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其二的古诗怎么写(100句)
一、《悯农》其二的古诗
1、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
2、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3、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4、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5、“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chúhérìdāngwǔ,hàndīhéxiàtǔ。
7、农历六月廿一二零一八年八月一
8、元和十四年(819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820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9、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10、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见得真实。毕竟李绅和李德裕都是老之将死之人(李绅在此事后第二年就死了,李德裕死于五年后),不太可能为争夺一美貌女子谋人性命。
11、《春晓》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
12、在学习这首古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首古诗的作者吧!
13、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帮助他人,快乐自己。若我的回答对您有用,请将其设为“好评”,谢谢!
14、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15、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但款项不多,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16、(幼儿古诗)《春夜喜雨》唐·杜甫
17、《悯农》这二首古诗揭露了中国封建时代当时农民辛苦劳作,惨遭饿死的生存状态。《悯农二首》唐代诗人李绅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8、按照奏章中的说法,事情的起因是扬州都虞侯刘群欲娶流落广陵的美女阿颜。不料阿颜的养母却悄悄把阿颜嫁给了江都县尉吴湘,刘群闻讯后非常气愤。
19、(幼儿古诗)《竹里馆》唐·王维
20、《鹿柴》王维《竹里馆》王维
二、悯农其二的古诗怎么写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2、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为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著有《乐府新题》二十首,已佚。代表作为《悯农》诗两首,《全唐诗》存其诗四卷。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悯农》的作者是李绅,李绅还是唐朝时期的一代宰相,他也是当时主张诗歌革新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与白居易、元稹、张籍等人的交往十分密切,其留存的《悯农二首》广为后世传颂。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5、(幼儿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6、《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一共有三首,共有十六句
7、《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8、是两首诗啊。都是绝句(其一)春种一粒粟⑵,秋成(收)万颗子⑶。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1)⑸,粒粒皆辛苦。(2)
9、(幼儿古诗)《所见》清·袁枚
1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11、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2、书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每首诗的内容“量身定制”的,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每首诗的意境,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插图表现的是诗歌的意境,不能以其考证名物。
13、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14、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
15、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6、谁知盘中餐(1)⑸,粒粒皆辛苦。(2)
17、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8、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19、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20、“锄禾日当午”,概括的写出农民从事的活动、时间和天气情况。日当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着,是一天最热的时候,诗人没有一般地写农民锄禾如何劳累,而是集中写他与第一句“日当午”紧相呼应。
三、《悯农》其二的古诗作者
1、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
2、而且,李绅家中私妓成群,完全没有必要夺人所爱。诗人刘禹锡吟了一首《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3、感谢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的叔叔阿姨,他们已经把若虹妈妈编著的《给孩子们说古诗》全部音频上传到喜马拉雅FM。
4、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5、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6、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7、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8、(幼儿古诗)《题临安邸》宋·林升
9、《悯农》中押韵的字:午、土、苦《小荷》:流、柔、头古诗中一般都是偶句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这两首诗都是首句押韵的。
1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shuízhīpánzhōngcān,lìlìjiēxīnkǔ?
11、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
12、(幼儿古诗)《池上》唐·白居易
13、(幼儿古诗)《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14、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15、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16、戊戌年︻狗年︼己未月丙寅日
17、欢迎分享到班群、朋友圈、帮助更多孩子。
18、《悯农其二》这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以语近意深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9、有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们,难道不应该珍借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吗?
20、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四、江雪
1、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2、出版方江苏凤凰电子音像出版社非常重视这本书的出版,力求把《给孩子们说古诗》锻造成文化精品,选用最好的128克无光铜版纸印刷,完美还原插画的色彩,印刷更是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都完美呈现,用纸厚实孩子翻页不会破,书页不反光,内页文字很大,排版松阔,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孩子娇嫩的双眼。装帧考究,200×285mm的大开本更能让孩子融入到诗的情景中,特别适合孩子使用。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6、古诗《悯农一》和《悯农二》完整版
7、《悯农》据查共三首,都是李绅写的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三首里都没有“扰”字
8、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9、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10、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12、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3、《悯农》其一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形象地用“种”和“收”,“一料粟”就变成了“万颗子”描绘出农民的劳动;而且全国的土地尽被开垦,毫无荒废,我们由此能够想象出一个遍地谷穗金黄、粮食堆积如山的丰收景象。而“四海无闲田”则显示了农民的勤劳和辛劳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宋代: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14、(幼儿古诗)《大风歌》汉·刘邦
15、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朗朗上口,也是这首小诗长期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因。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一遍感受韵律之美吧!一定注意停顿哦!
16、得益于现在的科技,让我们在看书的同时能便捷的获得听觉的享受,而听正是孩子最自然获取知识的方式,若虹妈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从事过很多年的普通话考核工作,也做过十几年的语文老师,更是一位陪伴孩子成长十三年的妈妈,扎实的教育背景,丰富的教学经验,温暖的育儿教育经历,让她更懂得古诗中所蕴含的内涵,声声句句中,传递是温情,传承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温度……
17、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18、今天的推送是李绅的《悯农》(其二)
19、悯农二首李绅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让孩子们在年幼时就接触诗歌、爱上诗歌,是若虹妈妈编写这套书的初衷。为了较好地达到这个目的,若虹妈妈对书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设计。
五、《悯农》其二,唐李绅
1、(幼儿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南宋·范成大
2、做一本孩子们喜欢,能帮助孩子进步的书,是若虹妈妈的初衷。
3、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4、锄禾:为禾苗除去杂草,疏松泥土。
5、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6、若虹妈妈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针对孩子的理解能力、兴趣点、思维方式总结出完整的教育方法,故事化、口语化、趣味化的表达,孩子看这本书就像与若虹妈妈对话交流,既有趣又有益,再加上每首古诗都有若虹妈妈的配乐讲解,孩子们一定会爱上学古诗。
7、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0、《出塞》唐|王昌龄
11、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12、河北悯农农业的肥料很好的,可以强根壮苗,防bing抗bing,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减少各种bing害发生蔓延。
13、出自:唐李绅《悯农二首》扩展资料主题思想:
14、这套书是中小学生的语文好伴侣,本书涵盖60首中小学生必读、必背的经典古诗。在高考改革、语文在高考中分量越来越重的当下,本书能极大程度上提升孩子的语文能力。通读本书,孩子对古典诗歌、古代文化常识的认知水平,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越,在语文考试中大放异彩。
15、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16、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17、李绅,字公垂,他一生最闪光的地方在于诗歌。由于战乱导致粮食紧张,农民异常艰辛,作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这首诗。忧国忧民的李绅此前著有《悯农》,所以这首诗被称为《悯农(其二)》。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为传诵,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
18、(幼儿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宋·苏轼
19、(幼儿古诗)《望洞庭》唐·刘禹锡
20、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