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悯农》(其二)(100句)

2023-02-04 14:41:2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悯农》(其一)

1、谁 知 盘 中 餐 ,

2、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3、等到后期,我让混音师把这个“嘿”加到了间奏部分,听上去很有画面感,仿佛看到了田地里的农民在很有节奏的耕作的景象。小歌手听到定版的儿歌也笑了,觉得这声“嘿”加得真好!其实,灵感就是这样生发的,一个突发奇想,反而使作品更有活力和灵性。

4、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5、这首诗的前两句采用了对仗的手法,用“一粒粟”和“万颗子”形成强烈的对比,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片丰收的景象。既然“一粒粟”,就能产出“万颗子”来,那么应该年年都是大丰收,天下的粮食应该吃也吃不完呢。第三句“四海无闲田”进一步肯定了这样的说法,为读者加深了这样的印象,粮食如此高产,天底下的农田也纷纷被耕种,太平盛世也不过如此了吧。可经过一层又一层的铺垫之后,诗人在最后一句写下了惊人的反转——“农夫犹饿死”。前面丰收的景象越是让人喜悦,最后这句话就越是让人心惊胆战,感到沉痛和不解。

6、chú hé rì dāng wǔ ,

7、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8、第二句“汗滴禾下土”的意思是:由于天气炎热,劳动紧张,农民累得满头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里。

9、让我们也来吟诵这两句吧,表达出从快乐到痛心的转变。

10、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1、汗 滴 禾 下 土 。

12、李绅:字公垂,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朝宰相、诗人。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13、狐守|一周吟诵·《春晓》

14、第一句“锄禾日当午”:夏天的中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田里给禾苗锄草松土。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

15、全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6、狐守|一周吟诵·《赠汪伦》

17、感谢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叔叔阿姨,他们已经把若虹妈妈编著的《给孩子们说古诗》全部音频上传到喜马拉雅FM。

18、和吴老师一起吟诵这句吧。

19、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20、古代文人墨客都爱吟诗作赋,那么诗词佳赋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我们一起去探寻一下吧~

二、《悯农》(其二)

1、这套书集诗韵之美、音乐之美、图画之美、装帧之美于一体,值得珍藏!

2、每首诗若虹妈妈都精心选定主题,插画师用心绘制,180首古诗,180张浓郁中国风的绘画,整套书“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配合相得益彰。如果孩子有兴趣,还可以让孩子边看边画,学习古诗的同时,陶冶性情,也能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这本书可是新编小学语文教材阅读的。

4、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5、“农夫犹饿死”——犹,是仍然的意思。即使天下田地种满庄稼,农夫还是会饿死!读来细思极恐,令人悲愤。

6、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古诗《悯农》其一

7、悯农”,即怜悯农民之意。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还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悯农》诗。都写出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同时借此揭露社会不平,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8、这套书分为上、中、下三册精装,包含了60首古诗词,是在参考了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大纲后,又在众多诗词中精挑细选而来的,像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等这些众所周知的大家的宋词作品都有收录。

9、歌曲开头富有节奏感的大鼓,与低沉的男声合唱团,奠定了整首歌曲深沉、劳作的基调。大鼓的敲击就像是农民伯伯在用锄头一下一下锄地的声音。小歌手坚定有力的歌唱与朗诵,表达出对农民的同情,对社会不公的愤怒。间奏部分,作曲人设计了低沉有节奏的“嘿”的声音,形象地表达出农民锄地的艰辛。

10、而且,我们木头马的这本书还配有免费的有声伴读,一文一码,专业配音员深情朗读,给你身临其境般的听觉盛宴!

11、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12、李绅六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庐氏带着他迁居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由母亲躬授学业。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1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14、李绅是唐朝诗人,他认为写诗不要只注重形式,而要写出实实在在的内容。李绅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十分穷苦,长期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对他们的艰辛比较了解,所以,才能写出《悯农》这样的作品。说到《悯农》,可能有些小朋友会觉得陌生,但是听到“锄禾日当午”这一句,就立刻觉得熟悉了,这就是《悯农》两首中的一首。

15、中唐时期,蔓延千里的战火已经平息,劳动人民在失而复得的土地上耕种,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不过,那时真的是看天吃饭,有时骄阳如火,炙烤着禾苗,有时洪水突袭,侵吞了庄稼。好不容易天灾过去,有了些收成,却面临着更残忍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呢?李绅的这首诗中有答案。

16、《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7、他们啊,不厌其烦地为谷子幼苗除草、施肥,在干旱的日子里人工降水,在多蝗虫的日子里灭虫消灾,如此精心的呵护,才能换来“秋收万颗子(√)”我们之前学过《咏鹅》,知道这个长得像小钩的符号(√)表示“上声”,也是仄声的一种,相当于现在的第三声,吟诵的时候要拖长声音。为什么这么读呢?想象一下,秋天到来,曾经的一粒谷子变成了千千万万粒,高挂枝头,整块土地,连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而这片金色的海洋,甚至连遍了整个国家。多壮观的场面啊,何不用你的长音来显示满眼的金黄呢?

18、《悯农二首》(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白话译文其一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其二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悯农》(唐)李绅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19、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20、狐守|一周吟诵·《风》

三、《悯农》(其一)意思

1、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间悲剧呢?种出的粮食到哪里去了呢?遍地粮田五谷丰登,种田的农民却两手空空,凭什么会这样呢?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只是如实记录下如此不公平的现实。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到,在古代的很多时期里,农民都是生活得最艰难的:他们要面对田间日夜的辛劳,要祈祷老天不要有灾害,要承担朝廷压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要忍受地方上豪强的掠夺,要忧心未知的战乱和动荡......

2、出版方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非常重视这本书的出版,力求把《给孩子们说古诗》锻造成文化精品,选用最好的128克无光铜版纸印刷,完美还原插画的色彩,印刷更是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呈现,用纸厚实孩子翻页不会破,书页不反光,内页文字很大,排版松阔,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孩子娇嫩的双眼。装帧考究,200×285mm的大开本更能让孩子融入到诗的情景中,特别适合孩子使用。

3、在录音棚里,我突发奇想,让小歌手专门录了一个“嘿”的象声词。当时小歌手有些疑惑,问:“录这个字干什么,歌词里又没有”,我眨眨眼,说你唱就好了!

4、A.粟:谷子,这里可指代所有的粮食作物。

5、“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6、除了对重点、难点词句进行注音、注释,还以孩子们熟悉的视角,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对诗歌进行介绍和解析。这样,既拓展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又让孩子们更轻松地领略古诗之美。

7、关于这首诗的解释,错误的是哪一项?()

8、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9、白话文释义: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0、当音乐奏起,歌声响起,就会把孩子们带入那个万物复苏,绿柳成阴的明媚春天。感受了,理解了,背诵自然顺理成章。

11、得益于现在的科技,让我们在看书的同时能便捷的获得听觉的享受,而听正是孩子最自然获取知识的方式,若虹妈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从事过很多年的普通话考核工作,也做过十几年的语文老师,更是一位陪伴孩子成长十三年的妈妈,扎实的教育背景,丰富的教学经验,温暖的育儿教育经历,让她更懂得古诗中所蕴含的内涵,声声句句中,传递是温情,传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度……

12、不管是古诗的选取还是对古诗的诵读,若虹妈妈精心挑选;不论是书籍的设计还是出版,所有参与人员都百分之百的投入。这个成果便有以下几大优点:代表性、全面解析、听读结合、插图诗意、获益良多。

13、好了,最后来和吴老师一起来吟诵全诗吧!

14、“农夫犹饿死”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15、这首诗的意思还是很好理解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说的是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很多很多的粮食。“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两句诗是说,四海之内没有一块儿农田是没有被耕种的,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农民会被饿死。诗中的“四海”可不是说农民们在海里种田哦,而是一种代称,指天下或者全国各地。因为古人认为中国被东、南、西、北四片海所环绕,所以我们也常常听到“放之四海而皆准”、“四海为家”、“四海八荒”等等说法。

16、作为一个读书人,李绅能同情农民的遭遇,体察民生的艰难,是值得尊重的。据记载,写这组《悯农》诗的时候,李绅还没有做官,还不是那个一顿饭要吃掉几百条鸡舌头的朝廷宰相;这个时候,他还可以对农家的生活感同身受,所以这个时候,人性的光辉还闪现在他的诗里。

17、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8、“若虹妈妈说古诗”系列一套三本,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编写《踏歌声》是第一本,《少年游》是第二本,《思无涯》为第三本,书名分别选自每本书里的诗,踏歌声取自李白的诗《赠汪伦》,少年游取自王维的《少年行》这首古诗,有鼓励孩子在诗海遨游的意思,思无涯,即学了180首古诗,学到了知识也有所思考,学无止境,层层有递进,与若虹妈妈说古诗的内容相契合。

19、狐守|一周吟诵·《静夜思》

20、唐李绅《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悯农其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四海无闲田”一句,四海,指全国各地。中国古代的观念里,中国大地四个方向都被大海环抱,因此“四海”也就是古人对天下各处的称谓。“闲”是空闲、闲置的意思,“闲田”是空余的农田。这句诗是说,天下到处并没有空闲的、没有耕种的土地。然而这又怎么样呢?下一句揭示出残酷和悲惨的现实:

2、粒 粒 皆 辛 苦 。

3、今天早上起床,小站老师发现在阳台种的西红柿和辣椒都结了果实!虽然说是妈妈种下的,但我也一直帮忙松土、施肥和浇水呢,看着自己的劳动变成一个个色彩鲜艳的果实,丰收的喜悦和成就感真的是什么都比不了呢!

4、首先,请你先抬起手臂划平仄符号,试着和吴老师一起来诵读这首诗。

5、《悯农》是什么意思“悯农”,。古代很多诗人写过《悯农》诗,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唐代诗人的《悯农》诗,还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悯农》诗等。

6、冬天过去,土地刚刚复苏,农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一粒一粒播下种子。“粟”是小米的意思,在这里指的是五谷杂粮。小朋友们知道古时候的“五谷”指的分别是哪些吗?“稻、黍、稷、麦、菽”。“春种一(!)粒(!)粟(!)”,连用三个入声,表现了农民伯伯一粒又一粒,郑重地播下种子,每一粒都含着对未来丰收的期待。

7、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8、“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9、注释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禾:谷类植物的统称。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10、小小吟诵家(男生):胡徐欣、景昱轩、洪宇昇、孙逸阳、陈祉皓、宋承泽

11、附有60首诗词儿歌曲谱,将五线谱、功能谱、简谱融为一体,方便实用,孩子在家就能学起。

12、这是李绅《悯农》诗中的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13、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4、一周吟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15、锄 禾 日 当 午,

16、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7、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18、我们读过《悯农》的第二首,它们本是一组两首,应该就在一起,现在“其一”出现了,终于完整了。

19、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20、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五、悯农其一作者

1、狐守|一周吟诵·《江南》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3、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首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4、李绅《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释)悯:怜悯。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un),国内由于飧字用的很少,是个冷僻字,当初为了让诗歌更通俗易懂,改为餐了。(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李绅《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释)悯:怜悯。粟:(sù)谷子;栗粟。犹:还。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译文)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

5、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6、目录长歌行七步诗敕(chì)勒歌咏鹅回乡偶书咏柳凉州词登鹳(guàn)雀楼春晓宿建德江凉州词出塞从军行芙蓉楼送辛渐鹿柴(zhài)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别董大静夜思古朗月行(节选)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独坐敬亭山黄鹤(hè)刨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秋浦(pǔ)歌(其十五)望天门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其三)赠花卿(qīng)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绝句(其一)江畔(pàn)独步寻花(其五)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寻隐者不遇枫桥夜泊渔歌子寒食滁(chú)州西涧(jiàn)塞(sài)下曲游子吟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其一)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悯(mǐn)农(其一)悯农(其二)山行清明江南春……

7、颗粒无收(kēlìwúshōu)生词本基本释义收:收成。连一粒米也没收获到。多指因灾祸造成绝收。成语接龙收之桑榆榆枋之见见兔放鹰鹰嘴鹞目目若悬珠珠投璧抵抵背扼喉喉长气短短兵接战战战业业业精于勤勤能补拙拙贝罗香香象绝流流芳后世世道人情情同手足足蹈手舞舞文饰智智尽能索索隐行怪怪诞不经经纬天下下车作威威胁利诱诱秦诓楚

8、小小吟诵家(女生):庞琦玥、李椀然、倪子晴、顾涵懿、石优优、朱郑悦

9、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10、古人相信,整个国家由“东”“南”“西”“北”四大海洋所包围,所以“四海”指的就是“全国各地”。农人们辛勤的汗水,浇灌了每一寸土地,他们在幸福中收获,憧憬着衣食无忧。可就在这个时候,我们前面说到的大麻烦来了,那就是沉重的赋税。古时候的朝廷官员,向穷苦的劳动人民征收各种各样的赋税,所有的粮食只能上交,农民们又变得没有粮食吃,活活饿死。“农夫犹饿死(√)”,这个“死”带着一种恨意,一种不甘,一种心疼,全部的情绪都在诗人李绅的心里,不吐不快。

11、狐守|一周吟诵·《鸟鸣涧》

12、《悯农》据查共三首,都是李绅写的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三首里都没有“扰”字

13、不过,吴老师也要话锋一转,现在我们国家是很富强的,人民当家作主,再也没有沉重的赋税,农民们可以自给自足,幸福生活。为我们的国家点赞!

14、《悯农》其一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宋代: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15、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16、“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17、若虹妈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针对孩子的理解能力、兴趣点、思维方式总结出完整的教育方法,故事化、口语化、趣味化的表达,孩子看这本书就像与若虹妈妈对话交流,既有趣又有益,再加上每首古诗都有若虹妈妈的配乐讲解,孩子们一定会爱上学古诗。

18、其二的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1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除了小歌手的情绪,我在节奏感上也做了些文章,比如,歌曲的重音落在第二拍,就好像农民在用锄头用力开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