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爱莲说的拓展延伸(100句)

2023-03-16 17:39:57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爱莲说课外拓展

1、教学重难点解析及处理策略建议

2、(参考答案)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改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课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引导学生体味5个“不”字后,我们还要依据提升学习语言能力的目标,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语言训练。请看如下仿句、仿段语言训练:

7、侧重理解与感悟,遵循文本内容教学,不必“微言大义”,切实引导学生字里行间去读真事、感真人,悟真情。

8、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9、赏荷,观其形美。《爱莲说》描绘的莲花美在()。《夏日赏荷》雨中荷花美在(),雨后荷花美在()。

10、在5分钟内完成“思考探究”一可以采取倒时器,采用小组竞赛方式提高阅读效率。“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是每个讲求公德之人。

11、爱莲说的作者是周敦颐。爱莲说中作者从莲花自身的特点,生长环境以及与其它花木的比较表达了对莲花的喜爱,同时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追求。“出淤泥而不染”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在乱世中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清高,高洁品质。"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在解释莲花特点的同时也使作者对自己评价,不依附权贵,独立自主,不可亵渎。在与牡丹,菊花的比较中,肯定了牡丹与菊,但以正衬的手法表现了莲的君子气质。作者自身也未得到太多的理解与认可,但安贫乐道,洁身自好,即是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可以改变的人生追求。

12、阅读好书,开启新视界!Leo妈妈携手叫叫阅读,本期为大家争取了史上最强福利豪华团,即将开启~~

13、跳读训练安排在第一课时,句子仿写及“责任”的讨论安排在第二课时。

14、回答时,应鼓励学生依据文本内容生发联想,不必一一对应,答案也不必唯一。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重在思考“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在现实中的表现和价值。讨论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15、课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编委/严蓓蓓李楚静李婧竹张孟杨

17、了解故事梗概三要素——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

18、“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常说的“托物寓意”。

19、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解+练习

20、丛予婕黄欣雨王晓婷方将来

二、爱莲说的拓展延伸

1、摘要:以教学《陋室铭》《爱莲说》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指出从语言起步,从语言入手,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开展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具体可通过感知语言、品味语言、训练语言、锻造思维、注重审美、渗透文化来实现。

2、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还有哪些你喜欢的小动物会你交谈些什么?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写一写。

3、又如,教学《陋室铭》,我还设计了这样两个探究活动:

4、听自己喜欢的歌曲,看自己喜欢的英语电影。爱上英语,看到英语单词你都想知道是什么意思,慢慢就积累起词汇。罗马非一日而建,英语知识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突破的。重在学习,重在积累!

5、品味语言: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这样建构和运用语言”的意图

6、今天有人因为我喜欢阿狸而评论,“原来你这么孩子气啊”我只是笑笑回复,其实我一直都孩子气,只是你们没发现而已,总是一个人的时候是一个样,两个人在一起又是一个样,前者只是想过得轻松自私些,没心没肺没人爱,所以,好好的爱自己,所有的好与不好不需要别人懂得和理解,只要自己开心就好,因为你再好,也有人不喜欢你,然而你再差,也有人把你当宝,所以,你只需要做最好的自己;

7、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心安即是归处…

8、不蔓不枝这个汉语成语出自宋代周敦颐所创作的《爱莲说》,同学们对于《爱莲说》这篇文言文应该很熟悉,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10、序:也作“叙”或称“引”,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如宋代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等。

11、全文不到一百五十字,所表现的内容却是丰富的。

12、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生本位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从而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这样建构和运用语言”的意图。比如,教学《爱莲说》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13、选材切近、叙议结合、语言平易质朴。

14、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

15、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上落地生根,可谓任重而道远,我将在这条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为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尽一份自己的微薄力量。

16、(本文约6200字,阅读大约需要18分钟)

17、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施展,竭尽。)

18、如扫码满200人无法入群

19、《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20、赏刘禹锡写玄都观桃花的两首诗

三、爱莲说课内外对比阅读答案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2、下面分别是明清时期两位诗人所写的关于子云亭的诗歌,阅读后谈谈这两首诗中的类比和《陋室铭》中的有何不同。

3、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4、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以及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

5、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讲解+练习

6、第二问应从“德馨”的表现入手,探讨精神追求与物质满足之间的关系,切忌以老师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质疑。

7、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就是获得文化滋养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做才可以既不荒废自己的田,又能萌发民族文化的种子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中渗透文化。

8、投稿网址:www.yuwenxuexizazhi.com

9、第二课时进行专题评讲,小组开展“我来找茬”、“记录病症”等活动找出习作中存在问题,通过小组找问题,全班齐总结的方式提升写作能力。

10、“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写出了食马者的什么态度?

11、答案示例: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

12、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3、《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14、初中默写重要篇目有:《出师表》《陋室铭》《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鱼我所欲也》《论语》《曹刿论战》《醉翁亭记》《爱莲说》《蒹葭》

15、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6、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17、(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8、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19、注重审美: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使审美情趣变得高雅起来

20、陈秋宇黄天妮刘梦陈接松

四、爱莲说课外阅读

1、《驿路梨花》,本单元教读课文,是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的动人情景,歌颂互帮互助良好社会风貌。本课重在教授学生根据小说特点,提取故事梗概,把握文章顺序理解文章构思,学会用恰当方式阅读小说。

2、意思是,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的妖媚。濯:洗涤 清涟:清水。出自周敦颐《爱莲说》,表现了莲花高洁的品质。世人通常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形容一个人人格高洁。

3、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同乐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南山区优秀教师。曾获南山区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南山区微课比赛一等奖,参与深圳市初中语文学科书面作业设计样例编写工作。

4、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5、点击蓝字关注,获取更多资料!!

6、第4课《灯笼》讲解+练习

7、第1课《社戏》讲解+练习第2课《回延安》讲解+练习

8、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9、(参考答案)取消句子独立性。

10、第一课时着重于通过若干小事读出人物特点阅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运用阅读之法。

11、略读是相对精读而言,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但仍需老师略读指导。略读指导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不同的文体的“提纲挈领”自然也有所不同,让学生形成“提纲”意识。

12、这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经过点拨,学生自然会明白不可以改变顺序的原因:其课文更多地表达的是对世人竞名逐利的世态人情的批判,含有伤心、失望和警示的意味,改文更注重对洁身自爱的君子情操的表现,含有知音难遇的伤感;其课文直指社会弊端,改文则只是在抒发个人情感。这样教学,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就一目了然地表现在了课文语句的顺序安排上,文章的写作意图也便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了学生眼前。

13、关于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专家已经给出四个方面的界定,一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而且认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中处于基础层面,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且是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下面,我就以教学《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为例,谈一谈我的一些做法,求教于大方之家。

14、《敬恕斋铭》(南宋朱熹)、《座右铭》(明孙作)

15、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讲解+范例

16、“学以德为先”,本单元所选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让我们跟随着邹明珠老师的文字,感受熠熠生辉的传统美德,体会崇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17、仿照《爱莲说》,利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写《爱说》。

18、再如,教学《陋室铭》学生都知道骈文讲究句式整饬、音韵和谐,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学习:

19、展示刘禹锡所写两副对联

20、比如,教学《陋室铭》我就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三个体验画面美感的写作训练:

五、爱莲说课后积累拓展答案

1、第一问:结尾引用孔子的话,具有雄辩的力量。“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的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

2、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清早去公园,被荷花的清香所吸引;第三自然段描写了荷花的形状和姿态;第五自然段写作者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3、花中四君子(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梅、兰、竹、菊,号称花中四君子。

4、《阅读方法教学的四种策略——以为例》(范练娥,《语文建设》,2020)

5、继写“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写了唐人,特别是统治阶层“甚爱牡丹”的好尚,这几句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

6、第1自然段是怎样证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的?

7、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8、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提高鉴赏古文的能力。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则为难点。

9、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10、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11、答案示例: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第2自然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12、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是对荷花之美的真实写照。荷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历来为古往今来诗人墨客歌咏绘画的题材之一。

1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4、渗透文化:在拓宽学生学习视野的前提下萌发文化的种子

15、《怎样选材》(人教版七下)教学设计(卢红,《语文教学与研究》)

16、不蔓不枝是一个出自古代文言文的汉语成语,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横生藤蔓,也不旁生枝。

17、关于爱情,一直都倔强而执着,我只想要一个心里时时惦念着我,在我委屈和难受时给我个拥抱,借我个肩膀靠靠,我虽然喜欢独立,喜欢自由,但是仍然想要有人能让我在累了的时候可以依靠,让漂泊的心有个停泊的港湾,让我能有勇气继续向前走,因为有你在,哪怕繁华落尽,城市喧嚣,只要一回头,看见你还在,那么我便有力量微笑的继续向前,因为,你就是我的归依,因为我知道,你会不离不弃的包容着我的一切,那便是最好的幸福,不是不爱,而是因为最好的爱情,便是包容和理解………

18、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19、当我讲完这个故事后,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刘禹锡第三次搬家后写下《陋室铭》时的才气与精神锋芒。在此基础上,我又引入另外一个背景,并作了如下处理:

20、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