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的拓展延伸(100句)
一、爱莲说拓展阅读
1、浏览周敦颐的相关介绍,你发现两篇短文体现了怎样同类的人格精神?
2、古贤自喻反问点题托物言志安贫乐道
3、《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如下:
4、荷花即青莲,青莲与清廉谐音,因此荷花也被用以比喻为官清正,不与人同流合污,这主要是指在仕途中。比如,有一幅由青莲和白鹭组成的`名为一路清廉的图画,就被很多文人置于自己的书房中。
5、注重审美: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使审美情趣变得高雅起来
6、在学习方式上,注重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有范读、跟读、齐读、领读等,充分体现读的特色,并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问题的设计上,体现了小梯度。板书设计简要概括,对文章的重难点有很好的提示作用。
7、赏刘禹锡写玄都观桃花的两首诗
8、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9、花香本是嗅觉感受,而作者笔下的香气却是“浅紫色的”,是可看见的视觉感受。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嗅觉和视觉互通,使花香仿佛也有了颜色,写出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的愉悦梦幻之感。
10、从学生的仿句、仿段写作训练结果看,他们的确已经既感受到了作者的表达个性,也提升了对语言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而且还根据表达需要变化句式进行了表达。
11、惟吾德馨。‖无案牍之劳形。‖(2分)
12、《爱莲说》先写了什么?
1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4、“君子”一词,原本是指那些具有一身正身,品质善良不与世同流合污的人。由于他们长期受书本经典论理的观念影响,多少会产生有些迟疑直率现象的意喻“正人君子”。
15、写法相似/结构相似
16、解释文中加粗的词。(10分)
17、BCDEA(3分)
18、君子如莲,不沾染污秽;君子如莲,不攀附媚俗;君子如莲,正直虚心,心胸坦荡;君子如莲,独立高洁,庄重自持。
19、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20、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究竟哪些应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渗透,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一般而言,诸如民族文化中关乎生命根柢与生活况味的呈现与思考,如爱与美和对远方的向往或对故乡的情结,以及普世的价值观和社会情怀等,都应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渗透。
二、爱莲说的拓展延伸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原文翻译是: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3、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文课堂教学能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中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己的主张,进而丰富自己的思想。因此,发展与提升思维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美国的阅读教学就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里,我们不妨先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阅读教学情形:美国的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自主性强,课堂活动丰富,以培养技能为重点,测验形式多样,教学结果表明学生思维灵活;中国的阅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结构化、规范化,以教材为中心,采用标准考试,教学结果表明学生基础知识牢固。
4、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5、怎么拓展?有些教师会想到从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及其为人为官的作风,来与他所描述的莲花建立起一种更深入而又广泛的联系,也就是说,“物”与“志”之间,寻找更多的契合点。这当然是可以的;但这种拓展,是同一层面上有关内容量的增加,并不能真正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如果要真的有所深入,就要不局限于“托物言志”的框架,要以这一框架为思考前提,来把握文本意脉与作者内在思路的深层关系。本文正是尝试从这一角度,对周敦颐这一名篇,加以重新解读,希望对语文教师有参考价值。
6、写完“陋室不陋”之后,作者最后又写了什么?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假如梦得与茂叔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9、名字为《爱莲说》,但和周敦颐的作品没什么关系,只有“莲花”这一核心要素贯穿整个游戏。
10、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11、刘禹锡不攀附权势,不折腰富贵,面对知府的刁难,依然洁身自守,他有莲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美好品格。
12、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1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宗璞有不少写景状物的散文,如《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 等,课外找来读一读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5、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16、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17、从哪几个方面写了“陋室不陋”呢?
18、一些语文教师在举陶渊明和众人爱好的例子时,都说隐逸的陶渊明是正面衬托,爱好富贵的众人是反面衬托。但这样的理解还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我们看到,当作者在举陶渊明爱菊的事例时,明确其是在东晋,而且后来者也很少有类似爱好的传闻,但爱好牡丹者则不同,这是从李唐以来一直延续到当下的。这样,当作者提到陶渊明的爱好时,不但在时间上标举出他已经成为过去,在空间上,也是无法与作者共处的。而与作者真正共处的,是爱好牡丹的众人。从这一点来说,陶渊明不但是与作者,也是与众人都构成反衬关系,是作为一个隐逸者而与入世的态度构成整体对比。只是在同为入世的态度上,才区分出是爱好德行还是爱好富贵的差异来。
19、在文言文中题目上有“说”字不少,如《马说》、《师说》、 等等。说是一种文体,特点是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讲究文采,和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20、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三、爱莲说全文阅读讲解
1、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2、明确:不矛盾。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3、“说”就是“谈谈”的意思,爱莲说里的说是一种文体,说的特点是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4、在选文中用“‖”将以上文段划分为三个层次。(2分)
5、国不在大,技高成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可以破纪录,论输赢。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奥运。
6、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7、①省略句。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出”后省略介词“于”)
8、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 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 ,外形挺直, 不生枝蔓 ,不长枝节 。香气远播 ,更加清香 ,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现代多被比喻亭亭玉立的女子,那你身边又这样的女子吗。
9、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10、文言文其实是比较好理解的,跟现代文一样,一个字代表的意思都是差不多的,多读几篇文言文就好了,古代人写的文章基本只要翻译出来,它的内涵就已基本出来了,所以还是自己老老实实写吧!再说别的班没有吗?
11、唐初王勃《采莲曲》中牵花恰并蒂,折藕爱连丝,便以并蒂莲和藕丝不断,表示男女爱情的缠绵。莲最适合作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加之藕与偶谐音,藕断丝相连,并蒂莲开,都非常适合表示爱情的绵绵不断。
12、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我的一个假设是,就像上文所述,这既是为了呼应文章的开头,但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爱好,通过结尾提及的众人,与读者隔绝开来,或者说,以读者可能与众人相通的立场,来把作者隔离在文章的中间,一如莲花,通过一道流水,把人隔绝在一个远观的位置上。
13、赏荷,品其神美。《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夏日赏荷》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4、“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15、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16、(本文约6200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17、《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公元734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18、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19、早在流传古今的《诗经》中,便有将莲花比作美女的记载。《国风·陈风·泽陂》中说:彼泽之波,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寝寐无为,涕泪滂沱。意为一男子将莲花比作久已倾慕的美女,许久未能见到,伤心不已。不管是醒着还是睡着,眼泪和鼻涕如下雨般情不自禁地淌下来。
20、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四、爱莲说拓展延伸题
1、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2、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3分)
3、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捕蛇者说》。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说本意是用话来表达意思,引申为介绍,言论,主张,责备,也是文体的一种。议论文体,主要是指依靠摆事实、讲道理或是逻辑论证等“议论”手段表述作者某种思想见解的文章。他不像记叙文体那样专门叙述、刻划具体的人、事、物的具体特征或发展变化过程,而是主要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概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形式揭示事物的本质意义或普遍规律。拓展资料说 释义:
4、异步电机拓展阅读编辑基于DSP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设计(5)同步电机与异步电机的区别.新浪
5、在名著小报的手绘活动中,同学们同样踊跃参与,一个个化身当代小画家,行云流水间,《骆驼祥子》中祥子那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的形象跃然纸上,阅读感受的撰写也倾注了同学们对这位人生“三起三落”的小人物的同情与悲哀。
6、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命右拾遗参谋军事,随军出征。建安王为人轻率,缺乏军事才能,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反把他降为军曹。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7、君子如莲,不染世之污秽;();();()。
8、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
9、刘禹锡居住的房子很简陋,苔痕、草色,其实就是一处荒僻的小屋。但是他毫不在意;在污浊腐败的官场上,他勤廉守正,可见他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刘禹锡是一株亭亭的莲。
10、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11、《逢入京使》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12、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13、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1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5、《凯瑟琳》男主Vincent爬箱子
1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17、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
18、导入:
19、水上和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相爱。在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人们就非常喜欢牡丹。我只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但未被污染。它是用干净的水洗过的,但看起来并不妖媚迷人。它的茎中间贯通,形状笔直,不生枝蔓,没有分支,并且香气传播很远。它挺直而干净地站立在那里,您可以从远处观看它,但不能亵渎玩弄它。我认为菊花是花朵中的隐士,牡丹是花朵中的富翁,莲花是花中的绅士,啊!从陶渊明往后很少听说过有人喜欢菊花。而对于莲花的爱好,还有谁会像我一样?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会有很多人。
20、锻造思维: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形成自己的思想
五、爱莲说积累拓展答案
1、作者借用紫藤萝来暗示自己的情思,于是紫藤萝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作 者志趣意愿的寄托。在上个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是不是也有使用这种托物言志写法的文章?和同学讨论交流。
2、(1)多(2)少(3)指隐居的人(4)指品德高尚的人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娇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啊。A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3、拓展延伸:莲文化的魅力
4、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5、改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
6、这个丰富的寒假,初一年级的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诵读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品析了中外两部名家作品:《骆驼祥子》和《海底两万里》。
7、这是周敦颐的《爱莲说》,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值得人们学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定不要受到周围坏人的影响。
8、E.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9、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
10、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11、《爱莲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其二是文化意义上的。作者以花来说明人的志向,这当然没问题,但这又不仅仅是修辞意义上的一种对形象感的强化,不仅仅是把人的较难捉摸的品性和志趣,通过直观化的物呈现出来。因为,作者从物写到人,其实是跟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化观念有一定关系。这种整体观,在宋明理学思想家那儿得到了系统的整体思考。而对这种整体思考的方式,周敦颐也起过重要作用。所以,写“莲”的物理特性,其实也是在为人、为君子品性的合法性寻找天理的依据,这是“道法自然”的一以贯之。就此而论,关于莲花的最后一句说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当然可以理解为是对莲花凛然不可侵犯特性的描写,也是对君子人格独立性的一种表征,是形象化地表现为莲花与俗世保持的一种距离感。
13、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15、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象征着追求自由、理想、不受世俗羁绊的独立的自主的生活。
16、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
17、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18、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9、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可谓任重而道远,我将在这条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尽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
20、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花,并用一句话概括喜爱的原因:(3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