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牧童词张籍(100句)

2023-01-06 14:45:06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牧童词

1、牧童词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司截尔头上角!牧童词李涉朝牧牛⑴,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⑵,芦管卧吹莎草绿⑶。乱插蓬蒿箭满腰⑷,不怕猛虎欺黄犊⑸。

2、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3、描绘的情景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原文牧童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简析《牧童词》是张籍的七言古诗,是一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这首诗表达了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

4、进入澄迈慧牛生鲜商城选购

5、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译: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6、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鸟落在牛背上啄食之。

7、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8、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9、(7)截尔头上角:北魏时,拓拔晖出任万州刺史,在路上需角脂润滑车轮,便派人去生截牛角,吓得百姓不敢牧牛。这里是牧童吓唬牛。

10、“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即事论理,拉出逐利争名、机关算尽的“长安名利客”与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其实不如牧童自在快乐啊!在一贬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赏、不与俗流合污的心态,同时也在赞美牧童。

11、诵经典唐诗,做智慧儿童

12、所见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一到六年级的诗五年级关于牧童的诗

13、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14、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

15、原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6、作者所处的时代,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已经由兴盛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代、徳帝统治时期,回纥、吐蕃等异族连年侵扰内地。加之中原广大地区的藩镇割据,内战频繁,人畜都要担负空前沉重的徭役负担;送粮运草,长途跋涉,牛瘦人饥,再加上官家逼催紧迫,许多瘦牛都会磨得领背出血、化脓。乌鸦喜欢啄食腥秽的腐肉,嗅味而来,所以才会有“饥乌啄牛背”的情况发生。作者为反映这一现实状况,巧妙地借助孩提未尽的牧童说出,作下了该诗。

17、(作者简介)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字不详,自号清溪子,唐代诗人。著有《李涉诗》一卷,存词六首。

18、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译: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19、这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

20、『古诗词欣赏』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苏轼

二、牧童词张籍

1、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2、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著名道士,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他本是读书人,因考不上功名,而转学道,隐居终南山。《全唐诗》录存其诗四卷。

3、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译: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4、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5、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6、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7、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8、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9、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10、草坪原野有六七里大,逗弄笛子吹三四声.吃完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看明月.

11、《牧童诗》——宋代·黄庭坚

12、『古诗词欣赏』玉树后庭花▏陈叔宝

13、出自:唐代·吕岩《牧童》

14、全文:《牧童词》唐代诗人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15、该《牧童诗》与《红楼梦》之“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悠闲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归,不愁食衣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飘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过是文人学士们的“空想”之一。

16、牧童词(唐朝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

17、作者:李涉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18、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19、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为什么会如此呢?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20、白话翻译: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欺负牛犊。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唐朝701—800年,文人学习写民间歌谣的风气已经形成。其主要标志就是学习民间的填词。词和诗,此时在文人眼里区别不大,无非一雅一俗。被收进《花间集》、《尊前集》等词集的《竹枝》、《柳枝》、《浪淘沙》等就是七言绝句。

三、牧童词诗配画

1、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2、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3、注释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⑶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⑷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⑸黄犊(dú):小牛。(6)荷:披着,背上。

4、出自:清代·袁枚《所见》

5、李涉(约806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阳)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作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

6、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7、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译:远远地看见牧童骑着牛缓缓地在前村走过,轻风隔着田垄送来阵阵牧笛声)

8、《所见》——清·袁枚

9、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10、(4)白犊时向芦中鸣:小白牛时常向芦苇丛中鸣叫。

11、主办:《淮风》诗刊社|协办:江西美术专修学院

12、原文: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

13、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14、朝代:唐代‖作者:李涉

15、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6、《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友人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智者的化身,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的精湛功夫。

17、出自:宋代·黄庭坚《牧童诗》

18、安徽佑群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19、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20、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

四、牧童词李涉拼音版

1、『古诗词欣赏』哀溺文序▏柳宗元

2、出自:唐代·崔道融《牧竖》

3、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4、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5、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牧童诗·黄庭坚七岁作

7、释义: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碰见人故意装得很神气。放牧时卧在牛背上吹短笛,牛耕田时就在溪边田头玩耍。

8、《牧童词》是张籍的七言古诗,是一首民歌体的政治讽刺诗,是用一个牧童的口吻写的。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这首诗表达了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

9、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译: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0、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11、庐山艺术特训营(www.lsystxy.com)

12、新鲜牛肉次日送达您的手中

13、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

14、(3)垄头:原指田埂,此指高岸。

15、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

16、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注解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赏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17、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我们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又是多么的明快而深刻!

18、唐代诗人李涉《牧童词》,是一首牧童唱的歌。四个“牧牛”的重叠,造成了一种歌谣节奏和韵味,同时表现了早晚放牧、日日放牧的辛勤劳动生活。“下江曲”和“度村谷”也表现了放牧生活的丰富多彩。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早上,牧童赶着牛沿着弯曲的江水去放牧;晚上,牧童归来时就要摸黑走过山村的沟谷。早出晚归的牧牛生活是辛苦的,诗中写到的“朝”“夜”两次“牧牛”,第一次是指“牧牛去”,第二次是指“牧牛归”。作者袭用民歌的曲调,写了牧童早晚的行踪。质朴,淡雅,信手拈来,却像民间那种形神毕俏的剪影画。

19、长安城内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尽心机也不如你这样清闲自在。

20、陇(lǒng):通“垄”,田垄。

五、牧童词翻译张籍赏析

1、牧童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⒒。陂中饥乌啄牛背⑵,令我不得戏垅头⑶。半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⑷。隔堤吹叶应同伴⑸,还鼓长鞭三四声⑹。牛群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⑺。

2、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

3、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4、点击上方绿色小喇叭收听↑↑↑

5、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我们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在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又是多么的明快而深刻!

6、《牧童词》——唐·李涉

7、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8、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9、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回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事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10、“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描写牧童自在自得的神情,悠然牛背上,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画。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笛声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描摹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心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岸”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外阔,显得“野”味浓郁。

11、文人写它的目的,也只不过是“馋善歌者扬之”罢了。李涉的这首小诗,正是在模仿民歌的基础上写成,采用的形式和表现的内容十分协调。

12、(1)稠:密。此句是说村子四面禾黍稠密,不能放牧,只能去远处。

13、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茎直立,三棱形。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14、释义: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15、“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16、黄犊就是小牛的意思。牧童词作者:李涉原文: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译文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17、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译: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18、李涉的牧童词(内容):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注释):早上放牛,把牛放到大江弯曲的地方;傍晚放牛,把牛放到村口的山谷里.在细细的春雨里,他披着蓑衣在树林里出没,或者睡在绿草地上把芦管当作乐器来吹.再把蓬蒿胡乱插在腰里当作刀箭,这样就不怕猛虎欺负小牛犊了.

19、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20、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