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囊的诗句(82条诗句)(100句)
一、关于香囊的诗句
1、香囊,又称“香包”,可香身、辟秽。用于盛放香粉、干花等香品,以便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材质的镂空小盒,放在身上散发香气的香具。
2、雍正时期,合香珠被用作供御或作赏赐,慈禧太后有一串避暑合香珠,就挂在胸前右侧衣襟上的纽扣上。
3、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欧阳修《鱼家傲》
4、《晋书贾午传》记载,青年才俊韩寿是权臣贾充的一位幕僚。一天,他到贾充家做客,和贾充的小女儿贾午一见钟情,二人彼此爱慕。贾午和韩寿约会时,送给他一个香囊,里面装着名贵的西域香料,是皇帝司马炎赐给贾充的。
5、近年热播的清宫电视剧《甄嬛传》,剧中安陵容这一角色,不但让很多观众见识了香料的丰富变化,倒也从另一个侧面真实再现了清代宫廷对于香文化的重视。
6、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在,只留《离骚》在世间。——张耒《和端午》
7、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8、此外,就在古城姑苏,一家醉心于“老首饰,新时尚”,力求实现传统东方审美与现代日常生活完美结合的国内知名原创设计品牌工作室“衣锦媚行”,也巧妙地将古老的香囊元素成功运用在宜室宜家的时尚风情之中。
9、图13清拉锁绣打籽绣香囊
10、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药香手工制作技艺第五代代表性传承人,他曾经在2010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OV评选的优秀青年传承人大奖和最美中国手工艺大奖,这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
11、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续编》中对清末时人佩带香囊曾经这样记述:“无论贫富贵贱,三教九流,每届夏日无不佩香囊者。故北京售卖香囊之肆,遍于九城。庙会集市售卖者尤多。
12、“想做一点有良心的东西。”
13、将立体模型脱离原画后,整个设计图就更加趋近于实际应有的形象了,包括银质材料的金属光泽、镀金工艺的颜色对比等,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基本可以推测出作品完成后的样子了。
14、百妹也不禁感叹了,斯人已逝,唯留香囊。
15、关于香囊的诗句有哪些《满庭芳·山抹微云》宋代秦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译文: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徒然赢得青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定情诗》魏晋繁钦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译文:用什么表达我的真诚呢?戴在我耳上的一对明珠。用什么表达我的挚诚呢?系在我肘后的香囊。有关梳子的美好古诗词云鬓轻梳蝉翼,蛾眉淡拂春山。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卿且梳相思,思卿共白头。青丝白发卿长在,细水流年君不离。青丝绾君心,同看青山烂。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远山眉黛描清逸,词软音糯誓静谧。
16、作为一个四年级的小朋友,
17、其中老虎造型的香囊大梅正在申请合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8、端午节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19、香囊最初佩戴于身上,一则出于祛病避虫的功能,二则也是用水不便的古人用于遮盖体味,保持个人卫生。
20、黄庭坚自称有香癖,有“一炷烟中得意,九衢尘里偷闲”的诗句。
二、关于香囊的诗句(82条诗句)
1、贾充心中猜到几分,可能是女儿贾午有了爱慕之人,私自将香料馈赠他人。最终,如他所料,贾充得知实情后,将女儿嫁给韩寿为妻。(《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
2、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3、香囊里的各类中药都是大梅自己去采购。大梅的朋友家在江苏经营着百年中药老字号店铺,她从这儿配中药,来源更可靠。中药更多的是调理的功能,相对来说温和不刺激,适合大多数人群。
4、最后,我请工人师傅帮忙,依照定版的尺寸及形制,进行手工熔冶、灌注、雕刻、精修、镀金,及打磨剖光。
5、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陈子龙《五日》
6、香囊的雏形,我决定模仿藏品这一掐腰内敛型的主体形制,而在花纹的选择中,我则更多考虑到了传统文化的古老内涵。
7、除了最常见的绸缎香囊,古人常用的还有黄金、白银、铜等金属香囊,并在其上镶嵌宝石,后来又发展出了玉石和沉香、奇楠等珍贵木材雕刻而成的香囊,古人还会在香囊下用丝线或珠串结出彩绦和流苏,让整体观赏性大大提高,典雅精致。
8、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壁醉佳辰。——苏轼《浣溪沙》
9、《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初座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
10、译文:会稽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一半;越州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
11、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苏轼《六幺令》
12、而香囊的文化寓意更为有趣。
13、今年也要自己动手做香囊
14、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15、葫芦,音通“福禄”,素来为国人所喜。
16、生活不易,香囊也必须多才多艺
17、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18、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
19、盖堂时夏日如不佩带香囊,宛如衣履不齐,在本人,心意不舒,在应世为不敬。即下级社会人士,亦必精心购制。绣花镶嵌,极人力之可能。高贵者尤争奇斗巧各式各种精妙绝伦。”
20、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三、描写香囊的唯美句子诗经
1、每到这个时节,大街小巷粽叶飘香,早餐、点心都少不了粽子的出现。
2、这也许也正是民艺的特殊之处,不需要特定的引导,在家庭的周边的环境影响下,我们自然地去欣赏去接受。因为其中有着直击心灵的东西。
3、随意笔墨点成画,可能有人说牧溪粗糙不循章法,但也有人欣赏其天然的古朴。其中技法的变化和自己的坚持,都与手工制作不谋而合。
4、据《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浮山)有草焉,名曰熏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
5、足见在古人眼中,香囊一直是女儿情思的集成物,锦绣纹章之下有芳心暗许,或许含蓄的中国先民对于爱情的最佳释义。
6、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7、据说这种形制的香囊也是杨贵妃所使用的。大家可能非常熟悉杨贵妃被赐死在马嵬坡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还有后续。《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玄宗在安史之乱后重返长安,念及旧情,曾秘密派人将贵妃改葬。
8、古装剧里信物联盟妥妥的
9、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
10、现代衍生出了各种各样丰富的使用方式,比如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的香囊可以挂在女士手提包上,或者作为车载装饰为司机提神,而一些药用香囊则可以挂在脖子上或缝在衣服内侧,实现驱虫祛疫的养生效果。
11、端午最应景的饰品——五色缕
12、图23黄金葫芦香囊(沉香世家作品)
13、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14、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15、如汉代《礼记·内则》中所载:“子事父母,左右佩用……衿缨,以适父亲舅姑。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纵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即当时年轻人与父母、姑舅等长辈相处时,应随身佩戴香囊,以示对长辈的尊敬。
16、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秦观《端午》
17、这段历史曾一度记载于《艳异编正集·艳异编》及《旧唐书杨贵妃传》中:
18、唐代诗人于鹄《古挽歌》中就有:“送哭谁家车,灵幡紫带长。青童抱何物,明月与香囊。”
19、幸运的是,大梅的家人都支持她的工作。有时候购买原材料并不便宜,但是家人总是给予支持,尊重她的想法。
20、幽欢一梦成炊黍,知绿暗,汀菰几度。竹西歌断芳尘去,宽尽经年臂缕。梅黄后,林梢更雨。小池面,啼红怨暮。当时明月重生处,楼上宫眉在否?——吴文英《杏花天》
四、关于香囊的诗句(23条诗句)
1、香囊,以锦制作,也称“锦囊”或“锦香袋”。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三国魏朝繁钦在《定情》中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带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棕子、插艾叶以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
2、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3、但是大梅不想只保持传统,打破香囊只能是三角的陈见,她想设计的是富有创意的造型香囊。
4、首先香囊中的内容物会有不同。例如放入香料或者某些药材,可以起到熏香或者驱虫的不同作用。百妹感觉有种自带“花露水”的效果。
5、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6、大梅可能只是想做好香囊,她可能没有意识到她已经在做关于一项民艺的创新性发扬。
7、总而言之,香囊在古代一直伴随着形形色色的人,出现在各色场合、风行于大江南北。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多人喜爱的小物件儿。
8、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陈三聘《如梦令》
9、曾经羡慕古代的巧手女子
10、不止民间风俗,在宗教传统中,香囊也作为吉物占有一席之地。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多次提到用香囊盛咒语携带于身可免祸。如:“若善男子善女子等,怖畏怨家恶兽灾横厌祷疾疫毒药咒等,应书般若波罗蜜多大神咒王,随多少分香囊盛储,置宝筒中恒随逐身,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诸怖畏是皆自消除。”
11、待收复西京后,唐玄宗派人悄悄将她的遗体移葬,人们发现贵妃的遗体只剩下莹莹白骨一具,唯有临死时佩戴在胸前的香囊还完好似昔。
12、白天更多地陪伴孩子,大梅更愿意在晚上开始手工制作。夜晚,开着温暖的顶灯,在自己的手工制作间里缝制、裁剪,一段安静但充实的独处时光。暂时告别对孩子的挂念,不仅仅是作为妈妈,在这儿,能回到最本真的自我。
13、最后再来一张我的香囊作品大合影吧!
1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5、正因为香道属于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所以我更是牢牢记住了李时亮这个名字。
16、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香芦结黍趁天中。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
17、乘兴挈朋侪,游赏遍、南峰佳致。崇仙岸左,争看竞龙舟,人汹汹,鼓冬冬,不觉金乌坠。——杨无咎《蓦山溪》
18、不输女生,男生也爱佩带香囊
19、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文天祥《端午》
20、图22印尼沉香和田白玉福袋香囊(沉香世家作品)
五、香囊定情的诗句
1、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白衣天使们逆行驰援,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无私奉献,就在这个非常时期,中华香囊的药用价值得到了重要的体现。
2、大梅擅长做各种创意的、样式有趣的香囊。
3、“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
4、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5、再有一周多就是七夕节了
6、图1民国银镀金累丝葫芦香囊
7、大梅的工作室还会接到线下手工教学的活动,她对此感受很深。她之前去给有一些障碍的孩子上课,他们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身体,穿针之类的也显得困难。但是他们都特别执着地想学会,大梅耐心地教了好久,回家还拍了视频给他们反复学习。
8、△牧溪《六柿图》(图源网络)
9、译文:穴枕好像通了灵气一样,长长的丝絮像是能把人的命延续。四季花都开放,粽子的种类花样多,味道独特美味。
10、能有自己的空间,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放空也好,减压也好,都是生活中的小美好。
11、天气润罗衣,病起却忄欠微暑。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范成大《如梦令》
12、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13、香囊的造型也有一定要求,如果是布料缝制,上面编织刺绣的图案一定是带有美好寓意的,比如牡丹、莲花、鸳鸯、蝙蝠、龙凤等待,如果是雕刻而成的香囊,也要使用吉祥的形状,比如元宝、福袋、葫芦等等,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的佩戴需求。
14、上溯到黄帝时期,中国就有了焚香祭祀的礼仪;居家生活中,人们也常常焚香。
15、香囊成为正式的礼仪用品
16、《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有这样的描写:“宝玉曾见过这香袋,虽未完工,却十分精巧,无故剪了,却也可气。因忙把衣领解了,从里面衣襟上将所系荷包解下来了,递与黛玉道:‘你瞧瞧,这是什么东西?我何从把你的东西给人来着?’”
17、到了秦汉时期,香囊的造型也开始逐渐趋向今天的模样,如图是罗布泊出土的东汉彩绣云纹香囊,在深香色绨面上以红、黄、绿色丝线绣出花朵纹及变形云纹,技术十分精湛,可见古人对此类饰物的重视。香囊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其主人审美和财力的象征。
18、鹊桥或许还未搭就,牵牛织女或许还是在离别之中未能相聚吧,猜想此时乌鹊已将星桥搭起,可牛郎、织女莫不是仍未相聚,再看天气阴晴不定,忽风忽雨,该不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又受到阻碍了吧!
19、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20、条脱闲揎系五丝。——李清照《端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