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关于重阳节的诗词歌赋有哪些(100句)

2023-01-06 14:36:5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关于重阳节的诗

1、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2、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3、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4、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

5、极远何萧条,中留坐惆怅。

6、且泛篱下菊,还聆郢中唱。

7、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8、思伤脾醉也伤脾飒飒风声几万?呼应谁来临?饮酒入喉它落到身体最深处情欲和生死问题离别和健康问题也入喉即化也落到最深处它们变得敏捷又绵密它们醉了也无处不在

9、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

10、《重阳席上赋白菊》——唐·白居易

11、此诗通过记叙重阳登山远眺一事,表达了诗人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旷达乃至颓废,表现了封建知识分子的人生观的落后、消极一面。

12、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

1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4、隔霜云叶绕天愁,闰节重来续旧游。赋客岂辞聊暇日,楚人无奈賸悲秋。寒萸实老犹薰佩,晚菊香残不占瓯。怅忆故园归信断,渚鸿川鲤两悠悠。

15、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1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7、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18、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不老,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19、淹留怅为别,日醉秋云光。

20、古代的官府也会与民间同乐。明清时期,每逢重阳节,各地官方会办一些“菊花展”,让百姓观赏。商铺也会买很多菊花,装饰自己的门户庭院,整条街都非常漂亮。

二、关于重阳节的诗词歌赋有哪些

1、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2、春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3、到了重阳,文人墨客,则常常诗思泉涌,情感难抑。南陈诗人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赋韵》和唐代诗人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就是两首著名的重阳佳作。

4、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5、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第一句用“望乡台”一词突出了诗人乡心之切;第二句以客中送客更突出了在异乡的孤独感;第三句直抒胸中之苦,感情强烈;第四句却委婉别致,借景抒情,以鸿雁的不知南中之苦来反衬自己的思乡之情,这样反复地抒发更是突出了乡愁之浓烈。

6、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7、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朔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袛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8、重阳节的诗句古诗:《重阳席上赋白菊》

9、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对青山强整乌纱。

10、宣传:刘远亭雒红梅田建中赵燕

11、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长叙弟兄情,如金玉。

12、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

13、先贤杳不接,故老犹可访。

14、荒城又见重阳到。狂醉还吹帽。人生开口笑难逢。何况良辰一半,别离中。平台朱履登高处。犹自怀人否。且簪黄菊满头归。惟有此花风韵、似年时。

15、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

16、飒飒霜飘鸳瓦,翠幕轻寒微透,长门深锁悄悄,满庭秋色将晚。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鸾辂音尘远。无限幽恨,寄情空殢纨扇。应是帝王,当初怪妾辞辇,陡顿今来,宫中第一妖娆,却道昭阳飞燕。

17、故考证《易经》中有依据,是鬼节,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篇,便是说这重阳节的,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也叫鬼节,古代有重阳节插茱萸的习惯。

18、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19、今朝九月渊明开醉口。指点东篱菊,大骂西门柳。

2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关于重阳节的诗句古诗

1、赏析:群雄“开怀痛饮”之时,宋江显然想得远些。先强调弟兄情分再是为众人的前程的忧虑和思考。重阳节饮酒赏菊。宋江在这时候吟出“降诏”,“招安”自然为英雄们的悲剧打下了伏笔。宋江将时光催人老的恐慌,轻松消解进了佳节带来的神清气爽,这是一种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2、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在古代,菊花被认为是君子的象征,古人对其评价极高。在街道两侧点菊灯、搭菊花山,在灯下赏菊等都是古代流行的重阳习俗。

3、傍晚,果汁亲密,青啤疏远

4、2017年第28期(总第28期)2017年10月24

5、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6、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7、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8、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9、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10、赏析:颔联为唐诗名句,夹叙夹议,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难逢”、“须插”的言外之意是应把握当前及时行乐,不要无益地痛惜流光,表现了一种通达的生活态度。“菊花”是扣合重阳节的习俗。

11、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1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3、不负东篱约,携尊过草堂。远天连树杪,高月薄衣裳。

14、《九日齐安登高》——唐·杜牧

15、银蒜押帘人寂寂,玉钗敲烛信茫茫。黄花开也近重阳。

16、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17、还当采时菊,定未授寒衣。

18、赏析:白居易这首《重阳席上赋白菊》写得新颖而别致,词约而意丰。此诗二两句写诗人看到满园金黄的菊花中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无限的欣喜;四两句是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参加“歌舞席”的老人,和“少年”一起载歌载舞。全诗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仍有少年的情趣。以花喻人,饶有情趣。

19、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20、重阳节的诗句古诗:《九日齐山登高》

四、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

1、赏析: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2、赏析: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3、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4、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5、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6、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7、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齐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9、赏析: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首联二句概言边塞无事,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喝酒登高,一派和熙欢乐之景。“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颔联二句意指封常清治军雷厉风行,又能在和平时期时刻保持谨慎。“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颈联二句是诗人信手描写节日里战士们的欢愉活动,所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笛声、歌声里都蕴含着深深的思乡之情。“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尾联二句是称颂在封常清的英明领导下,边境安宁,因而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高歌豪饮。

10、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

11、东风路,天衢路,长河公园

12、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我国古代把九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汝南县一个叫桓景的人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九月九那天,桓景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安排好,只身带青龙剑杀死瘟魔。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13、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14、主人尽欢意,林景昼微茫。

15、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16、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行期定否,征车几两,去程多少。有客书来,长安却早,传闻追诏。问归来何日,君家旧事,直须待、为霖了。

1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8、茱萸是一种中药植物,古人认为把茱萸插在头上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

19、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0、(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五、王维写的关于重阳节的诗

1、多给钱、买礼物、带旅游,这些是父母们需要的吗?

2、好工作、早结婚、早生子,这是父母真心期望的吗?

3、主办:河南省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

4、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5、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6、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

7、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盛开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8、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9、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李白《九日寄岑参》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李白《九日登花马池城》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李白《一寸金·秋感》九日悲秋不到心。凤城歌管有新音。——李白《鹧鸪天·九日悲秋不到心》

10、楚客凛秋时,桓公旧台上。

11、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12、共挽朱幡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不知明日为谁黄。

13、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14、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15、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16、际会非有欲,往来是无妄。

17、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18、偶遇,让我们在彼此的怀念里

19、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0、消息谁传到拒霜?两行斜雁碧天长,晚秋风景倍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