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语录文案 > 正文

关羽的诗词作品(100句)

2023-02-05 13:55:54 来源:阿帮个性网 点击:

一、关羽的诗

1、诗词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此众多的诗人,倾向一致地赞颂关羽,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2、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三国演义》诗一(颂关羽)

3、诗词里的关羽,众多熟悉的名字。

4、由于关羽声名的广泛传播,从人而为神,庙祀遍寰宇,所以,流传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楹联也非常多。

5、(腊八节感赋三首)/成广毅

6、刘备入蜀,留诸葛亮和关羽镇荊州。(乐进的走关羽、苏非等、破杜普和梁太,难以准确推断为十四年之事,还是刘备单方面提及的青泥之战。文聘为曹操响导至当阳,后为江夏太守,同样不可能还能成功追击关羽水军,故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只能是十四年之后的事。文聘攻关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荊城,同样是时间段不明。)

7、白话译文:关羽消灭强敌留下万古传世的忠名,三分天下的局势终于消失。

8、刘备于汝南又为曹操所赶后投奔荊州的刘表,关羽也跟随。

9、人们把这幅画称之为竹叶藏诗。画中竹节寓意“节操”,画竹表达忠义气节,这是汉文化的传统题材。这幅借诗言志和文人竹画融为一体的画作,称得上是件令人赏心悦目、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得到了文人墨客的由衷喜爱。

10、《关圣帝君像》。碑高16米,宽0.58米,1922年镌刻。为正面侧身骑马挥刀像。上方有印一方。下方有昆明马向庆书写的赞词:

11、淮海维扬一俊人,金章紫绶照青春。指麾能事回天地,训练强兵动鬼神。湘西不得归关羽,河内犹宜借寇恂。朝觐从容问幽仄,勿云江汉有垂纶。

12、吴蜀山川一水通,荆襄偏据地图雄。云长千载英魂在,江左谁令数阿蒙。——《三国志蜀书二首其二关羽》明代郑学醇

13、横刀拜书去曹公,千古凛凛国士风。

14、刘备助周瑜围攻曹仁、徐晃守的江陵,刘备派关羽绝北道阻击曹将李通等的增援,期间与徐晃和满宠战于汉津、与乐进和文聘战于寻口。周瑜最终也攻破江陵。(曹操轻军至襄阳后就率虎豹骑五千,一日一夜急行三百里追刘备于当阳之长阪。刘备战败就往汉津与关羽水军汇合至夏口。徐晃既不是像曹操一样轻军至襄阳,又要讨平三县贼,其中临沮更在沮水而不在汉水,时间上根本不可能赶在刘备败军至汉津前,先与关羽于汉津交战,故只能是发生在建安十四年。)

15、(三国时期美髯公不止一人,看起来提到关羽的主旋律都是遗憾)

16、所谓这副楹联是关羽死后成神自制而流传于世的说法,无疑是一个人为编造的“神话”。其实,毫无疑问,这是世间好事之徒,将自制的一幅楹联借着“神话”,强加于已经成“神”的关羽,而流传于世。

17、文字碑。这类碑多是因为修建关庙或其他特殊事件而撰写、镌刻的。内容包括建庙因由、经过,并对关羽的生平经历、功世进行评述;或者记叙某种特殊事件的前前后后。在《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中收录的碑记有22篇;在《关帝志》中也收录有34篇。在这些碑记中,有许多碑文是由名家撰写,且由有名的书法家书丹,刻工也很讲究,所以,颇有价值。

18、曹操派与关羽素相爱的徐晃援救曹仁,准备出兵的孙权希望曹操保密,但董昭建议故意泄露孙权将袭荊州的消息予关羽,好让孙刘自斗,曹操便勅令徐晃以孙权书射向曹仁和关羽;结果被围的曹仁军士气大增,关羽则狐疑起来。曹操从洛阳率大军为后援。

19、翠华遥隔塞云寒,白草黄沙道路难。国耻几时能雪洗,群言何事只澜翻。

20、阿蒙一去东吴赊,三日天风吹海槎。敢言摇橹遮关羽,却喜舌辨如田巴。

二、关羽的诗词作品

1、刘备隨曹操还许,曹操拜关羽为中郎将。某天刘备与曹操于许打猎,期间曹将散去,关羽建议乘机杀曹操但不为刘备所纳。

2、关羽败走麦城的事件我们都知道关羽这个人,这不只是源于他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由于在尘世之间流传着的关于他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3、欢迎大家投稿支持!欢迎大家关注分享!

4、译文:关羽的血迹未干吕蒙就已经丧命了,妻妾嚎哭恋恋不舍。天地也有心去诛灭汉贼,但是迟迟却未取得襄阳城。

5、这首诗表达着诗人虞世南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以蝉自许,以物喻人,表明一个人声名远扬,成就一番丰功伟业,是因为自身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人格伟岸,而不是借助他人的力量、权势或地位。

6、殷礼:殷礼:贫贱不能移,诸葛亮也曾夸赞我才智过人

7、(若此去无回?便一去不回)

8、点击标题下面蓝字青铜月加关注免费阅读

9、英烈高节代相传,义勇绝伦尊武圣。

10、金祎、耿纪、吉本等欲于许挟天子以攻曹操,南引刘备军的关羽为援。事起为曹军所平。

11、此造像碑是摹刻前人的,现收藏于山西省运城市博物馆。

12、君不见天都、灵武巢未覆,抚髀常思汉寿君。

13、周瑜:“关羽熊虎之将。”

14、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

15、夜半征鼙响震天,襄樊平地做深渊。怪风怒拨汉江水,巨浪齐吞罾口川。八月霖霪飞黑雨,七军偃仰丧黄泉。关公神策谁能及?华夏威名万古传。——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16、所以虽然此时刘备情况不明,但是关羽值得赌一把,况且刘备义薄云天,是值得他追随的。

17、桃园结义薄云天,偃月青龙刀刃寒。

18、作者简介:窦跃生,南阳日报社专职编委,多年来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星星诗刊》《萌芽》《青年作家》《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0多篇,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作品奖,有作品集《青铜月》。曾获得过“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19、(就知道刘克庄得来凑热闹。曹操:公达阿,这三万户准备封哪自己挑吧。)

20、再来说关羽的成功之路,桃园三结义是他成功的开始。关公清楚刘备仁义,张飞仗义,和他们结为兄弟不枉关公是个忠义之士。桃园三结义应该是三国演义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我们看高希希版的《新三国》整个情节只有一分钟,情绪也不到位,真的让人摸不着头脑!

三、关羽的诗

1、关公的风雨竹真正意义上的体现了传统文化中书画同源,诗画相通的浓厚意蕴。所谓“诗是无声画,画是不语诗”。诗与画珠脉相通,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关公“风雨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2、羽血未乾蒙陨命,蒙妻正哭妾分香。

3、治病然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陀。骨上肉开应刮毒,盆中血满若流波。樽前对答犹谈笑,青史英名永不磨。——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4、杨戏:“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籓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5、关羽在出战之前,并没有喝曹操递来的酒,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实力,他有很大的把握,而不是逞匹夫之勇。

6、(报戏名)/成广毅(顺口溜)

7、大部分都是《三国演义》里罗贯中写的关于关羽的诗

8、关羽不能当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阴。

9、华雄阵前骂战,两员大将请战,袁绍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还为他们敬酒壮行。结果这两人全被取了项上人头,死的很惨。

10、《关壮缪像》。碑高03米,宽0.52米。为正面侧身骑马挥刀像。上有摹篆文方印,文曰:“汉寿亭侯之印”,是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扬州浚河时得到的,还有镇江吴拱宸的赞词。

11、建安十四年(公元二零九年)

12、(湘西在三国时期应为武陵郡,吕蒙袭荆州这事大家都知道)

13、关羽并非像袁绍袁术那样出生名门望族,他是从一个马弓手一步步成了天下人皆景仰的大英雄,着实另人钦佩!

14、有一幅对联写的非常好!赤面禀赤心,骑赤兔追风,驱驰时无忘赤帝青灯照青史,仗青龙堰月,阴微处不忘青天...

15、(霜降感怀(二首))/成广毅

16、传说,关羽曾经为自己自制了一副楹联。

17、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关公”再点击“关注”免费加入我们。这里是国内最大的关公文化传播平台,连接300万关公信众,讲关公,学关公,拜关公,敬关公。

18、破虏忠名万古秋,三分割据百年休。汉臣汉贼痴还慧,何用生儿似仲谋。

19、单刀赴会英雄气,千里冲关虎将风

20、译文:若是关云长的英魂还在,就只有吕蒙能命令江左之地了。

四、关羽的诗竹

1、历代的官僚、诗人、学者写有大量的诗词颂扬关羽。这种诗词到底有多少?很难说清。仅从笔者手边的两部书来说,在《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中收录的就有160多首;《关帝志》收录有120多首(其中收录有重复)。散存在各地方志或个人集子中的还有不少。这种经历许多朝代,有很多人为之写诗的历史人物是不多的。这些诗词基本上都是一个倾向,歌颂关羽忠、义、仁、勇的精神;威震华夏,彪炳史册的功业;哀伤其中道败亡的不幸。

2、生蒲州,辅豫州,保荆州,鼎峙西南,掌底江山归统驭。主玄德,友翼德,仇孟德,威震华夏,眼中汉贼最分明。

3、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又称美髯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

4、寝席羹杯几载同,不知玄德访隆中。吕蒙陆逊诚奸贼,消为孙登作妇翁。——宋·陈普《咏史下·关羽四首》其二千万雄兵莫敢当,单刀匹马斩颜良。只因云长武艺强,致使猛将束手亡。——罗贯中赞关羽诗句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宋人黄茂才《武安王赞》

5、称皇呼帝号天尊,庙貌与恒河沙比数,尽忠诚而食厚报者,万年仅见关夫子;贱霸崇王扶汉室,心胸与旸谷日争光,读春秋而明大义者,百世堪追孔圣人。

6、关庙曾镌有这样一副楹联:“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汉千古;后宣尼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关羽先岳飞而成神,后孔子而为圣。国人心目中的关公,既是真实的又是艺术的还是神化了的一尊复合型的道德雕塑。关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厚积淀,早已凝结在华夏历史与文明的骨髓中,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7、关羽因南郡被破便退兵,当曹军将士欲追击,赵俨断言曹操必欲让孙刘自斗,会下令停止追击关羽,劝曹仁勿追,曹操果然勅令诸将勿追。

8、先武穆而神,大汉千古,大宋千古;后文宣而圣,山东一人,山西一人。

9、忠心报国为梁栋,肝胆护兄铸铁肩。

10、甘宁关羽至今传,名将为神自古然。——《灵著祠》宋代刘克庄

11、马茂:马茂:关羽当年想做的事,我付诸行动了

12、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人杰惟追古解良,士民争拜汉云长。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与王。气挟风雷无匹敌,志垂日月有光芒。至今庙貌盈天下,古木寒鸦几夕阳!——演义赞诗

13、将军降汉不降曹,千里寻兄岂惮劳。送别许都关外路,刀尖曾挑锦征袍。——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14、气盖世,勇而强。万众中,刺颜良。——宋代,黄茂才《武安王赞》

15、七律·咏关公(新韵)桃园结义薄云天,偃月青龙刀刃寒。一骑绝尘走千里,五关斩将震坤乾。忠心报国为梁栋,肝胆护兄铸铁肩。一去麦城无复返,英魂庙里化青烟。七绝·感怀关羽久慕当年义胆豪,可怜血染旧征袍。从斯堂庙英魂驻,威武青龙偃月刀。关羽“温酒斩华雄”的赞诗(出自《三国演义》)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关公所历关隘五处,斩将六员。后人有诗叹曰:“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16、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关羽杀之而逃难江湖。闻涿县招军破贼,特来应募。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羽居其次。使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随刘备东征西讨。虎牢关温酒斩华雄,屯土山降汉不降曹。为报恩斩颜良、诛文丑,解曹操白马之围。后得知刘备音信,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兄。刘备平定益州后,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督荆州事。羽起军攻曹,放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围樊城右臂中箭,幸得华佗医治,刮骨疗伤。但未曾提防东吴袭荆州,关羽父子败走麦城,突围中被捕,不屈遭害。

17、此先圣五十三岁遗像,藏于解庙,相传至今,面有七痣,须髯稀疏而满颐,瞻仰之下,肃然生敬焉。

18、《关夫子像》。碑高03米,宽0.55米。上有解县印,并有《关夫子像赞》:

19、元人李写有一首《题大王冢》诗。

20、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已矣乎,吾未之信,到终有憾三分鼎世;义不可废,节不可夺,强哉矫,至死不变,平生不愧一部春秋。

五、关羽的诗句书法

1、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

2、徐州为吕布所袭,刘备投靠曹操。

3、当他带着华雄的头颅回营时,他没有得意洋洋,张狂自大,而是面沉如水,脸色肃穆,这下众人对关公更加敬佩了。所以我们说敢于拼搏并不是逞能作死,而是有把握有实力。

4、唐太宗曾作宫体诗,让虞世南唱和,虞世南说:“圣作固然工整,但内容却并非文雅端正。陛下喜欢的,下面的臣子百姓必然趋之若鹜甚至过犹不及,臣怕这首诗一旦流传出去,天下的人都会追随效仿。因此不敢听从您的命令。”太宗说:“朕不过是在试探你罢了。”又赐他五十匹布帛。虞世南去世后,太宗曾为他做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接着感叹说:“钟子期死,伯牙不再鼓琴。朕的这篇诗,将拿给谁看呢?”便命起居郎褚遂良拿诗到虞世南的灵帐边读完后焚烧,希望他的神灵能感知。

5、北人更欲生关羽,犹倚糜芳信士仁。曹操雄心怀白马,董昭空自弄精神。

6、造像碑。关羽的造像碑在各地也很多。是以绘画镌刻的形式,表现关羽形象的英姿、豪气。据1961年香港广信印务公司版《关圣帝君圣迹图志》收录的关羽造像碑拓片就有14幅,关羽的形态各异。这些造像碑置于大江南北各地,分布极广。

7、鲁史《春秋》,近千载,何人解说?开函静对,精义发越。一盏孤灯当案照,满腔浩气横空揭。最留青,汉贼要分明,眦将裂。

8、陈寿:“关羽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9、吕蒙陆逊诚奸贼,消为孙登作妇翁。

10、傅干:“关羽勇而有义,万人之敌,而为之将,人杰也。”

11、去去勿复言,衔悲向陈迹。

12、说到关羽的出身,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关公曾经是个穷书生,这种说法有何根据呢?

13、关羽是山西河东郡解良县人,早年是一个马弓手,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结果误伤人命,成了在逃钦犯。

14、此外,还有数行说明词:

15、(若为国事,何谓辛劳)

16、起初关羽出军围樊,梦见猪啮其足,对关平说:“吾今年衰矣,然不得还!”

17、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忠义慨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罗贯中赞关羽诗句

18、条山毓秀古河东,绝伦超群孰与同。心契麟经昭大义,志维汉鼎矢孤忠。明威远镇云山外,灵爽常凭渤澥中。盛世追崇同阙里,至今千载仰雄风。

19、今古浩然,正大刚毅。山西一人,并立天地。像存故乡,惠千万祀。

20、午夜何人能秉烛;九州无处不焚香。