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苏州评弹名段欣赏(100句)

2023-02-03 14:35:30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描写苏州评弹的语段

1、该快时就要快,是慢不得的!

2、弹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开始出现于明中叶,至清代极为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3、观前街松鹤楼,是苏州苏帮菜馆中声誉最高的老字号,创办于乾隆二年(1737年)。其初为面馆,卤鸭面及壮鸡面素有盛名。清末时经营苏帮菜,请得名厨高手,讲究选料用料、刀工火候,发挥炖、焖、焐、煨特色,使每道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其松鼠鳜鱼、清溜大玉(虾仁)、原汁鱼翅、荷叶粉蒸肉、雪花蟹斗、青鱼甩水等菜肴闻名遐迩。

4、江南,水乡,顿时那旋律就回忆起来了,在脑海里浅吟低唱。整个人的心都随着声浪轻轻地摇晃起来,一瞬错觉仿佛游在江南的晨里,鸟鸣,水声,婉转软糯的评弹起起落落……

5、姚豫章,对这位前四家之一的名家,现知之甚少。

6、苏州小巷一个的特点就是“静”。比起一些其它城市来,苏州明显地少了一些浮躁,多了几缕清幽。在恬静中蕴含运动,在透明中透出雅趣。

7、“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这是白居易诗里的阊门。曹雪芹将这样的意思,换成小说的说法就是:“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8、如水的旋律包裹着全身,吴侬软语娓娓道来,抑扬顿挫,轻清柔缓。一丝清亮的男声,忽远忽近,忽响忽轻,眼前仿佛青砖白瓦,橹船摇曳,竟是一城氤氲,梦醉江南。

9、在孔付司巷与东小桥弄交界处,民国时期筑有一座宅园,名罗家花园,有关资料对此介绍很少。该园为国民党政府要员罗良鉴于1930年所建。园内花木扶疏,一池碧泓,四周围以嶙峋湖石。池中游鱼嬉戏摆尾。池塘一侧狭窄水湾处,一座石拱桥横卧,石缝中苔藓斑斑。旁有敞廊,葡萄藤攀援其上,极富野趣。吴中名士金松岑应邀来此,作诗歌咏:“罗家园子花照眼,丁香海棠相妩媚。”罗家花园隔壁的园主妻妹,也筑有一座湖石假山小庭园。敌伪时期,汪伪师长程万军曾占据罗家花园,省财政厅厅长俞伯鲁也一度入住园内。可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光学仪器厂在园内建厂,水池被填,石桥被拆,花木被伐,园景已不复存在,令人扼腕叹息。

10、因果巷前街后河,禅兴寺的兴隆也令依街而眠的因果河生辉。唐代诗人杜荀鹤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诉尽水巷百姓的风流。夏季,卖鲜藕、水红菱农船悠悠荡来。枕河女主人吊一只竹篮下驳岸,同船娘钱物两易,满篮时鲜绳牵而上,只待家人品尝。夏秋之交,先吃东山枇杷,接着吃西山杨梅。入秋,船上满载淌着山河野味的黄天荡鸡头肉、阳澄河大闸蟹。富人家尽食,穷人家也得省点小菜钱,让小孩尝鲜。

11、毛菖佩,也是陈遇乾的学生,对《白蛇传》也进行过加工。

12、搿朋友(谈恋爱)吃老酒

13、姚士章,评话名家,说《水浒》吸收昆曲中的道白和表演,善于刻划人物,有“活鲁智深”之称。也是光裕社的中坚分子。其师张汉明,也是很有名的大响档。其徒王效松,也是名家。

14、(编者按:文章标题为编辑所拟,原题为“弦索吴音话评弹/苏州评弹艺术之美”),在此分享给各位!

15、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来源于网络

16、不料马失前蹄他翻下身。

17、▼▼从甲骨文演变而来的现代汉字

18、马调是评弹艺术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流派。马调以吟诵为主,音乐性不强,但节奏明快流畅。为马如飞所创,经其后辈师承的发展,马调已初步形成体系。如有魏玉卿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而成的魏调,魏玉卿又传子魏含英,他又对魏调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加强了音乐性。

19、Q:关于这次吴语声音艺术项目的策划和制作,尤其是多方「跨界」合作,有何感想?

20、YouknowwhereIamfrom

二、苏州评弹名段欣赏

1、Q:评弹艺术在当代苏州人生活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2、顾不了许多,在闲散的周庄水乡小路上,只一人逆人群之流,似听见久违的亲人呼唤般,又似多年丢失的一件心爱之物,失而复得般,心中那份喜悦丝绸一样柔软而舒展。沿着小镇独具韵味的石板街,一路飞奔,双桥,丝绸店、面塑铺、珍珠坊、酒店,蓝印花布、剪纸、草编、精雕细刻的老宅门从眼前一一闪过。

3、世人切莫把君王伴,伴驾如同伴虎狼,

4、弹词俗称“小书”,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表演形式一般为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

5、观前之所以吸引人,确实还与其周边环境有关,尤其是太监弄和北局,与观前的繁华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太监弄是观前街之南与之平行的一条小巷,以吃食店集中而有“吃煞太监弄”之说。30年代,这里就有正兴馆、璇宫、三吴、大新央、觉林蔬食林等菜馆。

6、“海当亭两面,山在寺中心。”这是白居易笔下的虎丘。我们见过太多的,是山里面的古寺,而虎丘,是藏在古寺中的一座山,所以明朝的高启说:“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寺门。”

7、穿过苏州的古街古巷,恰似一滴水的纤柔

8、这是一块细长的,直立在山上的岩石。它头上插着“簪子”,身上拖着“银色长裙,一只手高举在头顶,另一只手放在一块长主形的岩石上,乍一看,真像一位美丽的仙女在弹琴哩!我仿佛见了动人的乐曲从她细长的手指中流出来,让人如痴如醉。

9、在昆曲《浮生六记》之前,青春版《牡丹亭》在“昆曲+”的路途上已经做了很多尝试。由知名作家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于2004年开始世界巡演,五十五折的原本取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根据二十一世纪的审美观,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传世经典以青春亮丽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让数十万青年观众自觉自愿来到剧院,感受经典,亲近中华传统文化。

10、毋庸置疑的是,这个音乐实践坚信吴语可以其原有、本真的样态,踊跃投身于这川流不息的时代的脉动中去。《海上花列传》里的娇柔苏白让人透过岁月棱镜重新识辨了「醉里吴音相媚好」;苏州评弹玲珑剔透的美,大概是大众关于「小桥流水,姑苏人家」之类印象最直觉式的听觉联想;活在烽火年代与二十一世纪的苏州人言谈起衣食住行,茶米油盐会是如何地相同和不同;作为听众的你或许从没感受过,玩起「嘻哈」的苏州青年,是带点腼腆的那种傲娇。这一音乐项目呈现的是由乐音、话语和声音图案构成的记忆碎片。它叙述生活于吴地的人们的喜怒哀乐,苏州的城市氛围与风物,以及为这座城市所独有的生活美学。

11、凌吉:评弹艺术最兴盛的时期,应该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吧,当时的评弹演员每天赶场演出,有一种被追星的感觉。后来随着娱乐场所越来越多,大众的喜爱开始越来越广泛,评弹也开始陷入了低谷,书场的观众越来越少,不少书场无法维持,选择了关门,演员的收入低了,开始选择转业。

12、苏州评弹名曲赏析蒋调、俞调《白蛇传·赏中秋》

13、旧时因果巷是手工作坊集结地。姑苏木器老店九开间门面的戚福泰就门立于此,家俱做工精巧、式样齐全销路很广。木盆、马桶、棕绷首屈一指的郭万元,开店有方生意兴隆。老实人张兆喜所开铜匠店,靠精工出巧的本事远近闻名。由木器行当派生的车木艺坊,漆匠店、砂皮作坊一家不缺。工人白天劳作,晚上三五成群嚼五香豆、吃螺蛳、喝高梁酒苦中作乐;逢年过节牌麻将、沙蟹穷赌。人生乐趣自寻,穷人自有穷人的享受。

14、苏东坡(公元1036―――1101),名轼,字子瞻,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画家。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进士。苏轼未在苏州做过官,却与苏州很有缘分,关系非常密切。那么,他与苏州“二丘”究竟是些什么关系呢?

15、苏州国际设计周旨在打造苏州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展示、推介、交流、交易平台。

16、一座城市仿佛一篇文章,一条街就是一个句子。如果把这个句子删除了,文章依旧风采,这条街对于这个城市而言,其实可有可无。

17、最好的时代我想现在已经来到

18、本文刊载于《传媒评论》杂志2016年2月刊

19、俞秀山,流传至今的弹词“俞调”的创始人,擅唱《倭袍》。传说他一生编写了十多种弹词,对苏州弹词有很大的贡献。

20、《浮生六记》的编剧周眠讲道:“沧浪亭就像是为这出戏定做的一个舞台,在这出戏中,沈复和芸娘便是在沧浪亭中走过一生的。”这个与昆曲《浮生六记》情景相融的“戏台”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为北宋所建。

三、苏州评弹的形容词

1、评弹经典曲目有:莺莺操琴《莺莺操琴》,蒋调评弹,黄海华演唱,收录在2013年7月13日发行的专辑《评弹(十二种评弹流派,十余位名家悠长弹唱)》中。玉蜻蜓玉蜻蜓是传统评弹书目。弹词的历史发展弹词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曲艺。流行于中国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说唱文学形式。它起源于宋代的陶真和元明的词话,开始出现于明中叶,至清代极为繁荣,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它由说、噱、弹、唱等部分组成,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其作品多为长篇,每次开说前往往插上一段开篇,相当于话本中之入话,供演唱者定场试音之用。弹词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浅近,语言上有“国音”和“土音”之分。

2、沈复和芸娘这种美不胜收的生活背后,是对朝夕光阴的珍视,是对生命的热爱,是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将生活深入每一个细节,投入其中、享受其中的人生态度。正如周眠所说:“沈复和芸娘当年便是在生活的千方百计中,注入了《浮生六记》。这在当时是一种寻常的苏式生活,却是当下很多人都想得到的理想生活的境界。”

3、郭萍应霁民/浙江传媒研究院

4、本文刊载于《典藏·读天下·古美术》11月号

5、概括对比,利用纵向和横向的背景穿插,展现评论者独特的视角和专业素养

6、有忒多格事情我啊想啊弗敢想

7、明代,右副都御使孔镛居住在该巷。孔镛,字韶文,长洲(今苏州)人。他于景泰五年(1454年)中进士,历任都昌知县、高州知府、广西按察使、贵州巡抚、右副都御使等。他在边境任职长达三十年,以善于处理少数民族问题著称,屡建功勋。明弘治二年(1489年),朝廷召为工部右侍郎。因疾病发作,孔镛不幸死于进京途中。苏州人为纪念他,将其故居所在地改称孔副使巷。

8、正站立在烟雨楼阁中,水为她点染一片情柔

9、视频:高博文弹唱评弹《珍珠塔》片段

10、苏州第一老街——平江路

11、因这「梦」的意味,电子音乐制作人王璐决定采用「Ambient」风格来给音乐打底,空灵的电音轰鸣与合成器模拟出来的介乎生旦之间的昆腔人声,更加重渲染了一种不切实的时空悬置感。

12、创始人陈遇乾,早年演唱苏州昆曲,后改习弹词,用嗓与昆曲相近。他以大嗓演唱为主,音色宽厚,苍劲,间或杂以小嗓,增加曲折、悲怆之感。一些有造诣的艺人在演唱陈调时都带有自己的风格,如刘天韵所唱的《林冲踏雪》,如今陈调多作为书目中老年角色的唱调。

13、苏州评弹——一滴击穿岁月的水芊芊素指轻轻拨动弦上的温柔缕缕思绪编织出光滑的绸点点情感酿造成醉人的酒吴侬软语汇聚成涓涓细流千回百转,蔓结肠愁听到了,听到了那个鲜活、婉转的声音从弯弯的石拱桥上走来了她走得是那样缓慢让数百年的时光徘徊犹豫她走得是那样深远像寒山寺的钟声一样悠长她走得是那样轻盈如密林深处飘落的一声鸟鸣看到了,看到了那个红颜的女子正站立在烟雨楼阁中水为她点染一片情柔竹为她修得一段奇俊石为她铸就一方玲珑茶为她捧来一缕清幽多情的才子,为她画魂入诗、入琴,入梦袅绕的容颜,凄迷的传奇穿过苏州的古街古巷恰似一滴水的纤柔从古朴的瓦当间缓缓滴落击穿岁月深处郁结的冻层化作一曲曲评弹清音叩响一颗颗干涩的心

14、玉蜻蜓是传统评弹书目。其主要以玉蜻蜓为中心事件,写申贵升私恋尼姑志贞,病死庵中,志贞生一遗腹子,为徐家收养,改名徐元宰,后元宰中试,庵堂认母,复姓归宗的故事。

15、当年沈复入园门向东转,留下的足迹也构成了昆曲《浮生六记》的主要表演路线。“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芸曰:‘今日之游乐矣!若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不更快哉!’”

16、《莺莺操琴》,蒋调评弹,黄海华演唱,收录在2013年7月13日发行的专辑《评弹(十二种评弹流派,十余位名家悠长弹唱)》中。

17、看到了,看到了,那个红颜的女子

18、“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至死不渝的爱情以及“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相依相守是昆曲《浮生六记》展现的主要内容。剧中有留粥定情、雇担游湖、针黹持家、生死相依等经典段落。

19、书院巷,位于苏州人民路南段西侧,东起人民路,西至府前街与东大街口。书院巷西段原是三多巷,后与书院巷合并。不论是三多巷还是书院巷,都是苏州著名的古巷。

20、《庵堂认母》主要讲的是新科解元徐元宰,从继母金张氏处得汗衫血诗,发现自己不是他们亲生的,自己的亲生母亲乃一出家人,法名智贞。

四、形容苏州评弹的美句

1、多数的苏州评弹唱词我是不懂的,可那曲调那韵味每回听之总能让我肝肠寸断、刻骨铬心。任何一种戏曲没有比苏州评弹更让我痴迷的了。大凡舞台上的戏曲无论是何种形式,多半是热闹的,铿锵的,纷繁的。比如我熟知的京剧,开场前那锣鼓声响彻剧院内外。唱念做打无一不浓墨重彩姹紫嫣红般喧哗着。苏州评弹却是例外的。她孤独,她冷静,她从容,她不上天不入地,不显山不露水,坐而论道仍可唱尽上下五千载,懂她的人潸然泪下。她是苏州的又一名胜园林,只静静地等你,一旦走进去便不知来路。

2、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3、宋代的颜度是这条老街的开拓者、彰显者,难道仅仅靠他一个人的名声就能够让这条老街名垂千年?也许,一条古巷不是单凭一个人的历史就能够延伸千年,从而让人们心怀感念的。可以讲,颜度仅仅是个带头人,能够让颜家巷这条古巷之名经久不衰、璨若晨星、闪烁发光的应该是这古巷史上的后来人。所以后来有了“德泽凤雅”的大收藏家庞莱臣;苏州人家喻户晓的评弹艺术家徐云志、金声伯;南京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金满生(金声伯之父),他于1958年为安徽省博物馆修复了蔡侯墓出土的青铜器群,并复制了现存英国的吴邗王壶。更有许多名不彰显,不为苏州人熟知,却又作出了顶天立地一番事业之人,丰满了小巷的文化血脉。

4、▲《红粉》是中国作家苏童199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描写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苏州妓女改造及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妓女们对于新社会的隔阂与漠然的故事。

5、清代初年,随着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弹词在苏州已经盛行。康熙末年定居于苏州的浙江吴兴人董说在他的《西游补》小说中,就描写了盲女弹词使用苏州方言演出的情况。

6、其中的故事是讲,有一天,某藩王自属地进京觐见孝宗皇帝。当藩王所坐的官船在临海县靠岸时,牵马接藩王上岸的竟然都是妇女。藩王感到非常奇怪,就问那些妇女为什么。而迎接藩王的妇女都一口说道“眼下时当农忙,知县颜度因为爱惜民力,让男子都去耕作了。所以本该来牵马接你的兵丁男子也一时难以征集。因为担心你以此而怪罪颜度,所以我们这些妇人都来为你效力了。

7、她走得是那样轻盈,如密林深处飘落的一声鸟鸣

8、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如果作如下的推断。苏州话的评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比较谨慎的。因为,明末清初已经有苏州的说书和苏州人说书的信息,乾隆时期已经有了苏州弹词的刻印的脚本。有了很多书目,而且有了“响档”和“名家”,这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

9、新年新气象,浙江日报文化新闻版继续强化对“文艺评弹”这一优秀栏目的打磨和包装,分别为吴孟婕、李月红、刘晨茵、刘慧等重要作者设置了“孟婕走笔”、“文艺李论”、“晨视茵语”、“慧眼识珠”等一系列个性化的子栏目,接连刊发了《遥远的致意》、《舌尖上的年味暖到心头》、《作为一种慢的跑步》、《让更多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让文艺评奖回归本真》、《上不上春晚猴王都在那》等融合新闻报道的佳作,不断奏唱文化浙军的澎湃新乐章。

10、我们从“激烈发对”“哭喊”等词语中,能感受到兄弟听父亲宣布杀兔子以果腹这一消息后痛苦的情状。接下去一段虽然没有直接写“我”的心情,但以变换空间的短句、快镜头般体现出自己“迷失”于“胡同网”中的样子。每读到此,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个因内心绝望而如气球般毫无目的地穿梭在大街小巷中的少年模样——其实他真的是一个气球,能不气人吗?以致他恍惚间将满街的人都看成是他心爱的又待宰的兔子,以幻觉的方式体现了自己的失魂落魄和悲愤无助。

11、相王路上有一座庙——相王庙。相王庙清代以后曾多次重建,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但大殿还存在,至今每逢初月半,赶来烧香的人络绎不绝。

12、她走得是那样缓慢,让数百年的时光徘徊犹豫

13、当然,梦里也有真实世界的侵入,比如背景里淅淅沥沥的雨声水声,以及评弹经典蒋俞调《白蛇传·赏中秋》的片断。在评弹聆韵社掌门凌吉及其他声音演员的演绎下,那或蒙着些时代感,或一如时下平常语调的苏白,将吴方言里蕴藏的多种音乐性格铺呈开来。

14、虎丘山麓遇婵娟,疑是姮娥出广寒。展齿一笑含半羞,淑女窈窕君子逑。佳人拜佛我求天,愿千里姻缘一线牵。一叶扁舟紧相尾,烟波影里到梁溪。是何人不惜为侬做家僮?莫非是前世冤孽今又逢?劳素手研墨画观音,妙笔生辉世无伦。梅亭兆白首,郎心侬早知。感君一片情太痴,梦圆中秋结丝罗。多情的明月送我返三吴,天不老地不荒。翻将旧曲谱新腔,愿普天下千万情侣永成双。

15、苏州小调是当地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抒发情感及节庆活动中经常演唱的民歌体裁类别之一。其旋律常为乐段结构,多采用徵调式,委婉起伏的旋律冲大多为窄小的音程进行和级进回环的旋法,音乐色彩柔和而细腻。苏州小调,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苏州小调是专指在苏州及其周近地区流传的曲调或民谣。苏州小调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及两汉时期,就产生了很多吴地民间歌曲。

16、其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白言有质的区别。

17、阊门盘门一道兜(一起逛)一圈

18、吴王阖闾当年在造苏州城时,亦并非一帆风顺。苏州地处长江平原,海拔极低,地下水资源丰富,周边河湖水文状况复杂,在有些地段城墙造好即坍塌,为此军民多有牺牲。尤其在建造东南部分城墙时,遇到汹涌的暗流和漩涡,一时建造工程受阻。古人认为是水中的蛟龙在作怪,在用了许多镇妖降怪的方法都不奏效的情况下,桑将军亲自出马,他驾驶一条装满木材树枝以及各种镇怪之物的木船,无畏地驶向漩涡中心。人们看见桑将军的木船在顽强地挣扎和奋斗,突然一个巨大的水花溅起,桑将军和木船一下子被吸入水底,待等波平浪静,人们惊奇地发现骇人的大漩涡消失了,水面渐渐恢复了平静,后来城墙得以顺利筑成。但是桑将军和他的木船却再也没有出现。

19、不过,现在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扶持的力度加大,评弹又开始焕发出它的新的青春。演出场所增加了很多,每天还有不少人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书场,苏州的各大茶馆也有很多演出评弹,包括一些网络传媒,抖音、火山小视频都会有评弹演员的表演,演出手段越来越丰富,观众群也越来越大,年龄层次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年观众。现在真的是下到18上到80都有热爱评弹的观众。所以,只要多元化开拓市场,传统文化就一定会越来越兴旺。

20、透出让人向往的苏式生活美学

五、怎样形容苏州评弹

1、“昆曲《浮生六记》通过在园林里的打造进行戏剧探索。不过目前现有的呈现还有缺陷,要不断打磨,使之更趋成熟。”蔡少华说。挖掘昆曲文化的精髓,让古今相通,让更多的人能在昆曲中找到与生活相通的一些元素,古老的昆曲才能不断焕发崭新魅力。

2、我勒搭倷吵相骂(我是在和你吵架)

3、早期苏州评弹分为三大流派:即陈调、马调、俞调,三大流派具体如下:

4、《浮生六记》制作人萧雁介绍,昆曲《浮生六记》不仅是一台演出,更是通过在苏州园林中展开的浸入式表演,整合文创和旅游产品,使演出成为呈现“园林生活”“艺术生活”和精致典雅的“苏式生活”的一站式观赏方案。

5、多少英雄曾在楼上扼腕西风......

6、探寻“昆曲+”的无限可能

7、《DreamingHome家梦》是一首电子舞曲风格的嘻哈说唱作品。小白的词表达直白,透出十分本真的颜色。大行其道的流行音乐「中国风」元素或许他不太感冒,反倒是纯粹由最真实体切的少年、青年时期生活经历所激发的灵感更接近他理想中对苏州——他的家乡——的私人化表达方式。

8、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

9、苏州评弹可分为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苏州弹词名作有《珍珠塔》、《玉蜻蜓》、《三笑》、《文武香球》、《描金凤》、《双金锭》、《大红袍》、《双珠凤》、《闹严府》、《顾鼎臣》、《啼笑因缘》、《杨乃武》、《西厢》、《白蛇》、《长生殿》等;苏州评话名作有《三国》、《金枪传》、《包公》、《岳传》、《隋唐》、《英烈》、《水浒》等

10、七里山塘,走到一半三里半。

11、苏州评弹根据演出的人数也可以分为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档。演出的艺人大多都会自弹自唱,使用的伴奏乐器以琵琶和小三弦为主,主要曲调吸收了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有费伽调、乱鸡啼等各种流派唱腔。

12、8月18日晚,姑苏城内,沧浪亭畔,笛声悠扬,水袖袅袅,一场园林版浸入式昆曲《浮生六记》启幕。沿着沧浪亭的石板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演,跟随着演员婉转的曲调,还有园子里的风声、脚步声、喃喃细语声。这是“昆曲+园林”的一次新尝试,园林的加入,既为昆曲的演绎营造了一番轻风细雨为伴奏、鱼池假山为幕布、亭台楼榭为戏台的古典意境,也重现了千年前沈复夫妇身在沧浪亭畔,“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远游”的舒适典雅的“苏式生活”。

13、现在知名的一百多部传统书目,产生的年代不可确考。能上推的最早传人,在嘉庆间的,如《隋唐》、《水浒》、《金枪》、《三笑》、《玉蜻蜒》、《白蛇传》等.在道光年问的,如《岳传》、《济公传》、《双珠球》、《文武香球》等。其在咸丰年间的,如《三国》、《英烈》、《五虎平西》、《落金扇》、《描金风》、《大红袍》、《九丝绦》等。在同、光间的,如《金台传》、《珍珠塔》、《倭袍传》、《双珠凤》、《东汉》、《西汉》、《七美缘》等(以上均据苏州评弹研究室《苏州评弹传统书目流传概要及历代艺人系脉》)。还有许多书目的传人未能上溯到创始者,上述情况,约略可见当时书目的繁盛了。

14、苏州评弹是从讲史和小说发展起来的,是在说书走向各地发展的过程中,和吴语相结合的产物。为了探索采用苏州方言的评弹形成时间,现在能找到的资料是不多的。

15、闾邱坊巷东连皮市街中段,与史家巷相对;西接人民路,与阖村坊相对。全长405米,路宽5米,原为弹石路面,1982年改为沥青路面。北宋时期朝议大夫闾邱孝终所立之坊,就在巷内,因此名巷。

16、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当时最著名的艺人是王周士。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

17、“说书”一词,明时就有。朱权《太和正音谱》:“(折末)道字、说书、打令,诸般儿乐艺都曾领。”但指哪种说唱形式,未能具体了解。王圻《稗史汇编》:“文至院本、说书,其变极矣。然非绝世轶材,自不妄作。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不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这里的“说书”,似指章回体小说。李日华《紫桃轩杂缀•又缀•卷一》:“宋王防御者,号委顺子。方万里挽之曰:‘温饱逍遥八十余,稗官愿是汉虞初。世间怪事皆能说,天下鸿儒有不如。耸动九重三寸舌,贯穿千古五车书。哀江南赋笺成传,从此韦编镇蠹鱼。’盖防御以说书供奉得官。”这里的“说书”是指说唱。

18、在剧中这段评弹出现得也很巧妙,是在苏母去世后,苏大强又患有老年痴呆的情况下苏明玉和她男朋友带苏大强去听的。也表示我们的明玉宝宝放下了以前的恩恩怨怨。

19、陈士奇,和俞秀山齐名的弹词演员,说唱《白蛇传》和《玉蜻蜒》,陈士奇传张少堂,再传田锦山,都是很有名望的。

20、IwasborninSu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