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弈的文言文原文意思(100句)
一、学奕文言文翻译
1、为是其智弗若与()
2、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3、知:zhì,通假字。“知”通“智”聪明、智慧。
4、点击蓝色字关注“猪小侠教案”
5、这则故事讲的是两个人向弈秋学棋,虽然同拜一个老师,但前者认真学习,学有所成,后者不认真、不专心,所以未能领悟棋艺。文中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学习下围棋的过程。不同的态度,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文章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的差异,而是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以三心二意。
6、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便想拿拉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有人说,是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并非这样。
7、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围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由此也可以推测他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已相当普及,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
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10、代词。如“一人虽听之”中“之”代指弈秋的教导。“思援弓缴而射之”中“之”代指鸿鹄。“虽与之俱学”中与“弗若之矣”中“之”代指前一个人。再如《东施效颦》中,“富人见之和贫人见之”中“之”代指长得丑的女人皱着眉头走的样子。
11、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前言:(本文学弈豆妈笔误为学奕)这里没有古文权威,没有各路大神,
13、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然后讲假如让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围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14、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15、(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16、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17、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8、孟子称弈秋为“通国之善弈者”。所赞通国善弈,虽未明定专称,已类似后代所称国手,并成为象征性名词。后世称某高手为“当代弈秋”者,即意味着其水平与国手相当。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19、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20、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
二、学弈的文言文原文意思
1、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2、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ɡāo枯干)矣。
3、意思是:学习下棋。《学弈》出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
4、用“|”给上文断句。
5、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如: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6、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讲的内容;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却一心以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下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7、使⑥弈秋诲⑦二人弈,其⑧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⑨;一人虽听之⑩,一心以为有鸿鹄⑪将至⑫,思⑬援⑭弓缴⑮(zhuó)而射之⑯。
8、学文言文的关键也在积累,在多读。当然要掌握特殊的虚词和句法。好像没有此类视频。推荐一本书,文言文启蒙读本,杨振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里面有几百篇古文短文,还有注解说明。
9、注:调整了一下一期营的课程容量,一期营共计古诗14首,小古文14篇,总计28课。二期营将在暑假期间展开。
10、正确、有韵味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1、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12、杨氏之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便叫孩子出来。孩子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回答:“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不知道可不可以,如不觉得不好可追问。
13、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14、这个故事讲的是:弈秋是全国下棋的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用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后一个的智力不如前一个吗?弈秋说:“不是这样的,是因为他不能专心致志。”
15、《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6、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17、不过我们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如果您听到了或看见了文章内的错误,欢迎您给我们提出来。
18、(作者)《孟子·告子》(朝代)先秦《学弈》原文:
19、本次课程讲解小老师:宇凝老师
20、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
三、学奕文言文翻译
1、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2、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即人生下来本无所谓善恶),《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3、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较为多见。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大景观)。
4、这些古诗或者古文,需要孩子们背过吗?
5、周芳宇天津市津南区双桥河第一小学语文教师
6、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天鹅。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应该说:不是这样的。
7、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
8、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9、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不知道是不是准确~好久以前学的了~~。
10、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11、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12、(1)善弈者(擅长,善于)
13、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前一个人。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14、打卡时间:小柚子们在当天的任何时间都可以打卡当天的文言文。
15、文章意思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要是弈秋讲的,他都学习,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着搭弓拉箭把天鹅射下来,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学弈》这篇文言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16、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17、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翻译出“是”的意思。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18、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19、为是其智弗若与?:
20、有的是一群努力学习,自我提高的孩子们。
四、学弈文言文翻译作文
1、第14课文言文二则
2、缴(zhuó):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射出后可以将箭收回。
3、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4、你知道下面的字在文中的正确读音吗?请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5、弈(yì)诲(huì)援(yuán)
6、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7、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8、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9、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
10、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从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但他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却赶不上前一个人。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啊!
11、停顿: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一次,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地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但是一直想着天上会有天鹅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两人在一起学棋,但后者却不如前者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12、《列子》是先秦时著作集,内容多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形象鲜明,含义深刻,直到现在,仍有较高的文学意义及思想寓义。
13、学弈意思是:学习下棋。《学弈》出自《孟子·告子》,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当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原文为: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了《孟子》,全书共有七篇,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孟子生活的年代虽然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关于孟子的一些典故我们却是耳熟能详的.比如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便与孟子有关。
15、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16、以为:认为,觉得。
17、《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18、孩子和家长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证音频的正确性。
19、《学弈》选自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孟子·告子上》,文体为文言文。
20、(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五、学弈文言文翻译视频
1、文章简介:《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故事,说明了在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2、之:他,指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3、解释下列“其”的含义
4、弈: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之:的。善:善于,擅长做…...的人。使:让。诲:教导。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只单独听)弈秋(的教导)。.之:弈秋的教导。虽听之:虽然在听讲。之:指弈秋的教导。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援:引,拉。将至:将要到来。思:幻想。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之:代词,代“鸿鹄”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俱,一起弗若之矣:不如前者。.矣:了.弗:不。曰:说。然:这样非然也:不是这样的。俱:一起。
5、请你写出下面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6、孩子们都讲的很有感情,你们上课的频率一周几次课?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8、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9、《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御寇所编的《列子·汤问》,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文言文。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10、白话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人和他学习,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而另一个人总是想射天鹅;他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11、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12、弈秋:弈:下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13、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取来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14、《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15、弈秋是全国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天鹅将要飞来,想要取来弓箭将它射下来。
16、“......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一般翻译为“是......的人”。如: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和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17、惟(wéi)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
18、弈秋是第一个史上有记载的的围棋专业棋手,也是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从事教育的围棋名人。关于弈秋的姓名,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里作有说明:古之以技传者,每称之为名,如医和、卜徒父是也。此名弈秋,故知秋为其名,因通国皆谓之善弈,故以弈加名称之。
19、”......是......如“。如: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是阳城人)。
20、学习文言文要做到“反复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全文、明道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