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型号大全 > 正文

软母线型号(软母线型号中,LGJ 表示铝绞线)

2024-04-13 17:23:21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文章目录导航:
  1. 软母线型号中LGJ表示
  2. 软母线型号中,LGJ 表示铝绞线
  3. 软母线和硬母线
  4. 软母线安装施工方案
  5. 软母线长度计算方法
  6. 什么叫软母线
  7. 母线软连接型号
  8. 软母线计算公式

软母线型号中LGJ表示

可以选择120平方BBX铜芯橡皮线,120平方BBX铜芯橡皮线截流量是316A。(温度为40度时)

软母线型号中,LGJ 表示铝绞线

常用的塑料线有两种:bv和bvr,后面加上导线的截面积。其中bv为单股铜线。bvr为多股铜线。

软母线和硬母线

在电力系统中,母线将配电装置中的各个载流分支回路连接在一起,起着汇集、分配和传送电能的作用。母线按外型和结构,大致分为以下三类:硬母线:包括矩形母线、圆形母线、管形母线等。软母线:包括铝绞线、铜绞线、钢芯铝绞线、扩径空心导线等。封闭母线:包括共箱母线、分相母线等。

软母线安装施工方案

1.常用电线

⑴ 裸导线:一般为架空线路的主体,输送电能。

① 裸单线:TY铜质圆单线LY铝质圆单线

② 裸绞线:TJ铜绞线LJ铝绞线LGJ钢芯铝绞线

⑵ 绝缘电线;种类很多,一般明明规则都是如下图所示:

BV:铜芯塑料绝缘线

BX:铜芯橡胶绝缘线

BLV:铝芯塑料绝缘线

BVV:铜芯塑料绝缘护套线

BLVV:铝芯塑料绝缘护套线

BV:铜芯塑料绝缘线

BVV:铜芯塑料绝缘护套线

例:BV—2.5

BVV—4

ZRBLV—25

NHBX—10

2.电缆: 

多芯导线,在电路中起着输送和分配电能的作用,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及电力电缆的型号主要由以下七部分组成:

1.类别、用途代号2.导体代号3.绝缘层代号4.护层代号5.特征代号6.铠装层代号7.外护层代号[1]

1.绝缘种类:V代表聚氯乙烯;X代表橡胶;Y代表聚乙烯;YJ代表交联聚乙烯;Z代表纸。

2.导体材料:L代表铝;T(省略)代表铜。

3.内护层:V代表聚氯乙烯护套;Y聚乙烯护套;L铝护套;Q铅护套;H橡胶护套;F氯丁橡胶护套。

4.特征:D不滴流;F分相;CY充油;P贫油干绝缘;P屏蔽;Z直流。

5.铠装层:0无;2双钢带;3细钢丝;4粗钢丝。

6.外被层:0无;1纤维外被;2聚氯乙烯护套;3聚乙烯护套。

7.阻燃电缆在代号前加ZR;耐火电缆在代号前加NH;防火电缆在代号前加DH。

电缆的组成:线芯、绝缘层、保护层。

电缆按用途可分为:

⑴ 电力电缆:用来输送和分配大功率电能

a、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VVVLV

例:VV22-4×120+1×50

表示4根截面为120mm2和1根截面为50mm2的铜芯聚氯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五芯电力电缆。

VV电缆

b、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

YJVYJLV

例:YJV22-4×120

表示4根截面为120mm2的铜芯交联聚乙烯绝缘,钢带铠装聚氯乙烯护套四芯电力电缆。

YJV电缆

⑵ 控制电缆:用于传输控制电流

常用控制电缆:KVVKVLV

KVV

⑶ 通信电缆:用于传输信号和数据

② 同轴射频电缆:STV-75-4

电缆按绝缘层可分为:

油浸纸绝缘Z

橡皮绝缘X

塑料绝缘V、Y

⑷电缆附件

电缆终端头:电缆与配电箱的连接处, 一根电缆两个电缆头

电缆中间头:用于电缆的延长,隔250m设一个

3.母线

⑴ 软母线:用于35kV以上的高压配电装置中

⑵ 硬母线:用于高低压配电所

TMY:硬铜母线

LMY:硬铝母线

4、线路敷设方式代号

TC:用电线管敷设

SC:用焊接钢管敷设

SR:用金属线槽敷设

CT:用桥架敷设

PC:用硬塑料管敷设

PEC:用半硬塑料管敷设

5、线路敷设部位代号

WE:沿墙明敷WC:沿墙暗敷

CE:沿顶棚明敷CC:沿顶棚暗敷

BE:沿屋架明敷BC:沿梁暗敷

CLE:沿柱明敷CLC:沿柱暗敷

FC:沿地板暗敷SCC:在吊顶内敷设

6、线路在平面图上的表示

a-b(c×d)e-f

a:线路编号b:导线型号

c:导线根数d:导线截面

e:线路敷设方式f:线路敷设部位

例:N1BV-3×4SC20 –FC

表示:N1回路,3根4mm2的铜芯聚氯乙烯塑料绝缘线,穿DN20的焊接钢管沿地板敷设

7、灯具在平面图上的表示

a:灯具数量b:灯具型号c:灯泡数量d:灯泡容量,We:灯具安装高度f:灯具安装方式(X吸顶,B壁安,G吊杆式,L吊链式,R:嵌入式)L:光源种类

例:

8、电气工程系统图的识读

⑴ 识读程序:

先看图纸目录,再看施工说明,了解图例符号,系统结合平面。

⑵ 识读要点:

① 供电方式和相数:高压还是低压供电,单相还是三相

② 进户方式:电杆进户、沿墙边埋角钢进户、地下电缆进户

③线路分配情况

④ 线路敷设方式:绝缘子布线、管子布线、线槽布线、电缆布线等

⑤ 照明设备器具的布置:安装高度及平面位置

⑥接地防雷情况

⑶ 识读脉络:进户线 — 总配电箱 — 干线 — 分配电箱 — 支线 — 用电设备

猜您喜欢

◆  电力电缆常用手册,果断收藏!

◆  电缆BV、BLV、VV、VLV、KVV分别代表什么意思?一文搞懂!

◆ 电线电缆种类及选型计算

分享 · 共赢

电气圈,一个有态度的圈子

软母线长度计算方法

在发电厂和变电所的各级电压配电装置中,将发电机、变压器与各种电器连接的导线称为母线。母线按结构分为硬母线和软母线。硬母线又分为矩形母线和管形母线。矩形母线一般使用于主变压器至配电室内,其优点是施工安装方便,运行中变化小,载流量大,但造价较高。软母线用于室外,因空间大,导线有所摆动也不至于造成线间距离不够。软母线施工简便,造价低廉。扩展资料:在电力系统中,母线将配电装置中的各个载流分支回路连接在一起,起着汇集、分配和传送电能的作用。母线按外型和结构,大致分为以下三类:1、硬母线:包括矩形母线、圆形母线、管形母线等。2、软母线:包括铝绞线、铜绞线、钢芯铝绞线、扩径空心导线等。3、封闭母线:包括共箱母线、分相母线等。母线槽由金属板(钢板或铝板)为保护外壳、导电排、绝缘材料及有关附件组成的系统。它可制成标准长度的段节,并且每隔一段距离设有插接分线盒,也可制成中间不带分线盒的馈电型封闭式母线。为馈电和安装检修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按绝缘方式母线槽的发展已经经历了空气式插接母线槽、密集绝缘插接母线槽和高强度复合绝缘插接母线槽三代产品。母线槽可按L+N+PE、L1+L2+L3、L1+L2+L3+N、L1+L2+L3+N+PE系统设置电源导体和保护导体,满足用电负荷的需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软母线

什么叫软母线

软母线截面是圆的,容易弯曲,制作方便.常用的就是铝绞线(由很多宽蠢铝丝缠绕而成),有的为了加大强度,采用钢芯铝绞线.按它的截面积分类,有50、70、95、120、150、240……(单位平方毫米)硬母线镇盯就像一块长条木板,有铝母线慎旅陪、铜母线之分,制作较麻烦.常用的型号有50×5、60×6、80×8、100×10、120×12……(单位毫米)

母线软连接型号

软母线截面是圆的,容易弯曲,制作方便.

常用的就是铝绞线(由很多铝丝缠绕而成),有的为了加大强度,采用钢芯铝绞线.按它的截面积分类,有50、70、95、120、150、240……(单位平方毫米)

硬母线就像一块长条木板,有铝母线、铜母线之分,制作较麻烦.

常用的型号有50×5、60×6、80×8、100×10、120×12……(单位毫米)

软母线计算公式

常用电气元件的文字标号

序号

名称

符号

序号

名称

符号

1

发动机

G

40

电压小母线

WV

2

电动机

M

41

控制小母线

WCL

3

控制变压器

TC

42

事故音响小母线

WFS

4

自耦变压器

TA

43

预告音响小母线

WPS

5

整流变压器

TR

44

闪光小母线

WF

6

稳压器

TS

45

直流母线

WB

7

电压互感器

TV

46

电压继电器

KV

8

电流互感器

TA

47

电流继电器

KA

9

熔断器

FU

48

时间继电器

KT

10

断路器

QF

49

中间继电器

KM

11

隔离开关

QS

50

信号继电器

KS

12

负荷开关

QL

51

闪光继电器

KFR

13

刀开关

QK

52

差动继电器

KD

14

刀熔开关

QR

53

接地继电器

KE

15

交流接触器

KM

54

控制继电器

KC

16

电阻器

R

55

热继电器(热元件)

KH

17

压敏电阻器

RV

56

控制、选择转换开关

SA

18

启动电阻器

RS

57

行程开关

ST

19

制动电阻器

RB

58

微动开关

SS

20

电容器

C

59

限位开关

SL

21

电感器、电抗器

L

60

按钮

SB

22

变频器

U

61

合闸按钮

SBC

23

压力变换器

BP

62

分闸按钮

SBS

24

温度变换器

BT

63

试验按钮

SBT

25

避雷器

F

64

合闸线圈

YC

26

黄色指示灯

HY

65

跳闸线圈

YT

27

绿色指示灯

HG

66

接线柱

X

28

红色指示灯

HR

67

连接片

XB

29

白色指示灯

HW

68

端子板(排)

XT

30

蓝色指示灯

HB

69

插座

XS

31

照明灯

EL

70

插头

XP

32

蓄电池

GB

71

电流表

PA

33

加热器

EH

72

电压表

PV

34

光指示器

EH

73

有功电表

PJ

35

声音报警器

HA

74

无功电表

PJR

36

二极管

VD

75

有功功率表

PW

37

三极管

V

76

无功功率表

PR

38

晶闸管

VT

77

功率因数表

PPF

39

电位器

RP

78

频率表

PF

开关柜装配

1、总则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低压配电产品的装配的内容与要求,适用于本组织生产的各类低压配电产品如:开关柜、动力箱、配电箱、控制屏、台、母线插接箱的组装工艺过程。

2、设备和工具

2.1设备:弯排机、50KVA试验变压器、平衡电桥、搪锡炉、台钻等。

2.2工具:螺丝刀、尖嘴钳、剥线钳、压线钳、万用表、兆欧表、扳手、钢卷尺、钢直尺、游标卡尺、塞尺、涂层测厚仪等。

3、装配规范

3.1 在产品装配前,应对下列各项逐一进行检查,做好工艺准备。

3.1.1 结构应该符合该型号产品结构的要求,产品应有固定的安装孔。

3.1.2 门应能在大于90°角内灵活转动,门在转动过程中不应损坏漆膜,不应使电器元件受到冲击,门锁上后不应有明显的晃动。检验方法:手执门锁轻轻推拉,移动量不超过2㎜。

3.1.3门与门及门与框架之间的缝隙检验:门与门之间的缝隙均匀差小于1000㎜为1㎜,大于1000㎜为1.5㎜,门与门框之间缝隙均匀差小于1000㎜为2㎜,大于1000㎜为2.5㎜。

3.1.4壳体焊接应牢固,焊缝应光洁均匀,不应有焊穿、裂缝、咬边、溅渣、气孔等现象,焊*皮应清除干净。

3.1.5壳体表面处理后,漆膜表面应丰满、色彩鲜明、色泽均匀、平整光滑、用肉眼看不到刷痕、皱痕、针孔、起泡、伤痕、斑痕、手印、修整痕迹及沾附的机械杂质等缺陷。

3.1.6 产品上所有电镀件的镀层(包括元器件本身的电镀件的镀层及紧固件)不得有起皮、脱落、发黑、生锈等现象。

3.2 元器件选择及安装

3.2.1 产品内选择的电器元件和材料,必须符合认证产品要求和顾客图纸的要求,在不影响产品内在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征得顾客同意并得到相关批准进行认证规定范围内的代用。

3.2.2元器件必须采用取得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非认证产品不得使用。

3.2.3产品上的所有指示灯和按钮颜色应符合GB/T2682-1981《电工成套装置中的指示灯和按钮颜色》的规定,或符合原理图或接线图的规定。

3.2.4 所有元器件应按照其制造规定的安装使用条件进行安装使用,其倾斜度不大于5°,必须保证开关的电弧对操作者不产生危害,手动操作的元器件,操作机构应灵活,无卡阻现象。

3.2.5所有元器件均应牢固的固定在骨架或支架上,每个元器件应标注醒目的符号,使用的符号或代号必须与原理图或接线图一致。

3.2.6 辅助电路导线的端头与元器件连接时,必须穿导线号码管,标号应正确清楚、完善牢固、有永久的附着力,标号必须与接线图标号一致。

3.2.7 电器元器件装配后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一规定。

表一

额定绝缘电压Ui(V)

电气间隙(㎜)

爬电距离(㎜)

In≤63A

In>63A

In≤63A

In>63A

Ui≤60

3

5

3

5

60<Ui≤300

5

6

6

8

300<Ui≤660

8

10

10

12.5

3.3紧固件的使用3.3.1用以固定元器件及压线紧固螺钉应拧紧,无打滑及损坏镀层现象,并有防松措施,拧紧后螺纹露出螺母或套扣的固定板长度2-5牙。不接线的螺钉也应拧紧。3.3.2用以与壳体连接的元器件应采用爪型垫片,以保证与壳体接触良好,符合保护电路连续性的要求。3.4 一次绝缘软母线3.4.1 一次绝缘软母线的选择应满足回路额定电流的要求,其绝缘等级应大于各配电装置的绝缘等级,一般采用黑色铜芯导线。3.4.2 软母线在配线时应拉紧挺直行线应平直齐牢,整齐美观,尽量减少重叠交叉。3.4.3软母线可以在硬母线平弯机上进行弯曲,其弯曲半径不得软母线绝缘直径的三倍,但导线线芯和绝缘都不能损坏.3.4.4根据铜芯绝缘导线的线芯截面来选择相应的接线鼻,独股线直接连接,不用接线鼻,4㎜2以下的BVR线也可以采用线头搪锡的方法而不采用接线鼻。3.4.5根据接线鼻的尺寸,用电工刀削去导线两头的绝缘层,误差不超过(1.5~2)㎜。导线削除绝缘层后,在导线芯表面不得有明显的划痕,以免弯曲时导线断裂,削去绝缘层后,应将线芯表面的污物和氧化层除去,以保证接触良好。3.4.6将导线线芯插入接线鼻的圆管中,用压模或冷压钳压接,压接牢固,但线芯与接线鼻接触处,不得有明显的变形,然后进行搪锡。整个导线电阻不大于同样规格长度导线电阻值的110~120%。3.4.7多根绝缘导线并列在接线鼻铜管中压接时,伸入铜管的裸露部分应尽可能短,绝缘处不整齐度小于1㎜。导线芯伸出铜管部分长度在1~2㎜之间,且不应有明显的不整齐现象。3.4.8软母线在电器元件的接线端连接时,不应使接点受到任何附加应力。3.4.9一次软母线一般采用绑扎线进行帮扎固定,特殊情况也可采用缠绕管绕扎,控制屏(柜)则一律采用行线槽固定线束。3.4.10绑扎线的每扎距离保持在150㎜左右,拐弯处可适当加密,但不能再弯曲部分绑扎。绑扎线的圈数,以扎线与导线成正方形为基准,且最少不低于三股,绑扎线扎成后,接头应留在不可见部位。3.4.11注意事项:a.导线在穿越金属板孔时,必须在金属板孔上套上大小适宜的保护套,如橡皮圈、保证导线外层不磨损。b.线束应尽量远离发热元件(如电阻母排等),并应避免敷设于发热元件的上方。3.5 一次母排3.5.1按认证产品规定要求的电器元件的电流等级选用母排,回路中有多个一次元件时按电流值大的选用一次母排。3.5.2按电路选择导线颜色的规定(GB2681)见表二表二序号电路颜色1 交流三相电路 A相黄线B相绿线C相红色零线或中性线淡蓝色安全用接地线黄绿双色2 直流电路正极棕色负极蓝色接地中间线淡蓝色说明:母排表面涂刷黑色漆或用相应颜色的套管或贴上规定的相序色标。3.5.3母排的排列应符合表三的规定要求:表三相别垂直排列水平排列引上线A 上后左B 中中中C 下前右中性线最下最前最右正极上后左负极下前右说明:方向定位以屏的正视方位准。3.5.4母排规格按载流量选择,应符合认证产品检测报告中规定的要求。其宽度应大于或等于电器元件引出端头的宽度,以保证连接部分的温升不超过极限。3.5.5连接孔尺寸应与电器元端头相同,连接部位接触面积应不小于两个母排宽度的乘积。3.5.6制作母排的材料表面应平整洁净,不得有划痕、气孔、裂纹和起皮等缺陷,对于有变形的母排应先行校正。3.5.7根据所需长度下料打弯钻孔并去毛刺及油污等杂物后,母排接触面经压花模校平(压出麻点)进行搪锡处理,搪锡宽度应比搭接部位多15mm以上。3.5.8母排安装连接前应刷去接触面的氧化层,并立即涂上导电膏进行安装连接,母排连接时螺栓贯穿方向应是由下向上,由后向前,由左向右,特殊情况下螺母处于维护侧。3.5.9母排连接处的任何侧面用厚度0.05mm,宽度10mm的塞尺检查其塞入深度,对于母排宽60mm以上者,不得超过6mm;对于母排宽60mm以下者,不得超过4mm。3.5.10一次母排应横平竖直,同一方向的打弯应一致,保持在同一平面内。3.5.11母排应包裹不同颜色的绝缘套管或涂黑漆并按规定贴色标以分辨不同相位。母排四面涂漆应均匀,连接处两侧相距10mm不涂漆,起点和终点应保持整齐一致,三相之间不允许超过±5mm,并无脱漆现象。3.5.12一次电器设备与母线及其他带电导体的最小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不小于表四的规定。表四电压等级(kV)电气间隙(mm)爬电距离(mm)0.4及以下 12200.5~1.015283.5.13注意事项a、切割母排应用机械方法,严禁使用气焊或电焊。b、母排在校正、校平时,不得使用铁锤直接敲打。3.6二次配线工艺3.6.1根据过门线、接地线和固定压板安装位置确定导线总走向,固定线束采用BV系列导线,活动线束采用BVR系列导线,颜色一般采用黑色,应选用认证产品申报的厂家的CCC认证合格的产品。3.6.2电压回路导线截面选用1.5平方毫米,电流回路选用2.55平方毫米的导线,特殊情况按要求选用,但应符合认证相关要求。3.6.3放线时必须根据实际需要长短来落料,一段根据实际需要留有一弹性弯头,另一段放有100~150毫米的余量。活动线束应考虑最大极限位置需用长度,放线时尽量利用短、零线头,以免浪费。3.6.4二次导线不允许有中间接头、强力拉伸导线及其绝缘被破坏的情况。导线排列应尽量减少弯曲和交叉,弯曲时对其弯曲半径应不小于3倍的导线外径,并弯成弧形,导线交叉时,则应少数导线跨越多根导线,细导线跨越粗导线为原则。3.6.5布线时每根导线要拉勒挺直,行线做到平直整齐,式样美观。导线穿越金属板孔时,必须在金属板孔上套上合适的保护物,如橡皮护圈。3.6.6导线束用阻燃缠绕管绕扎,为了达到导电时的散热要求,缠绕管每绕一周应有3~10mm空隙,同时亦可分段缠绕,分段缠绕的间距为150~180mm,缠绕长度为100mm,分段缠绕的线束,分段亦应整齐,不允许参差不齐,导线应在行线槽内行走。3.6.7活动线束多于10根时,允许分束捆扎,但线束在最大、小极限范围内活动时,不允许出现线束松动、拉伸和损坏绝缘等现象。3.6.8二次线束用螺丝压板固定,固定点的间距水平不得大于200mm,垂直不得大于300mm,压板和线束之间必须有保护层,可以采用塑料套管或者缠绕管密接缠绕,保护导线不受损坏。3.6.9活动线束的活动部位两端固定时应考虑减少活动部位的长度和减少活动时线束的弯曲程度。3.6.10每一个接点接线最多不超过两根,当需要连接两根以上导线时,应采用过渡端子,以确保连接可靠性。3.6.11当接线端子为压接式端子时,独股线直接插入,导线绝缘外皮至端子压板距离为1.0~2.0mm,多股线采用相应规格的冷压接头,导线绝缘外皮至接头管之间距离为1.0~2.0mm。3.6.12各类压接式端子必须用螺钉将插入导线压紧,不得有松动现象。3.6.13当接线端子为螺丝连接时,多股导线必须采用相应规格的冷压接头,独股线弯曲成羊眼圈按顺时针方向弯曲,内径比端子接线螺丝外径大0.5~1.0mm,羊眼圈导线不能重叠,连接后导线至绝缘层之间距离为1.0~2.0mm。3.6.14二次导线用螺丝、螺母、平垫、弹垫压接紧固,插入部件后,弹垫应压平,螺母紧固后螺栓外露长度为2~5牙。3.6.15二次线与母线相接时,应在母线相接处钻Φ5mm的孔,用M4螺栓、螺母、平垫、弹垫紧固。3.6.16号码套管连接后应同元器件安装平面平行,标号字迹的方向符合国家国家制图标准线性尺寸的数字注法。3.6.17号码套管字迹应按国家机械制图规定标准字体用打字机打印,字迹内容同二次接线图一致。

3.6.18号码套管当导线连接后距接线端子距离为1.0~2.0mm,当无外力处于垂直位置时应不存在滑动现象。3.6.19注意事项a、线束应尽可能远离发热元件敷设(如:电阻、母排、指示灯、变压器等),并应避免敷设于发热元件的上方。b、线束接入发热元件时,在电阻15W以上(含15W),应剥去40~50mm绝缘层,并套上瓷珠。c、在同一合同号中,二次接线相同,元件布置相同,共用一、二次接线图时,其导线走向和颜色应一致。

声明:本号所刊发文章仅为学习交流之用,无商业用途,向原作者致敬,本文为非原创内容,转载于网络,凡侵必删!另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截图,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