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抒发诗人思乡的诗句(100句)

2023-04-15 12:38:0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

1、在诗中,诗人写自己和家乡亲人相互思念,使这一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2、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在不经意间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尽的乡愁;“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4、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5、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6、关于秋思的诗,有的悲怆、有的高亢、有的落寞、有的忧愁,这些千姿百态的诗词汇成了多姿多彩的秋思画卷。古代人伤春悲秋,关于秋天似乎都带着稍许的悲伤,秋思也就有了淡淡的忧伤。中唐诗人张籍也写过一首《秋思》,小巧精辟,算是秋思长卷中的精品。

7、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

8、《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9、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10、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1、游子的漂泊历程是痛苦艰辛的,所谓“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在异乡人的眼中,游子是“另类”的存在,难以被接纳认同。曹丕《杂诗》的“客子常畏人”,精确地道出了游子不被接纳认同,“安全需要”得不到满足情况下的心理体验。有时一个小小的误会,也会给游子造成不轻的伤害,汉乐府《艳歌行》“翩翩堂前燕”,写一位流浪者衣衫破了,富有同情心的女主人为他缝补,却遭到了女主人丈夫的怀疑。流浪者虽然心里坦然磊落,但还是感到自己人格被猜疑的委屈,而发出了“远行不如归”的感慨。

12、示例:春潮上涨,江水与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船行江中,春风吹拂,船帆高挂,船行平稳而轻快。

13、首先,雁过,说的是秋天时候,秋历来是被赋予一个伤感的氛围的,本来的思想之情,此时被渲染得更加浓烈。大雁,秋天往南飞,而作者心中思念家乡却不能像大雁一样自由的回去,形成反差。一雁,而不是群雁,群雁是热闹的,一雁则是孤寂的,借此,作者将自己心中的孤独凄凉也一并交待出来了。

14、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两句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5、一阵潇瑟的春雨卷过,/故园的陌上已挂满绿的桑枝了吧?//故园陌上的绿桑枝,我是怀念的;/绿桑枝下的采桑女/更是我惓惓不忘的呵!//把嫩嫩的桑芽,/当作爱情的食粮吃下吧!//我喜欢那蚁蚕样乌黑的头发,/透明的软腰,和吃叶时的,/像黄梅雨般明快的歌。//吐不尽的长丝/结成的纯洁坚固的果,/正是我们爱情的象征哪!

16、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1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阳城》

18、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9、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20、诗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传达思乡深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二、抒发诗人思乡的诗句

1、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2、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人日思归》

3、在我们读过的古诗中,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有《静夜思》;写友人送别情景的有《赠汪伦》;托物言志,表现诗人坚韧不拔,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的有《竹石》,请写出这首诗前两行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还有,看到同学学习不努力,虚度光阴,你可用古人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读书学习不能光学书本上的知识,还必须亲身实践,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定居。//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家室。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迺立皋门,皋门有伉。迺立应门,应门将将。迺立冢土,戎丑攸行。

5、而把文化乡愁作大量集中表现的,是一批亲身经历了40年代中国大陆的战乱,后来迁往台湾的诗人和一些较年轻的台湾和海外华裔诗人。他们置身于充分西化(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在物质生活乃至诗歌艺术上都已现代化和现代主义了,但在他们的心中,却无法忘怀家国民族的记忆,怀有强烈的“中国情结”。在受到西方异质文化和本土台独势力的刺激时,他们愈加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他们的诗作更是常常把有关家乡的记忆、祖国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作为重要的表现对象,以突出、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的“新古典主义”的方式,在诗艺上告别“横的移植”,归宗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和灿烂悠久的古典诗歌传统,以此来缓解内心深处“刀搅”般的文化焦虑。

6、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

7、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8、「诗词鉴赏」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9、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游子吟》

10、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诗歌的大意是: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11、诗人在旅途中,他早早的起来赶路,残月挂在天边,村店的野鸡叫了,板桥上弥漫着清霜,都是旅人的足迹。槲叶飘落,枳花绽放,令我想起了家乡,遥想着野鸭大雁,早就挤满了河塘。

12、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13、骆宾王的以蝉寓己,「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以托诗人遭受谗陷之忧。李商隐的>蝉声的断疏与树叶的清翠、作者的思乡与蝉的鸣叫本无关联,但在诗人笔下,蝉与树都被赋予了情感,咏物与抒情密切地结合了起来,而且「错综细腻」,寓意更深:诗中的「蝉」难道不就是作者的影子吗?

14、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5、在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社会的关系秩序链条上,家是国的雏形,国是家的扩大。先秦儒家典籍的思路总是以家为基础和起点,推而广之,及于国家天下。《周易·家人》云:“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诗经》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孝经》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孔子把“事父”与“事君”、“父父子子”与“君君臣臣”等同看待(《论语》);孟子强调“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孟子》)。由家族的血缘伦理关系,衍生出国家的政治伦理关系,中国古代社会就此达成了家与国的统一。

16、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京师中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这首词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很为前人称道的。词人在写景中寄寓了思乡的情怀。格调清淡朴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无雕琢痕迹。

17、在古典诗歌中,蔡琰的《悲愤诗》叙写自己被掳往南匈奴的边地思亲痛苦,较早流露了文化乡愁意味:“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思父母,忧念无穷已”,既有气候不适的地域因素,也有民风习俗不适的文化因素;传为蔡琰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咏叹被掳后的乡思,也是由地域和文化双重不适刺激引发的:“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披甲兮为骄奢”、“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正是地域和文化的双重不适,使得女诗人“凄楚流恨”,“恶居于此”。此后的古代乡愁诗中往往含有文化乡愁的因素。

18、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9、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0、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关于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

1、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是王勃的名篇,是他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送别诗.开头两句把秦地的长安遥接蜀地的五津,绘出一幅风烟迷离的壮阔图画,同时寓有离别之意.送客的况味本是令人凄伤的,但诗人用豪健的言语安慰友人,一扫通常送别之作的哀愁之气,显示出大丈夫洒落的胸襟.“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句意,语言更精炼概括,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2、对家乡的思念,既是情感层面上的寄托,又是灵魂层面上的需求;既是在寻找肉体情感的慰藉,又是在寻找生命灵魂的归宿。古代抒写乡愁主题的诗词作品,大多属于肉体情感层面,偶有涉及精神心灵层面的,如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诗人对故乡和他乡的理解,已不限于地域。不过在终生漂泊客居的李白,这样写也许仅仅是因为他的生性嗜酒而且旷达。还有苏轼《定风波》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则俨然把家乡定位到“心安处”,已是把家乡视为心灵的家园。像苏轼这样去理解故乡的,在古代诗歌中虽不多见,但毕竟标出了古代诗人对家乡的理解所达到的精神深度。

3、诗中第二句和第四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如何?

4、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悲歌》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6、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7、你是否在收拾行囊,准备回家;

8、也许诗人在无意之中,重复了上古诗歌里“桑与爱情”的原型意象。“故园”的标志就是“绿桑”,对“故园”的怀念,就是对“绿桑”的怀念;对“绿桑”的怀念,实质上是对“绿桑枝下的采桑女”的怀念。在游子的记忆里,故乡、桑树、爱人就是这样密合无间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叶舟的《故乡,我的恋人》,则直将“故乡”等同“恋人”,在“客地的细雨寒风”中,诗人的思乡之情,实际上是对“八年”之前那一段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纯真恋情的再一次回忆。

9、古今乡愁主题诗歌在持久、大量的写作过程中,形成了几种历时性的沿续使用的艺术表现模式,如登高思亲,望月思亲,佳节思亲,远望当归,秋风日暮起乡愁等。每一种表现模式的形成,都由我国古代诗论所说的“诗胎”、“诗祖”奠基,作为初始创作的“诗胎”、“诗祖”性质的作品,均能恰切地表现相似情境中的人们共有的行为、心理,所以为后世处于相似境况中的诗人每每加以模仿,在后世诗人持续不断的一次次仿写过程中,一种表现模式渐次凝定。我国古代诗论所说的“诗胎”、“诗祖”,近似于西方文论中的“原型”、“母题”,同一诗胎诗祖即原型母题所孳蘖衍生出的作品,具有基本相同的主题和手法。所谓表现模式,即包括主题和手法两个方面。

10、白话文: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11、“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诗人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的万千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淳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12、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13、背日收窗雪,开炉释砚冰。

14、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5、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长江。

16、谁的眼睛可看到那江南草长?/谁可看到了清明时节的汴梁?/谁可又看到那长安的月亮?/谁的纤纤素手,能采桑于绿水之阳?//而梧桐在梦寐里枯落。/而凤凰在烈火里涅槃。/而金剑在秋水里沉埋。/而青鸟在寒风里冻残。

17、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18、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这句话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9、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0、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四、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

1、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通往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4、季节、风景和风俗中氤氲着丝丝缕缕文化的愁绪。林耀德的《穿着中国的服饰》,通过对早晨从“长堤走过”的一位少女穿着的“中国服饰”的细致入微的刻画,从服饰文化的角度,表现了海外游子的思乡情感和文化认同心理:

5、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6、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观景象传神地表现出来。

7、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8、古诗多思乡,或许跟古人们在外求学、求仕、为官回家路途遥远,交通确实不便有关吧。

9、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10、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11、据说,宋之问被贬到岭南,因不适应那里的的生活,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12、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不仅是地域的表征,而且规定着地域的质性,对家乡的思念在更深的层次上就是对文化的孺慕。“文化制约着人类”,家乡的一方水土上,有着独特的自然风景、民情风俗、历史传说、文学艺术,构成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使生长于斯的人从小置身其中,浸润濡染,渐成习惯。一旦离开自己的家乡客居异地,人地生疏,满目异俗,多有不适,游子便会从地域乡愁中滋生出更深刻的文化乡愁。余光中回顾数度旅居美国的经历时曾说:“远适异国,就算是待遇不薄,生活无忧,但在本质上始终却是一种‘文化充军’”。所以,异乡即使安乐丰饶,游子也会感到“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13、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14、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

15、故乡情恋之所以如此牵动游子的心,除了血缘亲情之外,还有爱情。《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即是游子思念故乡“同心”之作:“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还有《客从远方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采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遥远的空间距离也难以阻断彼此的思念依恋,诗中的意象如“鸳鸯、合欢、长相思、结不解、胶漆”等,都带有“原型”性质,成为后世表达爱情的习用语汇。

1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7、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18、任凭时间过往,不论生前死后,母子亲情永不变质:“哦!母亲/不管岁月如何无情流逝/不管现在我们怎样的苍老/也许我们能活过一百岁/也许五十年后/我们的尸首比严冬的霜雪更冷澈/然而,母亲,您永远,永远是/轻拂我们坟前的萧萧的白杨”。母爱永恒,生死不渝,暮年游子面对母亲照片的声声倾诉,异常感人。

19、古典诗歌中还有不少身在异乡思念妻子儿女的作品,也印证着乡情的实质乃是亲情。《诗经·豳风·东山》中东征三年、急于西归的征人,难捺飞向西方家乡的归心,想象着妻子在家中准备迎接自己归来,回忆着当年新婚的热闹和新娘的漂亮,可知牵系着征人的,正是荒芜家园中的美丽妻子。杜甫的《月夜》思念妻子为主,兼及儿女。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万首唐人绝句》作《夜雨寄内》,“内”即“内人”,也就是妻子,可知此诗乃是诗人在遥远的巴山雨夜里寄赠长安家中妻子的。古代诗歌中有着相当数量的“寄内”、“赠内”之作,均属此种性质。

20、张籍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五、用梅花寄托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

1、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4、诗人在漂泊羁旅中,看到北固山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景色,触发了他深深的思乡之情。

5、穿着中国的服饰/头上捆扎着青春浑圆的发髻/臂上圈绕着记忆滑腻的鐶镯/衫上镶滚着少女琐碎的憧憬/襟上扣结着处子精致的愁怨/穿着中国的服饰/在适合穿着中国服饰的早晨/长堤走过/衣裙绣花

6、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7、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8、第四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写家书,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

9、王湾(约693—约751),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712)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

10、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1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唐代:岑参《逢入京使》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忽然归故国,孤想寓西陵。

14、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15、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16、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17、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18、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9、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20、情感寄托与灵魂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