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翻译君子食无求饱(100句)
一、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3、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5、《论语》十二章全文及翻译:
6、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7、试译:孔子说:“做人没有仁爱,礼仪怎么能到位?做人没有仁爱,音乐怎么能到位?”
8、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9、试译:孔子说:“做人却没有诚信,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好比大车辕没有活销,小车辕没有销钉,这车子怎么走啊?”
10、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1、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5)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12、试译: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和颜悦色难以做到。父母有事,晚辈代劳;有酒食,长辈先用——这样子就可以称为孝吗?”
13、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4、②[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
15、试译:孔子进周公庙,对每件事都要提问。有人就奇怪:“谁说鄹人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啊?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人请教。”孔子听后说:“那些做法是礼吗?”
16、(译文)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17、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8、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
19、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20、译文:每个人都应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三军可以的元帅可以被抓,也不能随意污辱我的人格.儒家肯定生命和道德都是有价值的。
二、论语十二章翻译君子食无求饱
1、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2、(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3、(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5、译文: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光。
6、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
7、试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理解别人。”
8、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9、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1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1、三军主帅,是极其重要的,即便如此,还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哪怕是一个貌似很普通的平民百姓,他的志向也不是外力能改变的,因为,坚定的志向,有着更强大的力量。
12、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3、(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
14、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15、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16、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7、★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18、(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9、(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三、语文选修一论语十二章翻译
1、表并列关系: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顺承关系:学而时习之;不义而富其贵;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曲肱而枕之。表转折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修饰关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2、学圣贤经典,能不能现学现卖?马上就会几招,回去就用,用了就赚钱?可能,也不大可能。有人也许从中悟到什幺,琢磨出一个新办法,或者改掉一个错误,或者避免一个可能的危险。有人也许觉得没什么呀。思想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它是用来“指导”你的行为的。但能不能指导,每个人和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思想那幺简单实惠,就不是思想了。当然,这种思想存在了2500年,而且受到如此高的礼遇,肯定是起了作用的。
3、翻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5、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7、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8、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9、孔子:“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10、★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
11、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12、颜回请教问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
13、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14、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15、(译文)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16、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7、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18、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19、这里的“匹夫”不建议解释为“一个人”,范围和身份地位都不一样,你略加比较分析,就知道啦。
20、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四、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这也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对吧?!
3、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试译:曾子说:“慎重料理父母丧事,诚心追祭历代祖宗,人心就复归忠厚了。”
5、参考资料:论语百度百科
6、试译:孔子说:“射礼的要旨不在于中靶,动用劳役也要各尽所能,这是古代的规矩。”
7、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讨论之后,“我们”得出结论:这样不行。因为,“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的言外之意是说,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被改变的”,这样的翻译正好直接否定了其句子本身——“匹夫不可夺志也”(匹夫之志,不可夺也),这样做不大厚道,还是不要这样为上。
9、(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10、4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
13、同时指出:“第十一章‘三军可夺帅也’讲个人修养,强调坚守志向。”
14、(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拔出来,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15、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6、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反复练习实践了呢?”
1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9、译文∶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20、试译:有人请教禘礼的学问。孔子说:“不晓得。也许对于明白人来说,要想掌握天下就像看这里一样吧?”一边说,一边指着他的手掌。
五、高二选修一语文论语十二章翻译
1、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3、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
5、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6)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6、③[于]介词,对,对于。
7、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9、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10、同时指出:“第二章‘三省吾身’讲学习方法,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此章强调的是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曾子具体讲到了他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明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德的方法和途径。)
1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其地位自不待言,专家们的翻译自然都是经反复揣摩、精心推敲后做出的。近日教《论语>十二章》时,觉得有几句的翻译还是可以讨论讨论的,尽管自己都觉得这有点大不敬,或没事找事之类的……
14、试译:孔子说:“君子心量广大,不跟人攀比;小人跟人攀比,心量狭窄。”
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6、(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17、体裁:语录体散文集,作者:孔子。《论语》:儒家经典之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18、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9、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0、(注释)(1)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