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诗歌特点(100句)
一、卞之琳的诗
1、活生生钉一只蝴蝶在墙上
2、当然,就事论事,这首诗完全可以当成一首情诗来读——很多读者正是这么做的。
3、听市声远了,像江潮环抱在孤山的脚下,隐隐的,隐隐的,比不上满地的虫声像雨声更比不上满湖荷叶的雨声像风声,——啊,轻轻的,轻轻的,芦叶上涌来了秋风了!我不学沉入回想的痴儿女坐在长椅上惋惜身旁空了的位置,可是总觉得丢了什么了,到底丢了什么呢,丢了什么呢?我要问你钟声啊,,你彷佛微云,沉一沉,荡过天边去。
4、五点钟贴一角夕阳,六点钟挂半轮灯光,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墙头草长了又黄了。
5、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卞之琳既是最早“为中国新诗开启了智慧之门”的诗人,也是最注重形式探索与创新的诗人,卞诗的独特形式如其知性内容一样持久地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卞之琳的诗歌是寂寞的,而真正给予卞之琳生命也是这点寂寞的感觉。他的诗是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寂寞心境中浸润出来的,《断章》其中的任何事物都没有内在情感上的联系,每个事物都只是其它事物的观赏对象,它们在观赏中获得的只是刹那的、表层的愉悦感,而在被观赏的感觉里却是孤独的、寂寞的。他的《距离的组织》语言本身传达的是同样一种落寞的、空洞的感觉。
6、于是有第二章,你知道水是百转千回走去的么?水不跟你讲,却是很寂寞,很有哀伤,他愿意载你哩!
7、将有机会参与我们定期举办的线下见面会~
8、作者送我一本《十年诗草》的时候,曾把这首诗指给我看,生怕我不懂最后一行破折号后面的“这一拍”,他说“这一拍”的地位是所差的右脚已经到了,诗的韵律虽差一拍,而人到了。
9、底下写诗人的心跳都跳得令我们非常之能了解,但一点也不同情他,因为有这一首好诗。
10、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11、”什么!疯了吗?一个人没有了眼睛就看的见这个世界的面目。用耳朵看吧:看哪个法官怎样痛骂那个微贱的小偷。听,侧过耳朵来:换一换位置,现在猜猜看,哪一个是法官,哪一个是小偷?你看见过一户农家的狗咬一个叫花子吗?……还看见过那个家伙逃避那条狗吗?从哪里你可以看到威权的伟大形象——狗当了道,人也就得听话。
12、《断章》精巧短小、明白如话,乍一看并不难懂,细思量却觉得意味无穷。诗人通过简单的意象,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存的哲理。
13、“赤裸裸的可怜人,不论你们在哪儿
14、卞之琳的《无题》之佳,应是无以复加,不知子都之美者,无目者也。我本来想选四首,现在只选两首。
15、首两句句子该是多好,也是平常可有的事情,我在这里,这里不下雨,我走了天天下雨;我没有来,那里不下雨,我来了天天下雨。对于两地友人我很抱歉。其实两地友人未必怎样介意这件事情,诗人自己多情罢了,或者自己心里烦,不喜欢雨,于是雨真是美丽了,因为写了这一首绝妙好诗。
16、第54期:海子的《九月》,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17、卞之琳《鱼目集》,文化生活出版社,1935年版
18、对卞之琳其人其诗的感受
19、总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学说,把诗人推进到多维宇宙与多层次现实中。哲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使得诗人对实体与表象、存在与意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关系,有了新的感受,新的认识。我认为,卞之琳写《距离的组织》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因科学、哲学、人文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了的诗人的思维与感受来结构一首诗的意境。
20、天天下雨,自从我走了。
二、卞之琳的诗歌特点
1、点击上方蓝字→点击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2、三日前山中的一道小水,
3、第53期:女诗人兰明的《诗人——记海子》及其他
4、轮船向东方直航了一夜,大摇大摆的拖着一条尾巴,骄傲的请旅客对一对表——“时间落后了,差一刻。”说话的茶房大约是好胜的,他也许还记得童心的失望——从前院到后院和月亮赛跑。这时候睡眼朦胧的多思者想起在家乡认一夜的长途于窗槛上一段蜗牛的银迹——“可是这一夜却有二百浬?”
5、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6、(于慈江:《“圆宝盒”与“距离的组织”——卞之琳早期诗作的哲理与构思》,《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2期)
7、《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但全诗仅有“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四句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8、我说这首诗好,你大约可以承认罢。
9、伸向黄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
10、第50期:张二棍的诗《黑夜了,我们还坐在铁路桥下》
11、——————————————
12、英雄们求的金羊毛,终成了海伦的秀发。
13、信号已经发出,对方也开始回应,“你的船呢?船呢?”既然你是水,那么就应该用最美丽的船儿,载着你最心爱的姑娘,一起畅游、一起梦想,直到两心相许,直到携手相依。诗人却被问倒,很是焦急苦闷,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然后急中生智地说,“下楼去!南村外一夜里开齐了杏花。”
14、这耐思耐品的一“看”,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
15、(袁可嘉:《略论卞之琳对新诗艺术的贡献》,《文艺研究》,1990年第1期)
16、诗人以短短四行“断章”,便充分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义。整首诗将一个相对性的世界融入在一幅精美的平方风景画中,有桥有月、有人有梦,和谐自然。读者在不同的境遇与迥异的心境下阅读这首诗会产生不同的体会与回响。
17、解析: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18、诗中令人糊涂的是“你的船呢?”问话里面的“你”字,这个“你”不是“水愿意载你”的“你”,一是水做的,一是泥做的,用贾宝玉的话。
19、我在门荐上不忘记细心的踩踩,不带路上的尘土来糟蹋你的房间以感谢你必用渗墨纸轻轻的掩一下叫字泪不沾污你给我写的信面。门荐有悲哀的印痕,渗墨纸也有,我明白海水洗得尽人间的烟火白手绢至少可以包一些珊瑚吧,你却更爱它月台上绿旗后的挥舞。
20、卞之琳的《断章》确实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如果让我来讲的话,我宁愿用辩证法。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在桥上看风景,在你不知道的地方,近处的楼上,有看风景的人,也把你作为“桥”的风景的一部分看去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句本身就很美,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妙不可言。全诗用的是白描,却充满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你在桥上看风景,这是你的主观,但是你却不自觉地成为“桥”的风景的一部分。同样的道理,在楼上看你的人,他不也是“楼”的风景的一部分吗?同样的道理,当然,诗人更加抽象地用了明月的意像,你在观赏明月映窗的美景时,又怎么能知道,
三、卞之琳的诗歌断章隐含意义
1、在晚年的访谈中,张充和谈到:“我从来没有答应过他,更没惹过他。他是另一种人,很收敛,又很敏感,不能惹,一惹就认真得不得了,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出去过,连看戏都没有一起看过……(卞)完全是单恋,不过感情很强烈。前后持续的时间大概有十年。我不理他,他就拼命写诗,写了很多无题诗……”
2、撇下了身体的三个同厢客,
3、一室的沉默痴念着点金指,
4、有人说这首诗是为当时赫赫有名的“张家四姐妹”中的四妹——张充和写的。卞之琳跟张充和相见并不多,张充和其实更一早拒绝了他的爱,但张充和从来没有在卞之琳生命中消失褪掉。卞之琳给张充和写过很多信,但她从未回过一封。抗战胜利后,张充和嫁给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并跟丈夫赴美定居,卞之琳则留在大陆生活。
5、头两行意思非常之明白,我顶喜欢他的比喻新鲜,非常之显得个性。天下最热闹的地方莫过于天文家的望远镜,世上最没有声音的场所也莫过于天文家的范围,自己的足音倒真是一件奇事了,理应出来听听!
6、诗人以短短四行“断章”,便充分表达出了人物内心绵绵的情思,同时又包含着深广的哲学象征意义。
7、而作为才子,他一生苦恋“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留下刻骨铭心的遗憾……
8、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忽有罗马灭亡星出现在报上。报纸落。地图开,因想起远人的嘱咐。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醒来天欲暮,无聊,一访友人吧。)灰色的天。灰色的海。灰色的路。哪儿了?我又不会向灯下验一把土。忽听得一千重门外有自己的名字。好累呵!我的盆舟没有人戏弄吗?友人带来了雪意和五点钟。
9、成为人们恒久回味的文字
10、我想当时,卞之琳是用心良苦的。我也想,作为“世纪名媛”的张充和是诚恳的,也必定是真实的,卞之琳先生尽管诗写得好,也勇敢,在延安毛泽东还见过他,但他生性内敛、持重,擅长的是书面表达。可能以为自己已用他的“实际行动”早作了“我爱你”的表明,但作为大家闺秀、又在家中排行老幺,生性开朗、随性的充和,愣是“装作”没看见,抑或也没放到心里去,一切以“言语”为准嘛。一对几近十年的“玩伴”终于心隔两处,未能谈到一起、走到一起。
11、《距离的组织》的特点,是用新的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灵感来写诗。当我们忽然了解:远在罗马帝国倾覆之时就爆发而致突然灿烂的星球。直到1934年12月,其光始传至地球,这时候,我们在惊奇之余,是否也获得了某种新的宇宙意识,是否对时间与空间的相对关系有了较具体的了解,并从而更新了思维方式与认识习惯呢?犹如读过弗洛伊德学说之后,人们对梦的含义已经有了新的解读方式。
12、《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
13、卞之琳在他的《〈雕虫纪历〉自序》中,对此“单恋”,其实有所述及:
14、究竟那里下雨了没有呢?你不还是没消息么?这把伞真是太可爱了,这个诗情真是太可爱了,太美丽了,比写这讲义的人一向所喜欢的“细雨梦回鸡塞远”还要好,因为卞之琳的这句诗一定来得很快。是真的心情,不是想象了,故我们更应该爱惜它。
15、第48期:自比稗子或陈皮的余秀华及其诗《我爱你》
16、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
17、你一心只想拿她来干那个勾当,
18、这种情形是从前的诗里所少有的。但是,重要的,是诗人用这种新的感觉成功地表现了一种心情或者说情绪。时空相对的字宙意识,与关切祖国存亡的社会意识互相交错,使得诗人的感觉更加复杂了。远人寄来的风景片,其作为表象与实体的区别,在诗人的感觉里消失了;灯下验土而辨别方位的土科技,使诗人加倍地感到在灰色世界里的失落感;《聊斋》的离奇故事也因了微观宏观的关系,而成为诗人表达对国人(包括自己)昏沉如梦的危机感的极适当的幻象。对于这样一个闭门沉思,以至陷入梦境的敏感诗人,外面实在的天气变化以至当前的时间观念,都消失了。所以,“雪意”和“五点钟”都是由友人带来,并至此才从白日梦中醒来。
19、从热闹中出来闻自己的足音。
20、卞之琳先生一生写过很多诗作,其中不乏浓情之作。他著有《数行集》,被称为“汉园之诗人”。汉园,是三诗人一起读书的地方“汉花园”,所以,中国现代文学馆展版上展示了他编的《汉园集》。由中国诗歌学会主办的夏“中国诗人奖”首届颁奖礼于2000年1月在北京举行。这是首个以“中国诗人”为名的荣誉奖项。评选委员会由著名学者、诗人及评论家组成,每年颁发“终身成就奖”和“年度诗人奖”各两名。
四、卞之琳的诗我站在桥上看风景哲理
1、从此,卞之琳成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于慈江:“作为一个哲学家似乎首先应该冷静:冷静地徘徊,冷静地玄思。而偏生某些富于哲学头脑的人又那么多愁善感,于是冥冥中却在诗歌的堂奥里发现了他们的洞天。卞之琳便是这样一个人。
3、其实,卞之琳一生都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美国人易社强著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中写道:“随着战事的爆发,他(卞之琳)的生活和工作转到另一片天地。在西北与抗日游击队员一起生活了大约两年之后,他于1939年来到昆明。”1940年10月13日敌机轰炸时,他就在现场。西南联大和云大大学区被轰炸的惨烈场面,让他对战争和和平有着深切的感悟。估计他是那个时候西南联大唯一一位受到过毛泽东同志接见的教授。他也去过国外,熟悉中西方文化。
4、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喜欢新诗的人,都会读过卞之琳的这一名篇,可以说卞之琳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是跟这首是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6、也许是诗人早已在楼下准备好了船,也许是转移话题,但最后一句却回答得美轮美奂,希望他的恋人能够立即心动。满满的杏花,寄托着诗人欲言又止的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也是卞之琳对伊人的一个坚定的承诺,他要用最浪漫的花海装饰这美好的恋情。
7、卞之琳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南京市溧水区,现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和胡适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诗《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8、这首只有两段四行、被誉为现代“绝句”的短诗结构工巧自然,最典型地体现了卞之琳诗作的“距离的组织”(套用卞之琳《距离的组织》一诗的诗题),也即其诗作的基本结构形态——对比搭架。前后各两句在内部各构成一种对比搭架之外,总体上也构成一种对比搭架。
9、自己大约寄住在朋友家里罢,或者住旅馆罢,故曰“客枕”。于是要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这个玻璃杯里所盛的不是水,是天下雨,是诗人一切的意思了,否则世界太抽象了。
10、接着“古人在江边叹潮来潮去;我却像广告纸贴在车站旁。”真是太好了,令我非常之同情,我仿佛看到卞之琳像一张广告一样贴在火车站上等车。
11、哲学大可不必惋惜一个关注者的丧失,诗歌却应欢呼又一个拥抱人。一般地,就相若的内涵元素与相当的普遍性而言,诗与哲学的联姻成了某种最佳的选择——两个殊异的极端相连,反而构成了一个圆满的环。因了神秘的瞬间,诗予哲学以最完满的躯壳;而通过某种内在的逻辑和理性的涂抹,哲学则给诗带来了内涵的深沉与时空的拓展。
12、今天是卞之琳先生的诞辰,让我们再来欣赏几首诗歌,感受诗人的纯粹。
13、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14、无独有偶,下面这首《无题》同样出自卞之琳之手,也同样是由相互呼应、互文互释的两小段组成——
15、凭你们穿洞开窗的褴褛,
16、他是20世纪30年代有代表性的“现代派”诗人。上承后期“新月派”和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的影响,下开40年代中国新诗派的先河。
17、审核:朱振鑫发布:张星煜
18、“从技术上来说,卞之琳是中国新诗百年来的第一人!”在讲座中,江弱水分别以卞之琳翻译的《哈姆雷特》选段以及诗歌《白螺壳》《尺八》《断章》《无题五》举例,在动情朗读的基础上,生动诠释了卞先生诗歌语言的多元、形式的多样、技巧的变化多端、意义的繁杂多歧以及多重的复杂来源。
19、水有愁,水自哀,水愿意载你
20、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五、卞之琳的诗《断章》
1、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不得而知。
2、这首诗是卞之琳先生的代表作。本来是一首长诗中的,作者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吧,整诗只对这四句比较满意,所以摘出来独立成章,记录一瞬间的感觉,因名《断章》。
3、“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4、《断章》是卞之琳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5、表明天下还有点公平。”
6、我何尝愿意做梦的车站!
7、此刻在这里做了店小二。
8、回家奔丧的卞之琳料理完家事后,专门到张充和所在的江南古城苏州玩了两、三天,两人一起游虎丘,逛园林,还在水上划船嬉戏,应是别有一番情趣。我想象,那是两人欢乐的青春时光,拍了照片,留下了青春的记忆。
9、其实,卞之琳的文学成就远不止一些诗、诗集,他还是非常著名的翻译家。西南联大期间,他没有写诗,却把非凡的才华用于翻译,先后译了他很熟悉的马拉美.魏尔仑、瓦莱里.艾吕雅、福特、叶芝、奥登、艾略特的诗歌。最早翻译莎翁剧作是浙江嘉兴的朱生豪,我去古城嘉兴专门参观过他的故居。可惜,他英年早逝,特别是又因战乱颠沛流离,译作丢失很多,甚是遗憾,而随后卞之琳攀上了这一高峰。他大学时代就有译作,他翻译的剧作有诗意,更接近写了诸多十四行诗的剧作家莎士比亚,所以在莎翁译界有特殊的翘楚地位。对哈姆雷特的翻译,有这么知名一句,“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这就是他的译文风格。
10、“诗间寄情山水,歌中浸染柔情”,本期与慈江老师一起,共赏卞之琳及其诗《断章》《无题》。
11、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12、多少艘艨艟一齐发,白帆篷拜倒于风涛,
13、作为诗人,他曾师从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与“雨巷诗人”戴望舒并称“南戴北卞”,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汉园三诗人”;
14、第45期:曾卓那棵《悬岩边的树》的孤寂与风姿
15、卞之琳的《断章》《无题》读解
16、(内容来自蓝棣之《现代诗名著名篇解读》仅供交流学习)
17、我认为《距离的组织》的底蕴,是表现一个思想复杂但是诚实,感觉敏锐细腻,耽于白日梦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令人失望的时代里,为灰色氛围所困扰的苦闷与失落感。这首诗没有过分费解,诗人只表达自己的感觉,但却相当真实地表现了大时代的氛围与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18、卞之琳的诗作都是抒情短诗,曾经公诸于世的总共亦不满二百首。除与李广田、何其芳合出过诗集《汉园集》(1934年编集,1936年出版)外,尚出版过的诗集有:《三秋草》(1933年),《鱼目集》(1935年)、《慰劳信集》(1940年),以及建国后的《翻一个浪头》(1951年)。
19、只可惜,在当时张充和的心中卞之琳只是一个好友,而不是情人。后来张充和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一个美国人傅汉思,并且在婚后跟着丈夫出国定居。但是国内外的通讯非常不方便,卞之琳跟张充和一度断了联系。
20、清早下楼看见外面许多杏花,这是现实。其余的都是痴情罢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