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 文言文(100句)
一、关于菱角的文言文
1、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翻译: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的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护短,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仕于南方的仕什么意思?仕:官,做官席上啖菱的啖是什么意思?啖:吃。如生啖其肉或曰:“啖菱须去壳。”的或什么意思?或:有人其人自护其短什么意思?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如果强不知以为知,就会闹出笑话,被人耻笑。世界上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而每个人的学识能力是有限的,只有虚心潜学,才能得到真知。
3、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4、(3)再来细细品味,这一幅图的色彩也很美,你哪里可以看出来?同样美美地读一读。
5、(2)小结:风吹河面,菱叶翩翩起舞,水波荡漾,菱茎徐徐展开,充分展示了菱池的动态美。两句诗里共用了几个动词?诗歌的语言是极其凝练的,四个动词就把一池的菱叶写活了,美美地读一遍。
6、食菱须去壳。北京去上海千里。
7、菱角别名水菱、水栗子,原产于我国南方,品种繁多。以色泽论,有青菱、红菱、紫菱等;从角数分,则有四角菱、三角菱、苏杭馄饨菱;以味道看,有清香脆嫩的嘉兴南湖无角菱、鲜美香甜的江苏吴县元宝菱,以及广州地区风味别致的大头菱等。人们喜欢吃菱角,还编出了吃菱角的绕口令:“吃菱角,剥菱壳,菱壳丢在北壁角。不吃菱角不剥壳,菱壳不丢北壁角。”
8、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9、西日韶光尽,南风暑气微。
10、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③曰:“食菱须去壳。”其人④自护其短⑤,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1、用菱角的壳1斤,熬成汤,用以代茶喝,对胃出血患者,亦有好处。经常饮用水煮菱叶汁,能增强视力,对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菱角肉和莲子、山药、芡实、藕、百合等煮食或磨粉蒸食,可治慢性肠炎等症。菱角肉100克,加薏米30克,煮成粥后,可用之防治食道癌、胃癌、子宫癌等。
12、短:缺点,这里指自己的无知。
13、(1)谁来读一读?齐读。
14、鱼藻宫中锁翠娥,先皇行处不曾过。如今池底休铺锦,菱角鸡头积渐多。
15、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6、菱角(Trapanatans),古时叫“菱”,又称水栗子、沙角,是一种水生植物,属于菱科或者千屈菜科,是我国著名的土特产之距今已有3000多年栽培历史了。常见的品种有元宝菱、和尚菱、懒角菱、白菱、红菱、乌菱等。菱角的肉厚而味甘香,鲜老皆宜,生熟皆佳,不亚于板栗,生食可当水果,熟食能代粮。菱角的营养价值可与栗相媲美,每百克鲜菱肉含蛋白质6克,脂肪0。5克,糖类24克,并含有尼克酸、核黄素、维生素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物质,含有多种氨基酸,被视为养生之果和秋季进补的药膳佳品。
17、闲出乘轻屐,徐行蹋软沙。观鱼傍湓浦,看竹入杨家。林迸穿篱笋,藤飘落水花。雨埋钓舟小,风飏酒旗斜。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淹留不知夕,城树欲栖鸦。柳影繁初合,莺声涩渐稀。早梅迎夏结,残絮送春飞。西日韶光尽,南风暑气微。展张新小簟,熨帖旧生衣。绿蚁杯香嫩,红丝脍缕肥。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
18、短:缺点,短处,不足之处。欲:想要。
19、(作者单位:无锡师范附属小学,无锡市新吴区南丰小学)
20、闲出乘轻屐,徐行蹋软沙。
二、菱角 文言文
1、小学文言文引读∥北人食菱OR自护其短
2、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这则小故事不仅在情节构思上遵循了生活的真实,更在于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与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极具普遍性与代表性。
3、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5、虽无中岛霓裳奏,独鹤随人意自长。
6、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7、④其人:那人。⑤护短:为缺点或过失辩护。⑥坐:因为。⑦强(qiǎng)不知以为知:自己不懂硬以为懂。强,勉强。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9、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0、揭示课题后,是走进采菱课程,体会江南韵味。
11、《增广贤文》(朗诵视频+译文完整版)
12、小庭亦有月,小院亦有花。可怜好风景,不解嫌贫家。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村歌与社舞,客哂主人夸。但问乐不乐,岂在钟鼓多。客告暮将归,主称日未斜。请客稍深酌,愿见朱颜酡。客知主意厚,分数随口加。堂上烛未秉,座中冠已峨。左顾短红袖,右命小青娥。长跪谢贵客,蓬门劳见过。客散有馀兴,醉卧独吟哦。幕天而席地,谁奈刘伶何。
13、《本草纲目》中说: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菱粉粥有益胃肠,可解内热,老年人常食有益
14、不识菱角的人译文: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他到南方做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道:“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5、(3)“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哥哥采盈盆,弟弟妹妹共欢欣”中你体会到什么?(采菱人满载而归,满心欢喜的心情)
16、东南风吹来暖洋洋,烟雨楼造在湖中央,
17、走进江南,感知水乡菱文化。教师建构的采菱课程,把学生引入江南,让学生有机会认识菱,了解菱,亲近菱,知道采菱是江南人的一种生活情趣,知道文人雅士对菱的喜爱,懂得了传承江南菱文化的重要性。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正如听课老师无锡市春城实验小学的周玲妹所说:“我想,对于今天上课的每个孩子而言,以后金秋时节江南水乡的鲜菱上市了,再次品尝到菱角时,一定会感到特别有滋味,看到菱塘,听到采菱谣,读到菱的文字时也一定感觉更有情趣。”在课程的渗透和孩子的认知中,江南的菱角已逐渐由一种美食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符号。
18、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9、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除了要从“北人”自护其短的盲目自信与不自知里警示我们自己之外,我们还可以学习作者的讲故事技巧。
20、(2)仕(于):(在)官,做官。
三、有关菱角的文言文的注释
1、弟子规(全)音频+视频+注释+图文精美版
2、柳影繁初合,莺声涩渐稀。
3、两家地占西南胜,可是前人例姓杨。
4、早梅迎夏结,残絮送春飞。
5、(3)第二句“锦”是指锦缎,绸缎。诗人用了哪两个比喻?成片的紫菱就像铺在水面的彩色绸缎,采菱女的船儿装饰得非常漂亮,就好像是穿梭在青青菱叶上的鸳鸯。多么美妙的比喻啊!
6、林迸穿篱笋,藤飘落水花。
7、晚日照空矶,采莲承晚晖。风起湖难渡,莲多采未稀。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8、作为一名草根摄影爱好者,周末来到无锡锦园菱塘拍摄当地人采菱的情景。小小的菱角触发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想起童年每次品尝菱角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背诵起清浅的小古文《采菱歌》,会想起采菱的红船,想起一群小伙伴采菱的欢乐情境。
9、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dàn)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缘箩山人集》
10、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不可能什么都懂,因此不能不懂装懂。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的话)”,反而不会有人笑你,应实事求是,才能弄懂问题。
11、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
12、菱角,又名水菱、水栗,古时叫做“菱”,是我国著名的特产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了。菱角有青色、红色和紫色的,皮脆肉美,不亚于板栗,生食可当水果,熟食可代粮食。一般都以蒸煮后食之,或晒干后剁成细粒,熬粥食之。
13、嫩剥青菱角,浓煎白茗芽。
14、采菱古诗。欣赏江洪的《采菱诗》:风生绿叶聚,波动紫茎开。
15、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16、菱角的根也生长在水底的污泥里,因此,它的结构也很特殊。它有很大的气囊,气囊是由叶柄膨胀而形成的,能贮藏大量空气,供根呼吸。还有槐叶萍等水生植物,它们有很多由叶变态形成的根,发挥根的作用。另外,水生植物的茎表皮也具有呼吸新鲜空气的功能,而且水生植物没有一般植物表面那些防止水分蒸发的角质层。皮层细胞所含的叶绿素也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功能。水生植物正是由于具有这些特殊的构造,才能在水里正常呼吸。因此,即使长期浸泡在水里,水生植物也不会出现腐烂现象。
17、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
18、四周自有青菱荡,荡中出路有船行。
19、坐:因为,由于。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
20、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四、角的文言文意思
1、啖:吃。苏轼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2、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3、并:连同。去:去除,去掉。欲:想要。坐:因为,由于。或:有的人。而:表转折,此指却曰:说。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北人:北方人。以:用来。强(qiǎng):本文中指“勉强”。仕:(仕途)在……做官。啖:吃。并壳:连同皮壳。啖:食用,此可指吃。何:哪里。识:知道。答:回答。护:掩饰。短:缺点,短处。席:酒席。
4、课程文化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彰显儿童的文化意义,促进儿童的生命成长。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立足儿童视野,基于学校文化理念,在时代文化元素中揉进乡村文化记忆,培养敏锐的课程意识,彰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应“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那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定会更加明媚。
5、(4)小结:在旧时江南,水多菱多,采菱是寻常百姓人家的一件趣事。
6、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7、淹留不知夕,城树欲栖鸦。
8、石作枕,醉为乡。藕花菱角满池塘。
9、而:表示转折,此指却
10、夫(fú)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⑥强(qiǎng)不知以为知也⑦。
11、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2、菱角又名菱、芰实,种类有乌菱、二角菱、四角菱等。菱角为一年生水生植物,具有浮出水面的菱形叶,茎属于地下茎。开白色花,但并不明显,所以不具观赏价值。主要食用的部位是果实,俗称菱角,而其种子便是菱角仁。
13、可以的。这个痛风的患者主要是不能吃含嘌呤高的食物,其他的食物倒是没有什么禁忌的;一般不要吃火锅,动物内脏、海味、鱼虾类、豆制品等;。
14、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
15、《笠翁对韵》(朗诵视频+全文完整版)
16、前面我们看到劳动的人们只是坐着普通的小船在忙着采菱,而这里这个小船装饰很讲究。你们能猜一猜坐在上面的人是什么身份?(贵族女子,穿着丝绸的衣服,她们是出来观赏风景的)
17、故园无此味,何必苦思归?
18、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
19、悔不长留穆天子,任将妻妾住瑶池。暂随凫伯纵闲游,饮鹿因过翠水头。宫殿寂寥人不见,碧花菱角满潭秋。新授金书八素章,玉皇教妾主扶桑。
20、青菱小,红菱老,不问红与青,只觉菱儿好。好哥哥,去采菱,菱塘浅,坐小盆。哥哥采盈盆,弟弟妹妹共欢欣。
五、不识菱角的人文言文翻译
1、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这是因为他为了装作有学问,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扩展资料寓意:
2、(2)其人自护所短。短(短处、缺点)
3、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4、(2)其人自护所短(短处、缺点)
5、(1)这是小古文,大家第一次接触,你也许很想知道什么叫小古文。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
6、菱:俗称菱角,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水生植物,果实可以煮着吃。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
7、八月桂花开来香喷喷,姐妹双双采青菱,
8、全文甚至没有一个字对这个“北人”的性格长相的描写,但是读完,他强势蛮横、不懂装懂、愚蠢滑稽的样子却一下子跳到了我们面前,为什么呢?仔细品味对话,你会有所收获,环环相扣节奏紧凑的对话,是我们要学习的哦,除此之外,语言夸张也让人物的样子更加浮夸入木三分。
9、设计冲突,系好包袱。
10、展张新小簟,熨帖旧生衣。
11、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2、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13、菱角是菱科,菱属中的欧菱和细果野菱的别称。又名腰菱、水栗、菱实,味甘、凉、无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
14、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15、下面一段对话即是关于食物的古文。食:吃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6、今天我们要读的小古文中主人公的举动会让我们在笑声中不由自主地思考——我是不是也有过类似于他的举动而不自知?我遇到此类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17、《朱子治家格言》(朗诵视频+注音+译文完整版)
18、温馨提醒:欢迎把古文卡片保存到相册,随时复习查看
19、对话精彩,言见其人。
20、新衫一样殿头黄,银带排方獭尾长。总把玉鞭骑御马,绿鬃红额麝香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