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柳宗元(100句)

2023-01-06 15:01:4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1、师:是一样的。还有“其地之出”与“其庐之入”也是一样的吗?是指一回事吗?

2、陈:文言文教学以内容的理解为主线,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的传授、领悟都围绕这一主线展开,文言文的学习不再枯燥,不再无趣,可谓别开生面。汤:是啊,言意兼得,是文言文教和学的旨归,教学进入了崭新的境界。

3、14以为饵:以,用来。为,作为。饵,糕饼,这里指药饵。即药引子

4、师:说得对,写蛇毒是为了写后面的赋敛之毒,为了突出赋敛之毒比这种蛇更毒,所以这个“毒”字是作者特别着重写的。(9)

5、师:“黑质而白章”,这是一个异处。还有异处吗?你说说看。

6、陈:追问,使“不幸”对象更明确了。

7、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93政猛于94虎也!”吾尝疑乎95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96为之说,以97俟98夫观人风99者得焉。

8、“十一”表示十分之一。那么,十分之二三怎样表示?

9、师:“就”“却”,你们觉得解释为“就”好,还是解释为“却”好?(学生议论,部分说“就”好,部分说“却”好)

10、师:很好。从这一自然段来看,正因为蒋氏受其害三世,所以他讲起这件事的时候,不是高兴,而是怎么样?

11、我很怜悯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准备去告诉掌管这事的官吏,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你看怎么样?”

12、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严苛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它。

13、21岁赋其二:岁,每年。赋,征收、敛取。其,这种蛇,指永州异蛇。两次

14、以“利”为纬,突破文本重点

15、33为之:做捕蛇这件事。

16、讲受其害也讲清楚了。他的祖父呢,“死于是”。“是”代什么?

17、师:“哗然而骇者”,不仅村民是这样,“虽鸡狗不得宁焉”,这个“虽”字是什么意思?

18、居:一个“三”字,真乃细节处显精神!一个语文人的语文精神!

19、师:对,运“气”用“功”,先绕着石碑走两圈,这样走两圈与他运气、劈碑有没有关系呢?(生:有关系)

20、师:吵嚷,大声喧闹。乡邻为什么“哗然而骇”呢?因为“悍吏之来吾乡”——悍吏骚扰得厉害嘛!“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东西”“南北”这里指的是什么?

二、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柳宗元

1、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2、师:对!就是十四五。这是文言文里表示分数的方法。这个你们前面学到过——在《陈涉世家》里学到过。大家还记得吗?(学生翻书)

3、×××,你说。(29)

4、师:什么叫“十六七”呀?

5、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伤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拿来做药引,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

6、有关系,其实他是在运“功”啦,把“功”运到手腕上去。然后呢?瞅准一个时机,突然之间,“啪”的一声,把石碑劈断。我们说这个劈石碑是一个关键性的动作,他先做什么?

7、陈:教者对教材解读细致,见解独到,大胆质疑。汤:是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居:“信”“达”“雅”才是翻译准则。

8、第一个是什么“不幸”?

9、师:对,“走”在文言文中是“跑”的意思,不是现在说的“走”的意思。这里是赶忙去做某件事的意思。(11)

10、师:下面一个自然段怎么讲的?

11、师:这不叫抄袭。这叫什么呢?(板书:脱胎)

12、师:是指的一回事。这两句话的意思完全相同,因为他的地里出产的,也就是他家里收入的——是一样的,他们是种田的嘛。但是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写,从修辞上来看,这种形式是什么形式?(学生举手)

13、(41)居:在体悟“纳税者”教学环节用墨如泼,在“捕蛇者”这一环节则惜墨如金,匠心独具啊!汤:对,在“纳税者”的“危”上做足了文章,“捕蛇者”的“安”,自能一望而知了,收放有度。

14、师:这几句把悍吏来吾乡的情况写了出来。他们来干什么?(37)

15、居:“利”实是“害”,抓住关键语,为突破文本关键处蓄势。

16、27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

17、师:对,是乡邻。书上这条注解也是值得研究的。“哗然”是什么意思?

18、师:这里的“毒”字解释为怨恨,你们在字典上可能查不到。这种解释为怨恨的用法在我们家乡的土话里还有。比如我们恨某一个人,心里恨得不得了,拿我们家乡话来说,就叫心里“毒透毒透”。(17)(生笑)

19、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好几次也险些丧命。”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很忧伤的样子。

20、最难能可贵的是,钱老师的语文课堂,因融入了自读习惯的养成、质疑意识的树立、批判精神的培养而独树一帜。他的导引,因融入了常态的课堂情境而浑然天成,更因淡化了训练的技术痕迹而炉火纯青。

三、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朗读

1、汤:反复诵读文章中心句,咀嚼体味,最后聚焦“毒”字。

2、自读检查就到这里。同学们自读得不错。

3、师:“即使”表示什么?

4、居:从语意入手品赏语言形式,有法又有味。

5、苛:苛刻。于:比。乎:相当“于”,对。故:所以。以:用来。俟(sì):等待。人风:即民风。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

6、品读:汤丽萍(主持人)、陈汝虹、居文进

7、生:“戍死者固十六七”。

8、汤:看来钱老师是要将“对偶”进行到底了!陈:这是因为对偶句和下面排比句表达的内容都是文章的最紧要处。居:那的确是不能轻易放过的。

9、居:由意及言,由言生意,言意融合,始终不离文本。汤:聚焦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迅速把握语段的核心内容,节省了课堂笔墨,是大手笔。

10、师:写文章也是这样。你们看这篇文章为了写出“赋敛之毒”,它从哪里开始蓄势?谁说说看?

11、汤:亦庄亦谐皆语文。陈:来自生活,信手拈来,学生学得会,记得牢。

12、汤:文言教学,“言”为基础,钱老师的训练可谓“面面俱到”,细致至极啊!

13、编委:郭桂锋、崔小宁、穆巧玲、明静雅

14、的不幸。把捕蛇者的遭遇和纳税者的遭遇进行对比,用这种对比来证实他的这句话:纳税者的不幸要更甚于捕蛇者的不幸。(25)

15、(生小声议论:毒。)(8)

16、师:我们再来看第二层。先读一遍,从“悍吏之来吾乡”读到“弛然而卧”——预备念。(齐声朗读第二层)

17、为什么?为什么这个“毒”字是主要的?(学生举手)

18、师:从三个方面的对比中,我们看到这种情况,捕蛇是一种害,捕蛇者三代受其害,但是在这一段中着重描写了纳税的什么呢?纳税之惨(边讲边在板书“纳税”之后,板书“之惨”)

19、是的。也是在蓄势。(51)

20、生2:解释成“却”好。因为前面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是件好事,后边却是说不好的事,说他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事上,他的父亲也死在这件事上。这里有转折的意思。

四、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大概是什么时候学的

1、师:同学们自读了文章以后,能从整篇文章来考虑,很好。那么,既然这种蛇这么毒,为什么永州之人还要“争奔走焉”——大家争着去做这件事,为什么?(稍停,学生举手)

2、(以下依次简称“汤”“陈”“居”)

3、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4、生:差不多死去好几次了。

5、生:“以啮人,无御之者。”

6、师:对了。一共有三个不同的地方。一处是什么呢?它的颜色不一样——“黑质而白章”。(板书:色)

7、师:什么叫“旦旦有是”?“旦旦有是”的“是”指什么?(学生举手)

8、同学们考虑一下,从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看,他要突出的是哪一个字?

9、“其始”,开始。太医就用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募集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当其租入”,用它来抵他的税收。永州的人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去做这件事。

10、汤:根据语段特点,先对内容稍作提示,再让学生划分层次,以简驭繁。

11、师:上一节课,我已经布置同学们自读了《捕蛇者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捕蛇者说)

12、现在我先检查一下同学们自读的情况。大家把书翻开。(学生翻书)

13、×××已经划分好了,你说。(指定学生)

14、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15、永州之野的蛇是很特别的,这从哪个字上可以看出来?

16、陈:另辟蹊径,转换教学内容,转出一片新气象。

17、陈: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结合文段语言特点指导朗读,扎实有效。

18、为什么?讲道理。(学生举手)

19、师:这一层中有好几个句子,请同学们注意:第一个是“乡邻之生日蹙”,我请同学们解释一下这个“日”字。谁来解释一下。(学生举手)

20、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的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后把它晾干用来做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有能力捕捉这种蛇的人,抵他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五、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重点字词

1、捕了蛇就可以怎么样?(生:不纳税)

2、陈:从“部分”到“齐声”,钱老师的轻点妙拨,使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有了质的提升。

3、师:“日蹙”,一天天地窘迫。坐下。这句话容易念错,“生”跟“日”字不要连在一起念,念成我们过“生日”的“生日”,就错了。“而乡邻之生——日蹙”,这样念才对。(28)

4、36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5、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6、师:对,是借代,用早晨来代“天天”。纳税者平时是“旦旦有是”,捕蛇者则“熙熙而乐”,对照十分鲜明。这是第三个对比。(42)

7、还是什么?总之,觉得不大恰当。怎么翻译好?是不是就按照这个句子本该有的意思去翻译?——“现在那些人家剩下的不到十分之一了”。我觉得这样表达比较清楚一些。(34)

8、这一段有几个字,我们先来解释一下。“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什么叫“专其利”?(学生举手)

9、师:要改成字数一样的。(学生举手)

10、陈:看课文注释,是培养学生自读习惯。

11、师:好!有两个多音多义词,是哪两个?

12、不捕蛇就要怎么样?就要纳税。这就起了对比作用,把两件事联系起来了。文章一开头就交代了这两件事。(10)

13、师:读的语气不大连贯。我们大家一起读一遍。

14、要求把这一篇《捕蛇者说》跟《苛政猛于虎》比较一下,找出两者在立意和蓄势方面的异同点。

15、师:还有一个字,大家解释一下。“问之,则曰”,这个“则”字是什么意思?大家动动脑筋看。(学生举手)

16、师:对!蓄势!(50)

17、师:哪一个字解释成“怨恨”?

18、师:“顶”——“顶”也可以。“顶”着风雨,“冒着”严寒酷暑,两个字的意思其实也是差不多的。还有一个句子我也讲一下,就是“今其室十无一焉”。我讲讲文言文里分数的表示方法。现在我们说十分之要用“分”“之”两个字,文言文里表示十分之一往往略掉这两个字,就用“十一”。(板书:十一)

19、这叫“脱胎”。这篇文章的“意”是脱胎于《苛政猛子虎》的。这不叫抄袭,因为它的写法跟《苛政猛于虎》不一样。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哪一点相同?(52)(学生举手)

20、师:对,省略了主语。继续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