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100句)

2023-04-13 18:55:45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水调歌头苏轼

1、拟借寒潭垂钓,又恐相猜鸥鸟,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2、(此事)指人的“悲欢离合”和月的“阴晴圆缺”。

3、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

4、(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5、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诗句全文如下:

6、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

7、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每到中秋,这首词也许会被很多人想起,并深有感触。

8、zǐ zài chuān shàng yuē : shì zhě rú sī fū !

9、通过演唱更深入的理解苏轼及其作品《水调歌头》。

10、(13)此事: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1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12、其实,这是作者感情的收敛,从对明月的不满,到最后感情的转变,其中一张一舒,节奏非常有序,也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13、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14、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5、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16、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8、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

19、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20、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二、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1、“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

2、①听读:要求学生划出朗读节奏,给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注音。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5、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6、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7、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

8、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9、zhuǎn zhū gé ,dī qǐ hù ,zhào wú mián 。

10、下阕写对月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11、(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12、(11)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13、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怀念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而又不忘现实生活,是作者的代表作。

14、苏东坡诗词水调歌头的全文如下:

15、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雄奇奔放。作者既描写了浩阔雄壮、水天一色的自然风光,又在其中灌注了一种坦荡旷达的浩然之气,展现出词人身处逆境却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风貌。词中出没风涛的白头翁形象,是作者的化身,极具震撼力。

16、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7、白话文释义: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18、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生本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常有阴晴圆缺,(想要人团圆时月亮正好也圆满)这样的好事自古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19、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0、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三、水调歌头苏轼原文朗读

1、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扩展资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2、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3、后面作者为明月进行了辩解,其实是作者的自我安慰,但是作者的这种安慰带有不理性的情感,仍然将明月的阴晴圆情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实际上,这种正相关是不理性的,只是作者自身的感情逻辑使然。

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诗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开头四句借幻想中的月宫境界,发出问月问年的疑问,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反映了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

7、(6)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8、但 愿 人 长 久 , 千 里 共 婵 娟 。

9、聆听教师,从心理上做好上课的准备。

10、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

11、高 处 不 胜 寒 。

12、引导学生,四读诗歌:

13、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14、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合作)

15、(12)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遗憾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7、优秀教学设计赏析|《陈情表》—陈情说理有先后,人生忠孝能两全

18、回答老师的问题,自查理解情况。

19、词的下阕在赏月的过程中表达了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转朱阁,低绮户”是由于明月转动,影子也跟随着变换了形状,这肯定是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观察才能得出的结果,与下句“照无眠”互相呼应。

20、引出作者苏轼,为作者介绍做准备。

四、水调歌头苏轼赏析

1、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连接的非常密切,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随着一起摆动。这里是一个转折,由厌烦人间到喜欢人间生活,跌宕起伏却又合情合理。

3、这首词是写景的佳作。他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

4、为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做好铺垫。为理解乐景哀情的文学手法做好准备。

5、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6、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7、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9、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吗?这使用了什么手法?

10、优秀教学设计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拓展资料):译文:

12、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

13、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人生感悟的方式,学习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5、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6、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17、2、课堂展示,和老师交流沟通。

18、明 月 几 时 有 ,把 酒 问 青 天 。

1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0、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五、水调歌头苏轼

1、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3、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4、(丙辰)熙宁九年(1076)

5、转 朱 阁 ,低 绮 户 , 照 无 眠 。

6、苏轼的水调歌头分为上片及下片上片系看着月亮,喝着酒作的《水调歌头》白话文:『我举起酒杯问青天:天上的明月是甚么时候开始有的呢?』当时苏轼正被贬为地方官,喝酒消悠情况下作上片系苏轼家里,睡在床,看着月亮作的《水调歌头》白话文:『夜深了,我回到了屋子里,静静的看著月光缓缓的转过朱红色的楼阁,滑进精致的小窗,并且照在我这个没有睡意的人身上。』当时苏轼与弟弟分离很久,想念弟弟情况下作

7、朗读PPT上展示的时间

8、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bǎ jiǔ wèn qīng tiān 。

9、进一步形成良好朗读习惯。

10、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11、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12、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13、在这样一个月光皎洁的美丽夜晚,诗人有怎样的行为?你如何看待这些行为?

14、(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15、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16、②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17、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

18、接下来的“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已经不是描述,而是作者的抒情,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不应”两句诗词描写的月圆人不圆,表达了作者对明月的不满,而“人有”三句诗词又话锋一转,感叹世事无常,又体现了对明月的理解之情。

1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苏轼(朝代)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该词为例,学会鉴赏诗词的一些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