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什么情感(100句)

2023-04-14 19:53:28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苏轼的水调歌头

1、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2、每天晚上回复“GN1”即可查看关键字~回复“晚安”还会有同步中英双语文本和语音内容哈

3、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4、历来诗家词家都对这首《水调歌头》推崇备至。南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将它推为中秋词的绝唱,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宋胡寅在《酒边集序》中说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而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称道他创造了一种新的美学风范。

5、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团圆之时,人也有相聚之时。读来非常有哲理意味。

6、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7、对宇宙的追问尚未得到回答,作者的想象又飞向了天上仙境:不知道那里今晚是哪一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

8、杜甫最有价值的一首诗,被无数人奉为真理

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shè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0、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1、北宋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全诗原文如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2、赏析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3、2019晚安微博句翻译:

14、诗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问月问年的疑问,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15、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苏轼最著名的一首中秋词。其实这说法有问题,应该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中秋词,也许是从古至今最著名的有关中秋的一首诗词。我这么一说你就知道了,是什么呢?没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我们先一起来感受一下这首词。

16、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7、(丙辰)熙宁九年(1076)

18、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9、cǐ shì gǔ nán quán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

20、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

二、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了什么情感

1、经典咏流传:刘禹锡《陋室铭》

2、(6)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3、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胸襟。表达出作者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达到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留给后人无尽温暖与美好。

4、经典咏流传:张九龄《望月怀远》

5、水调歌头,词牌名。唐朝大曲有《水调歌》,据《隋唐嘉话》,为隋炀帝凿汴河时所作。

6、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

7、Themoonmaybedimorbright,waxorwane,

8、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9、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因为作者自认为不属于尘世,那仙境一样的自由世界才是自己的归宿。苏轼一生,以崇儒、讲究实务为主;但也好佛道,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出世思想多有上升。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但他那种超然物外、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比很多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更为深刻。也正因如此,当时他就享有“坡仙”之称。他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这里,作者说自己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实际上寄寓着“出世”、“入世”的矛盾心理。

10、《水调歌头》是苏轼在中秋节写的一首诗,当时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被贬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又与其弟苏辙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苏轼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髙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2、虽然人间离别难免,相聚暂时不能如愿,那么只希望亲人身健长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明月与共,心意相通。

13、月亮转向朱红色的亭子,悬挂在雕刻的窗户的低处,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月亮对人们不应该有任何遗憾。为什么人们离开时只有圆?人们有悲伤和喜悦的变化,月亮有阴晴圆缺变化。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很难完成。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够安全和健康,即使他们被数千英里分开,他们也可以分享这美丽的月光。

14、他不是屈原,没有那样执着,但洞彻人生的他对现实生活也依然保持着足够的热情:“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15、wearestillabletosharethebeautyofthemoontogether.

16、经典咏流传:王维《使至塞上》|诗佛的豪情

17、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8、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19、Whydoesthemoontendtobefullwhenpeopleareapart?

20、想要《#34枚金币时间简史#笔记本》怎么办?

三、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意思

1、(15)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2、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之时,他的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就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3、意思: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4、YetIfearthecrystalandjademansionsaremuchtoohighandcoldforme.

5、该词是书写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它作为爱国将领的抒怀之作,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雪耻若渴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明代沈际飞:“胆量、意见、文章悉无今古。”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7、从这首《水调歌头》中,可看出苏东坡与弟弟苏辙在官场的身不由己和兄弟二人的感情深厚!一句“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将兄弟之间归隐“相从之乐”的情态描写地极富情趣!可惜的是二人“退而相从之乐”的夙愿至死都没能实现。二人的后半生反而应了苏辙在离别词中的一句“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实在可叹!

8、他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9、当苏轼身边高朋满座,宾客如云的时候,子由的情意也许并不显得更多、更深厚,但当苏轼不小心得罪了权贵,变得形单影只,子由那平淡笃实的情怀便几乎成为苏轼体味温情世界的全部内容,成为苏轼复原精神气力的重要源泉。

10、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11、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2、经典咏流传:《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13、(9)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14、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另有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两仄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两仄韵;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五叶韵,后段十句四平韵、五叶韵等变体。

1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16、(10)何似:一说何时;何如,哪里比得上。

1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8、想看艾力老师的#酷艾英语每日秀#怎么办?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20、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四、苏轼的水调歌头赏析

1、经典咏流传:王冕《墨梅》|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2、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得,这首词写到最后啊,是一个大欢乐,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安慰,但人生本质就是有一点无奈,你又能怎求一个完美的人生呢?所以我们说啊,苏轼对人生的悲欢离合非常的明了,所以他的中秋才会过得如此的不同寻常。“诗穷而后工”,好诗好词都是在困境当中逼迫出来的,天底下最难的事情就是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自己把自己的思想做通了,然后写下来,读给别人听,别人的思想也就通了。谁说苏轼只是一味的信奉儒家,或者一味的信奉道家,或者一味的信奉佛家,他是兼采并蓄。既然人生总要向前走,那就要走的好一点,虽然此刻我们不能相聚,但共对一轮明月,这也就算是相聚了,也就是已经在一起了。

6、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7、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

8、经典咏流传:李叔同《送别》

9、丙 辰 中 秋 , 欢 饮 达 旦 ,大 醉 ,作 此 篇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1、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一生,还写尽了大部分人的一生,因此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共鸣和感慨。词以“雨”为媒介,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

12、这正是苏轼的本来面目,他超然达观,却从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却从不世故圆滑;他才华横溢,却从不自鸣得意。这首词中,饱含着巨大的人间深情与超越智慧。

13、各位酷艾英语大家庭的成员们,欢迎大家迈入新天地。看完这篇文章后的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呢?欢迎大家在页面下方写评论或提出各种建议,让我来听听你们的心声,我会认真阅读你们写的每句话!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营造温馨的家园吧!

14、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5、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6、(此事)指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

17、该处分析讲解的十分精确,亲人不能团聚与明月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却追究于明月。在这句词中,“圆”包括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明月的形状是圆,另一种是由明月的圆而引出的亲人团圆。

18、后面作者为明月进行了辩解,其实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这种安慰带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将明月的阴晴圆情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种正相关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逻辑使然。

19、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0、苏轼醉了,他俏皮的微笑在酒樽边上荡漾着扑朔迷离的色彩:不要那么高,不要那么清冷冰寒,不要动不动学嫦娥赌气飞走。就这样起舞吧,就在此刻与月共舞,与影同行,与酒共醉。

五、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什么的中秋词

1、人 有 悲 欢 离 合 ,月 有 阴 晴 圆 缺,

2、苏轼水调歌头中典故出自于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的两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团圆呢?

4、词的上阙,诗人想要乘着清风,飞到月宫里去,因为现实生活是如此地令人沮丧!但很快诗人就否决了这个想法。还是回到人世间来吧,天上宫阙固然潇洒自在,可千里月光传递的却是一缕缕的人间温情。

5、王安石最经典的一首宋词,被誉为“两宋名家皆不可及”

6、但是,无眠与赏月又十分对应,从赏月引发了作者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悲痛之情,从而导致了作者一夜无眠。在思念亲人的情感变成主旨之后,作者对中秋明月的情感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进而起到了移情的效果。

7、朗诵:焦晃,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素有“莎剧王子”之誉。

8、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9、现在啊,苏轼在密州,苏辙在齐州,虽然都在山东,总还能相见吧?没那么容易。因为按照朝廷的规定啊,地方官员不能随意互相串门。他们想不到,虽然同在山东为官,可这一分别就是整整五年。而且这五年当中啊,苏轼在仕途路上还遭遇了种种的不愉快,这使得苏轼在这个中秋之夜引发了无穷的感慨。都是些什么感慨呀?

10、一个中秋月夜,苏轼无比思念多年不见的弟弟苏辙,心情非常苦闷,他喝了一个通宵,酩酊大醉之际,为我们带来千古中秋绝唱《水调歌头》。

11、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2、接下来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把酒问青天”中要问的内容,对明月的追逐和赞美又更进了一步。苏轼很想乘风到月宫中看一看,但是又怕那里的氛围太过凄凉,自己抵挡不住刺骨的寒冷。

13、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

14、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15、回复“测试”,可获取古代文学基础测试题;

16、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亮才这样圆、这样亮。他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7、经典咏流传:《三字经》全文朗读+注音+注释

18、(8)不胜(旧读shē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19、经典咏流传:白居易《长恨歌》

20、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