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汤显祖(100句)
一、牡丹亭汤显祖
1、《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剧南曲本。《牡丹亭》文辞典雅,语言秀丽,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戏曲在思想和艺术上最成熟的代表作,由于《牡丹亭》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它与《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2、花面蛮姬十五强,蔷薇露水拂朝妆。尽头西海新生月,口出东林倒挂香。(《听香山译者(之二)》)
3、两年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抑制豪强,关心民生疾苦,颇多善政。49岁弃官还乡,致力戏曲创作。
4、上完课后,杜丽娘到后花园踏春归来,困乏后倒头睡在了床上。在梦中,杜丽娘遇见一书生拿着柳枝来请她作诗,接着又将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云雨之欢。待她一觉醒来,方知是南柯一梦。此后她又为寻梦到牡丹亭,却未见那书生,心中好不忧闷。渐渐地,杜丽娘因为相思成疾,药石无治,竟在郁郁寡欢中死去了。
5、《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6、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7、万历十九年夏天,汤显祖从家乡江西临川出发上任,看尽赣州、梅岭、南雄、英德风光,来到广州。从广州绕道罗浮山,又赴香山(即今澳门)访友,顺道一游。
8、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情有所钟,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情系丽娘,冒死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缔结秦晋之好,同往临安。杜宝升任宰相,拒不承认婚事。最终闹到金銮殿之上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位有情人终成眷属。
9、政治戏:男子占主要和绝对位置。
10、剧中的曲文,表现了作者在艺术语言上的成就。特别在抒情方面,在描绘人物性格、刻画杜丽娘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方面非常细致真实。
11、《牡丹亭》应是最早出现澳门风光的中国戏剧作品:
12、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掘了杜丽娘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俩人随即做了真夫妻,一起来到京都,柳梦梅参加了进士考试。
13、杜丽娘:这生素昧平生,何因到此?
14、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15、从小天资聪颖,刻苦攻读,“于古文词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邹迪光《临川汤先生传》)。他不但爱读“非圣”之书,更广交“气义”之士,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铸就了正直刚强,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
16、那么叶堂更多的是把《牡丹亭》原来给宜黄腔写的声律上不适合昆山腔演唱的部分进行了修改,相当于是重新利用了汤显祖的故事重写了剧本用昆曲来演,也就是所谓的:改词以适调。
17、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18、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海若居士,别号清远道人,其居室称()
19、柳梦梅:姐姐,咱一片闲情,爱煞你哩!(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姐姐,和你那答儿讲话去。
20、《游园惊梦》小说的最终主题——人生如梦
二、牡丹亭汤显祖
1、因此,汤显祖虽然描写的是冥界的事情,但人们依然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与现实世界一样的人情味,这样就在不知不觉地把文本和读者的距离拉近了,从而把读者吸引到故事情节之中。表现手法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虽然一前一后在同一舞台空间上相继出场,但从各自的情节上来看,两人的实际时间却隔了三年之久。杜丽娘在婢女春香的带领下游园进入梦境,与不同时空的柳梦梅相遇后回归现实,因为伤春病逝去了幽冥地府,又死而复生回归现实,和自己的心爱之人团圆,这一过程经历了三年之久。
2、此剧在明末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有记载当时有少女读其剧作后深为感动,以至于“忿惋而死”,以及杭州有女伶演到“寻梦”一出戏时感情激动,卒于台上。
3、A.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B.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C.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D.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縻外烟丝醉软
4、好,那么今天关于昆曲一个冷知识就分享到这里,我收束一下,今天我们听到的昆山腔《牡丹亭》是清代初年经叶堂修改之后的版本。汤显祖生前所听到的《牡丹亭》临川四梦是宜黄腔的版本,而宜黄腔究竟是什么风味?它在康熙年间已经消失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沉睡,我们恐怕再也没有办法找到。
5、杜丽娘: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6、原著的牡丹亭共有五十五出,由标目、言怀到肃苑、惊梦、到婚走、骇变、到最后的圆驾为止。经过了近代昆剧的改革,改编成十二出的剧目,有游园、惊梦、寻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幽媾、冥誓、回生、婚走。
7、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牡丹亭》出版后,很快在坊间和舞台上传播开去,成为非常轰动的畅销书,一时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8、政治戏中的官僚社会腐败不洁,很大程度上把仙佛家的出世理想与终极权威联系起来,但也看出了时代的衰微和仙佛的虚幻。
9、说到《牡丹亭》不得不说它的作者,汤显祖。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家。而作为与莎士比亚同一时代的剧坛伟人——我国明代的戏曲家汤显祖,是与莎士比亚并称为东西方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他的“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千古佳作,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其中,《牡丹亭》是他一生最得意之作,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10、杜丽娘无疑是汤显祖笔下美的化身,我们毫不怀疑汤显祖将人生的理想和对青春之美的赞扬统统加诸杜丽娘身上,也是通过杜丽娘,我们得以窥见无法想象的四百年前女孩子的生活:杜丽娘这个官二代,南安太守之女,家住豪宅,有后花园。古代的大家闺秀,是被禁足的,杜丽娘也是如此。家里前庭后院,她不能去,只能在闺房中做女红,裙子上不能绣成双成对的鸳鸯图,白天困了也不能睡觉。
11、《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她生活在礼教规矩之中。看似没有爱情生长的土壤,却开出了向往爱情的花朵。于是才有了游园赏花,大胆呼唤爱情。杜丽娘的父亲象征着保守势力,他要把女儿塑造成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他请教书先生也是为了培养女儿的“妇德仪容”。在他看来,哪怕是亲生女儿也不能打破世俗的规矩,一切以贤良淑德为最高标准。在这样枯燥沉闷的环境中,备受压抑的杜丽娘才一定要去花园中走走看看,通过欣赏美丽的鲜花来消遣郁闷。
12、戏里有一折“写真”,描写杜丽娘作自画像,可见她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在她眼里,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经济价值之间并不划等号,一草一木都可人画,对金银珠宝、乌纱玉带却看不上眼。在这一点上,他们又有了共同语言。心灵上的相通,在丽娘看来是头等重要的事,与此人为伴是幸福的,轻轻地一牵,便随他而去了。拓展资料赏析
13、柳生情系丽娘,冒死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缔结秦晋之好,同往临安。
14、在《惊梦》和《寻梦》中,汤显祖用了十分快速的节奏描写了杜丽娘游园的故事情节,从杜丽娘情思初开,到在婢女春香的带领下前去游园,被满园春色惊叹,心中情思无法倾诉,又到在园中入梦初遇柳梦梅一见倾心,梦醒之后怅然若失。
15、A.玉砚堂B.玉茗堂C.静览堂D.味知堂
16、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YuPeCfEh5F3LVKWXssoCA提取码:nqm4该小说讲述了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我知道汤显祖《牡丹亭》全文。汤显祖(明)
17、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激烈抨击朝政,谪广东徐闻县典史。
18、|古典文学|诗词|古文|国学|
19、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20、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三、牡丹亭汤显祖简介
1、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家乡江西临川,后人便把传奇创作的主情一派称作“临川派”,而对称恪守格律的江苏吴江作家沈璟一派为“吴江派”。汤显祖晚年居所庭前有一棵玉茗树高出檐际,他便称自己的居所为玉茗堂。传说那树木着实扶疏茂盛,可就是不开花。后来《牡丹亭》曲度成,汤显祖招来伶工搬演,不料当晚此树千花绽放,以后年年及时而发,再不愆期。他的“四种半”带有浓重离尘出世幻彩的传奇剧作——《还魂记(即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加上早年的未完稿《紫箫记》,也便得名《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2、从《牡丹亭》中探索“至情观”
3、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4、当时,葡萄牙人已在澳门居住数十年。葡萄牙天主教来华传教的第一座教堂——地标式的圣保禄教堂,即我们俗称的“大三巴”的前身,也已经在澳门矗立了近三十年。教堂于一五九五年第一次遭大火焚毁,此后又连续遭遇祝融之灾,几度重修重建,最后却只剩下教堂的前壁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像极了中国的牌坊建筑,故称为“大三巴牌坊”。
5、韵若笙箫气若丝,牡丹魂梦去来时。
6、日本的大汉学家青木正儿年轻时晋京“朝谒”近代中国戏曲研究的宗师王国维先生,表示要继王先生的《宋元戏曲史》,写一部元以后的中国戏曲史,却遭遇王先生一番“(元杂剧)活文学”、“(明以后戏曲)死文学”的冷遇。青木内心委屈,却不为所动,发愤著书,终抵于成,这就是蜚声中外汉学界的《中国近世戏曲史》。他在书中说:“显祖之诞生先于英国莎士比亚十四年,后莎氏之逝世一年而卒。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汤显祖颉颃莎士比亚,话由一位外国大学者之口道出,是否更公允、更有信服力,虽则汤显祖身后还站着王实甫和关汉卿?
7、《牡丹亭》是汤显祖辞官之后的作品,显见,汤显祖被贬官到广东一带的经历,在他的人生中分量很重。《牡丹亭》写了双梦——不但杜丽娘因梦生情,因情而亡,又因情死而复生;在岭南,柳梦梅也做了一梦,梦见树下有一美人,对他说:“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有了美人的驱动,柳梦梅赶考的决心变得异常坚定,但苦于没有盘缠,友人韩子才(汤显祖设计这是韩愈的后人)劝他到澳门向苗钦差求助:
8、下雪了,我在想你!愿你有温暖入心
9、在梦中,自小在闺阁束缚中长大的杜丽娘第一次摆脱了一切束缚和拘束,汤显祖也紧跟在后面就又让杜丽娘到后花园寻梦,在后花园中,杜丽娘看到牡丹亭的美丽春景后,再一次把自己昨日在梦中看到的一景一物详细地描述了出来,一切都让人无比快乐。
10、“情”对“理”的胜利,意味着“人欲”战胜了“天理”,人性解放要求战胜了封建伦常的束缚,实质上是对中世纪禁欲主义伦理观的有力批判。
11、在明朝初期,由于各地方语言、风俗以及传统音乐的差异,传奇剧可以说是诸腔竞作,包括了大量风格各异的地方声腔。到了明朝中期,南曲中最为盛行的四大声腔为:“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12、从柳梦梅的故事线来看,他从广州老家出发行至潮阳县拜访韩子才,后来得到资助前往临安考取功名,期间暂住在南安府的梅花观,在梅花观复活杜丽娘后双双前往临安并高中状元,随后又受到杜丽娘的请求前往淮扬。整个故事在地点的转移下发展,并且在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中展现了宏大的地域空间。
13、因梦而死——杜丽娘对理想的徒然渴望。
14、《牡丹亭》取材于唐代传奇《离魂记》,揭露黑暗,以情反理,故事深切动人,具浪漫主义特色,不拘于声律,曲调优美。人物栩栩如生,描写细腻;语言则在深浅、浓淡、雅俗之间。
15、《牡丹亭》的试演成功,开创了在滕王阁上演戏曲之先河。
16、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光辉灿烂的过去。可是就因为太讲究纯美、纯粹精神,丝毫不肯接受现实俗世的污染,在今日的平民世界里,已和一般人的生活几乎完全脱节,再也无法受到欣赏和了解。
17、每每读毕,总是意犹未尽。除了文本外,汤显祖标榜的“至情说”也令人赞叹。在《牡丹亭》开篇汤显祖自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18、梦境是虚幻的,而杜丽娘却对柳生一见钟情,并且两次入梦。《牡丹亭》中柳梦梅和杜丽娘相遇的梦境可以看作是人物由心理情感创作出的虚拟空间,展现出杜丽娘在内心深处对情感的诉求。
19、“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说自己青春美貌无人欣赏,就象这深宅大院的春天一样。“不提防沉鱼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自己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却虚度年华。
20、因情生梦——杜丽娘青春理想的觉醒。
四、牡丹亭汤显祖惊觉相思不露
1、汤显祖的四部著作被誉为“临川四梦”,下面不属于这“四梦”的是()
2、“变”一字,就是这篇小说的中心主题。“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即比喻工商业社会之兴起。我们还注意到,今日宴会里唱《游园》的后起之秀,是徐“太太”,不是徐“夫人”。作者如此暗示:“上流社会”虽然还存在,“贵族阶级”却已隐逝无踪。
3、所以,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走进剧本本身,从剧本的内容、剧本的艺术性和剧本的表现手法一步步说起。剧本内容《牡丹亭》主要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自由的爱情。女主人公杜丽娘长得天生丽质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华,正是情窦初开的怀春时节,却为礼教所禁锢,不能得到自由和爱情。有一天,身为广东南雄府尹的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为女儿聘请了家庭教师陈最良,陈最良在课堂上讲到《诗经》中的“关关雎鸠”时,触动了杜丽娘心中的情丝。
4、沈德符《顾曲杂言》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
5、汤显祖生于一五五〇年,即明嘉靖二十九年。他既是莎士比亚的同行——剧作家,又和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第一次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奇也。”
6、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7、各位雅昌的朋友大家好,非常开心又一次在线上的昆曲课堂和大家见面。我是姬超老师,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牡丹亭》的冷知识。
8、从中都可看出,汤显祖是以“情”为核心进行剧作的写作,有意识地将“情”与“理”形成一对矛盾冲突贯穿于全文之中。
9、自葡萄牙人一五五三年在澳门正式居住,到一五九一年汤显祖到澳门,已将近四十年时间。当年,葡萄牙人要历经长时间的海上航行才能到达澳门,并且不允许携带家眷。他们最早在印度果阿建立行政区的同时,开始和当地人通婚。所以,汤显祖在澳门看到的很有可能是有着葡萄牙血统的东南亚少女。
10、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重情重义的汤显祖始终将“情”与“志”紧密相联,并指出“万物之情各有其志”,很早就开始尝试以言情主题为核心开展戏曲创作。
11、不久,身处官场险途的汤显祖慢慢消减了其经世致用的雄心壮志,上疏贬官事件后,汤显祖下定决心告别官场,将满腔报国热情投注于戏曲创作之中。汤显祖辞官回乡后,在生活中耳闻目睹了一些青年男女的爱情遭遇,这些经历激起了他的创作感情。于是开始了《牡丹亭还魂记》的写作。
12、在六十年代,作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的昆曲也已经式微了,受到欧美电影等新兴文化的强烈冲击。小说中坚持喜爱和追忆昆曲这种传统艺术的,都是一些从大陆败走的遗民如钱夫人、窦夫人、余参军等。他们既是政治上的遗民,也是传统文化上的遗民。
13、杜丽娘: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14、渐渐地这思恋成了心头病,最后药石不治竟然死去了。其父这时升任淮扬安抚使,临行将女儿葬在后花园梅树下,并修成“梅花庵观”一座,嘱一老道姑看守。而杜丽娘死后,游魂来到地府,判官问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状元柳梦梅结亲之事,便准许放她回返人间。
15、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宣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氏认为这种一往情深、超越生死的感情不同于普通的男女恋情,而是“情之至”。“情”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历的一种感受,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至情”即真情,“绝假纯真”之情,它是人的真实情感的自然表露。正如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所说:“人生而有情,思欢怒愁,感于幽微,流乎啸歌,形诸动摇。或一往而尽,或积日而不能自休”。“至情”是人类情感的真实表达,这种情感来源于生活,在与现实的一次次碰撞中不断得到升华,成为最纯最真之情。
16、《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17、汤显祖为情作使,写情出神入化,而且抓住了一点来写“似曾相识”之情。记得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梦中相遇,两人重复说的一句话:“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好处相逢无一言?”我们再想一下,有些人或事,我们为什么会动情?是否有一点“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呢?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直接影响了《红楼梦》的写作。贾宝玉初见林黛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宝黛情感的支撑和这份似曾相识的感觉大有关系,书里也写到两人前世的缘分。《牡丹亭》里的爱情是三生三世,从生到死,又死而复生,更遑论《红楼梦》里多次提及《牡丹亭》,可见曹翁也爱之深切。即便《红楼梦》里有如水的繁华,大观园里有如歌的青春,那绝美的凄凉也无处不在!
18、姹紫嫣红情世界,一生爱好是天然
19、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戏曲上,代表作有《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诗文有《玉茗堂全集》等。
20、牡丹亭是传奇(剧本)体裁。
五、牡丹亭汤显祖注音版
1、杜丽娘在婢女春香怂恿下,背父游园,才第一次看到大自然这美不胜收的春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可是如此美景,却没有一个优雅的环境相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杜丽娘不由得联想到了自己的美貌只是面对古板的教书先生和令人窒息的书斋,青春正在悄然逝去,自然的天性受到禁锢,此时是大好春将她内心深藏的活力唤醒,自己身心的美和大自然的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不由生出惜春的感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感到春光太随意地流逝,毫不怜惜。
2、典史是相当于文书,也就是现代政府部门的秘书一类的职位,没有品秩,其地位随着他们依附的官员的品级升降。这个官属于未入流,比九品还低,说白了不算官。汤显祖被一贬到底,还被远远地踢到岭南。自古岭南是瘴疠之地,不少人来了就无法再回去,病死异乡。面对这样的遭遇,汤显祖没有一蹶不振,反倒将之视为人生难得的“出走”。
3、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断井颓垣。
4、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汤显祖风是“风骨”的代表,是明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大家。对于他的作品,我们熟知的有很多,其中就有《牡丹亭》,从他的书中我们也可以寻找到当时的社会的缩影。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他的发展总会在某些作家的笔下体现出来让人直观感受到。
5、杜丽娘与柳梦梅惊天动地的爱情已经拥有了超越生死的力量。即使他们不生活在一个世界上,但是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已经成为了星空下最闪亮的启明星,永远在照耀着有情人。
6、宋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正当青春年华,但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心情深受压抑,只得梦境中得到释放和解脱。她和偶遇的秀才柳梦梅,于梦中一见倾心,共成云雨之欢,以至使杜丽娘的至性真情在梦中得到了无拘无束的表露。此后,杜丽娘因难忘梦中恋人,再寻而不可得,终于郁闷成疾,相思而死,被埋葬在花园内梅树下。三年后,青年秀才柳梦梅得杜丽娘生前病中的自画像,顿生相思之情,其真情感动了杜丽娘的游魂。在人与鬼的幽会中,他们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种种拘束,尽情表达相互之间的爱情。情真意深的至纯爱情,终于使杜丽娘起死回生,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则情莫有深于阿丽者(指杜丽娘)矣。”
7、那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这个冷知识,答案是否定的。
8、剧本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9、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干,又号海若、清运道人。明代杰出的剧作家、文学家。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10、一五九八年《牡丹亭》诞生的那一年,莎士比亚完成了《亨利四世》。更奇的是,两位东西方戏剧巨匠同在一六一六年离世,汤显祖享年六十六岁,莎士比亚只活了五十二岁。有人开玩笑称,那一年,上帝想看爱情剧,召唤两位戏剧巨匠到天堂专为他一人写戏。
11、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得尽么?解道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
12、《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
13、*视频中《霸王别姬》的相关片段截取于网络
14、而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境将未来的姻缘成真,预示了将来自己的爱人,看似虚假的梦境对她来说却是像庄周梦蝶一样,是比现实还要真实的存在,这种时间交错的写法,让这部作品格外出彩。
15、朋友们,刚刚看到的这个昆山腔《牡丹亭》惊梦的片段,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在生前是否听到过这样的版本呢?我们在心中默数三声给个答案。也许大部分朋友会选择,是的。毕竟昆曲诞生于明代中叶,汤显祖是万历年间的人士,他的作品用昆山腔演唱合情合理。甚至在中央电视台的一部专题片昆曲六百年当中也持有这样的认识,“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时期。”
16、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临川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17、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感风寒,卧病住进梅花庵中。病愈后他在庵里与杜丽娘的游魂相遇,二人恩恩爱爱,如漆似胶地过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为老道姑察觉,柳梦梅与她道破私情,和她秘议请人挖开杜丽娘的坟墓,杜丽娘得以重见天日,并且复生如初。
18、良辰美景、似水流年这样的句子你在生活中一定耳熟能详。那你知道这些词语出自于一部明传奇《牡丹亭》吗?读《牡丹亭》还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深深的被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爱情所打动,这是汤显祖所宣扬的一种“至情说”。
19、文章:沈雯鹭邓小华陈峰铭
20、讲述了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