝于盈川县令任上。
18、(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19、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20、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五、初唐四杰分别是谁
1、“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2、草湿姑苏夕,叶下洞庭秋。
3、地是三巴俗,人非百里材。
4、初唐四杰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力,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展现了带有新气息的诗风,推动了诗歌向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四杰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仍然是齐梁诗的继承者。
5、文人大抵都是有惜才情结的,杨炯也不外乎如此,只是,他惜的是自己的才。
6、责任编辑:王璟刘姝言张雁凌卿菡
7、他的散文和诗皆有较大成就和影响。其《五悲文》、《释疾文》,以骚体的形式抒写自己一生的不幸遭遇,感情真挚,深刻动人。其诗以《长安古意》最为著名,显示了唐代七言歌行中的新气象。
8、五言古诗在三国时期以后盛极一时,而七言古诗却是到了唐代才兴盛起来,四杰(杨炯无七言诗)又以大量的杰作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而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杨以五律见长,卢、骆擅长七古(七言)。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9、调露二年(680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为其代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何托)”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
10、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11、出身范阳卢氏,博学能文。起家邓王(李元裕)府典签,迁益州新都县尉,因病辞官。爱好诗歌文学,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为“初唐四杰”。不堪重负,投水自尽,卒年四十岁。著有《卢升之集》,明朝张燮辑有《幽忧子集》存于世。
12、骆宾王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豪情壮志,见闻亲切。骆宾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狱咏蝉》,托物寄兴,感慨深微,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13、他们都是初唐中后期很有才华的诗文作家,四人才名早享,在青少年时代就获得“四杰”的美誉。
14、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扩展资料: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15、杨炯:恃才傲物,一生追逐
16、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17、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
18、琼浆犹类乳,石髓尚如泥。
19、诗中驳斥了一些人对“四杰”的责难,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
20、骆宾王无疑是初唐四杰之中政治素养最高的一位,但也是站队最为错误的一位。那个当年高唱:“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少年选择了武后的敌对方,也最终为自己的错误选项而丧失了后半生的故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