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相呼应的诗句(100句)

2023-02-06 14:04:3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前后呼应的诗句

1、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2、浦:近岸的水面。含滋:湿润,带着水汽。滋,润泽。

3、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

4、有多久没有过这样的生活了?

5、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柔肠断一作:愁肠断)

6、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7、苏小妹被丈夫的痴情所感动也作一首回环诗遥寄远方亲人:

8、静思伊久阻归期忆别离时闻漏转问:遥相呼应之句时闻漏转静思伊。

9、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10、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11、在我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诗歌曾发展出诗、赋、词、曲等样式。但到了近代,由于多种原因所致,古典诗歌的创作发展逐渐走向了僵化。时代的更迭孕育了新的诗歌形式的诞生。于是,现代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社会思想的变革横空出世,与近代西方发展了数百年的新诗接轨,中国新诗开启了它的生命纪元。伴随这诗歌的发展,无数著名诗人及其佳作应运而生,为丰富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而我们阅读这些佳作中,积极融入文本中,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与诗歌情感的共鸣,无疑是鉴赏现代诗歌情感的重要法宝。

12、大寒•古诗词赏析立春•古诗词赏析

1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14、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杜甫《佳人》

15、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16、《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17、不信再听听……旧诗并不都过时,就像马克思的话也不全部归零。

18、花不会因为你的疏离,来年不再盛开;人却会因为你的错过,转身为陌路。

19、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

20、结合本诗的背景知识,分析作者为何会写这首诗?

二、相呼应的诗句

1、汝家蚕迟犹未箔,小满已过枣花落。

2、下面诗人继续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虽是写景,但“迟”、“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远”又着意渲染了一种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诗,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富有立体感,而且无不笼罩在烟雨薄暮之中,无不染上离愁别绪。

3、所谓呼应是指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要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做出解释、说明、交代的.呼应可以使文章浑然一体,更具有突出的作用.注意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两个句子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要能够互相搭配,互相衔接.二是两个句子的内容和精神实质要一致.譬如,如果前面的句子是歌颂赞扬性的,那么,呼应的句子也必须是歌颂赞扬性的,前后呼应,是指前边的句子与后边的句子在语意上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对应的关系.首尾照应是文章照应方法的一种,又叫首尾呼应.所谓照应,则是指对伏笔以及文章前边的内容以至标题作必要的回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4、我拿着酒杯,看着菊花,想着京城的诸弟们,来排解我内心的孤寂。这句不仅直抒胸臆,还点名本诗的主题。同时交大了诗人倍感冷清、寂寞、孤独的原因。

5、古典诗歌经常采用各种修辞手段,同时又情景交融、虚实相间,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种委婉浑融的意境,让读者具有设身处地的感受,从而更能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

6、上半句表现出了两者之间会有感情结束的那一天,后半句又说这种遗憾会永远停留在心里,既表达了感情的结束,又体现了作者长情的一面。

7、面对浩如烟海的文本,他们的作者身份却是缤纷多姿的。这些诗歌文本的产生不仅直接受他们身份的影响,更是源于彼时彼地作者生活背景的影响。他们当时的生活状态如何,情感状态如何,所思所想是什么,不同的人生阶段感受还不一样。只有充分熟悉了这些相关的知识背景,我们才能更加明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认真审视作者,走近作者,我们所读出的情感才是精准的。

8、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9、《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是陈子昂的代表作,因其“不合常规”的特殊的句式,在唐代诗作中具有典型的“汉魏风骨”的诗风特色。全诗读来苍劲有力,富有感染力,成为了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篇。

10、李颀和王昌龄都是位卑名高,却在盛唐诗坛占有一席之地。他们才华卓越,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王昌龄的诗歌更是感情饱满、内涵深刻,李颀对他也是非常赞赏,这首诗就抒写了离别之情和不舍之意。

11、东家煮茧玉满镬,西家卷丝雪满籰。

12、最后一句将前后联起,首尾呼应,所以答案为时闻漏转静思伊。

13、楚辞《越人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4、“听禽言”,听一条蚕儿说了什么?如用影像呈现这首诗是一部电影的话,如用理论阐述是中国诗人早就用诗篇写过的“资本论”。

15、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第二节产生了怎样的诗歌美感?

16、摄影与诗歌我们用文艺对抗生活的平庸与琐碎

17、这两句诗以云喻衣,以花喻人,都是用来描述杨贵妃的花容月貌之惊艳。

18、幸好来的这场雨。田间的地瓜终于可以下苗了,再就是芝麻、绿豆、花生、棉花都可以一股脑的种下了。难得的好雨啊。雨后的空气也清新了,凉爽了。

19、后台回复以下数字,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20、文中“这真是令人神往的远景”的具体内容是;——将来有一天我们会控制天气,以保证丰收,驾驭狂风暴雨,使全世界的人更健康、更安全、更繁荣。“令人神往”表达了这一内容是;——作者渴望未来的大自然完美无缺,给人类幸福安康。表达心中完美的梦想。——“远景”呼应上文“控制天气"一词。

三、前后照应的古诗

1、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3、翠绿的树木环绕着小村子,村子城墙外面青山连绵不断。

4、生活中最真实的幸福,最终都会归于平淡的生活。

5、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6、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

7、人们用这种手法造句、写诗、填词、度曲,便分别称为回文诗,回文词和回文曲。虽然不乏游戏之作,却也颇见遣词造句的功力。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

8、第三步:明确两则诗歌分别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9、最理想的生活,莫过于从容度日,与山水共清欢。

10、酒不醉人人自醉,此情此景,无人不醉倒在江南的杏花烟雨之中了。

11、此时我又想寒食节前后,老家早色青青的景色。尾联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进一步烘托出对“诸弟”得想念之情。

12、第一步:判断两则诗歌的作者是否相同,题材是否相似或相同。

13、历来评价李商隐的诗作,多说其艳丽和晦涩,但其中很多认识都是皮相之谈,根本不理解其真实寓意。

14、“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在大鹏正在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堪称大手笔。

15、A.韦诗首句用“雨中”“禁火”“空斋”来加以渲染,营造了萧索、凄冷的环境氛围。

16、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即诗人的故乡。

17、我虽看着这春潮涌动的春江和自由翻飞、悦耳欢啼的黄莺之景象,但是只有我孤身一人坐在这里欣赏。此句虽描写了美好的景象,但无心欣赏,表达了诗人的寂寞和惆怅之情,也为下句直接抒情——想念诸弟做铺垫衬托。

18、此题的采分点是“在寒食节,两位诗人都有‘坐’的这个动作,他们做这个动作的环境不同,所拥有的情感也不同。”分别把二位诗人如何“坐”的,在何环境坐的,会有何情感?即是答案。

19、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20、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四、前后呼应的句子什么意思

1、临别殷勤托方士,寄语君王表情思,语中誓言只有君王与我知。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2、而蚊子的智力,也一直在进化。有些悄无声息,有些只听其声,不见其影,处处装了纱窗,它们却似有了大侠身手,会缩骨,缩翅,房间里最传统的解决方案,除了气愤之余,用手拍死,或者多一个十八武艺,电蚊拍上场,最终还是用上蚊帐:简易的“蒙古包”,公主蕾丝,收缩,伸拉,不下百儿几十个款式,却只会让人防蚊,却空间备受压抑。小卧室成了小蒸笼,大房间瞬间完成了瘦身。

3、旱灾能缓解,百姓盼丰年。

4、二是不同作者相同或相似题材的诗歌。

5、照应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和意思在不同部位上互相关照与呼应,此句在本诗中意为意气风发的状态,与此意思相仿的是: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6、不信你再听王建痛问: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丝送县官。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着。《蚕簇词》

7、请赏析本诗的情感旋律与语言节奏特点。

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剑南诗稿》

9、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10、最后两句充满深情,“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想起此次别离,作者便叹息不已,朋友一路远行,即将漂泊于悠悠江海之中,却不知何时才能再次重逢。

11、洗完衣服的姑娘们欢声笑语的穿过竹林回家,渔船顺流而下,水中的莲叶跟着摇曳。

12、前段时间,在老家饮用水都开始短缺了,田里的麦子就更不用说了。小满将至,如此下去今年夏收必将是惨淡的结局。

13、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4、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15、山有树啊树有枝,心里爱慕着您呀您却不知。

16、作者在描写玄宗和贵妃这段为世人不齿的公公和儿媳妇之间的恋情时,采用的就是避实就轻的写作笔法,只是写道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一笔带过。而更多的去发掘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他抛弃了帝王的外衣,单纯的男女之爱。

17、这是一位即将去养老院的老人写的,很现实,值得人们深思!

18、C.陈诗首句的“抛”字写出“市井”的喧闹,次句的“了”字透出了诗人内心的遗憾。

19、在唐代,诗人们就已经开始写“词”了,虽然很多作品不如宋词脍炙人口,但也同样经典。

20、大暑•古诗词赏析立秋•古诗词赏析

五、前后呼应的好句

1、注①芙蓉山主人:芙蓉山之所在及主人姓名均不详。②白屋:白茅所盖之草房或指不加任何漆饰的房屋,是穷人居住之处。

2、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3、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中,远远地升起一根直指苍天的烟柱;万里黄河自西向东,像玉带一样从大漠里流来,一轮浑圆的红日,正悬挂在西边天际地平线上的河面。

4、园中桑树壮,棚里菜瓜甜。

5、据韦诗关键词:雨、空、冷、独、酒、想诸弟,考生可判断此诗歌的情感色调为冷。

6、一步落人后,百步输人先。

7、首句描写晚景,“花明柳暗”四字,是兴而兼比,犹言自己的前途在半明半暗之间。“绕天愁”三字,更有四顾茫茫都是昏暗的感想。义山只用一个“愁”字,就表达了非常苦闷的心情。

8、——我们为什么不歌唱!

9、在这出爱情悲剧中,杨贵妃的死是个关键情节。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第二部分,特别是在这一动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

10、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11、次句写登楼,不仅点出了攀城、登楼过程,更说明了诗人心中的愁闷,在一层层地在增加。义山先悲怨自己能力很差,多年寒窗苦读,最后却名落孙山。自己没脸面还在其次,最主要是对不住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

12、清明时节,天阴雨下,又是寒食禁火,万户无烟,我这空荡荡的屋子里,显得倍加冷清。此句营造了诗人深处环境的萧索、凄冷的氛围。

13、沾襟:打湿衣襟。此处为双关语,兼指雨、泪。

14、诗人由钟声、山色的感染而勾起内心的幽绪,由那低低的轻问,流露出人生的哀愁和忧伤、清冷与孤独,也表现出诗人心底对人生中那份充满温暖的相互关爱的真挚情谊的热切呼唤。2020年9月《新课程报·语文导刊》

15、紫静仪《长信宫》三千锦帐飘香麝,十二长裙散彩云。

16、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17、以下两句话首尾呼应: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一句写开始,一句写结束。

18、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19、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2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