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武氏檄文(100句)
一、讨武氏檄文
1、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2、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像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么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
3、“看来老僧绝非凡人!”
4、武大娘读完檄文之后虽反复点赞,但她同时冷冷地说了这样一句极具洞察力的话。
5、宋之问一路小跑来到禅房中想要一探究竟,却已不见老僧踪影。问及其他僧人,回曰老僧俗名骆宾王,一大早已飘然而去,“乘桴浮于海”矣。
6、大家想象一下,县衙里每天穿梭往来的办事人员一进门看到的不是“为人民服务”或者“同心共筑中国梦”,而是一个几岁孩子的诗,这对骆宾王来说是多大的认可和荣耀。
7、骆宾王在文章之中,那把武则天骂得叫一个狠,连武家的祖宗都没放过。
8、正确答案:D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公元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一篇著名的讨伐武则天的檄文《讨武氏檄》。故选D。
9、但是在骆宾王的文章之中,丝毫没有提起所谓武则天害亲生女儿无诬陷王皇后的事情,如果故事是真的,骆宾王等人绝不可能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把柄,定然会拿住不放攻击武则天。
10、毕竟,性命只有一条,好死不如赖活着啊!
11、《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这篇檄文时只是笑,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一句时,大惊失色,“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武则天被骂而不以为忤,反而指责宰相没有发现这样的人才,这是很耐人寻味的。骆宾王以这篇檄文名动天下,尽显“笔阵横扫千人军”的文采风流。
12、无疑,这篇《檄文》是相当成功的,湖南各地大小乡绅、地主、读书人、农民都加入到了镇压太平军的行列之中,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轰轰烈烈的局面,好不壮观。
13、著名诗人宋之问被贬越州时路过了杭州灵隐寺,是夜皓月当空,清辉满地,宋同学禁不住诗兴大发,在长廊上漫步低吟,首联脱口而出“鹫岭郁苕峣,龙宫锁寂寥”。
14、载于尚书的《牧誓》,是有史可查最早的古代檄文,发布于周武王伐商的最后一战——牧野之战前夕。可能是距今太过遥远了,《牧誓》骂人骂得一点儿也不歇斯底里,反而很有一点云淡风轻的味道。文中讨伐纣王的主要理由,是“惟妇言是用”,就是说,因为纣王听从妲己的枕头风,所以周武王要“行天之罚”,替天行道。
15、用现代的话说,《讨武氏檄》不接地气,太不八卦,毫无槽点。这篇檄文成就了骆宾王的文坛地位,其政治意义却是雷声大雨点儿小,倒是和徐敬业的反武大业差相仿佛。
16、此时,在扬州,开国功勋徐茂功的孙子徐敬业已经举起了反抗武则天的大旗,老骆于是义无返顾地窜到扬州加入了这支造反队伍。
17、答题完毕,年轻人轻松步出考场,在阳光下潇洒地打了个响指:“完美!”
18、客观来讲,隋朝旧臣入唐为官,对稳定社会,治理国家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的,要是每个人都像伯夷,叔齐一样“宁死不食唐粟”,只会多打几年仗,吃苦的还是老百姓。
19、点击左上方蓝色小字熙华国学堂加关注
20、曾经的骆宾王虽然已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但他那百世称颂的昂扬诗篇,高洁挺拔的人生姿态却将永远奔腾在初唐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最传奇的那一朵浪花。
二、讨武氏檄文
1、第利用封建礼教攻击太平天国。
2、骆宾王对武则天罪行的揭露,对李唐王朝的忠诚、说功,对义师起兵的宣告等都用了急促的节奏和变化的句式,使文章的气势咄咄逼人,让读者无庸争辩而不得不服从。
3、昔时人已没,犹闻咏鹅诗。
4、《讨武曌檄》创作历史背景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刚登基的中宗李显,另立李旦为帝,自己临朝称制,为进一步自己登位称帝作准备。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氏,骆宾王投在徐敬业幕下,任文艺,撰写军中书檄,此文即作于此时。
5、古代文青们很容易被王公贵族们赏识,像王勃,王维都是如此,骆宾王后来也经人举荐进入道王府就职。
6、骆宾王在文中例数了武则天的种种暴行,这一点在每一篇檄文中都是一样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文中并没有写明讨武之后的奖励。陈琳的《讨贼檄文》中就明确了杀掉曹操奖励不仅有金银等物质奖励,还可以加官进爵。两者不同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时代背景的不同,相比东汉末年,唐朝时已经是文化大一统的帝国,礼仪道德对百姓的影响更加深刻;另一方面在于对阵双方的不同,曹操和袁绍都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二者有旗鼓相当的实力,而李敬业和武则天之间的差距则过于悬殊,一方是帝国名义上的掌权者,另一方仅仅是被贬的臣子,檄文本身都是为了获得其他封疆大吏的支持。
7、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
8、一个七岁孩子望着一群翩翩戏水的白鹅,一不小心就吟出了这首唐诗中流传最广,并且长期独霸儿童古典启蒙诗歌排行榜TOP1的个人著名代表作。
9、到汉代,檄文已比较发达,使用频率相当高,成为当时一种日常行政事务性质的普通官文书。
10、事件的记载出处,就存在问题实际上,武则天杀女的事情最早出现在《旧唐书·则天本纪》之中:
11、秦关早唱,庆公子之安全。此含鸡鸣狗盗之典故,有暗喻高宗武后初识之嫌。
12、然而这段故事之前有三个字叫做“史臣曰”,换言之根本就不是正史,乃是史臣自己的观点还有猜想,并没有任何的证据能够证明。
13、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翬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鸣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14、《旧唐书》乃是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编纂的史料,并非是唐朝时期的正式史料。
15、《牧誓》给后世文人提供了一顶坑人无数的大帽子——沉迷女色。生活作风问题真是兼容并蓄妙不可言,第一有莫须有之妙,取信于人的难度异乎寻常的低;第二容易引发群众的羡慕嫉妒恨,美女是稀缺资源,总是人人向往的;第三有众口铄金之效,下三路的八卦,人人爱听爱传。
16、第一条评论:好诗!尤其第二联,遒劲壮丽,实为点晴之笔啊!
17、武则天夺位,完全没必要害亲女按照唐代的记载,武则天与高宗有两个女儿,在太平公主之前就有个小公主,但那个孩子小时候夭折了,不过并没有留下任何早夭的原因。
18、曾国藩越想越激动,趁着高昂的情绪,稍稍理了一下头绪后,挥笔一气呵成了针对太平军的《讨粤贼檄》(以下称《檄文》)。写好后,他命人大量誊抄,在大街小巷四处张贴,不管是喧哗的闹市还是偏僻的乡村,几乎人人皆知。
19、闻一多先生评价骆宾王说:“他天生一副侠骨,专喜欢管闲事、打抱不平、杀人报仇、革命、帮痴心女子打负心汉。”
20、无论是编纂《新唐书》的欧阳修等人,还是撰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他们距离唐王朝正式宣告结束,都已经有快两百年的时间。
三、讨武氏檄文拼音
1、宋之问抬头一看,发问者乃是长明灯下正在打坐的一个老僧,于是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搔着头说:“白天拍了几张好照片,想吟首诗发个朋友圈来的~”
2、而一生孤傲的骆宾王,若真如传说中遁入空门,晨钟暮鼓之中,也许他会收获人生的另一番心境:与世无争,淡泊宁静。
3、虽然看起来小骆同学天文知识欠缺了些,但一个9岁的孩子,如此思辨,也实在不愧神童天才之称了。
4、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5、对待同组合的好哥们都是这么铁面无私,普通人那就更不用讲什么情面了!
6、在和太平军正式作战以前,曾国藩决定先扔这么一个“宣传弹”,让这伙乡巴佬知道我曾国藩可不是一般人儿。
7、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8、可是生活毕竟不只有吟诗作赋,更有眼前的苟且和柴米油盐。
9、“呵呵,施主下联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老和尚淡淡回应。
10、军旅生涯中的戍楼烽火、边庭落日也都在骆宾王的笔下留下了踪影,其中的代表作当属以下这首《从军行》:
11、接着写李敬业讨武是势在必行,民心所向之举,因此义师无敌,声势夺人。在一番严厉的声讨后,作者接着描绘徐敬业一方师出有名,表现了义师的声威和必胜信念。
12、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13、可叹,可赞!诚不愧为高节之士也!
14、据《新唐书》记载,武则天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惊问是谁写的,继而感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此檄的锋芒犀利,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15、然而,很快唐朝又发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也将骆宾王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之上。
16、应该是骆宾王的讨武曌檄吧。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篇檄文。此文开篇即历数武则天之累累罪恶,层层揭露,有如贯珠,事昭理辨,并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写起兵讨武之正义性,气盛而辞断;最后向敌方晓以赏罪诱胁。全文综合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17、太平天国上下都用兄弟姊妹互相相称,曾国藩指出这是违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伦常秩序。他还指出太平军如果都称呼自己的父母为兄弟姐妹的话,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18、惟尔德禽,固非凡鸟,有射武后之嫌。
19、仪凤三年(公元678年),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
20、而骆宾王的答案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性格中非黑即白,孤傲耿直的一面,我们要记住他的这个性格特点,因为以后他还将因此失去更为宝贵的人生机会。
四、讨武氏檄作者
1、史籍保存下来的军事檄文并不多,其中比较经典的要数隗嚣的《讨王莽檄》、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骆宾王的《讨武曌檄》等。
2、尽信书不如无书——理论联系实际,辩证看待问题的重要性啊!
3、老骆同志不愧是天才啊!不仅文采登峰造极,还是心理战的高手!
4、然而,骆同学个性不羁的事例远不止以上。
5、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6、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十一月,徐敬业起兵仅仅三个月,就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杀,或说亡命,甚至说在灵隐寺为僧。其一生行迹,颇为诡奇,也近于纵横家。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8、大概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骆宾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于易水送别》。
9、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10、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1、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12、在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宾王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13、武氏是并州文水县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于帝都长安,是武士彟和杨氏的次女,武氏的本名没有被记载下来,她的父亲武士彟从事木材买武氏是并州文水县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生于帝都长安,是武士彟和杨氏的次女,武氏的本名没有被记载下来,她的父亲武士彟从事木材买卖,家境殷实,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是唐朝开国的功臣,曾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14、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按照序号沉稳地走进对应的考场,在他看来这最后一关实在不足惧之,一切尽在把握。
15、说简单点,王皇后对于武则天早就没有了实际的威胁,武则天根本不用牺牲亲女儿。
16、可武则天生下了皇子李弘,其在高宗心中的地位无可动摇,而王皇后与萧淑妃却已落败。
17、周武王姬发的《牧誓》,前述《讨曹操檄》和《讨武氏檄》,以及明太祖朱元璋的《北伐檄》,均为檄文翘楚,并称为古代四大檄文。仔细研读这四篇檄文,可以发现植根于中国传统深处的一些极为有趣的社会心理,几千年绵延不绝,时至今日仍然对中国人施加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18、于村于店,见异己者即攻,为鹳为鹅,与同类者争胜。有射武后斗淑妃,抢后位之嫌。
19、短短18个字,生动活泼,意境清丽,而又自然流露出童稚的天真烂漫,此作一出,在当时即掀起刷屏狂潮,男女老少齐呼“神童”,使得这个7岁孩子一出场就成为初唐诗坛的现象级小网红。
20、别人怎么看我不管,反正武则天当皇帝,我骆宾王第一个不同意!
五、讨武氏檄文解析
1、武则天读到这抬头惊问:“我去,这特么谁写的?!”
2、怎么可能?一定是哪里搞错了!
3、骆宾王出身寒门,约生于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就是此时所作。
4、“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号称书剑传家的他不仅敢想敢说,心直如弦,关键时刻还非常有正义感,喜欢行侠仗义,尤其乐意为痴心女子骂负心汉!
5、同志们啊,先帝坟头的土都还没干透呢,我们的幼主却已无人可托!大家吃的喝的都是老李家给的,如今李唐天下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大家如果还不勇敢的站出来,难道你们的良心就不会痛吗?!
6、如果高宗发现了小公主的死是武则天做的,他也绝不会册立这样的女子为皇后。
7、很明显,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非造反宣传队队长骆宾王莫属。
8、《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属骈体,骈四俪对仗工整,用典切实,又清新自然。
9、唐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时,徐敬业起兵讨武则天,他曾为其僚属,军中书檄,皆出其手。
10、“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
11、故引高宗大怒,却也无奈,找个由头赶走罢了。若言夸大虚构,引兄弟相争,生于帝王之家,前有先帝玄武门之变,后有兄弟相互之争,最是无情帝王家,哪怕争斗。
12、而骆宾王给出的答案是,必须有关系!
13、看过简介,也就明白王勃生于唐高宗登基以后。
14、《牧誓》其实是姬发的战前演说,它更注重于鼓舞己方的士气。设身处地地代入一下,两伙儿人开片儿之前,突然得知对方老大是个万事由婆娘做主的耙耳朵、妻管炎,那心底的大男子气概还不立马喷薄而出啊,这酸爽简直难以想象。
15、侍御史所在的部门叫做御史台,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检察院或者反贪局,侍御史的职责是“纠举百僚,推鞫(jū)狱讼”。
16、檄文写于王勃入沛王府两年后,也就是668年。
17、这天,吃完饭后,曾国藩在院子里溜达,突然想到了骆宾王的《讨武氏檄》。当年徐敬业的那场讨伐顷刻间便溃败了,本该无声无息地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可一千多年来,偏偏因为骆宾王的那篇檄文还被人们还议论不息。
18、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国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亲,或者是负有重任的将军,或者是接受先帝遗命的大臣。先帝的话音好象还在耳边,你们的忠诚怎能忘却?先帝的坟土尚未干透,我们的幼主却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如果能转变当前的祸难成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旧主和服事当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勋,不至于废弃先皇的遗命,那末各种封爵赏赐,一定如同泰山黄河那般牢固长久。如果留恋目前的既得利益,在关键时刻犹疑不决,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会招致严厉的惩罚。请看明白今天的世界,到底是哪家的天下。这道檄文颁布到各州郡,让大家都知晓。
19、《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篇檄文。此文开篇即历数武则天之累累罪恶,层层揭露,有如贯珠,事昭理辨,并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写起兵讨武之正义性,气盛而辞断;最后向敌方晓以赏罪诱胁。全文综合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20、此等狗血事件一经爆出,秒登微博热搜,各大娱乐周刊更是纷纷出动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挖掘和报道——《文坛天王竟是负心汉!对痴心女子始乱终弃为哪般?》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