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00句)

2023-04-15 12:39:5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2、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3、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4、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扫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和悲苦缠绵之态,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5、你看这样的诗句不是不美,太好了。但是终究太过颓丧、太过凄凉,不再是盛唐之音了。最后再读一遍: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sònɡ dù shào fǔ zhī rèn shǔ zhōu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书名:千家诗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0、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1、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12、这是一首赠别友人的诗。上路的杜少府显然是郁郁不得志的。从城阙巍峨、畿辅广阔的京都长安,离别亲友,独自去往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的蜀川,此情此景自是难堪的。诗的发端,不但点明地点,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风烟”,写五津僻远,难以望见,也隐含仕途前程,渺不可知。关切之情,在“望”中流露。四句推进一层说,你此去固然如飘泊的孤舟,我也是多年沉浮于宦海的人;彼此分手,我何尝不同样黯然呢!以同情为安慰,已暗用“知己”二字。然后转折出天涯如比邻的情怀。以临别不效儿女态为结,格调极高,使友人的精神也为之振作。

1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

14、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15、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一般的离别诗,总是充满了感伤情绪。但王勃的这首诗反其道而行,奉劝杜少府不必哭哭啼啼,因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充分的展示了作者宽阔的胸襟。

16、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1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文如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自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一般用来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能感受到亲近。扩展资料:《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该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18、那可能有人知道这句话是有来历的呀,什么来历呢?当年陈思王曹植写《赠白马王彪》不是说嘛,“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19、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20、南朝的著名文学家江淹在《别赋》里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都不免使人“黯然消魂”。古代的许多送别诗,也大都表现了“黯然消魂”的情感。王勃的这一首,却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

二、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2、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3、海内存知己⑹,天涯若比邻⑺。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按诗意,同时也是一首送别诗。

5、一句“风烟望五津”,跟“城阙辅三秦”严整对仗,不仅仅点出了杜少府远行的目的地,而且把诗人心中如烟如雾的迷茫和翘手相望的心情,都点画了出来,这心情自然是难舍的。

6、作者简介: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7、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8、✦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9、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10、⑵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1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全诗:城阙补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送别诗一洗千古悲酸之态,思想开阔,感情爽朗,可谓独标高格。

12、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结尾“,”两句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13、那在这里,诗人是说,既然“天涯若比邻”,那我们就不要学小儿小女在分手的岔路口哭哭啼啼了吧。这是在做什么呀,在劝慰朋友,其实也是在宽解自己。

14、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15、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16、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17、(唐诗三百首1)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18、送 杜 少 府 之 任 蜀 州

19、(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上因离别而感到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流泪沾湿佩巾。

20、一提起王勃,人们首先想到就是这首诗和滕王阁序,再就是那定格在26岁的青春年华。

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平仄

1、就算分别是我们的宿命,分别真的就如此可怕,非要悲悲戚戚吗?非也,海内也罢,天涯也罢,虽然都是极远的空间距离,但是,再大的空间也大不过人的心灵啊,只要两个人心意相通,那么即使远在天边也同近邻是一样的。

2、写诗固然是立意要高,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说硬话、唱高调,让人觉得高不可攀,阳刚的基调里,拖这么温柔的一句收尾,才让人觉得刚柔并济、委婉动人。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4、宦(huàn)游:出外做官。

5、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6、与 君 离 别 意 , 同 是 宦 游 人 。

7、无为在歧路(岔路),儿女共沾巾。

8、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9、✦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现在四川崇州。

10、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11、但是呢,它不是折杨柳,不是看孤舟,更不是执手相看泪眼,他不是小情小调,它是秦和蜀的对望,它起的浑厚壮阔,气象万千。

12、wú wéi zài qí lù , ér nǚ ɡònɡ zhān jīn 。

13、那为什么王勃能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两个原因最重要,一个是他年轻,另外一个他赶上了初唐。大家都知王勃是少年天才,六岁就能写文章,十六岁,就科举及第。

14、创作背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1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16、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1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并邻,近邻)。

18、他的诗文集原有三十卷,大约作品不少,但现在只存诗八十余首。被选在《古文观止》里的《滕王阁序》,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19、再比方说,陶渊明的诗,在钟嵘的《诗品》里才列为中品,但是到唐朝以后就成了神品。但是也有些事啊,具有跨时代的超越性,从古到今大家都说好,比如王勃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0、(作者)王勃(朝代)唐

四、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友人间的深厚

1、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2、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劝勉朋友不必因离别而感伤。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成为千古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4、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5、城阙(què)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现在的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6、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7、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8、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9、“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么一劝,诗也从刚才那种极高的情境舒缓下来了,舒缓到了温柔的情感世界里。这是什么?这就是收放自如啊。

10、原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1、君: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1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

13、那首联这么工整、这么壮阔,颔联该怎么衔接呢?颔联要是再对仗,就不免显得死板,那怎么办呢?干脆不对仗了,以散句承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由实入虚讲心情了,我跟你离别的意绪。

14、chénɡ què fǔ sān qín , fēnɡ yān wànɡ wǔ jīn 。

15、但是那些诗句的传唱度都不及这句对仗工整而又境界阔大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到今天这句话已经成为壮别的代名词了,根植于咱们中国人的心灵之中。

16、高考必背64篇之陶渊明《饮酒(其五)》

17、回复“郦波”,获取郦波百家讲坛

18、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

19、与君离别意⑷,同是宦游人⑸。

20、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同比邻而居。

五、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

1、虽然后来不小心卷入了王子们之间的内斗,仕途受挫,但是内心终究是雄壮的。你看他写《滕王阁序》不是也很高调地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就是青春的豪情啊。

2、比方说大家都知道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漂亮吧,它也有来历,来自谁呢?来自庾信的《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3、但是王勃这两句话,又是对曹植那六句话的高度概括,这就不是抄袭了,而是推陈出新。其实王勃本来就是非常擅长师于古而胜于古的。

4、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5、赵世亮讲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意思: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7、那到底是什么意绪呢,因为实在一言难尽,所以干脆不说了。改口说,同是宦游人。咱们前面讲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那时候说过,宦游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8、庄子不是说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朋友在乎的不是每日的厮守,而是心灵的共鸣。咱们既然彼此知己,那还怕什么天遥路远,万里剑关。

9、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直入主题,以雄浑的气势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言语之中透露不舍。颔联劝慰友人。颈联将淡淡的离别愁绪一笔撇开,而代之以对友人的安慰和鼓励,由此显示出与一般送别截然不同的情调。尾联劝勉友人坦然面对,这样就使这首送别诗的整体基调由悲凉转向了豪放和达观。

10、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11、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12、姚陈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3、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14、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1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16、伟大的友情在于心灵的共鸣

17、这就是建安风骨慷慨悲歌呀。唐朝初年,国家日益强盛,文学上呢,也开始自觉地摆脱六朝余习向汉魏风骨回归。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实就是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致敬啊,这叫做有来历。

18、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

19、(注释)少府:唐时县尉。

20、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以“,”两句描画出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