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说课稿(100句)
一、师说说课稿人教版
1、我的板书设计以提纲式板书为主,这样可以直观、清晰、明了的把整课的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记笔记又能突出重、难点。
2、将蚯蚓和螃蟹对比,说明学习贵在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墙,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为了帮助学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节课的内容,突破难点,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4、《中彩那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文章。
5、A.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6、而对于学生,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来进行课文的学习。
7、着重分析第二段(共25分钟)
8、去“精品教师”上边看,(百度搜下“精品教师”四字,第一个就是)很多音乐说课,也有全册,你要的里面会有的好好看看,抄下来或打印希望可以帮到您,望采纳
9、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刚刚对教材的分析、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0、教法:①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长句的断句朗读,重点虚、实词的理解,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1、品味“中彩”,感受“诚信”
12、A.作“学习、效法”讲
13、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4、安农大教学点:大学生公寓三号楼考试学习中心
15、A.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16、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
17、A.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18、将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贵在积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9、这里是高中语文知识的大辞海!题型精练、知识清单、答题技巧,让学习更加简单。
20、难点:第二段重点语句的翻译,理解第二段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
二、师说 说课稿
1、(2)求学的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并利用字典查阅。学生通过读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句子做铺垫。
3、你认为《师说》中阐明了哪些重要的观点?大家是否可以背得出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段,讨论明确)
4、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6、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
7、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到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时,有这样一段话“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对韩愈在文学、儒学、品德方面的高度赞颂。为什么韩愈会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他又是怎样获得如此高的教养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韩愈的名篇《师说》。
8、讨论后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教师备注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9、统编新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10、问题导入,设置悬疑
11、说课标、教材和学情
12、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3、(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15、经传zhuàn——传道chuán聃dān——冉rǎn
16、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重视欣赏文本而轻篇章的琐屑分析。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因此我在品味《师说》时品出了本文的“三美”(本教案后面附的全文教学构想中可以看到三美包括的具体内容),期待在教学活动中和学生共同品尝。
17、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18、学生齐读课文一遍,教师简要点拨朗读时的注意事项。
19、作者简介:三个关键词: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韩潮苏海。
20、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集中讨论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世“狂人”,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三、人教版留给我说课稿
1、体会父亲心里矛盾复杂的滋味,感悟作者对诚信的赞美,以及对道德层面真善美的渴求,并受到感染。
2、深入文本,细读感悟
3、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既有纵向对比(第一组对比),也有自身对比(第二组对比),还有横向对比(第三组对比),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5、③合作探究法,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良好学习气氛,调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6、账号ID:gkyw100
7、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8、尚邦教育新浪官方微博:@尚邦教育
9、此外,在导入和研读部分,我还会使用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对诚信的向往和期待。
10、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第11课《师说》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11、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12、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13、“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14、保罗:这孩子对这辆车爱不释手,一定也想拥有一辆。
15、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启示就是:不要以认人为师为耻,要正视拜师这个问题。这个要结合韩愈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人们以有师徒这样的关系为耻,不能用正确心态认识拜师求教这一问题。
16、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同时本着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主要采用:预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励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
17、通过温故知新,感受到作者运用对比论证强调的观点: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往今来许多为人正是得益于从师学习。齐读第三段。
18、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会运用作者对比的描写手法进行人物心理描写与写作。
19、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20、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四、说课的说教材
1、文言基础知识归纳整理。
2、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3、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4、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5、③质疑法,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向学生质疑。特别是课文字词的疏通翻译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在高一五班采用的是三步走的方式,课前预习,圈画字词障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课上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6、(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www.ymujiaoyu.com
8、本环节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从文章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思考问题。学生在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的同时,可以对文章“从师学习的观点”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9、(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②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10、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11、《师说》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12、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知道了这篇课文描述了父亲中彩之后将中彩的汽车还给库伯的故事,这就为下面深入研究课文作好铺垫,也能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13、②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明确重点词语和句式,师生互动(5分钟)
14、通过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的重点确定为: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并体会“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思想感情。而将本课的难点确定为: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体会课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
15、亳州教学点:魏武广场对面金桥大厦604室
16、学生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写人物特点的词句,体会遣词造句的精妙。
17、另外,我的板书也比较注重归纳记忆技巧,能让同学们很轻松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18、医、师、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19、结束语:尊敬的评委老师,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20、(1)朗读课文,概括原因。
五、师说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1、拓展提升、自主生成
2、用金石比喻来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B.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
4、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5、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6、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步并作两步、扶着、安置、紧靠”这些动词体会小男孩儿对弟弟的关爱,并指导学生读时体会小男孩儿的急切之情和对弟弟的悉心照料。
7、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
8、《师说》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3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在当时社会上不重视老师、嘲笑从师学习的风气极为严重的情况下,韩愈赠文给学生李蟠的一篇文章。本文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而独抒己见的精神,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9、高一五两班基础不同,语文水平差别较大。虽然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尤其高一五班。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10、(2)保罗为什么会猜错?
11、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父亲在汽车上的行动和感受,说说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韩愈论述的从师之道的思想内涵,树立谦虚好学、尊师重道的思想。
13、(2)小男孩的语言描写:他指着那部车子说:“看到了吗,弟弟?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讲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花一分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你一部这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原来给你讲的橱窗里的那些圣诞礼物了。”
14、本单元的主题是帮助学生拓宽眼界,明辨是非,提高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领悟人生意义与社会价值。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端,就是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培养诚信意识,提高道德水平。
15、(2)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维持生计,生活拮据”,“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K字代表库伯,是你父亲的同事”,“那K字用橡皮擦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体会父亲矛盾心理的原因。
16、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师说》的第一课时。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同时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据此我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了《师说》一课的的教学方案,现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板书、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17、(1)背景介绍,作者简介,生介绍后,师出示课件并补充(4分钟)
18、C.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19、听教师资格证讲座送课程
20、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