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夜雪白居易赏析50字(100句)

2023-02-06 12:48:39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夜雪白居易赏析

1、『古诗词欣赏』寄令狐郎中▏李商隐

2、赏析: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

3、第四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两句暗写着因果关系:因“时闻折竹声”,故知“夜雪重”(两句共同表达一个意思,是流水句式)。“折竹声”,一笔双写,写折竹,写雪重,写雪夜的寂静(以声衬静),当然还写人心之静,之空,人与大自然的交融。(这里有一点“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境。)

4、“竹”本来是岁寒三友,在这里却被雪给压断了,那坚韧的身躯最终没有顶住大雪的压力,这里的白居易也开始改变他的风格,诗词中更多的是明哲远祸之作,也是表明了自己的心态吧。

5、江西美术专修学院(www.jxmyedu.com)

6、这首词从字面看,平淡无奇,没有对雪美好姿态的描摹,没有气氛的渲染,质朴的语言下藏着作者的匠心独运。他抛开其他人正面写景的套路,从侧面出发,从人的感觉、视觉和听觉等方面写起,这种写法更加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7、“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来写。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感受的,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8、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冬天所作。诗人当时45岁,任江州司马。当时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心中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9、精彩之余呢,诗歌要借景抒发什么样的心情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的创作背景。

10、白居易怎么知道夜深了呢?难不成他有手表?呵呵,不是的,而是因为他听得到“折竹声”,可见四周非常安静,那自然是夜很深了。那么怎么知道雪下了很久,下得很重,因为竹子都被雪压折了。

11、白居易另辟蹊径,从侧面着手,避免正面直写的尴尬。

12、赏析白居易说,想来此时的夜已经很深了,我知道外面的雪一定是下得很重了。因为时不时的,就听到外面竹子折断的声音。

13、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因主张限制藩镇势力、革除暴政而遭到藩镇势力陷害,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诗的小序中,白居易虽然自言“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实际上他一直积郁难平。这一年,他“送客湓浦口”时,“闻舟中夜弹琵琶者,铮铮然有京都声”,于是邀弹者共饮,听其演奏、诉说,之后“始觉有迁谪意”。事后,作长诗《琵琶行》,赠予琵琶女。

14、这首咏雪小诗立意新颖,构思不同凡俗。诗人抓住“夜雪”的特点,避开通常使用的正面描绘方法,全用侧面渲染烘托,从而使一场夜间大雪在并未直接看见的情况下生动传神地展现出来。首句“衾枕冷”,先从触觉感受降温写起,同时拥衾已卧也用以点明时间。次句“窗户明”,则从视觉角度出发,入夜反而明,暗示积雪反光。末句“折竹声”,进而从听觉角度出发,竹枝不断压折,可见雪势愈大。这三句分别从触觉、视觉、听觉写来,皆未正面写雪,仅以第三句一个“知”字点明,贯穿前后,使全诗浑然一体。

15、角度;温度,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亮度和颜色,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而最后一句,"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2,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一个"冷",一个"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些许愁思和感慨

16、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

17、投稿邮箱:ahhfsk@1com

18、不过我们读这首诗,如果读到此处就打住,未免就要伤了诗人的心。所谓“诗言志”,诗歌要表达的是人之内心世界。我们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浮在诗歌表面,光看他写雪如何好,却没说明白,他为何写雪?还有一点很奇怪,诗人如何凭耳朵就能判断出,被雪压断的肯定是竹子,而不是其他东西?诗人难道仅仅是被冻醒后,无法入眠,闲得无聊才写这么一首诗?这恐怕大大地违背了我们中国古人的写诗传统。

19、特点: 白居易对夜雪描写的最大特点是从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写的。 三个角度分别为:

20、在大自然众多的产儿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洁白晶莹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令人目不暇接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显得那么平凡,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二、夜雪白居易赏析50字

1、末尾一句则是从听觉角度来写,折竹的声音是怎么来的呢,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定是雪下得大到了竹子不能承受的厚度,把竹子给压折了。”时闻”二字表明竹子接二连三的断,在表明夜的寂静之时也表明了诗人没有睡着。

2、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3、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4、实在惊讶今夜的寒冷,被子枕头竟然冰凉,又见窗外一片通明。夜深了,知道这是外边下了大雪,雪越下越大,不时听到厚厚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

5、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夜雪作者: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6、唐玄宗后期一改前期励精图治、广开言路的形象,沉迷于音乐、女色,专宠杨贵妃,任人唯亲。后来安禄山乘机作乱,盛唐国势一去不返,这些都是史实。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尽管不为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容忍,也不失为现实一种。白居易这首长篇叙事诗,既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大篇幅针泛时弊;也不局限于爱情格局,只写情深意浓写哀情,而是艺术化地再现李、杨的故事,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于回环反复中激起读者心中的涟漪。

7、《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原诗句如下:

8、寒冬夜雪的静默,也更反衬了诗人的心神不宁。

9、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0、全诗布局井然,层层推进,从触觉、视觉、听觉三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结尾句以有声衬托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隽永清新,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也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帖,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出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11、刻意写不出好诗,所以白居易并非刻意要去写夜雪的,刻意的话,他还能呆被窝里吗?肯定跑去窗前,庭院去观察了。如此就人为地变换了观察的出发点和角度了。所以夜雪,夜雪,首先是夜,发觉这个夜怎么与以往的感觉不同。然后才发觉是下雪了,这才领悟冷是因雪而起,窗明也是因雪明亮。然后他进一步思想,夜这么深了,想来这雪一定下了很久了吧:

12、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13、正是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去写诗抒怀,所以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平民之宴解读古典文学为己任,多谢关注!意思是: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14、冬天寂静的夜晚,按说雪落无声,是不会影响休息的。而诗人却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15、(中唐·白居易·五言古诗)

16、眼睛,看到雪色映的窗户发白;

17、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触觉、视觉、感觉、听觉的角度来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18、《夜雪》是一首五言绝句,白居易写在816年的冬天,这一年我们的大诗人45岁,但仕途所遇坎坷令其苦恼而孤独。

19、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20、大雪夜间降临,原本应该悄无声息,但诗人被寒意惊醒,“冷”、“折竹声”婉转表达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愁思感慨。

三、夜雪 白居易诗意

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转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表明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传达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独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2、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3、此时的白居易的官职是左拾遗,相当于现在监察部门的官员,他多次向上请示要彻查此案,严惩凶手,皇上本就一直不喜欢白居易过于率直的谏言,这次也不例外,恰逢又被他人诽谤等凑在一起,皇上十分恼火之下,将他贬到了现在的江西九江,做江州司马。

4、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5、夜雪(唐)白居易yǐyàqīnzhěnlěng已讶衾枕冷,fùjiànchuānghumíng复见窗户明。yèshēnzhīxuězhòng夜深知雪重,shíwénzhézhúshēng时闻折竹声

6、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7、谢道韫被称为“咏絮之才”,青史留名,就是因为她将雪比作了“柳絮”,说雪如“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比“空中撒盐”的比喻强到哪儿呢?两个比喻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共同点在于,二者都写到了雪的颜色。不管是柳絮,还是盐,都是洁白之色,这是它们与雪类似的地方,因此可以用来比喻雪。不同点在于,“柳絮”之喻还兼顾了雪的形态——如柳絮般轻盈柔美,而“撒盐”之喻却把雪写得沉甸甸的,少了轻快灵动的美感,自然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好。由此可见,即使白天写雪也是不大容易的,更何况是黑夜,既不见其白,又不见其轻,如何才能写出雪的特点呢?

8、yèxuětángbáijūyì《夜雪》唐.白居易yǐyàqīnzhěnlěngfùjiànchuānghùmíng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yèshēnzhīxuězhòngshíwénzhézhúshēng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9、“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因为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足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见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说明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烘托,句句写人,却处处见出夜雪。

10、赏析白居易也写了不少与雪有关的诗,《夜雪》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不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耐人寻味,波折委婉,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效果。

11、首句“已讶衾枕冷”,从触觉之冷来写雪,并点明题目中的“夜”字。五个字写了两件事:一是被子枕头冷,这说明诗人已经裹被而眠很久了,然后被冷醒;二是诗人对冷感觉很惊讶,这说明诗人睡觉之前是没有下雪的,雪是诗人睡觉之后才下的,而且还把诗人冷醒,这又说明雪下得非常大,诗人这才感觉很吃惊。总之,这雪绝对是货真价实的“夜”雪。

12、这首诗就写雪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有其特别之处。题目写作“夜雪”,点明时间,点明事物。我们读者读到这个题目时不妨想想:我们如果自己动笔写,会怎么写这个题目呢?晚上的雪着实不好写。一来下雪天,晚上肯定没有星月之光(当然你不能跟我抬杠说还有路灯霓虹灯),一片漆黑,看不见下雪的样子。二来雪落无声,用耳朵听也是听不见的。我们最常用的视觉、听觉碰到下雪的晚上全用不上了因此很少有人写夜雪。大凡写雪,写的大都是白天之雪,而且还主要从颜色上着手。

1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则是以动衬静,写出了夜的寂静与诗人内心的孤寂。“竹”是“岁寒三友”之也是“四君子”之可见它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地位之高。连苏东坡都要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不管是“岁寒三友”,还是“四君子”,都是以高洁坚韧著称。然而面临又冷又重的积雪,坚韧的竹子也会被折断。这就不能不引发常常以竹自比的文人的思考,诗人当然也要想想自己的前途命运。他上书言事本是尽臣子本分,却无端遭到打压,他即使如竹坚韧,又是否能扛得住这恶势力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呢?

14、赏析白居易说,在夜里忽然被冻醒,惊讶地发现,呀,这被子和枕头怎么这么冷啊?又发现,矣,窗户那里怎么有些明亮?

15、整首诗为我们呈现出了冷寂的氛围意境,这已经很能为我们说明诗人的内心世界了。如此,我们也能明白,诗人为何会把一位弹琵琶的歌伎引为知己,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了。江州之贬成了白居易人生的转折点,他由前期的“兼济天下”,转为后期的“独善其身”,从这首《夜雪》中已见端倪。

16、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17、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18、庐山艺术特训营(www.lsystxy.com)

19、触觉:第一句,从诗人感觉到天气变寒来突出雪之冷。

20、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也表露无遗。这首小诗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体现白居易诗歌一贯的风格。

四、夜雪白居易阅读理解

1、yǐyàqīnzhěnlěng,fùjiànchuānghùmíng。

2、在大自然众多的景物中,雪可谓得天独厚。她以冰清玉洁的天赋丽质,装点关山的神奇本领,赢得古往今来无数诗人的赞美。在卷帙浩繁的咏雪篇章中,白居易这首《夜雪》,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

3、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4、雪,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它以天赋丽质装扮山川,飘洒寰宇,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古人咏雪,有“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有“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有“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等等。在如此众多的咏雪诗词中,白居易的这首《夜雪》,并非光彩夺目,也没有波澜起伏,更没有能让人刻骨铭心,但是这一朵小花,却也开出了别有一番的韵味,耐人寻味,让人一感其清新淡雅、无尽韵味。

5、赏析: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五绝作于任江州司马时。是说,夜间忽觉被窝里有点冷,继而看见窗户发亮,原来是下雪了;时时听见竹子被压折的声音,方知雪下得很大。觉衾寒窗明,而知有雪,闻折竹之声,而知雪重,写来曲折有致,构思巧妙,别具一格。就景写景,又景中寓情,“冷”、“夜雪”和“折竹声”,委婉传出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冷清之状和无限感慨。原文: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翻译: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6、唐代白居易《夜雪》原文:

7、《夜雪》只是其中的一篇而已,不过虽然篇幅短小,却写得耐人寻味,波折委婉,有一种曲径..."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白居易的诗歌多以通俗易懂见长,这首诗也不例外,睡着睡..

8、在新课标及高考评价体系理念的指导下,为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语文能力,科学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新课标大语文课题组在寒假举办“第四届‘新课标大语文’寒假读写计划”。

9、从构思来看,这个诗的感觉有点像《春晓》。

10、“复见窗户明”是从视觉写雪。虽然是从视觉写,但依然是侧面描写,因为诗人看到的是“窗户明”,而不是“雪花白”。在无光的漆黑夜晚,雪能把窗户映照得明亮一片,非大雪厚雪不可。这一句也是人的正常反应,紧承上一句而来。假如是我们碰到这样的天气,晚上睡觉被冻醒,总要爬起来看一看怎么回事:这鬼天气怎么这么冷?看见窗户明亮,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11、诗人全从侧面着笔。首句着一冷字,从感觉写雪之大,雪的悄无声息;次句从视觉写雪的强烈反光;最后两句从听觉写积雪压竹枝的声音,写雪势的有增无减。句句写人,却又处处写雪。

12、“夜夜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已。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13、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不仅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而且新颖别致,立意不俗。

14、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15、主办:《淮风》诗刊社|协办:江西美术专修学院

16、耳朵,听到大雪压折竹枝的声音。 诗人心情: 从侧面描写夜雪之大、雪夜之冷,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但细细揣摩,不难发现,外在环境的凄冷与诗人当时被贬江州时内心的孤寂凄凉相互呼应,诗人其实是借夜雪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苦。 是一种孤寂、凄凉的心情。

17、全诗诗境平易,浑成熨贴,无一点安排痕迹,也不假纤巧雕琢,这正是白居易诗歌固有的风格。

18、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冬。诗人当时45岁,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诗人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19、首句从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明有雪,而且暗示雪大。次句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雪深,是积雪的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三四句是从听觉的角度着笔,深夜传来了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的有增无减。“折竹声”于深夜时闻,衬托了冬夜的寂静,也暗示出诗人一夜无眠。这不只是因为“衾枕冷”,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20、《夜雪》白居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是从(触觉),(视觉),(听觉)角度来描写夜雪的.从诗歌描写的情境中.你可以知道作者的(被贬后的孤寂,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心情.

五、夜雪白居易赏析100字

1、《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原诗句如下:

2、句从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明有雪,而且暗示雪大。

3、《夜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是一首咏雪诗,诗人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写“夜雪”,透露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诗人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给人一种新颖别致,清新淡雅,别具韵味的感觉。

4、(小题1)触觉、视觉、听觉(小题1)孤寂凄冷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5、白居易这首诗可以说是写出了新意,同时也把纷纷扬扬的大雪描写得充满了诗情画意,他并没有起身去到外面观察雪景,而是通过感知,还有听觉来描写,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让这首诗充满了诗意,也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6、这不只是因为“衾枕冷”,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7、”复见窗户明”,雪依然没有露面,只是转为视觉的角度来写。本来夜已深,夜色应该是黑漆漆一片,但是诗人抬眼看窗户,却发现窗户白亮。这正是积雪很大很厚,反射的光给黑夜带来了光明。

8、白居易这首诗写于公元816年,这一年的白居易在江洲任司马,就是《琵琶行》里提到的被贬的那个“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在那样的穷乡僻壤中接受改造,这次穿小鞋给他造成的影响很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诗词中他选“竹”这个意象。

9、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雪的诗词不计其数,精品名篇也不在少数,但白居易的这首《夜雪》却独具韵味,清新含蓄。

10、白居易这首绝句,短短四句,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层次来写雪,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全凭侧面烘托。我们未见雪花半点,却着实清清楚楚地知道,门外的雪是何其纷纷扬扬!这是他这首诗写雪的特别之处。

11、可能对于别的诗人来说,他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雪景,可是白居易仅仅依靠感官和听觉,便把夜色中的雪景描写得出神入化,读来也是让人会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所以如此有趣的作品,最是能够体现白居易过人的才华。

12、听觉:雪之大,一个“重”字最能体现这一特点,“折竹”更从侧面衬托出雪大,形象生动,曲折有致。

13、『古诗词欣赏』咏怀二首▏李贺

14、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别具一格的咏雪诗作于元和十年(815)至十三年贬江州时。全诗不直接状雪之貌,而皆由诗人在室内卧榻上对雪的感受出发,从侧面烘托。首句写感觉,次句写视觉,后两句从听觉的角度,绘出了雪之形,雪之声,雪之大。

15、这首诗如果仅仅是在写雪,也就称不上千古名作了。

16、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如何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衬托出夜间下雪的情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17、815年,时任宰相的武元衡某日凌晨出门准备上朝,走在路上,竟遇刺客而身亡。白居易与武元衡的友情深厚,面对好友遇刺,极其伤悲。

18、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但诗歌前半部分并未点明送别事,只在最后一句点出“又送王孙去,萎萎满别情”,可见言草实则为言情做铺塾,借景抒情,以草示人,用枯荣交替的野草暗示自己和友人之间的聚散。

19、视觉:第二句,深夜之中,原本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却“复见窗户明”,所以由此展现出雪的洁白和晶莹,可以照亮黑夜。

20、“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