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悯农电子版(100句)

2023-02-04 14:39:3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悯农》完整版

1、《悯农》——唐·李绅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田家》——唐·聂夷中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浔溪棹歌》——清·董恂米凭转斗接青黄,加一钱多幸已偿。二月新丝五月谷,为谁辛苦为谁忙?《观刈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2、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3、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4、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5、《我爱古诗词》是一档致力于帮助孩子们了解古诗词、读懂古诗词、爱上古诗词的音频栏目。

6、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7、点击"南山望岳"关注我们

8、shuízhīpánzhōngcān

9、《悯农》是李绅所作古诗的题目,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怜悯农民。全诗通过描绘农民辛苦耕种的景象,表现出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表达了作者对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的批判,抒发了作者对劳动农民深切的同情。

10、据市场调研,用过悯农复合肥的,都反馈质量很好。悯农复合肥具有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且物理性状好等优点,对于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麒麟山書院诗词基础学习群,工作日分享诗词相关基础知识、学习方法(文字+语音),双休日自由复习+小测验。

12、音频课程《悯农二首》选自由曹红宇老师主讲的《我爱古诗词》栏目。曹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不仅讲解诗词,讲解诗词背后的故事,更讲解诗词的朗诵技巧。

13、作者:李绅( lǐ shēn)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悯农》诗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4、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15、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16、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17、“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18、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19、春种秋收,农民们四季忙碌。然而四海的田地都结满了果实,那些劳动者还是两手空空。强烈的对比带给了人们沉重的思考: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诗人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刻画了一个不平等的社会所带来的矛盾,道出了百姓之声。诗文亲切感人,概括却不抽象。诗中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所以,这首诗虽然通俗明白,却不单调浅薄,让人常读常新。

20、找到几首赞美劳动者的现代诗:1,《当黎明穿上了白衣》2,《三月歌》《你好,百花山》4,《我走向雨雾》《黑色的雕像——给一个青年养路工》《鸽子》《白日梦》《潮汐》《木棉花》《蓝水兵》还有一些学过的古诗:《悯农》《古风》《伐檀》《江上渔者》《蚕妇》《观刈麦》《乡村四月》ps我是GG

二、悯农电子版

1、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2、李绅《悯农》二首锄禾日当日,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这四十个字为李绅赢得了“悯农诗人”的称号,然而也是对他人生极大的讽刺。在投靠李党之后,李绅权欲滔天、肆无忌惮,成为一代奸相。更讽刺的是,直至今天,还有人不知真相地赞美李绅对农民的尊重、同情

3、总而言之,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将近五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居住在我国,我国面临着空前的温饱危机。作为青少年,节约粮食马虎不得。首先,“光盘行动”,人人有责,不让一粒米逃离你的虎口。其次,“定量盛装”,根据自己所需,不让一粒米进入不了你的胃,成为粮食的士兵,尽忠职守。

4、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5、烈日当空时在田间锄草,汗珠一滴滴掉在庄稼下面的土地上。有谁知道那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蕴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

6、chúhérìdāngwǔ

7、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8、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9、hàndīhéxiàtǔ

10、最后,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

11、李绅写《悯农》是为了提醒人们珍惜粮食,体会农民劳作的艰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中可以看出李绅同情劳苦大众的情怀。

12、您看此文用分秒,转发只需1秒呦~

13、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14、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

15、悯农二首李绅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6、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17、有人可能会说:“他们都是为了维持生计,除了种庄稼什么也不会,一点出息也没有,我们现在以学习为重,节约粮食什么的是国家、社会、大人的事,关我们何事呢?”这种让我痛彻心扉的回答不堪入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人人赞之,临近九十高龄的袁隆平爷爷一直在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决我们百姓的温饱问题。籼型杂交水稻,在中国水稻种植方面起着里程碑的作用。袁爷爷功不可没,他的事迹家喻户晓。

18、对中华文化感兴趣,想知道诗词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

19、《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20、粟:谷子。这里指代所有粮食作物。子:植物的籽实。四海:指普天之下、全中国。闲田:荒废闲置不种的土地。犹:还,仍然。

三、悯农全诗2

1、全方位的古诗词朗诵技巧:从吐字归音到情感把握,教你读好每一首古诗词。

2、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5、《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大家都读得朗朗上口,可又有多少人会明白作者李绅作此诗的用意呢?《悯农》用四个字概括,即节约粮食。

7、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8、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9、邮箱:zhenglaoshidehua@qq.com

10、其聂夷中出身贫苦,比较能了解民间疾苦,而且他写了好多其他的悯农诗,都是站在农民的立场抒发情感的,与聂夷中相比,该文作者认为李绅“生于官宦之家,中进士后仕途虽有坎坷,却总体是步步高升”,后来又历任高官,甚至当过宰相,像他“这样一个高高在上、享尽荣华富贵之人写出《锄禾》诗,也真是难为他了”

11、我们读过《悯农》的第二首,它们本是一组两首,应该就在一起,现在“其一”出现了,终于完整了。

12、《悯农》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悯农》是宋代杨万里的诗,具体原文如下: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13、lìlìjiēxīnkǔ

14、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存其诗四卷。《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1《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15、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16、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17、是两首诗啊。都是绝句(其一)春种一粒粟⑵,秋成(收)万颗子⑶。四海无闲田⑷,农夫犹饿死。(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1)⑸,粒粒皆辛苦。(2)

18、为粮食做出贡献的人物:

19、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20、首句里,“粟”是中国特有的粮食作物,今天我们一般叫它小米。粟是古时候北方重要的食物,在诗里,粟代指所有粮食。

四、悯农播放悯农

1、吟诵,是汉诗文本来的声音,是汉诗文传统的诵读方式,也是三千年来中国人学习自己文化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几千年来一直在学堂里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流传至今。吟诵古诗文,不仅可以恢复它本来的美妙动听的声音,而且可以拾回声音的涵义,对于深化理解、体会神韵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悯农二首 / 创作年代:中唐。

3、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题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4、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间悲剧呢?种出的粮食到哪里去了呢?遍地粮田五谷丰登,种田的农民却两手空空,凭什么会这样呢?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只是如实记录下如此不公平的现实。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到,在古代的很多时期里,农民都是生活得最艰难的:他们要面对田间日夜的辛劳,要祈祷老天不要有灾害,要承担朝廷压在他们身上的负担,要忍受地方上豪强的掠夺,要忧心未知的战乱和动荡......

5、这两首诗都是押仄韵,体裁都是“古体诗”。

6、让孩子们通过读懂一首首经典的诗词,循序渐渐提升语感和文学素养。

7、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8、我觉得悯农农业的肥料不错的啊,不贵,很平价,主要的就是他们家肥料的效果很好,我已经连着好几年都是从他们家买的肥料了,真心推荐。

9、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0、而组诗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1、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12、《悯农》的作者是李绅,李绅还是唐朝时期的一代宰相,他也是当时主张诗歌革新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之与白居易、元稹、张籍等人的交往十分密切,其留存的《悯农二首》广为后世传颂。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13、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14、像“其二”一样,诗中并没有太多难懂的字句——

15、第二首的解释: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6、“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8、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19、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20、《悯农》其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其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其三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一共有三首,共有十六句

五、悯农在线听

1、节约粮食说得好听,可是许多人却心口不一;节约粮食说的容易,可是许多人却力不从心。有些人可能会说:“节约粮食?开什么玩笑,超市里一袋又一袋,吃完再买不就成了”。这种庸俗的答案简直令人寒心。要知道:在一个个烈日炎炎的酷暑,农民伯伯无数次弯腰流汗,从选种到耕种,再到培育以及丰收,这一道道工序,农民伯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实属不易呐!

2、这首诗出自于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绅。李绅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3、谁知盘中餐(shuízhīpánzhōngcān),

4、第二句中,“万颗子”的“子”,是指作物结出的果实颗粒。万颗当然是一种虚指,表示数量很多。

5、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6、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7、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8、北京市教育学会朗诵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

9、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10、汗滴禾下土(hàndīhéxiàtǔ)。

11、《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是李绅的代表作。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12、悯农”,即怜悯农民之意。流传比较广泛的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诗,还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悯农》诗。都写出了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同时借此揭露社会不平,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13、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14、锄禾日当午(chúhérìdāngwǔ),

15、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16、白话文释义: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7、“农夫犹饿死”——犹,是仍然的意思。即使天下田地种满庄稼,农夫还是会饿死!读来细思极恐,令人悲愤。

18、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19、唐诗《锄禾》本就是唐代宰相诗人李绅的《悯农》之一。因此教材改版是有史可考的,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唐代诗人李绅所写。《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悯农》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0、“四海无闲田”一句,四海,指全国各地。中国古代的观念里,中国大地四个方向都被大海环抱,因此“四海”也就是古人对天下各处的称谓。“闲”是空闲、闲置的意思,“闲田”是空余的农田。这句诗是说,天下到处并没有空闲的、没有耕种的土地。然而这又怎么样呢?下一句揭示出残酷和悲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