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 高适 原文及翻译(100句)
一、燕歌行
1、"汉家"四句: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及奚族叛唐,此后唐与契、奚之间战事不断(参《通鉴》213卷)。汉将:指张守珪将领。"非常赐颜色":破格赐予荣耀。
2、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3、曹丕的《燕歌行》从思想内容上说就是对这种文学作品的继承与发展。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说:“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又引《乐府广题》说:“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燕歌行》不见古辞,这个曲调可能就创始于曹丕。
4、卷叶:卷曲凋零的叶子。(汉典)未展开的嫩叶。喻细小之物。
5、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6、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7、我的南方和北方·赵凌云
8、战士在北方徒劳地回首。
9、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10、严寒酷暑两相宜,送教大成煦如春——记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骨干教师送教大成中学
11、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飘飖一作:飘飘)
12、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13、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1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
15、边将身受朝廷恩宠厚遇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1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17、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
18、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19、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
20、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二、燕歌行 高适 原文及翻译
1、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2、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3、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4、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5、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堪称盛唐边塞诗最杰出的代表。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士兵遭受了极大的痛苦,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士兵,讽刺和批判不恤士兵的将军。
6、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7、旌旗在碣石山连绵不绝。
8、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
9、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10、燕歌行描绘了四幅画面。
11、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2、燕歌行:乐府旧题。诗前有作者原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曾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一般以为本诗所讽刺的是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赵堪等矫命,逼平卢军使击契丹余部,先胜后败,守珪隐败状而妄奏功。这种看法并不很准确。
13、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
14、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能顾及功勋受赏。君不见沙场上尝尽征战苦的士兵;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15、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16、分手之日容易,岂料相见之日如此难,山长路远,天各一方。想念他以致忧思聚集,却不敢说出口,为解相思之情,想托飘荡之浮云寄去问讯的书信,但浮云一去而不见踪影。整日以泪洗面,使得自己的容颜很快老去。
17、牡丹的拒绝(节选)·张抗抗
18、征人思妇断肠与战事不能结束对比
19、晼晼:日西斜;日将暮。晼晚,太阳落山。
20、品读经典,书香育人——梁冬青老师赴融水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三、燕歌行曹丕原文注音版本
1、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2、涕零雨面毁形颜,谁能怀忧独不叹。
3、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4、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5、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6、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7、上次讲《燕歌行》,主要讲翻译,这次想讲讲燕歌行里几组对比。
8、飞蓬:指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比喻行踪飘泊不定。
9、第四幅画面:二十五到二十八句——效命死节图。
10、作者:高适,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1、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12、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
13、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
14、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15、御史大夫张公:此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因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骄纵,不恤士卒,开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将败于契丹,张却隐瞒败绩,虚报战功,并贿赂奉命前去调查的牛仙童。高适从"客"处得悉实情,乃作此诗以"感征戍之事"。
16、翩翩:行动轻疾貌。飘动貌。连绵不断貌。
17、开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適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18、燕歌行描绘了一场战争的情景,详细描绘了战士的出征,出战,战斗,最后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诗人的心情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19、我们的节日·中秋·湛江朗诵艺术沙龙102期活动纪实
20、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四、燕歌行高适注音版
1、击鼓进军攻下了山海关,
2、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3、他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设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4、第三幅画面:十七到二十四句——被围思亲图。
5、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
6、总之是,如果打赢,将军可以获得加官进爵的封赏,所以将军轻敌冒进,而战士却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将军的贪图军功,和战士的为国而战也形成对比。
7、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8、《魏文帝集》·《燕歌行二首》
9、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10、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11、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
12、诵者:高峰,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诗意中国》艺术总监、出品人。
13、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14、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长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国时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15、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16、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17、一盏茶的情怀——湛江市第二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研修班培训感悟
18、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9、这首诗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
20、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司马迁
五、燕歌行
1、《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
2、论文、活动(按文章、活动音序排列)
3、整本书之思辨读写——2019年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现场会
4、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5、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6、积累的语言,交流的魅力——湛江市第二期名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研修班培训记录·邱娇
7、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8、《燕歌行》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秋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作者有感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与奚族作战打了败仗却谎报军情,作诗加以讽刺。
9、将领受知遇之恩常轻敌,
10、《燕歌行》是三国魏曹叡创作的一首乐府诗。
11、三时:早、午、晚。阵云:战云。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铜器。
12、边庭飘摇: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摇,一作“飘飘”,随风飘荡的样子。
1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14、辛夷树下,执子之手·竺子
15、好想与你一起老下去·木心
16、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
1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8、燕歌行描绘了一场战争的情景,详细描绘了战士的出征,出战,战斗,最后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19、松山,一个悲壮的名字·晓音
20、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