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娄山关历史的感悟(100句)

2023-02-04 14:37:12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娄山关历史

1、更喜前进战旗,真正所向披靡。

2、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他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挥师东进,再渡赤水,回贵州攻打黔军。

3、娄山关也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遵义会议开始前,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多次斗争,最终以我军歼灭黔军两个团而告终,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给了宝贵的战争资源,史称第一次娄山关战役。第二次娄山关战役发生在中央红军二渡赤水之后,此次战役正式拉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为我军向黔西向东发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娄山关经过了两次大战役,被载入了中央红军革命历史史册,两次战役的胜利,帮助中央红军实现了挥师北上的伟大战略计划。

4、此行,记者还在“记者再走长征路·遵义会址话长征”直播访谈活动中遇到了扫雷英雄——杜富国。在后续组织的座谈会上,作为土生土长的遵义人,他结合成长历程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5、敬请关注“燕赵消防政工”

6、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阙,词中的“雄关”即娄山关。娄山关号称“黔北第一险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我们今天就聊聊这座雄关。

7、娄山因娄山关而得名,有此一说。 据《桐梓县志》载,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杨端应朝廷之募,率领娄、梁、赵等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撵走南诏势力,分土世袭。

8、今年,肖开基老人已经81岁了。从1992年以“保洁员”身份来到娄山关,到主动请缨参加义务讲解,他已在这里工作了20多个年头。老人的口头禅是:“回忆当年苦,才知今日甜,这是革命精神带来的甜。”

9、采访最后,肖开基告诉记者,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了解娄山关战斗,了解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还有那留存在娄山关记忆里经久不变的军民鱼水情!

10、全词原文如下: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1、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毛泽东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12、作者:田瑞琦编审:张磊

13、为了革命大事,掌舵必须主席。

14、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青山起伏,像海的波涛,夕阳鲜红,像血的颜色。

15、(培训)国家能源集团重庆恒泰发电有限公司“学党史,悟思想”党史教育专题培训班(第一期)

16、当年,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环视战场,看见天边血红的夕阳,感受来之不易的胜利,必定心潮澎湃,豪情万丈,才命笔写下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不朽诗篇。

17、长征过程中,土城战役失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教训,亲自指挥了他一生最为得意的四渡赤水行动。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

18、(荐读)人民日报聚焦遵义|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19、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26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20、会议就相娄山关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展开了专门讨论。参会人员不拘形式积极发言,就平蛮入播历史文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有的历史存疑或争议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理清了一些历史节点,在诸多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与会者还就如何加强平蛮入播历史文化工作研究和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议意见,并对加强娄山关历史文化研究提出了开创性的想法。

二、娄山关历史的感悟

1、“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随着雄浑激昂的钢琴伴奏和荡气回肠的歌声,微党课围绕毛泽东词作《忆秦娥·娄山关》展开。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段维和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建国担任主讲人,分别对《忆秦娥·娄山关》诗词意象、叠句手法和诗词背后的党史故事进行了深度赏析和融合讲解,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秦恒担纲主持。湖北广播电视报总编辑饶迅出席了本次活动。

2、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其篇幅虽短,但雄奇悲壮,气势如虹,寥寥数笔,“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师手笔的简笔画。

3、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春三月,明朝廷以李化龙总督川、湖、贵三省军务,讨征杨应龙,调集24万兵马,分八路进攻播州。蜀将刘綎由綦江出兵,攻克虹关,九盘子、捷阵溪、石虎关、直抵娄山关。杨应龙派其子杨朝栋在娄山关上设了13道排栅、挖深坑,凭险守关。刘綎仰视娄山关叹息。关上箫笙鼓乐,猜拳行令,竟安然无恙。翌年5月,刘綎间道攀藤爬岩,偷袭娄山关,夺得天险,为平播之役打下基础。

4、彭德怀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2月26日左右。

5、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

6、遵义会议旧址,揭示伟大真理:

7、因为中国工农红军为保证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而进行的由南向北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以及遵义会议后红军再次进行的由北向南攻克娄山关的激战,两次均取得伟大胜利,红军的英雄壮举写下了光辉的历史。

8、遵义市红魂立德教育服务中心

9、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采取正面攻击和两翼包围的迂回战术,再度向娄山关挺进,指挥红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关口展开激战。

10、雄关漫道真如铁中的雄关指的是娄山关。

11、★遵义市红魂立德教育服务中心★

12、此词开篇即简炼地指出了战斗的时间、景候,还创造出一个壮烈的抒情氛围。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13、创作原因:《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14、由于土城战役的失利,红军官兵被迫西渡赤水,改向敌兵力薄弱的云南扎西地域集结。这时,敌人又调集了40万大军迫近扎西。

15、此词写于1935年2月,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16、遵义会议,娄山关战役,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回顾和细品这段历史,能提振我们的精神,激励我们的勇气,赓续红色基因,活岀精彩人生。

17、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决定北渡长江到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途经习水土城时,遭到川军阻截。

18、会议希望有关方面积极关心支持平蛮入播历史文化研究和娄山关历史文化研究工作,通过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挖掘桐梓特色历史文化,争取把黔北地区独有的土司官文化、娄山关文化打造成别具一格的桐梓特色历史文化名片。会议建议有关方面组织建立桐梓历史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桐梓特色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19、忆秦娥·娄山关写于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中,娄山关激战后。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0日,红军第一次攻克娄山关。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战。

20、《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的词作,全词的意思是:西风正壮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三、娄山关历史编剧

1、清咸丰、同治年间的黔北农民起义,都以全力占领此关。1935年(乙亥年)2月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作为黔北第一要塞,娄山关景色秀丽,峭壁绝立,是众多游客的常去之地。

2、忆秦娥·娄山关诗词碑。(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3、西风猛烈,长空中一群群大雁南飞,一阵阵鸣叫,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4、就是前面说的"举世闻名的",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基地。毛主席有首《忆秦娥·娄山关》,作于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所以作者在文中反复使用了"从头越",表现了对主席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的崇敬和向往。

5、或许你会问,为记者讲述这段历史的讲解员是谁,他咋啥都知道?原来,肖开基老人的哥哥肖开模当年就曾为红军战士带过路,为红军攻打娄山关提供了帮助。

6、据湖北广播电视报总编辑饶迅介绍,湖北广播电视报和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将进一步把媒体优势和高校资源有机结合,持续组织和开展《诗词党史》系列课程,创新党课的表现形式,丰富党课的内涵内容,利用融媒体平台,让党课以鲜活姿态走近党员和群众身边。

7、译文: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扩展资料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8、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9、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26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最重大的战略转折。

10、“无论如何都要攻占娄山关!”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红军战士在薄暮微雨中,拉着藤葛和树枝,一步一步向山顶攀登。而就在他们登上山顶不久,发现十几个敌人从山的另一边也在往山顶爬,他们火速向敌群扔了几枚手榴弹,把敌人压了下去。接着,红军突击队乘胜追击,接连打下了几个山头,巩固了阵地。经过25日、26日的激战,经过反复争夺,最终在红军“正面攻击、两翼包抄”的沉重打击下,黔军兵败如山倒,仓皇南逃,红军则乘胜追击,最终于2月28日再占遵义城,歼灭和击溃了敌军两个师以及八个团。

11、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2、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13、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

14、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娄山关战役态势图直刺天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1险要,素有“1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1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1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关北10千米是桐梓县城,关南50千米为遵义市城区。娄山关关口地势险要,4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群山中只有1条盘山公路通过,是川、黔两省必经之道。

15、“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重创黔军4个团,取得了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有人称娄山关是历史上中国革命的转运之关。”史晓波说,夺下娄山关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此时战士们的士气备受鼓舞,成为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转折。

16、娄山关:红军长征后第一大捷报

17、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18、后黑神垭一带百姓怀念与娄珊、梁关驻军的鱼水之情,逐将黑神垭更名为“娄珊关”,年久讹称娄山关,以此得名。

19、娄山关战斗胜利结束后,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0、从此长征万里,不断取得胜利。

四、娄山关历史简介

1、当年红军三渡赤水的地方,现在已经架起了铁桥,赤水河两岸灯火辉煌,游人如织,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

2、景区摆渡车把我们拉到山顶时,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路上有积雪,树上有冰挂,风飕飕,雨蒙蒙,手冻得有点发麻,估计气温零下3—4度左右。虽然看不到远景,但大家更多是在感受一种壮严,都在想,脚下这块土地,当年曾浸润过多少鲜血,身边这些石头,当年曾经阻挡过多少子弹,眼前这片山谷,当年一定是军号回荡!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这里凭吊英烈,重温历史,是要珍惜今天的生活。

3、会议由娄山关历史文化研讨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娄义钊主持。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娄必元向参会嘉宾、代表致欢迎词;娄胜霞、王刚、王先郁、杨定刚等领导作了讲话;10位与会代表作了交流发言,20多位参会代表作了讨论发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梁正乾就大会召开情况作了综述。

4、会议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遵义师范学院副院长娄胜霞,遵义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作会,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刚,中国先锋作家出版社社长娄义华,中共桐梓县委常委、宣传部王先郁部长,桐梓县政协副主席杨定刚到会指导,县内外文史爱好者、娄山文化研究会、壁上挂灯梁氏研究会、成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以及平蛮入播将领后裔6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桐梓外宣中心、桐梓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到会进行采访报道。大会收到与会者撰写的论文、交流材料20篇,参考资料8篇。这些论文和资料内容比较丰富,体现了在地方历史文化和家族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5、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春三月,明朝廷以李化龙总督川、湖、贵三省军务,讨征杨应龙,调集24万兵马,分八路进攻播州。蜀将刘由綦江出兵,攻克虹关,九盘子、捷阵溪、石虎关、直抵娄山关。杨应龙派其子杨朝栋在娄山关上设了13道排栅、挖深坑,凭险守关。刘仰视娄山关叹息。关上箫笙鼓乐,猜拳行令,竟安然无恙。翌年5月,刘间道攀藤爬岩,偷袭娄山关,夺得天险,为平播之役打下基础。

6、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7、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8、清顺治四年(1647年)李定国、孙可望率农民起义的“大西军”,经綦江进攻娄山关,大败守关清兵,横扫大西南。

9、纪念先烈,总结历史,注视着娄山关口西侧山垭的娄山关战役纪念碑,凝视着张爱萍将军手书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行草大字。娄山关前,他们的脚步扬起尘土,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很庆幸,也很感谢,中国人民有这样一群与人民相依相惜,互相扶持的英雄战士;我们也很庆幸,很感谢能到此一游,抚摸遗迹之壁,悲叹战争之痛,瞻仰烈士为民奉献一切之精神。

10、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11、贵州遵义的娄山关是黔北第一隘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初中央红军曾在这里与敌军展开两次激烈的争夺战,并都取得了胜利,第一次,为新的“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基础,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安全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次,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

12、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

13、6月23日,市外侨办党支部走进红色沃土——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参观学习,缅怀那段红色的历史,接受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弘扬革命精神。市纪委驻市委统战部纪检组组长周宏参加了此次活动。

14、忆秦娥·娄山关(作者)毛泽东

15、下阕:写战斗后红军娄山关的情景。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写出了跨越娄山关的豪气万丈情以及迎接新征程的精神准备。

16、“我从小听老师们讲述红军故事,家门口就是红军走过的路。从小每次给革命烈士扫墓后,我立志要当一名军人。在排雷的战场上,我热爱这份职业,热爱这份勋章。在排雷现场,我感受到作为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杜富国说,他希望“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多多挖掘红军感人故事,弘扬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17、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18、为确保党中央及红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受命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19、《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于1935年长征途中创作的一首词,最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娄山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娄山关战役,也以其惨烈而闻名,在10多天之内,红军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共歼敌20个团,毙伤俘敌5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自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以来的第一次胜利。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毛泽东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20、中革军委为了确保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确保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安全,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追击敌军,夺取娄山关。

五、娄山关历史天气

1、“据我所知,娄山关战斗是红军长征史料中涉及比较多的。因为这次血战拉开了遵义战役序幕。可鲜有人知晓,在此之前还有一次重要的战斗。”肖开基老人告诉记者,那次战斗发生在遵义会议召开的前几天。

2、新建“娄山十景”之一的长空桥。(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3、娄山关现在是4A级旅游景区,如果有机会去贵州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曾经的黔北第一险关。

4、我们先说第一次娄山关战役。为了建立黔北防御,保证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新根据地",1935年初,1月9日,中央军委决定派红1军团第2师四团攻克娄山关,即一取娄山关,之后又攻占了领桐梓县城,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为保卫党中央在遵义顺利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战役很简单。

5、《忆秦娥·娄山关》的诗意是:西风正壮烈地吹着,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6、《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此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在《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的舞台上,这段雁鸣长空、军号声起的红色过往,由传唱人阿云嘎唱响,一曲《忆秦娥·娄山关》引领众人,漫游回高耸入云的娄山关,回到八十多年前激战过后的生死战场。

7、附团友钟秉雄参观遵义后写的两首诗:

8、毛泽东这首写于1935年的《忆秦娥·娄山关》慷慨悲烈、雄沉壮阔,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原文忆秦娥·娄(lóu)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y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另附写于1934年的原版本:西风烈,梧桐叶下黄花发。黄花发,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9、现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专业学生董诗艺表示,作为新青年,对创新形式的新媒体直播微党课非常接受。诗词融合党史讲解的形式让党史学习不再枯燥,一场党课听下来,觉得对诗词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也更加深入,既浸润了心田,也砥砺了品格。

10、娄山关,位于遵义县北大娄山脉中段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海拔1440米,古称天险,“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来到娄山关口,远远就看见娄山关关隘口筑于大娄山山脉之间,站在关隘上,大娄山山脉连绵陡峭的山峰和大峡谷尽收眼底,山壁上“娄山关”大字尽显雄关的恢弘气势。一代伟人毛泽东就曾站在娄山关作下的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11、陈旺带领大家追忆娄山关革命历史后,结合贵州公司实际,激励广大员工要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促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在公司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认清目前所处的形势和困难,不畏艰辛、勇毅前行,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乘势而上、稳中求进,深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全力加速全面推进新源发展专题大会精神,确保顺利完成集团公司下达的“十四五”新能源发展目标,全面推进贵州公司新能源大发展,以优异的业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12、词中的雄关即指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意思是: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从娄山关头上翻越后,远望苍山如海,感怀残阳如血。全词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胸怀。

13、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2路

14、“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

15、第二次,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

16、《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17、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永宁土司奢寅周起兵反明,陷重庆,其中将扶国祯,破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

18、自唐宋元明清以来,战事频繁,烽火不断。明代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在海龙囤大兴土木,构筑营盘,与明王朝分庭抗礼,又在娄山关“排栅挖坑”,建造13座木关,令骁将苗军踞守。

19、2017年5月6日,由唐末平蛮入播杨、娄、梁、令狐、成、犹、谢等姓将领后裔发起、娄山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娄山关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桐梓县政协三楼召开。会议旨在进一步挖掘、整理平蛮入播等历史事件的一些具体细节,进一步研讨该历史事件对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促进黔北旅游开发的深度发展,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快速发展提供相应的助力。

20、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